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蒙古称谓的由来及其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外蒙古称谓的由来及其演变
李保文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清代满、蒙、汉文档案史料以及―律例‖―则例‖文献,对―内、外蒙古‖称谓的由来及其演变作了系统地考察。

认为―外蒙古‖称谓最初出现于1631年左右,为爱新国(大清国)用来称呼与其建立有结盟关系的住牧于蒙古地区的蒙古各部,其―外‖为―边外‖之意。

而―内蒙古‖则指生活在非蒙古区域(驻防各地的蒙古旗人)以及生活在蒙古区域的非扎萨克体制下蒙古各部。

19世纪以降,以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为肇始,―内、外蒙古‖有了双重概念,后世之中文历史文献受此影响,以―外蒙古‖指称蒙古地区的北部,以―内蒙古‖指称蒙古地区的南部,当为―内扎萨克‖和―外扎萨克‖略称。

史学家难窥宫廷秘档,遂以―会典‖为据著书立说起到了传播作用。

在清语、蒙古语中具有各种含义的―内外蒙古‖之称谓,则随着大清朝的覆亡以及政权的更替,变成了历史名词。

而在汉语和英语世界中,迄今仍沿用清朝时期嘉庆朝以后的―内蒙古‖之称。

关键词:外藩蒙古内、外扎萨克内、外蒙古《钦定大清会典》
19世纪以来有关蒙古地区的中文历史著作,由于混淆"外藩蒙古、内蒙古"、"外扎萨克、内扎萨克"等称谓,导致今世之人受此影响,在其论著中不加思索地广泛引用,致使不但扰乱了大庭广众的视听,而且使一大批不求甚解的学者们也陷入了迷途。

笔者长期从事清代历史档案的整理和研究,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与所学过的知识存在诸多出入,有时令人无所适从,―内、外蒙古‖名称就是此类。

本文通过档案史料之记载,针对―内、外蒙古‖称谓的由来及其演变作一系统地考察,以图逐本溯源,以正视听。

诸申努尔哈赤(nurhaci,1559—1616—1626)时期的bithe-i boo―文书房‖和皇太极(hong taiji, 1592—1626—1636—1643)时期的―bithe -i boo‖―文馆‖(皇太极天聪三年开始以汉文始称)存档或备案的以满文书写的档册内,其中有一部分为《史册》。

该《史册》天聪六年(1632)五月初六日记曰:―ice ninggun-de……tere inenggi tulergi monggo-i beiise-de wasimbuha bithei gisun.han hen dume……musei juwan guisa-de wasimbuha bithei gisun……musei juwan guisa de wasimbuha bithei gisun han hendume……‖(初八日……是日,降谕外蒙古贝子之文,汗曰:……降谕我等之十旗之文,汗曰)[i]十八日―……juwan jakuin de dashuiwan-i ergi galai musei monggo-i cooha……‖(……十八日,左翼我等之蒙古之兵)[ii]六月三十日―……guisin-de……juwan guisai baha olji niyalma……tulergi monggo beiise-i baha olji ton……jakuin guisai ice monggo-i taiijisa lama ukame jihe monggoso esei baha olji-be ton gaihakuibi han-i cooha dosika jurgan emgi dosika monggo beiise-i baha olji ton……‖(……三十日,……十旗之俘获之人……外蒙古贝子之俘获之数……八旗之新蒙古之台吉等,喇嘛,逃来之蒙古人等,此辈之俘获不计,与汗之兵进征之蒙古贝子之俘获之数……)[iii]十月十日―……han -i hesei jirhalang beiile sahaliyan beiile tulergi dahaha monggo-i beiise-i nuktere babe dendeme bume jorime jai doro shajin-be toktobume gisurefi jihe……‖(奉汗谕,贝勒济尔哈朗、贝勒萨哈廉指授,外归附蒙古贝子牧地,议定道法,还……)[iv]十二月初二日―……han joo bithe wasimbume hendume gurun-i manju nikan monggo-i gusai ejelehe amban……‖(……汗下诏书曰:国家之满洲、尼堪[汉]、蒙古之旗主大臣)[v] ―……gurun-i monggo beise-i sargata monggo hehesi……‖(……国家之蒙古贝子之妻、蒙古妇女……)[vi]开始出现―外蒙古‖称谓,用来称呼与其建立有结盟关系的、随时准备应邀出征的、住牧于蒙古地区的各蒙古部族。

在此之前,天聪五年(1631)三月二十五日记曰:―suire han-i sunjaci aniya……ilan biya……orin sunja-de……ineku inenggi nikan -i cooha jibi jasei tuile nukteme yabure haracin-i monggoi haha hehe juise uiheri emu tanggu isime niyalma-be wabi uiju faiitabi gamahabi. suire han-i cooha tuicike seme donjibi olji ulha dalikaku uthai burlama genehebi.‖(天聪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是日,尼堪(china)兵来,杀边外游牧喀喇沁之蒙古之男女幼童,一共近百人,取首级以去。

闻天聪汗出兵,即弃俘虏、牲畜遁去。

)八月初一日―jakun biya ice-de……tere inenggi korcin aru jarut barin aohan naiiman karacin tumet ba bai monggoi cooha acanjiha.……ice ilande emu nirui bayara sunjata ing-i sunjata uksin monggoi juwe gusa yoni jasei tuilergi monggoi cooha yoni……‖(八月初一日……是日,科尔沁、阿鲁、扎
鲁特、巴林、敖汉、奈曼、喀喇沁、土默特各地蒙古之兵,俱)该月初一日的―各地的‖一词在另外一本《档册》里记为―jakuin biyai ice-de……golo goloi monggo-i cooha be boljofi acaha korcin aru jarut aohan naiman karacin tumet ere jakuin goloi monggo-i yafagan moringga cooha……‖(八月初一日,……约各路之蒙古之兵来会,科尔沁、阿鲁、扎鲁特、敖汉、奈曼、喀喇沁、土默特,该八路蒙古之骑、步兵……)[vii]被具有―各地、各省或各路‖语义的―golo goloi‖所替换。

天聪六年(1632)四月十三日―……amargi ba ba -i monggo gurun-i goloi beiise cooha gajime acanjifi……‖(……北方各地蒙古国诸部贝子率兵来会……)[viii]十六日―juwan ninggun -de……tere cimari korcin-i tusiyetu han-i ahuita deote geren beiise jarut aohan naiman aru golo golo-i monggo-i tanggu* beiise -be isabuha……‖(十六日……是晨,科尔沁土谢图汗之兄弟诸贝子,扎鲁特、敖汉、奈曼、阿鲁各路蒙古之贝子百余人聚会……)[ix]以―地方、路、伍‖后来具有行政意义上的―省‖ golo来冠于其首。

根据上述引文,―外蒙古‖是为区别于弃蒙古故土降入或投奔爱新国,直接受命爱新汗的新设之―国家的蒙古官员‖―国家的蒙古旗分‖,以―jasei tulergi边外‖之意,于1631年左右开始称呼居于爱新国边外,与其订立盟约的蒙古各部。

上述意义上的―外蒙古‖称谓,在大清政权统一中国以后,更加广泛应用于清代的各类文书。

乾清门头等侍卫拉锡(Rasi)等于康熙(1654—1661—1722)五十六年(1717)十月初九日奏称:―……monggo g'anjur ging folome weiilere/ eiiten baiitalara bushi ciyanliyang -de holbobuhangge umesi/ ujen amba-be dahame erebe tulergi golo-be dasara/ jurgan +guwang shan ku-de afabufi icihiyabuki ging hecen-i jakuin/ guisai monggoso tulergi dehi uyun guisai jasak-i/ monggoso nuktere bai cahar monggoso ging hecen-i/p.36 lamasa tulergi lamasa bure bushi-i menggun-i uheri/ ton-be tulergi golo-be dasara jurgan +guwang shan ku-ci getukeleme/ baiicame bargiyame gaiifi/ donjibume wesimbufi g'anjur ging folome weiilere-de baiitalakini/ sembi……‖[x]―……京城之八旗蒙古人等、外四十九旗扎萨克之蒙古人等、游牧之察哈尔蒙古人等、京城之喇嘛、外喇嘛等……‖,一一点到了大清国版图之内的除了蒙古北喀尔喀四部以外的各地蒙古人等。

数年后,闲散大臣固山额真图喇(tura)等于康熙六十年(1721)四月初四日奏折内,追述上引布施情形时称―……ice nadan-de wesimbuhengge tura sei wesimbuhengge dorgi tulergi monggoso lamasaci aiisilaha bushi menggun ilan tumen emu minggan juwe tanggu* nadanju emu yan ilan jiha ilan fun ejen-i buhe bushi menggun emu tumen sunja minggan jakuinju ninggun yan sunja jiha emu fun……‖以―内外蒙古人等、喇嘛等‖称京城之八旗蒙古人等为―内‖,外四十九旗扎萨克蒙古人等为―外‖以示区别。

又称―……jai tulergi adun-i monggoso dorgi jakuin guisai monggoso benjire unde bushi emu minggan uyunju sunja yan jakuin jiha juwe fun-i menggun-be hese gaiire-be nakakini sehebe gingguleme dahafi gaiire-be nakaki sembi……‖―……外群上蒙古人等,内八旗蒙古人等……‖之内,将―外群上蒙古人等‖视为―内蒙古‖。

[xi]。

由此,外蒙古(qhadaqhadu mongqhul、tulergi monggo ),外藩蒙古国(qhadaqhadu aaiimaq-un mongqhul aulus、tulergi goloi monggo gurun )之称,初期仅括蒙古科尔沁部六旗及其所属郭尔罗斯二旗、杜尔伯特一旗、扎赉特一旗,土默特二旗,喀尔喀左、右翼二旗,喀喇沁三旗,扎鲁特(南喀尔喀五部之一)一旗,巴林(南喀尔喀五部之一)二旗,敖汉一旗,奈曼一旗,阿鲁科尔沁一旗,翁牛特二旗,克什克腾一旗,乌珠穆沁二旗,蒿齐特一旗,苏尼特二旗,阿巴嘎二旗,阿巴哈纳尔二旗,四子部一旗,茂明安一旗,乌拉特三旗,鄂尔多斯七旗。

1691年多伦诺尔会盟之后,由于康熙皇帝授扎萨克于蒙古北喀尔喀地区,由此北喀尔喀亦被纳入―外蒙古‖名下,此前被称为―外蒙古或外藩蒙古‖的四十九旗被称为―内扎萨克或外四十九旗扎萨克蒙古人等‖,而新授扎萨克的北喀尔喀三部被称为―外扎萨克‖,从行政与地理位置的角度进行了区分。

然而―内扎萨克‖―外扎萨克‖一般不冠以―蒙古‖字样,二者统称之时,被称为―外蒙古、外藩蒙古国、外藩蒙古‖,若须区分,则以内扎萨克、外扎萨克或外喀尔喀来称呼。

在此出现了内喀尔喀、外喀尔喀之别。

细绎―外喀尔喀‖之由来,当区别于遵行清朝外藩蒙古法律业已经年之内喀尔喀二部。

其一为,于康熙三年(1664)来投大清后安置于喜峰口外,受封扎萨克多罗贝勒、诏世袭罔替之大元太祖之裔衮布伊勒登gumbu ilden所辖―喀尔喀左翼部‖,一为,顺治十年(1653)来投大清,受封扎萨克和硕达尔汉亲王,诏世袭罔替之大元太祖之裔本塔尔bontar所属―喀尔喀右翼部‖,该二部被称之为―内喀尔喀‖(dotuqadu qalq-a)。

[xii]
另外,爱新国天聪八年(1634)五月之前即已设立的蒙古衙门mongqhul-un iabudal-i medegci iamun,monggo jurgan,于大清皇太极宽温仁圣汗崇德三年(1638)六月以蒙古语改称为―qhadaqhadu mongqhul-un toiru-ii iasaqci iabudal-un iamun‖意为―处理外蒙古政务衙门‖,清文则改称为―tulergi golo-be dasara jurgan‖汉语文称之为―理藩院‖。

其中―外蒙古qhadaqhadu mongqhul‖一词与含有外路(部aaiimaq、省 muji)词义的清文―tulergi golo‖和中文的《藩》相对应,显见,该衙门的名称在清、汉、蒙古三种语言中有不同含义,然而以此互不相干的词汇来命名中央部院直至清亡的1911年,长达274年之久。

尽管如此,乾隆皇帝在其上谕中仍时常以―monggo jurgan‖(蒙古衙门),内外扎萨克王公则以―iege iurghan‖(amba jurgan 大衙门)习称该衙门。

由该衙门刊发的《康熙六年增订旧律书》(a*ngge aamuqhulang-un iirqhuduqhar aon-u qaqhucin iasaq-un bicig-dur nemeju toqdaqhaqsan iasaq-un bicig ::),康熙三十三年刊发的《理藩院律书qhadaqh-a-du mongqhul-un toiru-ii iasaqu iabudal-un iamun-u caqhajin-u bicig》,乾隆时期以清、汉、蒙古文刊发的《蒙古律例》,初刊于嘉庆二十年,道光、光绪年屡经增修,以清、汉、蒙古文刊发的《钦定理藩院则例》(iarliq-iiar toqtaqhaqsan qhadaqhadu mongqhul-un toiru-ii iasaqu iabudal-un iamun-u qauli iuiil-un bicig)等法律文献中,将―内扎萨克dotuqhadu iasaq外扎萨克qhadaqhadu iasaq‖并称为―外蒙古、外藩蒙古qhadaqadu mongqhul‖,此毋庸讨论。

并且《大清会典daiicing aulus-un buigude qauli bicig》的汉文本之《外藩》一词与清文本之《tulergi monggo/qhadaqadu mongqhul》一一对应。

因此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单位―藩‖,完全可以理解为确指清朝封授扎萨克的内、外扎萨克蒙古地区。

乾隆(1711—1735—1799)四十四年(1779)始修,以满、蒙、汉文刊发的《hesei toktobuha tulergi monggo hoiise aiiman-i wang gung sai iletun ulabun》《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iarliq-iiar toqtaqaqsan qhadaqhadu mongqhul qotong aaiimaq–un wang gung-ut-un ailetgel shastir》)中的蒙古文题名,可理解为《钦定外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其中―外藩蒙古‖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专有名词,其―外藩‖与―回部‖无涉,即―回部与―外藩蒙古‖是并列关系即为佐证。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档案及大清皇帝实施于蒙古地区的―律例‖和―则例‖等法律文献,以及作为政治宣传的《王公表传》,满洲和中国区域与蒙古地区的边、口以北蒙古地区,扎萨克蒙古各旗以及旗籍人等被称为《外蒙古、外藩蒙古国》qhadaqadu mongqhul、qhadaqadu aiimaq-un mongqhul aulus或外藩蒙古人等qhadaqadu mongqhulcut,其他生活在满洲、中国(乾隆以后称边内)、蒙古(goroki -be elhe obuha hoton 绥远城qoladagin-i aamuqhuluqci qota、乌里雅苏台auliiastai)回部、准噶尔(察哈尔caqar 厄鲁特aoigelet)藏区等区域驻守大小城市和重镇的八旗蒙古人等,呼和浩特土默特左、右二旗,察哈尔八旗,苏鲁克旗,黑龙江将军衙门所辖呼伦贝尔goilun buiir之巴尔虎、厄鲁特,以及牧放大清皇帝官群马匹之群上蒙古人等,旧时所称―国家蒙古人等‖被称为―内蒙古、内蒙古人等‖。

又将―外藩蒙古qhadaqadu mongqhul‖根据地理方位和行政方式区分为二,即―外扎萨克qhadaqadu iasaq‖和―内扎萨克dotuqhadu iasaq‖。

大清国皇帝所称―内、外蒙古‖之―内外‖,实指为―边内、外‖―口内、外‖之意。

当代蒙古史学界一些名流以及中国边疆史地学界资深学者,在―内‖和―蒙古‖之间肆意给加了一个―属‖字,笔者说―肆意‖者,大清国未曾用过―属‖字。

若加―属‖字,其―内‖为何意,不得要领。

清代―内‖字多指皇帝一家,若加―属‖字,则仅指边外群上蒙古人等及其所属区域,简言之就是生活在蒙古地区,不受蒙古扎萨克管辖又无军政建制,直接给大清皇帝和内务府服务的蒙古人及其所辖区域。

其边外归化城(呼和浩特)二旗、察哈尔八旗等将军衙门辖区或都统制的蒙古人等及其生活的区域,则不在―内属‖之列。

大清国家军事体制下的蒙古地区和蒙古人等被称为―内蒙古‖,是因为伊等虽然生活在蒙古地区过着传统的蒙古生活,但在人事和旗务管理方面与蒙古各扎萨克旗有本质的不同,而与大清边内八旗无异,所以被纳入―内蒙古‖名下。

因此加―属‖字殊属不当。

大清档案以及律例、则例以外,尚有权威文献——《daiicing gurun-i uheri kooli bithe大清会典》。

其中有关这一名称的混乱记载,使其趋于复杂化。

清、汉两种版本中使用不同含义的词汇,更使该问题扑朔迷离,不得要领。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该部文献作一简单介绍。

大清十二帝十三朝276年间共编有五部―会典‖,俱分清、汉文各自成书。

第一部始修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月十二日,二十九年(1690)四月二十六日告成。

汉文题名《大清会典》,满文题名《daiicing gurun i uheri kooli bithe》。

全书十函八十册,其中首一册,正文七十九册一百六十二卷。

记述国初崇德元年(1636)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各朝典制。

第二部始修于雍正五年(1727),十年(1732)告成。

汉文题名《大清会典》,满文题名《daiicing gurun i uheri kooli bithe》,全书十四
函一百册,其中首一册,正文九十九册二百五十卷。

记述国初崇德元年(1636)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续至雍正五年(1727)的各朝典制。

第三部始修于乾隆十二年(1747),二十九年(1764)告成。

汉文题名《钦定大清会典》《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满文题名《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i uheri kooli bithe》《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i uheri kooli-i kooli hacin bithe》。

收录国初至雍正六年(1728),续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展至二十七年(1762),特旨增辑者不拘年限。

第一分部《钦定大清会典》一百卷。

第二分部《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一百八十卷。

第四部始修于嘉庆六年(1801),二十三年(1818)告成。

汉文题名《钦定大清会典》《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钦定大清会典图》。

满文题名《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i uheri kooli bithe》《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i uheri kooli-i baiita hacin bithe》。

全书九十二函四百四十册。

大体在乾隆朝―会典‖的基础上,增编了起乾隆二十三年(1758),迄嘉庆十七年(1812),展至二十三年(1818)各朝增订的典礼及修订的各衙门则例等。

第一分部《钦定大清会典》十函四十册。

其中首册含正文卷一,合正文八十卷。

第二分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七十二函三百六十册。

其中首四册,正文三百五十六册九百二十卷。

第三分部《钦定大清会典图》十函四十册。

其中首一册,正文三十九册一百三十二卷。

第五部始修于光绪十二年(1886),二十五年(1899)告成。

汉文题名《钦定大清会典》《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钦定大清会典图》,满文题名《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i uheri kooli bithe》《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i uheri kooli-i baiita hacin bithe》。

全书八十二函一百九十三册。

大体在嘉庆朝―会典‖的基础上,增编了嘉庆十八年(1813)至光绪十三年(1887)展至二十二年(1909)各朝增订的典礼及修订的各衙门则例等。

第一分部《钦定大清会典》六函三十六册。

其中卷首一册,正文三十五册一百卷。

第二分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六十四函三百八十四册。

其中首二册八卷,正文三百八十二册一千二百二十卷。

乾隆十二年(1747)开始至二十九年(1764)编修的《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i uheri kooli bithe》《钦定大清会典》(《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i uheri kooli -i kooli hacin bithe》《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的清文本卷八十,当叙述蒙古喀尔喀部的情形时说:―harangga aiiman-be aliha bolgobure fiyenten/ gurun-i sucungga fonde amargi ba-i monggoso kalka-i ilan han/ gemu emu erinde alba n jafanjiha amala amargi babe daiilame/ toktobufi musei harangga ofi jasei tule julergi ba-i/ geren aiiman-i adali oho……‖译成中文―……国初,北方的蒙古人等喀尔喀三汗咸于一度前来进贡。

其后,平定朔方归我所属,与边外南部地区各部为一……‖又,该清文本卷七十九―dorgi tulergi monggo hoiise aiiman-i dasan fafun-be alifi‖―掌内外蒙古回部之政令‖而汉文本称―掌内外藩蒙古回部之政令‖,多了一个―藩‖字。

该清文本的―jasei tule julergi ba-i geren monggoso‖―边外南部众蒙古‖一句在汉文本中称为―漠南蒙古诸部落‖,多了―漠、部落‖二词,而少了―jasei tule边外‖一词。

该清文本―jasei tule julergi ba-i monggo-i geren aiiman‖―边外南方蒙古之各部‖,汉文本对应之处为―漠南蒙古诸部落‖,多了―漠‖字,又少了―jasei tule边外‖一词。

经笔者搜检,乾隆汉文本首次出现―漠南‖一词,而在清文本内则无。

乾隆本虽然存在清、汉文本互异之叙述,但是在―内、外蒙古‖称谓方面与档案记载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嘉庆六年(1801)始修二十三年(1818)编就的第四部―会典‖,汉文题名《钦定大清会典》清文题名《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 -i uheri kooli bithe》,汉文题名《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清文题名《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i uheri kooli-i baiita hacin bithe》,汉文题名《钦定大清会典图》。

该书清、汉文本一致记载―amba gobi-i julergingge-be dorgi monggo sembi大漠以南曰内蒙古‖,将旧时所称满洲、中国边外之―呼和浩特土默特二旗、察哈尔八旗、苏鲁克旗、黑龙江将军衙门所辖呼伦贝尔之巴尔虎、厄鲁特,以及牧放大清皇帝官群马匹之群上蒙古人等,旧时―国家蒙古人等,伊犁将军衙门所辖厄鲁特、察哈尔,驻藏办事大臣所辖达木八旗,以及京城和边内其它重镇和城市驻防之八旗‖的―内蒙古‖之称,移植给了边外南部扎萨克蒙古地区。

从其叙述的内容来看,这个意义上的―内蒙古‖仅指住牧于边外的―外四十九扎萨克旗‖。

该书又称―amba gobi-be dabahangge-be tulergi monggo kalka sembi逾大漠曰外蒙古喀尔喀,部四附以二(额鲁特部二旗、辉特部一旗)‖,根据叙述的内容来看,这个意义上的外蒙古则仅指旧时外蒙古(内外扎萨克)之―外扎萨克——喀尔喀四部以及赛因诺颜部所附厄鲁特部二旗,扎萨克图汗部所附辉特部一旗‖。

光绪十二年(1886)始修二十五年(1899)编就的清、汉文第五部―会典‖,完整地因袭了第四部会典的内容。

由此为发端,外藩蒙古或外蒙古之内扎萨克(dotuqhadu iasaq)被称为内蒙古(dotuqhadu mongqhul),外扎萨克(qadaqh-a-du iasaq)被称之为外蒙古(qadaqadu mongqul),与旧时所称内外蒙古dotuqhadu qadaqadu mongqul之称谓重叠,―内外蒙古‖则有了双重概念。

后世之中文历史文献当受此影响,以―外蒙古‖指称蒙古地区的北部,以―内蒙古‖指称蒙古地区的南部。

汉人臣僚,史学家难窥宫廷秘档,遂以―会典‖为据,了解蒙古地区的人文地理,并著书立说起到了传播作用,又由此影响到国际社会,以此称命名各该地区。

至此我们可以做如下梳理,―内、外蒙古‖称谓以大清嘉庆年为界,有完全不同的双重概念。

其一、―外蒙古‖系指满洲、中国边外―内扎萨克、外扎萨克——喀尔喀四部,具有扎萨克权限的,掌政权利的蒙古地区的统称。

与此相对应,满洲、中国边外没有扎萨克权限的呼和浩特土默特二旗,察哈尔八旗,苏鲁克旗,黑龙江将军衙门辖区呼伦贝尔巴尔虎、厄鲁特,伊犁将军衙门辖区厄鲁特、察哈尔,驻藏办事大臣所辖达木八旗,边内八旗蒙古人等为―内蒙古‖以示区别。

―外蒙古、内蒙古‖亦用来区别身份,比如,边内籍的内蒙古人等遵循内律,而边外籍的蒙古人等(外藩蒙古人等和边外内蒙古人等)则遵循外律——即《蒙古律例》。

其二、嘉庆年开始以《会典》以及其他野史为代表,大漠(戈壁,含戈壁)迤北蒙古地区被称为―外蒙古‖,大漠戈壁以南(不含戈壁)的蒙古地区被称为―内蒙古‖,混淆了行政和地理概念。

由此我们认为,嘉庆年以后的―内、外蒙古‖之称,应为内扎萨克和外扎萨克之略称。

其他享受外扎萨克礼遇的青海地区蒙古人等,西路厄鲁特(和硕特)即阿拉善,额济纳土尔扈特,伊犁四路各部,虽然列入外藩蒙古地区,然而这些部族在执政与司法方面,和内外扎萨克、边外内蒙古人等相比,更具有高度的自治权利,即所辖区域内的终审权。

第二种含义的―内、外蒙古‖称谓,与17世纪以来,以兴安岭为地理分界线,蒙古人等互称之aaru(North)aoibur-aoilge(South)完全不同。

为19世纪以来大清国皇帝为驾驭蒙古人等和蒙古地区,以及了解各该人等和地区人文地理、行政军事等形成的称谓,是―内扎萨克蒙古‖和―外扎萨克蒙古‖的略称。

该称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蒙古人互称之aaru(North)aoibur-aoilge(South)之称所括地域大体相当,因而―内、外‖,―南、北‖在蒙古语世界中以aaru(North)aoibur之称延续至今。

在清语、蒙古语中具有各种含义的―dorgi tulergi monggo‖―dotuqhadu qadaqadu mongqul‖之称谓,则随着大清朝的覆亡以及政权的更替,变成了历史名词。

而在汉语和英语世界中,迄今仍沿用清朝时期嘉庆以后的第二种含义的―内蒙古‖之称。

然而,大家比较熟悉的1925年10月成立于中华民国察哈尔特别区区府张家口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蒙古语名称为―dotuqhadu mongqhul-un aarat-un qubisqaltu nam‖,可否以蒙古语理解为―aoibur mongqhul-un aarat-un qubisqaltu nam‖(南蒙古人民革命党)尚难确定。

从其成员籍贯和身份来看,由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区域、新疆地区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布里亚特地区以外的,扎萨克、非扎萨克蒙古地区(察哈尔caqar、绥远、热河三个―都统制‖特别区)的达斡尔、蒙古人等构成,并且在各自的生活或工作区域开展工作,因此似可以认为南蒙古(aoibur)和内蒙古(dotuqhadu mongqhul)联手的合二为一的政治组织。

参考文献
1. [大清]―a*ngge aamuqhulang-un iirqhuduqhar aon-u qaqhucin iasaq-un bicig-dur nemeju toqdaqhaqsan iasaq-un bicig‖(《康熙六年增订旧扎撒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笔者的中文译文以《康熙六年〈蒙古律书〉》为名,刊载于《历史档案》2002 年第4期北京。

[大清] 《qhadaqh-a-du mongqhul-un toiru-ii iasaqu iabudal-un iamun-u caqhajin-u bicig》《理藩院律书》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蒙古国国家图书馆藏本。

笔者所译中文本以《理藩院律书》为名,连同蒙古文原文誊写文本刊载于《故宫学刊》2004年总第一辑,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达力扎布先生的中文译文、转写文本,连同论文刊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办的《民族史研究》第五辑,《康熙三十五年〈蒙古律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北京。

)与笔者所译中文本,在对原文的理解、汉文表述与用词方面差别甚大,不得不读。

[俄罗斯]С.Д.ДЫЛЫКОВА《ЦААДЖИНБИЧИГ》(ISBN 5-02-017993-0)1998年,莫斯科。

2. [蒙古]Bayarsaikhan《蒙古律例》(ISBN 99929-0-220-5)2004年,乌兰巴托。

收入该书的原本,第一至第三册(第一至第九卷)为乾隆五十四年刻本,第四册为乾隆三十一年刻本。

不知何故,作者视为一体编为一部,并且作了大量的文献学研究工作。

其影印部分疏漏―辰‖十三《b》[02.30b](p.129),而―辰‖十四《a》[02.31a](p.131)重复。

3. [大清]《蒙古律例》载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综合卷《蒙古律例·回疆则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年。

4. [大清]《钦定理藩院则例》《hesei toktobuha tulergi golo-be dasara jurgan-i kooli hacin-i bithe》《iarliq-iiar toqtaqhaqsan qhadaqhadu mongqhul-un toiru-ii iasaqu iabudal-un iamun-u qauli iuiil-un bicig》,大清嘉庆、道光、光绪年间满、蒙、汉文本,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5. [大清]《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hesei toktobuha tulergi monggo hoiise aiiman-i wang gung sai iletun ulabun》《iarliq-iiar toqtaqaqsan qhadaqhadu mongqhul qotong aaiimaq–un wang gung-ut-un ailetgel shastir》大清乾隆年间满、蒙、汉文本,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6. [大清]《大清会典》,《daiicing gurun-i uheri kooli bithe》(满、汉单行本)十函八十册,首一册,正文七十九册一百六十二卷。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月十二日始修,二十九年(1690)四月二十六日告成。

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7. [大清]《大清会典》《daiicing gurun-i uheri kooli bithe》(满、汉单行本)全书十四函一百册,首一册,正文九十九册二百五十卷。

雍正五年(1727)始修,十年(1732)告成。

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8. [大清]《钦定大清会典》《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i uheri kooli bithe》《钦定大清会典则例》《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 -i uheri kooli-i kooli hacin bithe》(满、汉单行本)乾隆十二年(1747),二十九年(1764)告成。

《钦定大清会典》正文一百卷。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正文一百八十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9. [大清]《钦定大清会典》《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i uheri kooli bithe》《钦定大清会典事例》《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 -i uheri kooli-i baiita hacin bithe》《钦定大清会典图》(满、汉单行本)嘉庆六年(1801)始修,二十三年(1818)告成。

《钦定大清会典》十函四十册。

首册含正文卷一,合正文八十卷。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七十二函三百六十册。

首四册,正文三百五十六册九百二十卷。

《钦定大清会典图》十函四十册。

首一册,正文三十九册一百三十二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10. [大清]《钦定大清会典》《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i uheri kooli bithe》《钦定大清会典事例》《hesei toktobuha daiicing gurun -i uheri kooli-i baiita hacin bithe》《钦定大清会典图》(满、汉单行本)光绪十二年(1886)始修,二十五年(1899)告成。

《钦定大清会典》六函三十六册。

卷首一册,正文三十五册一百卷。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六十四函三百八十四册。

首二册八卷,正文三百八十二册一千二百二十卷。

《钦定大清会典图》十二函七十三册。

首一册卷首一,正文七十二册二百七十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11. [大清]魏源著《圣武记》(上下)中华书局 1984年,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