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水稻纹枯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集而成,表生,初为白色, 发育成熟时黄褐至暗褐色,扁球形,1.5-3.5㎜, 菌核间互相连合则呈不规则形,靠病斑面略凹陷 或扁平,成熟后易脱落土中。表面粗糙,有圆形 小孔,称萌发孔。
• 担子无色,单胞,倒棍棒形,顶端生2-4个小梗, 其上各生1个无色、单胞、卵圆形担孢子、担孢子 又可以芽生式产生次生担孢子。
发病症状
叶鞘
叶片
茎秆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 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 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 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 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 近植株。 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 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 颈部扩展。 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 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发病因素
❖ 3、栽培措施与发病的关系。栽培措施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关系密切。插秧株数多,密植程度高时,株间湿度大,适于 菌丝生长蔓延。长期深水灌溉,稻丛间湿度加大,有利于菌 丝生长。偏施和过量施用氮肥,使水稻茎叶徒长,抗性下降 。过早封行,田间湿度增加,有利于病害发生。而适当稀植 ,合理施用氮肥,浅湿灌溉,适时排水晾田是控制纹枯病为 害的有效措施、
• 测报依据
预测预报
Baidu Nhomakorabea
• 菌核密度调查
• 田间病情调查
• 病情分级及病情指数的计算
测报依据
• 根据本病的发生流行条件,开展田间菌核 密度调查与稻株发病情况调查,结合天气 预报,预测病情发展趋势,以指导大田防 治。
菌核密度调查
• 调查时间于水稻收割后至犁翻前进行。按病情轻 重,各取3块田,棋盘式10点取样,每点1m²,计 数每点遗落于田面菌核数,然后换算出每亩的菌 核数量。当每亩有菌核10万粒以上时,下糙水稻 便有严重发病可能。
田间病情调查
❖1、预测田调查 选长势好,上年发病较重的各类主栽品种田各1块
为预测田,从水稻分蘖期开始到乳熟末期止,每5天 调查1次病丛率和病株率,蜡熟期按分级标准调查一 次病情指数,发现病株后,及时发出预报,并进行 大田调查,以指导防治。
❖ 2、大田普查
选择当地主栽品种稻田1-2块,从从水稻分蘖盛期 开始,以后在孕穗和乳熟期各检查1次。因纹枯病 在田间发生分布很不均匀,要多点检查,并注意 调查田块四周的稻株和菌核容易聚集的地方。
发病因素
❖ 1、品种与发病关系。目前尚未发现对纹枯病有免疫力
的水稻品种,但感病程度存在差异。多数品种表现为感 病或高度感病,少数品种具有一定的避病作用,但受栽 培管理影响很大,一般矮秆阔叶型比高杆窄叶型较易感 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病。生育期短的中、早 熟品种比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发病重
❖ 2、菌源与发病的关系。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与翌年水稻 初期病害轻重呈正相关。上季或上年未防治的重病田, 越冬菌核数量多,初期病情较重,如有利于病害发生的 环境条件持续发展,病害便随之严重流行。
水稻纹枯病在世界上及我国的为害现状
据报道,1998年泰国由于强降雨和广泛种植感病品种RD23,水稻纹 枯病严重发生; 在越南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十分普遍,产量损失达15% ~30%,已成为仅次于稻瘟病的病害;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 美国南方稻区因水稻纹枯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达50%; 据2002年资料 ,近几年在我国稻区,水稻纹枯病年发病面积1500万-2000万hm²,每 年损失稻谷6x109kg,占水稻病虫害损失的40%-50%。
发病症状
❖ 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为甚,主要发生正在 叶鞘和叶片上,严重时也为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
❖ 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 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 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 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 致叶片发黄枯死。
❖ 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 色,叶片很快腐烂.
❖ 茎秆受害 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 ❖ 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
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 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 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
病菌生理特征
• 菌丝生长温度10-42℃,最适28-32℃;致死53℃5min • 侵入温度23-35℃,最适28-32℃。 • 菌核在12-15℃时开始形成,30-32℃最多,40℃以上停止
;致死55℃8min • 越冬菌核萌发率和致病率均分别在96%和88%以上,无休
眠期和后熟期。 • 病菌在pH2.5-7.8均能生长,最适为pH5.4-6.7。
❖ 4、气候与发病的关系。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在高温、高湿情 况下发生的病害,温湿度综合影响纹枯病的发生与发展。 当气温达22°C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时,即可发病。在 23-35°C并伴有相当大的湿度时,病情扩散迅速。温度2832°C和97%以上的相对湿度最有利于病害蔓延,在此温度 范围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近年来,随着矮秆品种和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及栽培措施的变革, 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正逐年扩大,导致我国水稻产量一般年损失超过 30%
病原
有性时期: 瓜亡革菌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担子菌门真菌。
无性时期: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病原形态
• 菌丝初无色,老熟后黄褐色,直径5-14μm,有分 枝,分枝与母枝成锐角,分枝基部缢缩,近分枝 有分隔。
水稻纹枯病
目录
简介 发病症状与病原 发病规律与因素 预测预报 防治
简介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 烂脚瘟、眉目斑。 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 高湿条件下发生。南方稻区为害严重, 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 较多,粒重下降。
分布区域:我国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 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局 部地区也重。
• 担子无色,单胞,倒棍棒形,顶端生2-4个小梗, 其上各生1个无色、单胞、卵圆形担孢子、担孢子 又可以芽生式产生次生担孢子。
发病症状
叶鞘
叶片
茎秆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 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 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 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 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 近植株。 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 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 颈部扩展。 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 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发病因素
❖ 3、栽培措施与发病的关系。栽培措施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关系密切。插秧株数多,密植程度高时,株间湿度大,适于 菌丝生长蔓延。长期深水灌溉,稻丛间湿度加大,有利于菌 丝生长。偏施和过量施用氮肥,使水稻茎叶徒长,抗性下降 。过早封行,田间湿度增加,有利于病害发生。而适当稀植 ,合理施用氮肥,浅湿灌溉,适时排水晾田是控制纹枯病为 害的有效措施、
• 测报依据
预测预报
Baidu Nhomakorabea
• 菌核密度调查
• 田间病情调查
• 病情分级及病情指数的计算
测报依据
• 根据本病的发生流行条件,开展田间菌核 密度调查与稻株发病情况调查,结合天气 预报,预测病情发展趋势,以指导大田防 治。
菌核密度调查
• 调查时间于水稻收割后至犁翻前进行。按病情轻 重,各取3块田,棋盘式10点取样,每点1m²,计 数每点遗落于田面菌核数,然后换算出每亩的菌 核数量。当每亩有菌核10万粒以上时,下糙水稻 便有严重发病可能。
田间病情调查
❖1、预测田调查 选长势好,上年发病较重的各类主栽品种田各1块
为预测田,从水稻分蘖期开始到乳熟末期止,每5天 调查1次病丛率和病株率,蜡熟期按分级标准调查一 次病情指数,发现病株后,及时发出预报,并进行 大田调查,以指导防治。
❖ 2、大田普查
选择当地主栽品种稻田1-2块,从从水稻分蘖盛期 开始,以后在孕穗和乳熟期各检查1次。因纹枯病 在田间发生分布很不均匀,要多点检查,并注意 调查田块四周的稻株和菌核容易聚集的地方。
发病因素
❖ 1、品种与发病关系。目前尚未发现对纹枯病有免疫力
的水稻品种,但感病程度存在差异。多数品种表现为感 病或高度感病,少数品种具有一定的避病作用,但受栽 培管理影响很大,一般矮秆阔叶型比高杆窄叶型较易感 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病。生育期短的中、早 熟品种比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发病重
❖ 2、菌源与发病的关系。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与翌年水稻 初期病害轻重呈正相关。上季或上年未防治的重病田, 越冬菌核数量多,初期病情较重,如有利于病害发生的 环境条件持续发展,病害便随之严重流行。
水稻纹枯病在世界上及我国的为害现状
据报道,1998年泰国由于强降雨和广泛种植感病品种RD23,水稻纹 枯病严重发生; 在越南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十分普遍,产量损失达15% ~30%,已成为仅次于稻瘟病的病害;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 美国南方稻区因水稻纹枯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达50%; 据2002年资料 ,近几年在我国稻区,水稻纹枯病年发病面积1500万-2000万hm²,每 年损失稻谷6x109kg,占水稻病虫害损失的40%-50%。
发病症状
❖ 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为甚,主要发生正在 叶鞘和叶片上,严重时也为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
❖ 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 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 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 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 致叶片发黄枯死。
❖ 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 色,叶片很快腐烂.
❖ 茎秆受害 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 ❖ 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
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 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 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
病菌生理特征
• 菌丝生长温度10-42℃,最适28-32℃;致死53℃5min • 侵入温度23-35℃,最适28-32℃。 • 菌核在12-15℃时开始形成,30-32℃最多,40℃以上停止
;致死55℃8min • 越冬菌核萌发率和致病率均分别在96%和88%以上,无休
眠期和后熟期。 • 病菌在pH2.5-7.8均能生长,最适为pH5.4-6.7。
❖ 4、气候与发病的关系。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在高温、高湿情 况下发生的病害,温湿度综合影响纹枯病的发生与发展。 当气温达22°C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时,即可发病。在 23-35°C并伴有相当大的湿度时,病情扩散迅速。温度2832°C和97%以上的相对湿度最有利于病害蔓延,在此温度 范围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近年来,随着矮秆品种和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及栽培措施的变革, 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正逐年扩大,导致我国水稻产量一般年损失超过 30%
病原
有性时期: 瓜亡革菌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担子菌门真菌。
无性时期: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病原形态
• 菌丝初无色,老熟后黄褐色,直径5-14μm,有分 枝,分枝与母枝成锐角,分枝基部缢缩,近分枝 有分隔。
水稻纹枯病
目录
简介 发病症状与病原 发病规律与因素 预测预报 防治
简介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 烂脚瘟、眉目斑。 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 高湿条件下发生。南方稻区为害严重, 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 较多,粒重下降。
分布区域:我国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 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局 部地区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