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分离过程__第4章第一讲吸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A
C
* A
CM*
化学平衡: K
C
* M
C
A* C
* B
C
0 A
C
* A
C
A* C
* B
溶解平衡:
PA
H
AC
* A
H
A
( 1
C
0 A
K CB*
)
C
* A
C
0 A
1
K
C
* B
当CB CA
时,
C
* B
C
0 B
由此可见: 物理吸收: PA HACA*
化学吸收:PA
H
AC
0 A
1 K CB0
产物离解系统
3 传质系数关联式
物理吸收传质速率
由双膜论知,A由气相到液相的传质速率可表示 为: NA ky (y yi ) Ky (y ye )
kg (pA pAi) KG (pA pAe)
界面
NA kx (xi x) Kx (xe x)
气相主体
kl (CAi CAl) KL (CAe CAl)
AC
* A
pCO2 pAC
化学吸收 物 理 吸 收
化学吸收 :
C
0 A
CM*
CB0
1
p*A p*A
C CB0
CO2
说明: p*A ,CA0 CB0
,而不能超过
C
0 B
。
C
0 B
—代表溶剂B对溶质A的最大吸收能力;
p
* A
—代表吸收时气体所能达到的极限净化度。
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的比较
物理吸收,
吸收操作的分类
依据吸收的机理可分成
物理吸收(水、甲醇-CO2)
极限:溶解平衡=f(T, P) 达到平衡的速率: N A f (C, KG ) 过程是可逆的,且热效应较小。
化学吸收(K2CO3-CO2)
极限:相平衡= f (T,P,反应组分B) 达到平衡的速率:N A f (C, KG , Kr) 由于有化学反应,过程热效应较大,必须热再
净化气
废气 泡沫
蒸汽
气体
惰性气体
吸收剂需要再生流程应用实例
减压冷再生流程
原理:利用间接蒸汽升高温度,改 变液面上活性组分的平衡分压,加 速解吸速率。
实例:化学吸收(可逆反应) 热钾碱法吸收CO2; 柠檬酸钠法吸收SO2。
过程能耗是考核的关键指标 。 采用化学再生,转化为其他产品,
或与其他工业过程有机结合是降低 能耗的有效方法之一。
C
* A
,代入(2)得:
PA
H A R K (1 R)
令
K H A
pA
R
(1
R)
R pA 1 pA
根据吸收组分在相平衡时的溶解能力为:
C
0 A
PA H A
C
0 B
R
当物理溶解量可以忽略不计时,
C
0 A
CM*
C
0 B
R
C
0 B
PA 1 PA
相平衡曲线及其比较
相平衡曲线
物理吸收:
pA
H
(Cl2-H2O,CO2-H2O,SO2-H2O)
A( g )
H A A(l) B(l) K M (l) K1 K A
离解平衡常数:K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 C K A CM
忽略溶液中水的离解: CK C A CA K1CM
化学平衡常数: K CM
CBCA
CM K CACB
物料衡算:
溶液中A的起始浓度: CA0 CA CM CA
一微元置换的机会均等
气相
微元被旋涡携带的过程
在气、液相均会发生,
表面不断更新
液相
微元在界面的停留时间符合寿命分布的规律
(t) Sest S f (界面湍动参数)
N A DS (CAi CAL )
缺点:表面更新率S无法确定,但该理论最完善。
传质速率与传质系数
1 物理吸收传质速率
2
化学吸收传质速率 与增强因子
SO3+H2O(H2SO4) HCHO+H2O
H2SO4(浓硫酸)原
福尔马林
料
(NH4)2CO3+CO2+H2O
2 NH4HCO3
CA
典型工艺流程
吸收剂需要再生的流程
使用对象:气体的净化或回收。 流程特点:至少有两个塔(吸收塔和再生塔)。
①减压冷再生 应用实例: ②气提冷再生
③间接蒸汽热再生
溶解平衡过程,相际传质速率和传质面 积等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传质过程同时受到平衡和扩散的控制, 化学吸收过程反应与分离耦合;
气体热容小,液体热容大,溶质浓度较 低,且存在溶剂汽化冷凝,过程的温度 变化较小;
吸收操作多采用连续逆流接触式设备 (如填料塔);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微分理论。
微分理论
d (Gy) d (Lx) NASdh
由化学平衡式(1、2、3式)求得Ci,带入Pi=H’Ci, 求得相平衡时 PA f (ci ) 的关系式:
PA
H ACA
H
A
(
CMm CNn K CBb
)1 a
分几种情况讨论
产物不离解系统(NH3-H2O)
A( g )
H A A(l) B(l) K M (l)
溶液中A的初始浓度
C
0 A
:C
C0A CA K CACB K1KCACB
上式整理成CA的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可得:
C*A
(2C0A
Ka ) Ka (4C0A 2(1 K CB )
Ka)
式中
Ka
K K1CB 1 KCB
溶解平衡:
PA
HA C*A
2(1
HA K
CB
)
[(
2C0A
Ka)
Ka
(4C
0 A
Ka
)]
被吸收组分与溶剂中的活性组分的作用
化学平衡:
Ka
aMm aNn
a
aa b
AB
CMm CNn
C
Ca b
AB
m M
Aa
n N b B
K
Ka Kr
CMm CNn CAaCBb
(1)
溶解平衡: PA H ACA
(2)
X1
物料衡算式:
C C
0 A
0 A
CA CA
CM CM a
m
(a m) (3) (a m)
平衡组成由化学平衡和溶解平衡共同确定 (即Ci同时满足化学平衡和溶解平衡)
生。
物理化学吸收(甲醇-有机胺)
吸收过程的特点
吸收与精馏操作的相同点:
平衡分离过程
热 、 质 同 传 过 程 , 由 MESH 方 程 求 解
吸收与精馏的不同点:
气吸相收(g过) 程溶解进入液相(l)
T (G) TC
汽精相馏(V过) 程冷凝进入
汽化进入
液相(L) T (V ) TC
吸收操作的特点
CAL)
讨论:
稳定的边界滞流传质膜? 传质过程是稳态的? 界面无阻力? K∝D(大量实测到的K∝D0.5 )
双膜论的弱点:
没有反应出K与D的0.5次方的关系。
渗透论
要点:
传质方式:膜内是非稳态的传质;传递方式:膜内
呈分子扩散传递,
t0
N A max
t t dC / dL
NA
t dC / dL const N A const
mi
Hi P
或者
Pi
Hi CM
Ci
Pi
HiCi
H i
Hi CM
关于H系数的几点说明
1、Hi f(T、溶剂性质、溶质性质) 2、pi一定,Hi越大,CAi越小; 3、T ,H ,但CAi ; 4、Hi与溶液的组成、总压无关; 5、Hi的适用范围:
1) 难溶气体; 2) 低浓度的易溶气体; 3) 化学平衡时,未反的溶质 稀溶液。 一般情况 P 0.1MPa。
高浓度非理想溶液
当气液平衡时,
fˆiG
Pyiˆ
G i
fˆi L
fi0L xi i
Hi
xi
* i
mi
yi xi
H
i
* i
PˆiG
两组分溶解的气液平衡关系可用下列方程:
ln
fi L xi
ln
Hi
A RT
(1 x02 )
伴有化学反应时的相平衡
A( g )
H A
P
aA(l) bB(l) K mM nN
② 由于 pAe 是随 CAl 的增加而增加, pAe pAi
由此可得:
pA pAe pA pAi
KG kg
CAe CAl CAi CAe
KL kl
由传质总系数与传质分系数的关系式可知:
1 1 H A KG kg kl
KL H AKG
1 1 1 KL kl kg H A
当 H很A 大,即A是难溶气体
传质模型:随着旋涡的产生,溶质有时在主体,有
时在界面;微元在界面停留时间te是相同的;
界面无阻力,yi K;i xi
t
te
界面
由非定态分子扩散可求得:
微团
NA 2
D
te
(C Ai
C AL
)
CA0(主体)
此结论 与实验相符合,但te无法测定, 且表面还是固定膜。
表面更新论
要点:传质是非稳态的
界面上的每一微元具有不同的暴露时间,被另
NA
DAL
(
dC A dx
)
x 0, x,
CA CAi CA CAL
在图中CA为DE直线,斜率为浓度梯度ddCxA
有化学反应时
A在膜中边扩散边反应, CA为曲线DE。
在D处(x=0) ,扩散速率为:
NA
DAL
(
dCA dx
) DD
A的扩散量 = 膜内扩散量 + 膜内反应量
在 x=δ处,A向液相主体扩散速率为:
分离工程
第三章 吸 收
目录
吸收过程概述 气液相平衡 传质理论 传质速率与传质系数 化学吸收与增强因子
吸收过程的设计
吸收过程的应用
1 获得液相产品 2 气体混合物的分离 3 气体的净化
a 原料气的净化 b 尾气的净化 4 回收有价值的组分
典型工艺流程
吸收剂无需再生的流程 溶剂 使用对象:主要用于制备液相产品。 流程特点:吸收剂不再生,循环操作。 应用实例:
根据相平衡方程式
yA
yi
PA
xi Pai
Ci
y mx或 a
PA H ACA b
可以写出传质速率的多种形式
δg δl
液相主体
xA CAl
(见表3-5)。
NA kg ( pA pAi) KG ( pA pAe) NA kl (CAi CAl ) KL (CAe CAl )
① 当A从气相进入液相时,CAi CAl ;
K y aS y2 y ye
G,y
L,x2
2
y
S
dh
y+dy
G,y1
L,x1
气液相平衡
相平衡时: T G T L , PG PL
fˆiG fˆiL (i 1, c)
物理溶解时相平衡
低浓度理想溶液
Pi Hi xi
Pi P(yi Hi为亨利系数)
亨利定理变形:
yi
Hi P
xi
yi
mi xi
ln
mi mi0
biI b'Ci
传质理论
吸收过程,溶质A由气相传到液相。
NA 主体(气,液相)
分子扩散 对流
气相
液相 传质
湍流混合
界面
界面 界面湍动 界面阻力
传质理论(较成熟)
双膜论
Whitaman,1923
渗透论
Higbie,1935
表面更新论
Danckwerts,1951
双膜论
特点:
是稳态的物理模型,模型直观,用起来方便。
吸收剂需要再生流程应用实例
减压冷再生流程
原理:通过改变P,改变相平衡, 使溶质解吸。
实例:以碳酸丙烯酯为溶剂,脱除 合成氨原料气中CO2的过程。
工艺对气体净化度要求是过程经济 进
性的关键
气
净化气
再生气Ⅰ 再生气Ⅱ 再生气Ⅲ
吸收剂需要再生流程应用实例
气提冷再生流程
原理:用惰性气体降低溶质在气相的分压促使解吸。 适用:溶质不必回收的场合或稀释溶质在气相的含量。 问题:二次污染,资源的再利用。
HA 1
kl
kg
1 1 k L H'Akg
KG
kl
H
' A
KL kl
属液膜控制
当H A很小,即A是易溶气体时,
1 H A
kg
kl
1
1
H
' A
k
g
kl
KL H A' kg
KG kg
属气膜控制
结论:
气膜控制的条件是:
液膜控制的条件是:
化学吸收的传质速率与增强因子
物理吸收
A在液膜中的溶解速率服从费克定律,即:
A( g )
H A A(ag) B(ag) Ka M (ag)
设B组分的平衡转化率为R,有:
C C
* A
* B
C
0 A
C
* M
C
0 B
(1
R)
C
* M
C
0 B
R
化学平衡:K
CM*
C
A* C
* B
C
0 B
R
C
A* C
0 B
(1
R)
R
C
* A
(1
R)
(1)
相平衡: PA HACA*
(2)
由(1)式得
(K xa)(xe x)Sdh
(K ya)( y ye )dh
H
h
dh
y1
d (Gy)
0
y2 K y aS ( y ye )
H
h
dh
x2
d (Lx)
0
x1 K x aS (xe x)
L
x2 dx
H H OL NOL K x aS x1 xe x
L
y1 dy
HOGNOG
p
~ *
A
C
A0呈线形关系,不存在浓度界限;
(适宜高压或高浓度气体的脱除)
化学吸收, p*A↑有极限, CA0 C;B0 适用于低压、低
浓度下高净化度的吸收过程;
当
p
* A
p AC
,化学吸收优于物理吸收;
当 p*A pAC ,物理吸收优于化学吸收。
溶质浓度过高会降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常数 (H’↑),降低净化度
要点:
流动方式:界面两侧有滞流传质膜,
滞流传质膜≠滞流边界层
界面
气相主体
传递方式:膜内呈分子扩散传递,
主体浓度均一,传质阻力集中在 yA 界面两侧的双膜内
yi xi
液相主体
界面无阻力,yi K,i xi
模型参数是膜的厚度δl
xA
δg δl
由单向扩散速率积分式可得:
NA
D CM l CBM
(CAi
NA
DAL
(
dCA dx
) EE
A在膜内的反应量
DAL
(
dCA dx
) DD
(
dCA dx
) EE
当界面处DL相同,△C相同,则 DD’ 线斜率—对应化学吸收的速率 DE 线斜率—对应物理吸收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