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场面调度理论与蒙太奇理论的对比
1)、蒙太奇为了讲故事的目的对时空 进行分割处理,场面调度追求的是非人为 的解释,时空相对统一;
2)、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 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场面调度的纪录 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
3)、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 巧,而场面调度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 可以说是内部的人工技巧,也就是场面调 度;
代表作:《筋疲力尽》1960 《狂人比埃洛》 《中国姑娘》
其代表作:《精疲力尽》
《精疲力尽》是他的第一长片,也是成名 作。该片可以说是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种形 象化的图解。
情节内容:男主人公米歇尔是一个具有无政
府主义思想,热衷于过冒险生活的青年,他我行我 素,随心所欲,偷车、偷钱甚至不惜打昏人来抢劫, 他还枪杀警察,与女人厮混。在他得知警察要来抓 他能够跑脱的时候,偏偏不跑,认为自己活够了, 已经筋疲力尽了,想上监狱了。对警方的追捕不进 行任何反抗,结果被活活打死。
样,去自由自在地描写事物,必须具有作者 自己的个性,即要确认电影作者的地位。
摄影机自来水笔
电影词典的解释是:
法国电影家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于1948年 倡导的“运用摄影机写作”的电影创作理论。 他在《法国银幕》第144期撰文“新先锋派的 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主张电影已经成 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 感情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 导演可以用摄影机“写作”,充分表达个人 意念。这一观念反映了战后西欧电影追求个 人表达自由的强烈愿望,也为“作者论”奠 定了理论基础,是作者论的先声。
7、剪辑上,长短镜头都用,以增 加真实感和节奏感(一般来说,长镜头 增加真实感,快速剪辑增加节奏感)。
法国“新浪潮”电影在“作者电影” 观念的指导下,对传统的电影模式、电 影语言和电影技法采取了大胆超越的态 度,一切为我所用,并不断创新,追求 形式的探索与影片意义的表现相配合、 相一致。在这方面,“新浪潮”与20年代的
1、 “作者电影”的理论是巴赞的学生 弗朗索瓦·特吕弗提出的。
特吕弗在50年代中期针对被他斥之为刻板 僵化、充满陈腔滥调、以陈旧的剧作法制作的法 国“优质电影”,率先提出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 和批评方法。其核心是强调电影是一种个人的艺 术。
2、 “作者电影”的解释是:导演是一部影 片的作者。并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保持其风格的 一贯性。
“先锋派”电影有很大区别。先锋派过于追求 影片的“纯形式感”,而忽视内容 。
第四节 “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 演
及其作品
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及代表作: 让·吕克·戈达尔:《筋疲力尽》(1960)
弗朗索瓦·特吕弗:《四百下》(1959)
克劳德·夏布罗尔:《表兄弟》 (1959)
让·吕克·戈达尔(1930-) 戈达尔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第一节 “新浪潮”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
1,世界普遍出现的青年人的精神危机
“新浪潮”电影的出现与战后西方现代社 会危机和青年人的反抗心理密切相关。欧洲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接连爆发了两次 世界大战。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造成了青年一代幻想的破灭。当时西方文学 界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如英国的“愤怒的青 年”、法国的“世纪的痛苦”等。而电影界 也出现了法国“新浪潮”、德国“青年电 影”、英国“自由电影”(或“愤怒派电 影”)、意大利以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为代 表的“新电影”等。这些都是法国电影新浪 潮的背景。这些流派都是在50年代后半期出
3、叙事上,采用无逻辑的事件组合代 替和打乱情节结构 。
4、 制作上,缩短拍摄时间,缩小摄制 组,大量利用实景,蔑视技巧规程,搞即 兴创作(这主要是资金问题)。
5、摄影上,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
摄影师们侧重于画面新鲜感,以一种全新
的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出现。
6、音响上,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 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
2、 场面调度理论 (长镜头)
场面调度就是一个镜头内人、物、 景等的变化。主要表现方式:长镜头、 移动摄影和景深镜头。
我们都知道,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实 际上就是根据导演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意识地切 换镜头。
而巴赞提出的 “场面调度”理论则是主 张运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对完整的 事件和空间不进行切割,而是“尊重感性的真 实的空间和时间” 。这正好与爱森斯坦的理 论相对立。
于是,一些青年电影工作者,尤其是电影手 册的影评人对这些电影不满,便闯入编导制 片领域 ,以新的电影观念和革新的电影语言 首先表现了这一时期青年人的精神苦闷和彷 徨 。从而形成了“新浪潮”。
第二节 “新浪潮”电影的理论主张
一、“新浪潮”电影的人员构成。
“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大多是法 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青年评论 家。戈达尔、特吕弗、夏布罗尔、里维特 等。
3,对“优质电影”的反叛
所谓“优质电影”就是按好莱坞的创作模式拍 摄的电影。战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 法国电影一直 未能在内容形式和生产体制方面出新。内容上表现 的主要是侦探和爱情两类题材,形式上采用的一般 的戏剧化结构。这些影片质量与题材内容相对平庸, 但商业效果好。这就是他们称之的“优质电影”。
巴赞认为,“叙事的真实性是与感性的真 实性针锋相对的,而感性的真实性是首先来 自空间的真实”。蒙太奇的处理手法是在 “讲述事件”,这必然要对空间和时间进行 大量的分割处理,从而破坏了感性的真实。 相反,景深镜头永远是“纪录事件”,它 “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要求”在 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物体“。
让·吕克·戈达尔
生平: 戈达尔1930年生于巴黎,幼年移居瑞 土,长大后回到巴黎。他大学时攻读人种学。 但他自小就对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1950年, 他进人法国《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开始 从事专职影评。1954年至1958年,他尝试拍 了五部短片。1959年拍摄的第一部长故事片 《精疲力尽》一举成名。1968年法国“五月 风暴”之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 导人让一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 后又倾向革命,拍了一些政治电影,如《真 理》、《东方》等。
筋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尽
筋疲力尽
在《疯狂的比埃洛》中,主人公费迪南厌倦了
虚伪的家庭生活,与保姆玛丽亚娜厮混并盲目地踏上 了逃亡之路。一路上,费迪南受到玛丽亚娜的指使, 糊里糊涂干了许多违法犯罪的事,经历了一段混乱的 生活之后自杀而亡。
影片一问世,引起法国影评界的极大震动和 争论。 否定意见认为:这是一部由“毫无次 序的引述所组成的一盘大杂烩”;
实际上,戈达尔、特吕弗等人的创作 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及其精神气质十分相像。 这也是“新浪潮”电影的一大特点。
《精疲力尽》中的米歇尔虽然是个匪徒,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导演戈达尔自身的体 现。米歇尔在生活中茫然失措、随心所欲、 反抗秩序、愤世嫉俗的言行正是戈达尔他
们一代人所经历和体验的。
第二节 “新浪潮”电影创作上的特 征
4,作者电影表现的内容:导演们的经历。
用特吕弗的话说,也就是1957年他发表在 《电影手册》上的近乎“新浪潮”宣言的文 章——《作家的政策》中所写的:
“在我看来,明天的电影较之小说更具有 个性,像忏悔,像日记,是属于个人的和自传 性质的。年轻的导演们将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 叙述他们的经历。比如说,可以是他们的初恋, 也可以是刚经历的感情,或者他们政治觉悟的 转变,他们的婚姻、病痛、假日等。”
在主题方面,要着眼于作者对世界、人生、 社会等诸方面的见解和感受,并将其个性体现在 他的所有作品之中 。
3,“电影作者”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具备最起码的电影技能;
2),影片明显表现出导演的个性, 并在一系列影片中一贯地揭示出其风格特 征;
3),影片必须具有某种内在的含义。 导演在其整个作品中必须表现其某种个性。
他将电影与文学、戏剧、绘画等进行比较,从中 看出他们的差异和电影自身与生俱有的捕捉自然与 生活的能力 。如,与戏剧相比较,电影冲破了观众 与舞台的距离感,从而更接近生活;与绘画相比, 活动摄影(影像)具有一种本质上的客观性和生动 性;与小说、文学相比较,视像较之文学形象有更 为真切的直观感受等等。从而得出:
一,他对现代电影语言的革新作出了巨大贡献。但
是,戈达尔的创作思想是混乱而多变的,也曾引起
不少争议。正因为他的创作多变,人们给他的头衔
也颇多,如:“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政治电 影导
演”,“现代电影创作者”,“右的无政府主义导 演”,
“左的无政府主义导演”,“极左无政府主义导 演”,
“反好莱坞的电影创作者”,“混乱主义的电影创 作者”
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是 纪实的特征。
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 于是又说道:
“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并认为,电影应该是表现“生活在银幕 上的流动” 。
代表作《精疲力尽》正好体现了巴赞的电影美学。 影片跟随主人公米歇尔的活动,将许多看似无关的松 散的事件串联起来,而且在具体叙事时又常常穿插无 关的细节,破坏叙事的完整性,更多表现生活的随意 性和偶然性。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受过正规的电影教育, 但是他们从小酷爱电影,他们是在《电影手册》的主 编安德列·巴赞的影响下走上了电影之路,并在巴黎 的电影博物馆的放映厅里学会了电影创作,成了新浪 潮的中坚力量。
“新浪潮”作为一个运动,并没有一个明确 的纲领或统一的宣言,他们推崇的是创作个性, 追求的是不同的个人风格。但从总的方面看, 却具有较一致的美学观念,其核心就是安德 列·巴赞的电影理论 。
外国电影史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 电影
“新浪潮”电影
“新浪潮电影”是继法国先锋派电影,意 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掀起的第三次电影运 动。1958-1962年之间,法国大约有200多新 人拍出了他们的第一部作品。从而被称为“新 浪潮”,其意是后浪推前浪。尽管在1961年之 后,新浪潮作为一个运动迅速衰退。但是,它 不仅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也成为世界电影史上 的奇迹,不仅改变了法国电影的面貌,也改变 了世界电影的面貌.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 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从 而使“新浪潮”作为一次电影运动被载入史册。
巴赞短暂一生创办了14个电影俱乐部、一所学校和三份杂 志。对培养电影人才作出了贡献,但是去逝时却穷得连一块 墓地都买不起,还是别人资助办的葬礼。不过葬礼上的来客 足以说明他在艺术界的影响力。
安德烈·巴赞
二、巴赞的电影理论
1、电影的本体——纪录本性
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出 了“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 美学原理 。这个理论主要是他将电影与其它 艺术比较之后得出的。
总的来说,具有很强的纪实性,不少影 片具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特点:
1、制片方式上强调导演的主导地位。
作者电影往往集编剧、导演、对白、音乐, 甚至制片于一身,形成了统一的,不同与好 莱坞的制片方式。
2、内容上,大胆接触法国电影从未接 触过的问题,主张彻底摒弃旧的道德标准, 如在银幕上表现两性关系。
2, 1958年也是法兰西历史的转折点。总 统易人,政府更换。这充分表现了当时法国 人民变革现实的决心和精神。戴高乐执政后, 国家开始进入了一个时期,新时期需要新电 影。
于是,一批青年电影创作人员和影评家们, 强烈要求改变法国电影现状,并勇于投身到 电影创作实践中去,于是在1959年,掀起了 一场规模巨大的"新浪潮"电影运动。
安德烈·巴赞(1918- 1958)是法国著名 的电影理论家,影评人,法国“新浪潮”导演 的“精神之父”。
他的长镜头理论不仅成为“新浪潮”导演 的理论基石,而且被认为是继蒙太奇理论之后 的又一大理论。其理论著作《电影是什么》也 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遗憾的是,巴 赞在“新浪潮”尚未完全出现时便英年早逝, 去世时才40岁。
4)、蒙太奇在表现事物上具有 鲜明性和强制性,场面调度则含有 瞬间性与随意性;
5)、蒙太奇引导观众进行选择, 场面调度提示观众进行选择。
三、作者电影观念
为什么在这儿提出作者电影,是因为
作者电影的观念,是“新浪潮”的导演 提出的。
实际上,法国著名作家、记者和电影导演
阿斯特吕克在40年代末就提出了著名的“自 来水笔式的电影”(或“摄影机自来水 笔”)理论。主张摄影机要像作家的笔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