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一个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一个综述
陈祖华
2012-10-30 10:51:29 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2年第8期摘要:早期金融中介思想主要在宏观上注重金融中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把其理解为信用媒介和信用创造机构;传统金融中介理论提出了金融中介具有“资产转换”功能,推动了金融中介理论研究转移到其自身内在的功能;以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分析范式的应用为代表的金融中介理论,从内生经济角度回答了其产生和发展的主题,成为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代表性理论。
关键词:金融中介,资产转换,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金融中介理论主要是围绕金融中介为什么产生和如何发展以及在经济金融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功能等问题展开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对上述这些问题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分析框架,理论观点显得散乱,一些研究结论仍存在较大争议。按照钱特(Chant,1989)的观点,以“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在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运用为界限,金融中介理论可以分成“旧的理论”和“新的理论”。旧的理论是把金融中介的服务功能等同于资产转换,把金融中介视为被动的资产组合管理者,金融中介向客户发行债权,这些债权与它自身持有的资产有不同的特点,金融中介只能根据在市场上所面对的风险与收益情况来完成组合的选择。新的理论主要是对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发展在金融中介研究中所做出的回应,使该理论研究从更加微观层面对其提供的各种不同服务进行更为细致的识别与分析,因此能够更深入地探讨金融中介如何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并减少交易成本。
从金融中介理论发展的基本历程来看,结合钱特的观点,本文认为,可以把金融中介理论分为早期的金融中介思想、传统金融中介理论和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三个发展阶段。
一、早期金融中介思想
古典经济学大师的经济思想为经济学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不绝的源泉,在金融中介理论发展中也不例外。古典经济学关于金融中介的思想主要体现为从宏观上理解金融中介(主要是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其理解为是发挥信用媒介和信用创造功能的机构,货币在经济发展中不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只是一层覆盖在实体经济上的面纱。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篇论述货币和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时有过深刻的阐述,他指出:慎重的银行活动,可增进一国产业。但增进产业的方法,不在于增加一国资本,而在于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慎重的银行活动,可使这种死资财变成活资财,换言之,变成工作所需的材料、工具和食品,既有利于己,又有利于国……流通国内的金币银币,可与通衢大道相比。通衢大道,能使稻麦流转运到国内各市场,但它本身却不产稻麦。慎重的银行活动,以纸币代金银,比喻得过火一点,简直有些架空为轨,使昔日的大多数通衢大道,化为良好的牧场和稻田,从而,大大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可见,斯密所持的是银行发挥信用媒介功能的观点,注重银行信用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分析了银行在发行信用货币、媒介货币资本、节约流通费用方面的作用,提出了银行信用具有促进资本再分配、促进利润率平均化的观点。约翰·穆勒(John l,1848)认为,信用只是发挥一种媒介和传递、转移作用,不会增加生产资料的数量,信用还可以发挥资本再分配的作用,从而促进一国经济增长。马克思在巨著《资本论》中也深刻阐述了信用、货币和银行在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尤其
是关于货币、技术进步和积累相结合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中发挥作用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瑞典学派奠基人威克塞尔(Wicksell,1898)打破经济学“二分法”提出货币、利率会影响收入的货币经济理论后,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不仅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还提出了信用创造理论。他对货币、信贷和利息等因素对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银行的信用创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一观点对于金融发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熊彼特指出:一个银行家与其说主要是商品“购买力”的中介人,倒不如说是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可是,因为今天所有的准备基金和储蓄通常都流向于他,对自由购买力——不论是已经存在的还是将要创造出来的——总需求都集中于他,他已经代替了私人资本家,或者是变成了他们的代理人;他自己已经变成了典型的资本家。
二、传统金融中介理论
在微观银行理论中,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Arrow-Deberu Model)被视为是解释微观银行理论的一种重要分析范式,在模型分析中有三个重要的假设:金融市场是完全的,信息充分,没有交易成本;分别存在三个代表性的厂商、家庭和银行;家庭和厂商可以无限制地进入金融市场。经过数学推导和证明,在竞争均衡中,银行获利为零;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组成和规模对其他经济部门无任何影响;由此,阿罗-德布鲁范式得出的结论是:银行是多余的机构。实际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承袭了古典主义的货币中性论观点,因而在作为主流经济学理论核心构架的阿罗-德布鲁范式分析中,金融中介是无效的。
格利和肖(Gurley和Shaw,1960)批驳了传统的货币中性论观点,认为货币金融理论应该面对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中介也是同样重要的,商业银行只是惟一能创造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机构通过放款和投资与商业银行共同创造信用,金融中介的多元化有益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总是会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方面。换言之,货币一般地不是中性的;它不只是蒙在实际经济之上的一层轻纱。格利和肖首次提出了金融中介具有“资产转换”功能。他们认为,金融中介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发行间接融资证券,在资金剩余单位和资金不足单位之间进行资金融通,从而提高资金的获得性。在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作用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中介之间并无根本区别,金融中介都是通过提供资产组合,利用各种特定的中介技术,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身的生存。格利和肖的“资产转换”功能学说揭示了金融中介在金融活动中的基本功能,对各种不同金融中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1965)的研究进一步阐述了金融中介的“资产转换”功能。他认为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够发行间接证券,是因为金融中介在从事规模巨大的资金借贷过程中能够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同时,银行在现代经济中具有支付清算功能,银行提供的支付清算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这也决定了政府要对银行等金融中介的金融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管。
以格利、肖和托宾等为代表的资产转换功能观,在金融中介理论研究中,以金融中介的存在为既定前提,从宏观层面探讨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渐转移到金融中介本身的功能,使该理论发展不断深化。但对于金融中介为什么会存在,其微观基础是什么等问题缺乏研究,因此,在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研究金融中介的发展为标志的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产生之前,他们的金融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