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必须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分割和流通,这就提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奥秘。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家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G-W-G),资本家预付一定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换回货币。这两者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是货币;(3)流通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具体来看,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为了换得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是这一运动的实际内容;资本流通则不同,它的两极尽管是同质的货币,但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必须要大于起点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因此,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应该为G-W-G′。G′=G+△G,△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可见,资本流通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产生了剩余价值,转化为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由于资本流通公式G-W-G′表明了资本运动的最根本特点,即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值,因而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都是适用的,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从形式上来看,资本总公式中的价值增值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的价值量都不发生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说明剩余价值是怎么产生的。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转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对原来既定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其次,离开了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能由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剩余价值也不能产生。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按照这个条件,剩余价值也不能发生G-W 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不会产发生价值的增值。剩余价值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因为这一阶段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而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因此,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但又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是按价值购买的,而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进行劳动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其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内部,维持人的生存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具体包括三个部分:(1)劳动者本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一般商品在消费或使用后,它的使用价值就会消失,其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力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劳动过程都是指劳动老师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但在不同的社会中,由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掌握在不同社会集团、不同阶级的手里,因而劳动过程又具有不同特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要服从资本家的安排;(2)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这中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工人的劳动将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另一方面,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即他的抽象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形成了新价值,这就是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资本家预付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价值等于产品价值,预付的价值没有增值,货币没有转化为资本。这种生产过程对资本家来说毫无意义。因此在预付的活劳动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家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将这种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增值过程的实质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工
人的劳动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二)资本的价值
资本在价值形式上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预付资本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以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使用价值形态的变化,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虽然生产资料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但是,它们都只能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发生价值增值。因此,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但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生产出来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就叫做可变资本。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