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孔子:从传统出发,重塑大国灵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孔子:从传统出发,重塑大国灵魂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第35期

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讲话

9月24日,人民大会堂,不少研究儒家的学者风尘仆仆赶来,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直到主持人宣布议程,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大会还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国家主席习近平。

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这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上

还是第一次。外界观察到,这是继去年11月参观曲阜孔府并发表讲话,今年5月4日到北京大学与国学大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促膝交谈之后,习近平近一年来第三次表现出亲近儒

家文化的姿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论语》的开篇之语。今天,习近平主席用它作欢迎

到会的50多个国家的嘉宾及专家学者的第一句话。

习近平发表讲话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

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

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讲话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今年3月,他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石

碑上有这么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关于思想,还有另外一个故事,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对一个民族而言,富裕与强大固然是国家成立的基础,而文雅有礼也是国民福祉的根本所在。《论语》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孔子周游列国,经过卫国,看到卫国人口众多,甚为繁荣,孔子不禁赞叹:“庶矣哉!”他的弟子冉有问他:人口如此众多,要如何治理?孔子回答:

“富之。”要让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冉有接着问:富裕之后,怎样进一步治理?孔子回答:“教之。”这一“先富后教”的思想,构成当代中国的文化态度。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人曾认为只

有批判传统、打倒儒学,才能换来中国的浴火重生。但是,百年回首,人们发现国家富强初步

实现之后,传统文化重新成为思考中国未来的最重要思想资源。正如习近平讲话中所说:“优

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

脉。”“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认为,现在弘扬儒家思想,必须从教育开始,从阅读经典开始,“中国人都得懂一点《四书》。嫌《四书》太多的话,读一点《论语》《老子》《金刚经》也行,读点唐诗宋词也行,只有慢慢浸润下来,心态就会变化”。

郭齐勇还回忆了他与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的交往经过,从中窥见了儒家学者的真精神。“梁先生这个人一谈就跟我们谈半天,而且不许我们插嘴。我一直听他讲并做记录,他是很有

威仪、有风骨的。他讲他的理念,讲他的故事,他晚年瘦瘦小小,说话很平实,但铿锵有力”,

郭齐勇进一步回忆,“他是一个刚性很强的人。海外也有人写他是最后一个儒者,这在一定意

义上还是准确的,他毕竟是代表在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没落时候挺立起来的人。”

正因此,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从儒家经典中找寻失落的精神家园,

“回到孔子”,正在渐渐成为中国的一种共识。习近平特别强调说:“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

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媒体评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一味追赶,把良心、道德之类最为人性的东西都一

一抛却,而这,恰恰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最核心的关切。当然,对于在现代化坐标中登攀

高点的中国人而言,“回到孔子”不仅仅出于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神资源这个目的,它更意

味着一个古老民族在价值和情感上的回归。当越来越多的人痛心疾首于“故乡沦陷”,满心渴

望从传统典籍中找到此心安处,当一个国家把建设文化强国、塑造核心价值观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都表达着上至庙堂、下及万民的共同诉求:中国越是在现代化道路上狂飙突进,就越需要

仰望历史星空校准价值航向、补充精神给养。(李拯《人民日报》)

◎话题拓展:仰望历史星空;文化血脉;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经典;思想的力量;心存敬畏;继承与创新……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