石材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意与表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材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意与表达
摘要:在建筑发展历史上,石材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不竟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 ,更以多变的魅力活跃在古今建筑文化舞台上。

建筑师以他们各种充满创意的设计表达手法,赋予建筑物更好的品质。

在建筑上应用石材的起源入手,分析石材在景观和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大量实例总结了石材的创意设计方法。

关键词:自然材料石材建筑表达建筑创意
人类建筑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建筑材料离不开石材。

虽然普通,却能历经浩瀚时间长河冲刷 ,寸步不离地见证人类建筑文明的发展。

公元1世纪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就提出了著名的建筑三要素—“坚固、适用、美观”。

而早在人类文明发源之际 ,就发现了石材经久耐用、利于就地取材以及便于加工的特点 ,同时石材本身具备变化多样的材料质感和肌理 ,恰好满足上述三要素的要求。

于是石材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大量的使用 ,为人类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场所 ,并承载和延续着人类辉煌的建筑文明。

时至今日 ,石材仍以其时而质朴简洁、时而复杂多变的独特魅力活跃在当今建筑文化的舞台上。

建筑师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石材对当今建筑发展的积极意义 ,并运用各种创意手法 ,力图赋予石材和建筑更加丰富的内涵。

1.石材在建筑上的应用溯源
在建筑的发展历史上 ,石材是较早得以使用的筑材料 ,也是人类古今应用相当广泛的建筑材料。

例如在远古时代 ,人们通过泥、草、树叶等天然材料建造居住空间 ,然后用石头砌成此类建筑的围护结构 ,起到了良好的躲避风雨侵蚀和虫兽威胁的作用。

石造
建筑以其较长的历史周
期、深刻的文化烙印 ,来
传递给人们丰富的历史文
化信息 ,从而在人们的头
脑中唤起共鸣。

与其他材
料不同 ,石材历时越久越
容易产生沧桑感 ,它是饱
含着建筑师创意内涵的经
典材料 ,因为它的美感非但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反而更可以见证悠久的历史 ,凝聚着更加厚重的历史价值。

同时 ,石材的坚固和冰冷的棱角往往代表着永恒与坚不可摧 ,故而多被应用于古代重要的建筑物中。

位于英国东南部的索兹伯里的巨石阵以其神秘的来历而带给人无限遐想 (图 1)。

这个巨大的石建筑群位于一个空旷的原野上 ,占地大约 11 hm2,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 ,每块约重 50 t。

巨石阵的主体由几十块巨大的石柱组成 ,这些石柱排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 ,巨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 90 m的环形土沟与土岗 ,内侧紧挨着的是56个圆形坑。

最不可思议的是石阵中心的巨石。

这些巨石最高的有 8 m,平均重量近 30 t。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 ,有不少重达 7 t的巨石是横架在两根竖着的石
柱上的。

巨石阵不仅在建筑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天文学上也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 ,在同一条线上;另外 ,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据猜测,这很可能是远古人类为观测而建造的。

古埃及的赛加拉建筑综合体也是古代石造建筑的杰出代表。

它由伊姆霍特普设计建造 ,坐落在开罗南部的赛加拉 ,集合陵墓、祭祀等功能于一体。

它呈一个长
545
m,宽
278 m的
封闭长
方形,
用一道
10 m高
的石灰石墙体围合。

在长方形内 ,有一个高接近 60 m的矩形阶梯状金字塔 ,周围庭院有一些较小的构筑物。

整个建筑皆由巨石建成 ,石头锋利光滑的视觉特性、巨大的体量以及砌块之间的相互垂直 ,赋予了整个建筑物“永恒”的特性。

同样位于埃及的胡夫金字塔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石造建筑(图 2) , 其平面长宽皆为 230 m,高为 146 . 6 m。

金字塔完全采用了适合石材特点的简洁几何形 ,方正垂直 ,交接简洁 ,金字塔仿佛是从巨大的石块中间开凿出来一般。

2 石材在景观中的创意表达
石材是表达建筑创意的经典材料。

建筑师可以充分利用石材本身的纹理和天然色彩 ,为建筑艺术形象的创造提供多种可能。

而不加修饰的 ,以本体形式存在的石材 ,更是具有可贵的原生态气质。

每当这种石材运用于建筑与景观创意的各个场景中,石头所特有的雄浑和粗犷的气质与建筑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的奇思妙想。

石材是我国传统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造园师们利用石头做成了姿态各异,
“瘦、透、漏、皱”的假山。

它们或峻峭凌厉,或亲切圆润 ,或浑厚沉着 ,或奇巧精妙,将我国园林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石材在日本建筑艺术领域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禅宗文化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禅宗文化所宣扬的寂灭无为的生活哲理和淡泊的情绪正好与石材所具备的“静”的属性不谋而合。

因此石材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在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中,石材的运用相当考究,选石往往追求雄浑深厚 ,气势磅礴。

精选造型和纹理,或如危岩峭壁,或如连峰接岭,或如平冈远阜。

石头象征着山峦,细小的白砂石则象征着江河湖海。

每块石头的特点得到最大的利用 ,抑或单独 ,抑或适当组合 ,使峰峦、沟壑等合乎自然。

如两块陡峭的山石相依 ,缝隙代表着飞瀑直泻而下;一块纹理盘曲的石头 ,横置在沟壑之前 ,或者铺一层卵石 ,就代表奔流出峡。

枯山水所独具的令人心醉的魅力通过石材的灵巧运用给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如日本景观设计师,
野俊明设计的今治国
际饭店庭院 (图 3) ,
其景观由池泉、溪
流、跌水等水景以及
白砂石共同构成 ,以
山水为主题。

庭院的
构思是重现濑户内海
的景色 ,石组象征着
露出海面的花岗岩 ,
同园内的黑松一起 ,
将庭院
“宁静”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 ,还巧妙地运用地形的高差 ,跌级的水流 ,使得整个空间又富有动感。

石材与流水构筑了庭院“动”与“静”相得益彰的空间关系。

这种写意的空间 ,使得每个造访者都会忘却常世的烦恼与不悦。

由石材与溪流所构成的绝妙的空间关系 ,也从某种角度反映了最为朴素的人生哲理。

以本体形式存在的石材能够创造出符合现存环境要求的建筑艺术形式。

石头取自大自然 ,扮演联系自然与人类文明的桥梁的角色。

它以朴素的色彩 ,粗犷雄浑的气质 ,以及同大地相吻合的肌理和质感来配合和渲染环境的性格和气氛。

葡萄牙建筑师西萨设计的波·诺瓦茶室中(图 4) ,石头就成为了沟通建筑与自然的桥梁。

整个建筑与周围崎岖的岩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建筑体量和屋顶的处理,使得茶室好像是从满布岩石的海岬地段中生长出来。

建筑的平面布局反映了建筑与地址结构相适应的处理方法 ,茶室的墙体从建筑的基础部分作不规则的形体处理 ,暗示了自然与建筑体量的和谐共生。

岩石在这里既是西萨极力突出的景观 ,也是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表示:“我越来越认为在自然和人为的东西之间有一个距离 ,可是它们之间也同样有对话。

建筑从自然中来 ,但它们同样也改变自然……那个小餐馆 ,那里有岩石的轮廓 ,因此那座建筑基本延续了那条轮廓线。

3 石材在建筑上的创意表达
将石材作为砌块而构成建筑承重及维护体系 ,既能够起到天然良好的围护作用,也是艺术效果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

同其他建筑材料一样 ,石材是使建筑从无形到有形的媒介手段 ,能够向人们传递不同的信息。

这些信息主要包括自然和谐性、乡土性、象征性和视觉特性。

3 . 1 自然和谐性的创意表达
石材是直接来源于大自然的材料。

通过人类的建筑活动重新诠释再回到大自然中去 ,既提供人类活动的空间 ,又成为与环境相融合的景观。

自身简洁大方的美感和外在朴素的质感 ,使得石材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它柔和的颜色、粗糙而自然的表面质感、不规则的图案肌理以及由这一切所构筑的建筑实体和艺术造型 ,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自然之美。

位于挪威的莫腾
斯鲁德教堂正是利用
石材作为维护体系获
得与自然对话的和谐
关系 (图 5)。

礼拜堂
两侧的侧廊和务部分
的外墙采用石块砌筑 ,
与同是石片饰面的基
座连成片 ,加强了教
堂与场地的联系。

礼拜
堂采用了限定空间的
石片墙 ,室内看似随
意设置的露出地面的岩石代表了自然的元素。

圣坛后面的钢框架用干石块填充 ,出现在二层层高线以上。

干石块成为了散射天光的半透明的荧屏 ,以其不规则的排列与钢框架的精确形成强烈对比。

没有经过切割的石头以自然形态精心排列 ,形成参差不齐的肌理。

建筑师熟练地模糊了内外空间的界限 ,利用石块将自然巧妙地引入建筑。

石材沧桑的色彩和肌理 ,能够使建筑成功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如长春的净月潭森林高尔夫球场会所 (图 6) , 其外墙材料以石材、木材为主 ,石材朴素的肌理和色彩力求呼应原生态的环境形态。

建筑下层服务外廊的界面全部采用石材饰面,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的衔接。

在室内方面 ,壁炉外贴粗糙的文化石 ,塑造粗犷而又细腻的氛围。

整个室内的材质与建筑格调统一。

总之 ,会所的设计力求建筑的自然表达 ,强调建筑在造型、材质、色彩等方面与森林和大地
的一种呼应和依托关系。

3 . 2 乡土性的创意表达
石材是环境条件最直接的产物。

石材的天然质感不仅是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因素 ,而且可以通过构思和立意来赋予建筑不同乡土文化的内涵。

葡萄牙建筑师西萨早期的作品致力于对葡萄牙乡土形式的探索。

在他设计加
里西安当代艺术中心
时 (图 7) , 西萨希
望建筑能以一种现
代 ,但恰当的方式与
周边古老的街区协
调。

由于当地的街区
建筑几乎都是用花岗
岩作饰面 ,于是 ,整
个建筑采用当地常见的花岗岩来装饰 ,让人感觉它就是用石头砌成的。

它长而光滑的立面与周围粗糙的石墙相呼应。

室内铺着希腊大理石的饰面 ,柔和的光线充满了整个艺术中心 ,流畅和纯粹的空间油然而生。

无缝的大理石紧贴着墙角 ,包围了工作台面与其他紧贴地面的东西 ,从内到外无声地述说着当地建筑的特点。

建筑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建筑师在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行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还通过石材来表达他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丽江玉湖小学的设计中,建筑师力图将新增建筑与原有环境相融合,以现代语汇来重新表现纳西当地的乡土建筑,而不是简单的模仿 (图 8)。

纳西文化以山为骨 ,以水为魂。

当地的白色石灰沉积岩和卵石成为延续纳西文脉的最好材料 ,在建筑的外墙和铺地得到了使用。

斑驳朴实的
石墙使得整个建筑富有当地的气息。

同时通过在石墙中间隔一段距离安插竖直方向的钢筋和水平金属网来抵抗地震时的侧向力。

正是通过如此细腻的表达 ,将建筑元素和材料创意地并置和重构 ,建筑师体现了材料传播信息的媒介作用。

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这里通过独特的语言被重新诠释。

3 . 3 象征性的创意表达
石材的质感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知 ,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安藤忠雄曾指出:“任何材料只要正确地加以运用就能熠熠生辉 ,同时能揭示出材料的真实性。

”在设计中 ,建筑师运用独特的创意手法来追求建筑主题的表达 ,使得建筑承载非同一般的象征意义。

瑞士建筑师卒姆托是塑造材料和空间表现力的大师。

在他的代表作—瓦尔
斯温泉的设计中,石材赋予了建
筑以“石”的象征意义 (图9)。

建筑设计是对于原有旅馆的改
建。

整座浴场采用瓦尔斯当地的
灰色石英岩和混凝土建造。

建筑
立面采用石材饰面 ,外观极其规
则整齐 ,使浴场如同生长在山中
的一块巨石。

新建成的温泉浴场
像一个有着众多空穴的巨石。


场由一个中央浴场 ,一个室外浴场以及围绕中央浴池的十一个小石室组成。

所有的石室都非常封闭 ,厚重的石墙上仅仅开设狭小的门窗洞口,强烈的空间虚实对比使得人们真有穿梭于岩洞的感觉。

不同种类石材的采用有助于不同主题的表达。

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座以裂谷构造和地质工程景观为主 ,辅以地质剖面和地质地貌景观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图 10)。

不同的石材代表不同的地质地貌 ,且太行王屋盛产石材 ,于是石材理所当然地成为该博物馆设计的主角。

其所使用的材料均为 100km 范围内生产或开采的 ,有些就是当地的天然石材。

博物馆山墙上使用了大尺度的太行红花岗岩 ,而被混凝土框架自由分割的小块墙面则使用灰绿色片状砂岩。

在广场的设计方面 ,建筑师用不同的石材来表达不同时期的地质年代 ,从而赋予每个广场各异的地质主题。

第一个广场以太古、远古时代岩石铺砌 ,周边设置沉积岩和叠岩层浮雕 ,用来展示太古、远古的地质演变;第二个广场在铺地上 ,用当地的彩色岩石形成波纹状曲线 ,暗喻古生代时期的海洋主题 , 6种色彩分别象征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及二叠纪;第三个广场主题为中生代 ,因此广场利用了各种化石、硅化木来表现主题;第四个广场为新生代 ,石材被铺成了宽阔自然的广场 ,欣欣向荣的气氛油然而生。

整个建筑风格突出地质博物馆特性 ,台阶、广场以及外墙均以不同地质年代岩石铺砌而成 ,建筑自身展示着地球在不同地质年代的变化。

河沟里的火山石、古生代广场的化石、太行山的花岗岩等诸多石材 ,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不同地质年代的主题。

3 .
4 视觉特性的创意表达
作为传递审美信
息的媒介 ,石材以其
特定的暗示功能和视
觉效果 ,使人在心理
上产生不同的感受。

而建筑师也以其奇思
妙想 ,通过石材来赋
予建筑不同的视觉效
果和意义。

瑞士著名
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
梅隆设计的美国加州
多纳米斯葡萄酒厂
(图 11) , 运用非同
寻常的设计手法表达了石材全新的视觉效果。

他们把石材如同货物一样装在铁笼子里 ,再把它们挂到混凝土外墙和钢构架上 ,从而形成建筑的外墙和屋顶。

石材作为蓄热材料 ,白天吸收热量 ,晚上将热量释放出来 ,这样可以使得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平衡起来。

外墙变得非常奇特:它既没有如同瓦尔斯温泉中石墙所带来的封闭感,也不同于透明的玻璃。

根据采光通风的不同要求 ,石墙的“密度”也有所异。

酒厂二层层高线以上的铁丝笼里的石头比下面的石头大 ,这样二层的石墙就透过了更多的光。

它表达出一种虚实相交的状态。

石材的厚重感在这里被忽略 ,取而代之的是填充物的感觉。

石材以自身的形体、质感和色彩展现在铁丝笼中。

每块石头之间因自身重力而交织 ,由此造
就了整个外墙变化丰富的性格。

4 结语
石材是人类使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 ,它见证了建筑发展的辉煌历史。

直到今天 ,石材不仅因为其良好的物理性能而适用于各种建筑 ,而且仍以其丰富多变的特性而获得建筑师的青睐。

石材使得建筑的意志从无形转变为有形 ,清晰地表达和展现出建筑师的逻辑 ,并为建筑设计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 1 ]戴志中,黄颖,陈宏达.建筑要素表现丛书:砖石与建筑 [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2 ]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 [M ].李珞珂,欧阳恬之,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 3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79.
[ 4 ]章俊华.日本景观设计师野俊明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5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阿尔巴罗·西萨的作品与思想 [M ].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 6 ]张军英,关力.形成·空间·材料的统一:彼得·卒姆托温泉改造 [ J ].
世界建筑, 2005 (10) : 102 - 10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