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战争精神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抗日战争精神
[摘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侵略斗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
贫穷、落后的中国战胜了貌似强大的日本法西斯,取得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战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胜利!
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格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实践中的精神结晶。
抗战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而言,可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今天,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仍然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样,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是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抗战精神,爱国主义,自强精神
一、抗战精神的背景及源泉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曾自豪地走在世界的前列。
然而,到了清朝中叶,中华民族已经落伍了。
1840年,英国舰队用大炮轰开了大清王朝紧闭的国门,中国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国人民前所未有地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曾经创造璀璨文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甘忍受压迫和奴役的民族。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盘剥,中华儿女拯救祖国的斗争此起彼伏,绵延不绝,但这些可歌可泣的斗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打击下,无一例外地遭到失败。
在中国人民心头燃起的希望之火一次次熄灭,民族精神在屈辱和黑暗中饱受压抑。
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中华民族艰难前行。
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开始觉醒,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正因为这种深刻变化,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候,才吃惊地发现,他们所面对的,已不是甲午战争时的中国,不是八国联军入侵时的中国,也不是他们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时的中国了。
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那样:“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觉醒起来的中华民族,有勇气有力量同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一场“决死的战争”。
当时的一篇文章有这样的描述:“在中国广大的地域上,正展开着抵抗暴日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
数百万的将士和武装民众置身炮火,视死如归;千万的难民流离道路,无所怨咒;数万万的后方人民,忍受一切痛苦,共赴国难。
”中华民族的觉醒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正是抗战精神得以产生的深刻背景和深厚源泉。
二、抗日战争精神的具体表现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群体意识,是全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从爱家、爱乡到爱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概括。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中华儿女为捍卫民族至高利益而一往无前,舍生取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中日渐觉醒,无数志士仁人把祖国的命运与个人的生命价值融为一体,为捍卫国家主权前仆后继。
在抗日战争中,传统的爱国自尊、救亡图存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中国人民反侵略、争独立的爱国激情空前高涨。
心系祖国命运的中华儿女,正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肩并肩,手挽手,冒
着敌人的炮火,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
九一八事变,点燃了白山黑水的抗日烽火。
从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践踏中国土地的那一天起,原东北军爱国官兵、农民、工人、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便自发组织起来,与日本法西斯展开了血战。
松辽大地,长城内外,处处涌动着波澜壮阔的抗日洪流。
“誓死不当亡国奴”成为东北人民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呐喊。
爱国的青年学生不愧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一传开,上海、南京、北平、天津、西安、武汉等城市的青年学生便纷纷组成请愿团、示威团,呼吁全国同胞奋起抵抗。
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后,悲愤的北平学生自发地行动起来,冲上街头,发誓“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一场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并迅速波及全国。
全面抗战爆发后,更有无数热血青年满怀抗日救国的激情投笔从戎。
中国工人阶级始终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列。
九一八事变一爆发,上海的码头工人就掀起了反日大罢工。
随后全国各地的工人纷纷行动起来,罢工示威,以实际行动参加抗日斗争。
七七事变后,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将大批铁轨、枕木运往前线,供中国守军构筑工事;各地工人纷纷组织抗日团体,成千上万的工人加入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决死队,毅然奔赴抗日战场。
……
农民放下了锄头,工人放下了铁锤,“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国难当头,所有中华儿女,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在中华民族命系一线的危难时刻,自觉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乃至最宝贵的生命,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
2、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
中华民族素有深厚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向心力。
“血浓于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是中华儿女对民族感情至高无上理念的生动表达。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出现外敌入侵时,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便构成了中华大地最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
在抗日战争中,面对凶残的日本法西斯,海内外炎黄子孙不分阶级、不分阶层、不分党派、不分信仰,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和领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全民抗战的局面,从而使中华民族能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持久抗战,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即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坚决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是年12 月,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正式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936年12月,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民族生存大局,不计前嫌,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赴国难奠定了基础。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公开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切以民族利益为重,以抗战大局为重,表现出卓越超群的智慧和海纳百川的胸怀,从而在统一战线中树立了崇高威望,成为引领全民抗战的一面旗帜。
国共合作局面形成后,中国共产党积极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
尽管蒋介石对抗战的态度时有动摇,其消灭共产党的企图始终没有放弃,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多次制造破坏团结的一系列反共事件,掀起大规模的反共摩擦,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运用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牢牢把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迫使国民党始终不敢公开破坏国共合作,始终留在抗日阵营内。
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从实施“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到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的这一转变是在日本侵华活动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内进步舆论强烈呼吁的社会背景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实现的。
虽然这一转变来得迟了一些,但总算是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顺应了民心,顺应了时代潮流。
这充分说明,大敌当前,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万众一心,共御外侮,伟大的民族精神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3、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靠的就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不论处于哪一历史阶段,不论历经怎样的风雨,中华民族从来都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当日本侵略者企图灭亡中国之际,这种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化为全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共同意志,铸成全国人民抵御强敌的铁壁铜墙。
抗战初期,骄狂凶残的日本侵略者曾长驱直入,在短期内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
一时间,国民党内部“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甚嚣尘上。
一部分国人悲观失望,对抗战的结局、对民族的前途感到忧虑和迷惘。
也有人抵抗意志全消,主张对日妥协投降。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代表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集中了全民族智慧的中国共产党,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持久抗战的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方针。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持久性,揭示了侵略者必然失败的本质,提出先是战略防御、继以战略相持、最后战略反攻的总体战略设想,正确预测了这场战争的进程,得出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这一鼓舞人心的科学结论。
《论持久战》是中华民族顽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高度体现,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取得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
战争,从来都是意志、精神与信念的较量。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面对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中华儿女从没有被吓倒、压倒。
东北抗日联军在极为困苦的条件下和十分险恶的环境里,坚持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们战斗在冰天雪地,缺衣少食,却与数十倍于己的日寇长期周旋,牵制了大量日军。
他们靠的是什么?首先靠的就是顽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最艰苦的岁月,在日寇残酷围攻下,共产党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度出现极为困难的局面。
但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展“反扫荡”、“反蚕食”的人民游击战争,终于战胜困难,度过难关,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七七事变前,中国的国力、军力远逊于日本。
全面抗战开始后的前四年,贫弱的中国单独顶住了近百万机械化装备的日军的野蛮进攻。
而就在同一时期,号称“欧洲最大陆军强国”的法国,在希特勒闪电战的打击下,仅6个星期就全线崩溃。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线的主战场,拖住了日军总兵力的七成。
为什么中国能够长时间独立支撑抗战的局面?为什么贫弱的中国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法西斯?除了中国国土辽阔这一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有着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精神。
中华民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不是一个软弱的、可以任人宰割的民族,她完全有能力用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她完全有资格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
历史上,无数英雄儿女为了祖国统一富强,为了民族兴旺发达,抛头颅,洒热血,毁家纾难,不怕牺牲,展示出我们民族的坚强品性和高尚人格。
毛泽东曾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一语概括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法西斯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
这种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在抗日战争的每一个阶段,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场景和生动表现。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人民武装以及抗日民众,浴血奋战14年,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
平型关大捷彻底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战胜日寇的士气。
八路军战士马宝玉等5人为掩护主力安全转移,将日军吸引到狼牙山,子弹、手榴弹全部用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英勇跳崖;抗联的8名女战士,在掩护主力撤退后被敌人包围,她们不甘被俘,手挽着手沉入乌斯浑河。
东北抗联领导人杨靖宇在战斗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中只有草、棉絮和树皮。
残暴的日寇也不得不惊叹,中国竟有如此英勇不屈的人。
试问,有谁敢妄言能最后征服这样无畏的战士,有谁能最终侵占这片孕育了如此英勇无畏战士的土地?!
八路军指挥员马本斋的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
日寇为了迫使马本斋投降,抓走马母当人质。
马母被捕后始终严辞拒绝写劝降信,在绝食七天后以身殉国,表现了一个普通中国人深明大义的凛然气节。
像马母这样的抗日群众又何止千千万万,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抗日群众汇成了淹没日寇的汪洋大海。
在正面战场,广大爱国官兵以血肉之躯英勇抗敌,血洒疆场,每一仗都打得十分惨烈。
淞沪抗战中,率第五军增援淞沪抗战的张治中在阵前发布《告全军将士书》,寄语将士们“人人抱必死之心,以救国家,以救民族。
假如日军犹有一兵一卒留我国内,我们的责任即未完成;反之,我们如尚有一兵一卒,必与日军拚命到底!”在守卫曹家桥的战斗中,坚守阵地的60余名战士全身浸火油、负炸弹,突然猛扑日军阵地,使日军数百人毙命,而这60余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
第五军和第十九路军以装备简陋的7万之师顽强抵御着装备精良的8万之敌,坚持战斗一个多月,迫使日军三次易帅,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在忻口会战前,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在家书中表示,“我爱你们,更爱祖国!”“不打败日本,决不生还!”会战中,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和师长刘家麟等为国捐躯。
忻口会战坚持3个月,歼灭日军3 万余人,而在取得这一辉煌战果的背后,是10万爱国将士马革裹尸!在襄东战役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亲赴前线指挥,身遭数处重创,仍振臂高呼杀敌……这一句句血写的誓言,这一幕幕英雄壮举,正是我们民族之魂最骄傲的展现。
抗日战争在我们的民族史册上留下了无数光辉的名字:吉鸿昌、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左权、佟麟阁、赵登禹、王铭章、戴安澜……正是他们——祖国的优秀儿女、民族的钢铁脊梁,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他们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伟大精神的代表与象征。
三、抗日战争精神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1、永恒性是抗日战争精神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抗日战争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高扬的两面旗帜。
尽管随着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爱国主义的形式和内容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其维护中华民族的领土完整、主权和独立的精神以及抗击外国入侵的斗争精神却是一以贯通的。
抗日战争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中华儿女所体现的这种精神,无不是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做出的最好和最准确的诠释。
这种精神贯穿于抗战的始终,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巨大精神支柱。
这种精神不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抗日战争精神会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但其本质和核心是不变的,那就是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
2、民族性是抗日战争精神所体现出的显著特征
民族性是抗日战争精神的又一个主要特征,这是中华民族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根本区别之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和热爱和平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勇敢和不屈不挠的民族,在每一个历史时期,这种民族特性就有着不同的体现和反应。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这种独到的特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抗日战争精神所蕴含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顽强的斗争精神等,都与我们的民族特性紧密相连,这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勤劳善良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正是有了勤劳和善良,中国人民才具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因而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才产生了巨大的热情,把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上。
中华民族又是勇敢、不屈不挠的民族,从不惧怕外来的侵略和干涉,为保卫自己祖国的主权、领土的完整和民族的独立,与凶残的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他们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自己的基本道德准则和义务,把抗日救国看作自己的神圣天职,各阶层人民纷纷行动起来,保家卫国,表现出了空前的爱国主义热情。
从日军踏上我国领土的那一天起,中华儿女就凭借其顽强的斗争精神开始了一场赶走侵略者,保卫祖国的伟大战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抗日战争精神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凝聚依托于抗日战争这一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环境,也是产生抗日战争精神的必然原因。
但追溯起根本的形成原因就是它的民族性,正是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勇敢、坚强而热爱和平的民族特性与抗日战争的结合,最终形成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
3、时代性是抗日战争精神所体现出的鲜明特征
抗日战争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是俱进的。
尽管时代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抗战精神的实质和精髓则是永存的。
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
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在新的世纪,中国正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应该发扬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1、弘扬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铭记历史经验教训,为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发展到近代,尤其是清代的“康乾盛世”掩盖了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停滞落后状态,蒸气机的发明在西方引发了一场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迅速拉大了。
从1750年后的200年间,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几乎拉大了100倍。
落后就要挨打。
资本主义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它改变了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
这段屈辱历史的一页虽然揭了过去,但落后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不能忘记。
尽管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和平建设年代与残酷战争年代一样,最可宝贵的是不能丢弃中国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因此,要在全体人民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学生中,不断灌输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让这种精神在他们的头脑中生根开花。
要把这种精神,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动力。
2、弘扬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正确处理开放过程中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早已不是闭关锁国的国家。
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不能关起门来,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成为必然。
尤其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探索中,终于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确立,使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程度大大加深。
更加广泛了。
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保持并弘扬中国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仍是首要基本的问题。
与世界各国的广泛交往,包括外交、贸易和思想、文化、学术交流,我们都要有自己的
民族精神。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交往中,这种精神更须坚持。
这就是,在面对霸权主义威胁、干涉,有可能丧失民族尊严,国家权益的时候;在外来势力的政治蛊感、物质引诱下,可能自辱于炎黄子孙的时候;在其他情况下,发生人格国格问题的时候;在所有这些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坚持这种精神,保持民族特性。
屈辱的教训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更不能重演。
虽然中日两国早已交,日本的电器产品等等已经普遍进入了中国家庭,仇恨可以消解,但绝对不可遗忘,更不能弯下民族的脊梁。
3、弘扬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正视西方某些大国的反华倾向和日本军国主义潜在势力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众所周知,美国在全球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在中美关系上,它把所谓遏制中国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到处插手,美国某些言论媒体,经常制造反华舆论。
诸如中国没有民主,没有自由的叫嚣,等等。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常常以“民主”、“人权”等为借口干涉我国内政。
而日本尽管在“二战”以后,和平发展成为日本的主流,因而民主力量增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已经不会容忍战前军国主义的统治再现。
但仍然有一些军国主义分子和极右翼分子,他们不满足于日本的经济大国地位,要求重新成为军事大国,恢复军国主义的统治。
他们不仅试图抹杀在中国制造的“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而且竭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翻案,他们以前的翻案还只是在历史教种书上把“侵略”改为“进入”之类,现在则扬言日本侵略中国,侵略亚洲邻国不但无罪,而且有功,而且是大功。
这个大功,一是把亚洲国家从英美统治下“解放出来”,二是亚洲各国的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应该“归功于战争”即归功于日本的侵略、统治,这真是荒唐之极。
不仅如此,日本的政要们不仅接连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而且还要求外国入访者也要参拜。
更有甚者,个别右翼分子还公然登上我国领土钓鱼岛,践踏了我国领土,无视我国的主权……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日本政治右倾化问题非常严重。
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对美国存在的一些反华倾向和日本一小撮使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企图,我们切不可置之不理,我们要重温历史,时刻牢记和发扬伟大的抗日精神。
既要坚持爱国主义、又要维护民族的独立,要以中国民族精神来予以回击,还历史本来面目,以正视听。
更重要的是要把满腔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化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实际行动。
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和谐,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郭伟:《抗日战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历史意义》,《理论与改革》,1995年第8期。
[2][3][4][5]马齐彬:《国共两党关系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631页、第634页、第631页、第637页。
[6]《中国共产党史料参考》第8卷,第23页。
[7]党德文、杨玉文主编:《抗日战争国民党阵亡将军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8]李友仁、郭传玺主编:《中国国民党简史》,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46页。
[9]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6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