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考前知识浏览
1.1东北师范大学招生简章......................
1.2东北师范大学专业目录........................
1.3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历年报录比....... 1.4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科目解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就业前景解读
2.1东北师范大学专业综合介绍.................
2.2东北师范大学专业就业解析.................
2.3东北师范大学各方向对比分析.......
第三章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内部信息传递
3.1报考数据分析..............
3.2复试信息分析..............
3.3导师信息了解........
第四章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专业课考研知识点4.1参考书目分析..........
4.2真题分析................
4.3重点知识点汇总分析(大纲)....
第五章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复习计划分享
5.1政治英语复习技巧
5.2专业课复习全程详细攻略
5.3时间管理策略及习题使用
第六章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复试
6.1复试公共部分的注意事项
6.2复试专业课部分的小Tips
【东北师范大学专业目录】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公共课有(101)思想政治理论和(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三选一),专业课是(647)文学理论与写作和(864)中外文学史。

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两门专业课所用的参考书:
(864)中外文学史
参考书目:
(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许树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647)文学理论与写作
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第2版)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骆玉明复旦大学版社2001年
(3)《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顾易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9年
(5)《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2002
以上所列的参考书目就是备考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时所必须用到的参考书,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时间够用,除了上面所列的参考书目以外还可以再找些其他的相关书籍看。

【学校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简称东北师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大学,是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国培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高校之一、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于1946年建校,原名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50年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易名东北师范大学。

1958年划归吉林省管理,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

1980年重新划归教育部,复名为东北师范大学。

根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东北师范大学有自由校区和净月校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024人。

专任教师1557人;设有23个学院(部),78个本科专业,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
授权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学科。

【东北师范大学招生简章】
一、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考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且符合以下全部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进修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六门以上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并提交进修学校出具的学习证明和成绩单;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国家大学外语四级(英、日、俄)考试成绩达到425分以上(外语专业考生不做此项要求)。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5.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6.符合《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中所报考专业的报考要求。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
1.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本简章“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中的各项要求,且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2.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本简章“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中的各项要求,且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3.报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专业的人员须符合本简章“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第4、5点除外)中的各项要求,且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2)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3)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4.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以外的其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的人员,须符合本简章“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中的各项要求。

三、学习方式、修业年限及收费标准
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须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时,根据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学业水平达到国家及我校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

修业年限及收费标准参见专业目录。

四、奖助办法
研究生奖助办法请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改革方案》。

五、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1.网上报名
考生报名前应当认真了解并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本简章中要求的报考条件,以及是否符合专业目录中所报考专业的报考要求。

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现场确认、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
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

对弄虚作假者,我校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报考类别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

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

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报考类别为定向就业。

2.现场确认
(1)所有考生(不含推荐免试考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

具体时间及要求以报考点网报公告为准。

音乐(135101)、舞蹈(135106)、美术(135107)、艺术设计(135108)、学科教学(美术)(045113)、美术学[130400,不包含01美术历史及理论方向]、设计学[130500,不包含01设计历史及理论方向]专业初试的第四科须到我校参加考试,报考以上专业的考生现场确认地点须选择“长春市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否则报名信息无效,不予准考。

(2)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

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六、考试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

(1)初试时间为2018年12月22日至12月23日,第四科到校考试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2)初试地点由报考点统一安排,第四科到校考试地点参见准考证。

(3)2018年12月14日—24日,考生自行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其他考试信息及要求以准考证为准。

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2.复试
(1)复试采取差额形式,各招生院部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并结合生源和招生计划等情况,在复试前确定复试差额比例和复试名单,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等复试细则将在各招生院部网站公布。

(2)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时须加试两门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

加试方式为笔试。

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的同等学力考生可以不加试。

是否属于跨学科考生由各招生院部进行认定。

(3)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4)复试不合格的考生不予录取。

3.考试科目详见专业目录,有特殊要求的专业会在“备注”一栏标明。

1.按照教育部有关招生录取政策规定,各招生院部根据本单位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拟录取名单将在我校招生办公室网站统一公示。

2.考生体检工作由学校在复试阶段组织进行,参照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执行。

八、其他
1.国防生和现役军人报考硕士研究生,按军队相关部门规定办理。

2.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单独考试及港澳台地区硕士研究生招生办法另发。

3.我校不举办专业课考前辅导班。

【东北师范大学专业目录】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公共课有(101)思想政治理论和(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三选一),专业课是647)文学理论与写作和(864)中外文学史。

(864)中外文学史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两门专业课所用的参考书:
(864)中外文学史
参考书目:
(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许树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647)文学理论与写作
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第2版)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骆玉明复旦大学版社2001年
(3)《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顾易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9年
(5)《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2002
以上所列的参考书目就是备考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时所必须用到的参考书,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时间够用,除了上面所列的参考书目以外还可以再找些其他的相关书籍看。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东北大学文学院,创建于1946年,
最初成立于辽宁本溪。

1948年秋,东北大学与吉林大学合并,首先设立文学院,由张松如(公木)教授任院长,吴伯箫教授任副院长,下设国文系等三个单位,国文系系主任由副院长吴伯箫兼任,后不久改由张毕来教授专任。

1950年,东北大学与东北三省原有6所大学合并,正式命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并由教育部直属,以原国文系为基础设中国语言文学系,由学校直属,下设语言教研室和文学教研室,其后逐渐发展为七个教研室。

1999年增办新闻学专业,2001年2月,文学院以中文系为主体正式成立。

现任院长高玉秋教授,党委书记解玲。

在近七十年的历程中,先后有作家萧军,舒群,诗人和翻译家穆木天教授,作家和文学史家李辉英先生,作家吴伯箫教授,诗人及学者张松如(公木)教授,词学家唐圭璋教授,古代文学史家杨公骥教授,现代文学史家、红学家张毕来教授,文章学家吴伯威教授,外国文学史家李江先生,诗人、文学理论家蒋锡金教授,文学理论家李树谦教授,古代文学史家逯钦立教授,文字学家孙常叙教授,训诂学家何善周教授,语言学家郎峻章教授,现代文学史家孙中田教授,古代文学史家苏兴教授,文字学家王凤阳教授,语文教育家朱绍禹教授,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蒲漫汀教授,民间文学专家汪玢玲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在中文系(文学院)任教,为中文系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辉煌的历史,奠定了博大而坚实的基础。

文学院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系、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四个单位,办有社科类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建有“中国文学研究所”等11个院级专业研究机构。

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学2个本科专业。

拥有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等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传播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等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有国家中文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省级重点学科。

文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24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为85%,现有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16人。

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教育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名,省级学术带头人3名,省拔尖人才4名,省管优秀专家2名,获国务院津贴者6名,获宝钢全国高校优秀教师教育基金奖、曾宪梓教育奖、华为奖等13人。

近三年来,学院教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8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主编教材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总数达600余篇,先后荣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20余项;现建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语文教学论、语言学、文艺学、古籍整理研究等学科先后分别主持召开了大型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四次,并产生了积极反响。

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134人,硕士研究生512人,高校在职教师硕士及教育硕士研究生230人,本科生1007人,函授生752人。

长期以来,文学院坚持以基础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以汉语言文学研究型人才培养为辅的教育教学方向,努力把文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中文教育与人才培养基地。

多年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国家文科基地建设为中心,以中国语言文学为重点专业,以新闻学为重点建设专业,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为优势学科方向,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布局结构和学科发展态势。

文学院学养深厚、学风优良,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扎实,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强,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70多年来,文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万2千余名学生,他们从学校走向四面八方,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并涌现出国家级骨干教师、著名作家与学者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多年来,文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许多高校中文学科建立了学术联系,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为我院客座教授。

学院与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高校保持常年交流合作关系,先后派出10余名教师到香港教育学院、日本创价大学、樱美林大学、早稻田大学、大谷大学、神户女子大学、韩国东兴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学校任教或做访问学者。

1996年始,文学院与香港教育学院合作开办香港教育学院学生暑期普通话沉浸课程。

2004年始,与韩国中学汉语教师协会合作,接收韩国中学汉语教师到文学院攻读硕士课程和学位。

2004年始,与澳门大学合作推荐本科生到澳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05年始,与香港教育学院合作开办3+1和4+1本科教育模式。

2007
年始,与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合作,开始招收培养对外汉语教育硕士。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文学院不断赓续传统、继承优势、保持特色,努力在发展壮大中创造新的成绩,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整体分析】
学科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以中国上古至近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嬗变、发展;作家、作品、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等。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宽广的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系统的专业理论、独立的科研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良好的人文素质、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古代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相近专业
与此专业相关的专业(即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有: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导师介绍】
姓名:张恩普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4-09
所在院校:东北师范大学
所在院系:文学院
职称:硕士导师
招生专业:050105
个人简历
【个人情况综述】
1975年9月,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78年7月毕业,并留校任教。

1981年定为助教。

开始研究《文心雕龙》及作者刘勰。

1986年晋升为讲师。

1987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写作专业研究生,开始了对写作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同时仍研究《文心雕龙》。

1990年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3年8月,被国家教委派往毛里求斯甘地学院任教,1995年8月回国。

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同时担任编辑专业主任。

1999年担任中文系副系主任。

2000年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

2001年担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主任。

2004年7月获文学博士学位。

【就业前景】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中最值得炫耀的瑰宝,它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将其发扬光大,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应用范围不是很广泛,但在提升素
质,升华思想,增加内涵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该专业的毕业生知识广阔,适应能力强,尤其在文化界大有用武之地。

相较于文学类的其他专业而言,中国古代文学的就业率比其他专业要高,中国古代文学在不少高校还是热门的专业,报考的人比较多,有一定的就业压力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就业方向】
在全国各级机关、新闻出版单位、大专院校及有关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新闻、出版、行政管理等工作。

【初试经验】
英语的复习从暑假开始一直就在不断的背单词,阅读方面做的是《木糖英语》公众号的《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很清晰也很详细。

最后冲刺阶段,我用的是蛋核英语的公众号,那里面有很多的新题型和阅读理解,非常适合后期冲刺用,还有《木糖英语》的公众号,上面的内容比较全面,里面都有很详细的讲解。

我本科英语过了六级,但是对于英语的学习一直没有放松,从去年三四月份开始,我开始学习《一本单词》,过了两遍,后面又跟着学习了词组。

阅读的话最重要的是做真题,4月背单词的时候就开始做基础版的真题了。

这时候我都是定20分钟一篇阅读,每天一篇,查不认识的单词,整理到一个本子上。

第一遍的时候不明白文章题干的意思很正常。

暑假前可以完成两轮,第二轮对着译文看英文,搞清楚长难句的层次划分。

暑假期间做05到13年的真题,第一遍还是查单词、英文对译文,长难句分析;第二遍自己翻译文章,对照译文改,
搞懂文章中的短语。

9月到10月把05到13真题中的较难的文章拿出来笔译,然后对着译文修改,这个过程很费时间,一定要坚持住,按照以往学长学姐们的经验以及个人经历,我认为这一步的性价比很高,不仅学了阅读,而且对翻译也有帮助。

10月到11月做14、15、16年的真题,这个阶段是包括完型、新题型、作文一起写。

两篇一分析。

11月到考前一个星期,从05到16年的真题继续复习,3天为一个周期做完并分析完一套试卷,这个时候试卷分析得很快,主要看不熟悉的单词句子,保持手感。

另外,近十年的真题不要提前做,从暑假开始做足够了,能做三遍。

最后冲刺阶段,我用的是蛋核英语的课程,那里面有很多的新题型和阅读理解,非常适合后期冲刺用,大家可以关注蛋核英语和木糖英语的公众号。

大家做第一遍英语真题的时候建议用铅笔,这样题可以反复用。

翻译的练习不用单独拿出时间,翻译历年真题就可以,就是阅读的四篇。

政治考点画着画着你就会发现很多考点都是重复的,而重复考的往往就是重点啦。

接着就是背书《政治新时器》,到十二月份就不背书了,开始狂刷各种题。

因为这个时候专业课是冲刺阶段,政治根本没精力背书,反倒背专业课背累了来上一套政治题也是一种不错的调剂。

其实算下来我并没有专门每天背政治的时间,我觉得政治就是靠感觉吧,做题做多了你就知道要考什么。

今年政治大题非常简单,但是选择题比较难。

所以没有什么重点什么的,该掌握的该复习的就是要背。

我的政治成绩:67,跟预设差不多,估计选择题扣多了。

关于文学的考研专业课,都一样,需要看的参考书非常多,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