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楚地文化对楚辞产生的影响

通过将近两个月对楚辞文化系统的学习,使得我对楚辞文化有了更加深刻和细致的了解。李茉妍老师在讲解楚辞相关文化生动有序,时常引入视频资料,使楚辞知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我被深深得吸引了。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对楚辞的产生及楚地文化对楚辞的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地方色彩也相当浓厚。它被称为“楚辞”,就是因为它“书楚语,作楚声,作纪楚物”。楚辞之所以被认为是楚地的歌辞,不外乎因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在楚地民歌和巫歌乐舞的直接哺育下、借鉴神话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楚辞是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继《诗经》四言体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连同它最伟大的作者屈原之所以产生于楚国,决非偶然。

通过课堂学习与课下查找资料,我渐渐明白了,首先,楚国作为周王朝分封于南土的一个子爵诸侯国,其滥觞时期的音乐文化,源于远古楚部落古老艺术并融合中原音乐文化而形成,其音乐制度既体现出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民间的歌舞之风及楚国乐官对楚地民歌的收集与整理,使得文人有机会注重楚国地方民歌,从而汲取营养,创作出完全不同于《诗经》的诗体;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而楚人自己,在不愿承认周王室权威的时候,也往往自称:“我蛮夷也。”。在南北文化的交流中,《诗经》给楚辞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楚辞中的比兴手法和面向现实的精神,显然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国、积极奔波,在统治者中寻找“知音”;而列国君主也愿意倾听他们的游说之辞。这一时代特色,使士所写的说理散文,词章宏丽,感情激越,富有说服力。为了更有说服力,这些散文也大量运用比喻、寓言,使文章更为曲折、生动。百家争鸣及其相应的散文发展,由于种种契机,以楚国民歌为基础的楚辞文化正在酝酿着在诗坛上开辟了一代新风。正是由于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保持着自身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又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才创造出了伟大而灿烂的“楚辞”文化。

其次,楚地从上至下普遍盛行的巫风,不仅影响着楚辞创作者的心态,同时也影响着楚辞作品的风格; 楚国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熏陶楚辞创作者,使他们不仅有着很高的音乐修养,同时也在作品中多层面地反映楚国的音乐文化。因为楚文化的独特性,所以其音乐制度既体现出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还有,楚国的采诗制度对楚辞文化的诞生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西周与春秋时期,中原的诗歌进入发展高峰,以《诗》而结集,并随着音乐广泛流传。春秋时期影响较大的诸侯国大都有诗歌得以流传,如齐、鲁、秦等,而与中原诸侯抗衡的楚国的诗歌却没有出现在当时的诗集《诗经》当中。楚人有自己诗集流传于世。在先秦时期,乐官在记录、保存乐歌时,其歌词文本与演奏曲调当是分开记录的,当中原诸侯国在收集歌诗的同时,楚人也有专门的乐官来收集楚地的诗歌,并结集流传。中原各诸侯国的诗歌以《诗》结集而得以广泛流传,并将歌词完整地保存下来; 而楚国的诗歌只留下了《采风曲目》而没有歌词文本,从楚简《采风曲目》中的“采风”之名来看,楚乐官所采集的这些诗歌大多数为楚民间歌曲,而非所谓的“雅乐”。尽管我们看不到这些诗歌的具体内容,但从《子奴思我》等题目来看,具有鲜明的民歌特色。这些诗歌创作的时间可能涉及从西周到战国后期这一漫长时期,可以看成是一部“楚风”。战国时期,在中原各诸侯国采诗制度式微的情况下,楚人却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

当《诗经》时代渐渐远去的时候,战国时期的中原诗坛暂时消歇,而屈原、宋玉等人楚辞却高歌于南楚大地。这种独特的歌体,无论是句式,还是其音乐,既不同于先前的《诗经》,更不同于后来的汉乐府。纵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明清小说,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以时代标名,这说明它们不是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而楚

辞"则独树一帜,恰恰是以产地命名的。它的出现,是偶然,其实也是必然,它是在丰厚的楚民族文化土壤中经过千年孕育而逐渐成熟的,最终由屈原这样的天才诗人得以发扬光大。

老师在课上反复提过,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浓烈的巫风培养了楚人对于神灵顶礼膜拜的虔诚情感和非理性的浪漫情怀。这种具有某种原始的宗教色彩的巫风与中原的理性主义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在中原地区进入“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时代时,生活在楚地的人们还在对着他们笃信的自然神祗虔诚地祈祷。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汉书·地理志》)。与此同时,楚地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王逸《楚辞章句》也提到了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另外史文献记载和楚辞创作实践来看,楚文化中的巫文化与北方巫文化有很大不同,在先秦时期,北方的巫文化体现出对鬼神的敬畏,而楚地的巫文化则体现出娱神的功能。正因为娱神的需要,使楚国的民间乐歌充满了“巫”的气息和“巫”的情调,这同样深刻地影响了楚辞。屈原赖以创作《九歌》的原本就是楚国民间的祭祀音乐和祭祀歌词。楚国由于巫风浓厚,使得神话避免了历史化的灾难,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原始神话。这些神话和原始宗教融为一体,渗透入楚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纵观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山川佳丽,物产丰富,楚国人民,特别爱好音乐舞蹈;而巫风的盛行,更推动了音乐舞蹈的发展。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也说明,楚国人民比中原列国人民更为能歌善舞。这也直接影响了诗歌的创作。进而给楚国的文学尤其是楚辞的产生以巨大影响。

最后,我想着重供分析一下楚地的民歌和地方音乐与楚辞产生密不可分的关系。楚歌与楚辞,向来是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网上不乏相关论述,在此我只想强调检点古代文化典籍,其中有不少楚地民歌。《诗经》中《周南》、《召南》,实为南方民歌。《说苑》中《至公》《正柬》分别载<楚人诵子文歌》《楚人为诸御己歌》;<史记-滑稽列新序》载《徐人歌》。而屈原著作《招魂》、《九歌》所描绘的音乐舞蹈,显示出热烈动荡、诡谲奇丽的气氛。其中《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基础上创作的。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这些都是楚国较早的民歌, 表明楚辞体的形成和楚地民歌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综观《楚辞》,是中原文化、楚歌楚声,巫风神话,等的影响,可以说《楚辞》是多种文化的交融。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20.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4]《楚辞集注》明李维桢《序》。

[5]沈德潜《说诗晬语》。

[6]刘熙载《艺概·诗概》。

[7]吴景旭《历代诗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