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湖底构造及沉积物分布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2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6, 36 (4): 332~341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青海湖湖底构造及沉积物分布的地球

物理勘探研究*

安芷生①

王 平②

** 沈 吉③

** 张毅祥②

张培震④

王苏民③

李小强①

孙千里① 宋友桂① 艾 莉① 张叶春② 姜绍仁② 刘兴起③ 汪 勇③

(①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西安 710075; ②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州 510301; 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

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 210008; ④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29)

摘要 青海湖高密度地球物理勘探揭示了湖底沉积物的埋藏深度及其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青海湖湖底沉积物存在三个重要界面: T 1是全湖均一的界面, 其上超覆沉积物全湖均有分布, 且大致等厚; T 5是一个新构造沉积旋回开始的界面, 其上沉积物的沉积环境相对稳定; T g 是青海湖湖盆的基底面. 湖盆内自北向南分布的五条断裂带控制了青海湖盆地的构造格架, 形成以海心山为主体的中央隆起带和南北两个拗陷盆地. 湖底沉积物的厚度各处有较大差异, 其中最厚沉积分布于南北两个拗陷盆地内, 就本次电火花系统所能达到的深度, 北部拗陷内沉积物厚度超过560 m, 南部拗陷内沉积物厚度超过700 m. 根据地震层序地层与湖岸钻孔揭示的岩性地层对比, 青海湖沉积物的岩性主要为泥质粉沙、黏土质粉沙、粉沙质黏土和含砾粉沙质黏土等. 关键词 沉积物 地球物理勘探 青海湖

收稿日期: 2005-03-05; 接受日期: 2005-11-23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 2004CB7202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 40331003)共同资助 ** 联系人, E-mail: jishen@

1 前言

当前,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愈来愈关注其生存的大陆环境演化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全球系统的一部分, 陆地环境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正日益增强, 由此, 国际大陆钻探计划(ICDP)应运而生[1~3].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封闭湖泊, 面积4400

km 2, 流域面积29660 km 2. 青海湖位于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西风激流三者的汇聚带, 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与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带, 湖区西接青藏高原、东邻黄土高原、北部为沙漠干旱区, 因此该湖泊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4~8]. 独特的区域地理位置使青海湖沉积物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为推动“青海湖环境钻探”大型国际合作计划,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

第4期

安芷生等: 青海湖湖底构造及沉积物分布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333

理与湖泊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于2001, 2002和2003年连续三年分四期对青海湖湖底沉积进行了地球物理勘探, 完成电火花测线约1000 km, 高分辨率的浅地层剖面测量130 km, 测线范围覆盖了整个青海湖湖盆. 本文运用上述勘探研究中的电火花剖面测量资料, 分析青海湖湖底构造断裂及沉积物的分布特征, 揭示沉积物的埋藏深度, 并通过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与湖岸已有钻孔资料的对比, 探讨青海湖湖底沉积物的岩性特征.

2 研究方法与测线布设

本次地球物理勘探采用美国EG&G 公司生产的电火花剖面系统(EG&G Sparker Profile System), 该系统反射能量为4000和8000 J, 反射频率100~600 Hz, 记录长度为1000 ms, 可穿透沉积物的最大深度为1000 m.

电火花剖面揭示的反射界面, 其深度和时间的转换采用南海地层层速经验值(图1), 湖水的声速根据其含盐量(13.88 mg/L)采用1500 m/s, 由于南海的沉积层速度与青海湖的沉积层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实测的青海湖湖底沉积物深度可能发生偏差,

其偏差范围小于10%.

地球物理勘探测线布设以南北向为主测线, 近似垂直于湖盆构造走向, 湖盆中部测线间距为6 km, 两侧测线间距为10 km; 联络线为NW-SE 向, 平行于湖盆的构造走向, 测线间距为 6 km; 在湖盆的南侧设计了两个4 km × 4 km 和一个6 km × 6 km 的方格状测量区, 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地球物理勘探(图2).

本次地球物理勘探租用青海湖渔场“天湖”号大型科考船, 地球物理勘探设备的平面分布见图 3. 湖内定位采用美国Ashtech 公司生产的差分GPS 定位仪和加拿大Coastal 公司生产的Hypack 导航定位软件系统, 定位精度优于3 m.

3 研究结果及讨论

地球物理勘探的测线基本控制了整个青海湖湖盆. 对电火花剖面资料的地球物理解译主要依据剖面上的地震反射特征, 包括反射波的振幅、频率、相位、连续性以及波组的整体反射结构等.

3.1 电火花剖面揭示的反射界面和地层层序

根据电火花剖面的地震反射特征, 可以把青海

图1 南海地层层速经验值

334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第36卷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图2 青海湖地球物理测线分布

图3 地球物理勘探设备平面分布

第4期

安芷生等: 青海湖湖底构造及沉积物分布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335

湖湖底沉积物的地震反射界面划分为T 0, T 1, T 2, T 3, T 4, T 5, T 6, T 7, T 8和T g 共10个, 对应的地震层序分别为A, B, C, D, E, F, G, H, I(图4).

层序A: 介于T 0和T 1之间, 是一套水平的层状反射结构, 反射波振幅强、连续性好、频率高. 该层序在沉积盆地中心厚, 向盆地边缘减薄. 在海心山附近及北部次级沉积盆地表现为明显超覆沉积.

层序B: 介于T 1和T 2之间, 反射特征与层序A 相似, 但它的局部有扭曲现象, 频率略低, 成层性好. 在青海湖南部次级盆地内该层序近于等厚分布, 但靠海心山一侧由于受断层影响发生减薄甚至尖灭.

层序C: 介于T 2和T 3之间, 是一套水平的层状反射结构, 反射波振幅强、连续性好、频率较高、成层性好. 在南部次级盆地近等厚分布, 靠海心山一侧发生减薄甚至尖灭.

层序D: 介于T 3和T 4之间, 为一套近水平的层状反射结构, 层序厚度较大. 上部反射波的振幅强, 频率也较高; 下部在局部区域其反射特征与上部有差异, 表现为振幅减弱, 连续性略差, 且同相轴有所

弯曲. 该层序在盆地中心的厚度较大, 边缘较薄, 靠近海心山中央隆起带发生尖灭. 在湖盆西南部该层序超覆于下伏不同层序之上.

层序E: 介于T 4和T 5之间, 是一套近似平行的地震反射结构, 反射波振幅强、连续性差、频率低. 底界T 5是一个倾斜面, 整套层序在盆地中心厚, 边缘薄, 最终尖灭, 是一套成层性较差的层序地层.

层序F: 介于T 5和T 6之间, 是一套倾斜的层状结构, 反射同相轴较连续、振幅较强、频率较低. 在盆地中心区因受电火花系统穿透能力的限制, 没法了解其内部结构特征, 仅在盆地斜坡处可以追踪.

层序G: 介于T 6和T 7之间, 其反射特征与层序F 相似, 但其反射波的振幅较弱、连续性也差, 是一套成层性较弱的沉积, 同样仅在盆地边缘可以追踪.

层序H: 介于T 7和T 8之间, 是一套倾斜的似平行反射结构, 反射波振幅强, 连续性较好, 频率较低, 同相轴有弯曲现象. 是一套层状的互层型沉积, 它也是仅在盆地边缘可以由电火花剖面反映出来.

层序I: 介于T 8和T g 之间, 是一套同相轴有些弯

图4 电火花剖面揭示的反射界面和地震层序(青海湖西南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