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思想与物理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思想与物理学
韩帅斌物理学院 1100061404
佛教与物理学是两个风格迥异的学科,两者的性质也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将两者对比研究是有一定益处的,于是本篇文章讨论了将佛教思想与物理学进行对比研究的合理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佛教思想中时空观、宇宙观以及对物质的认识与物理学思想中这些认识的异同,最后指出佛教与物理学两者本质不同,直接进行结论对应有牵强附会之嫌,而研究两者思想异同,则是对人类思想精华的提炼和总结。

关键词:佛教思想物理学时空观宇宙观物质
一.佛教与物理学对比研究的合理性
在法藏《华严发菩提心章》中对四法界十门有这样一段论述1:
事法非理门,谓全理之事,事恒非理,性、相异故,能依非所依故,是故举体全理而事相宛然。

如全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动义非湿故。

真理非事门,谓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异故,实非虚故,所依非能依故。

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动、湿异故。

事法即理门,谓缘起事法必无自性,无自性故,举体即真。

故说众生即如,不待灭也。

以波动相,举体即水故,无异相也。

真理即事门,谓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无我理故。

事必依理,理虚无体,是故此理举体皆事,方为真理。

如水即波,无动而非湿故,即水是波。

以理夺事门,谓事既揽理成,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

如水夺波,波无不尽,此则水存已,坏波令尽。

事能隐理门,谓真理随缘,成诸事法;然此事法既违于理,遂令事显,理不现也。

如水成波,动显静隐。

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1周学农 2014第九周课件
要因真理而得成立。

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由无性理,事方成故。

如波揽水以成动,水望于波,能成立故。

事能显理门,谓由事揽理故,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

犹如波相虚,令水体露现。

这段对十门的佛教思想论述,通过水和波的关系来进行具象化,将这一思想展现得清楚具体,而不再晦涩难懂。

而水和波也是物理研究的一个内容,物理中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以及相应的物和理的认识与佛教论述中虽略有不同,但大体一致。

于是,我想佛教思想与物理学的思想在某些程度上应该是相合的,由此可以将两个风格迥异的学科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在近代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自17世纪牛顿建立牛顿力学以来,科学家相继在热学、光学、电磁学等领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深刻揭示了我们所处的世界的运行规律。

而20世纪更是物理学迅速发展的时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波尔等人建立的量子力学更是从能量连续性、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测量准确性等一系列层面再次冲击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且其结论是可以被实践证伪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实践支持了理论。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物理学的每一套理论也有着相应的假设,如牛顿力学暗含着空间是绝对的、时间是均匀的这一时空观假设,相对论则假设光速不变、时空是相对的这一假设,量子力学则假设能量是量子化的,微观粒子可以由波函数来描述。

这些假设实际对应着不同的时空观、宇宙观以及对物质本性的认识。

中国佛教自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由最初的单一佛教经典的翻译解释活动逐渐发展到学派的形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般若思想产生分歧,分化形成六家七宗,对空的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论述2;到了隋唐时期,佛2弘学中国佛教简史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p31-36
教在中国已经过了四五个世纪,佛教发展达到顶峰,佛教理论充分发展,出现了叛教的现象,各个宗派开始形成,每个宗派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修行观、方法论等。

佛教思想中不乏对有无、时空、物质性质等的讨论,如早期佛教般若思想中对有无空色的讨论,后期华严宗四法界对物质性质及相互关系的讨论。

这些佛教思想从思辨的角度,对世界进行了解释,尽管缺乏实证,而且有些说法不能被证伪,但其思辨的理论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人类思想的重要财富。

佛教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佛教主要通过理论思辨、逻辑推论、概念分析等来论证其基本教义,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物理学则是基于自然现象做出假设,通过数学推导,逻辑分析建立起严密的理论体系并做出预言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二者的结论适用性自然也是不同的。

佛教理论中的一些结论只局限于思辨性上的讨论,不可观测也不能体验,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指导现实世界的定量描述;而物理学基于自然事实,用定量的数学描述来展现现实世界的规律,其结论是可观测可体验的。

两者的结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而将佛教的一些理论思想直接同物理学的理论结果进行对应是不恰当的,强行联系佛教结论与物理结论更显得牵强附会。

但是物理学研究离不开假设,这些假设背后对应的则是物理学思想,正如上文所说,不同的假设对应着不同的时空观、宇宙观以及对物质本性的认识。

从本质上来说,佛教思想和物理学思想都属于思辨性的东西,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总结人类思想的共性,提炼人类思想的精华,所以这种对比是合理的,因而本文将着重于探究中国佛教思想中和物理学思想中时空观、宇宙观以及对物质本性的认识异同。

二.佛教思想与物理学对比
Ⅰ佛教与物理学中的时空观
物理学中的时空观随着物理学的发展是有所变化的。

从近代物理学谈起,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之前,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是物理学的时空观。

绝对时空观是指,时间和空间是相互独立的,两者之间不存在联系;而且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和绝对流逝的时间,两者和物质都无关;空间的变换不会影响时间的流动,时间的流动也不会干扰到空间的变换。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是对人类切身体验的一种总结而作的假设,这种假设是如此地符合人类的体验以致直到现在未接受过高等物理教育的人都会支持这样一种假设。

然而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如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却无法用绝对时空观来解释,这促进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的产生。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认为不存在绝对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相互联系,两者对于客体来说都是相对的,对两者的测量取决于客体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样一种时空观似乎有点唯心主义的味道,但并非如此,相对论时空观并不涉及意识,不是唯心主义。

佛教则认为,世界上的有情生类分别处于“三界六道”之中,并不断地“轮回”,周而复始没有尽期。

三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包括天、人、畜生、地狱、饿鬼、阿修罗。

这样三界六道与时间构成了佛教的时空结构。

在这样的时空结构中,空间大小并不是绝对的,时间长短也不是绝对的3。

相传佛宗贝叶上常刻有这样一诗:“一花一念无量劫,大千俱在一毫端。

我纳须弥入芥子,明悟四谛证涅槃”,芥子、须弥是空间大小的对比,念、劫是时间长短的对比。

在这样一种时空对比中阐述了时空的相对性。

尽管这种时空相对性的思想只是思辨性的,并不像相对论一样基于自然现象和数学推导,但这种基于直观思辨的时空观仍然与现代的物理学思想不谋而合。

《中论》中有句话“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也就是说有物质存在才有时间,没有了物质就不会有时间,深刻地揭3马忠庚佛教与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60-62
示了物质与时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比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这种时空与物质相互联系的思想显得更加“科学”,但是佛教的这种观念更多的是一种唯心观念,不同于牛顿基于“唯物主义”的绝对时空假设。

但是不管怎么说,对于时空的认识上,佛教的思想确实更加充满思辨性,而且这种思辨性的思想也确实更接近现代科学的结论。

Ⅱ佛教与物理学中的宇宙观
随着天文学和粒子物理的发展,科学家们对于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一般认为,宇宙起源于14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随后大爆炸散发的物质逐渐组成了恒星、行星等,在广漠的宇宙空间中分布着暗物质、暗能量,真空中也弥漫着场。

宇宙由多层次的星系结构如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

宇宙的存在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动态变化的。

这些结论的得出大部分基于天文观测,但是大爆炸宇宙模型的提出,也是基于两个假设的:各向同性假设和物理定律的普适性。

各向同性假设说从地球上看大尺度宇宙,每个方向上宇宙的性质都是相同的;物理定律普适性则是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宇宙的任何地方,物理定律都是一样的。

因此,物理学中的宇宙观对应的物理思想就是整个宇宙的均一性和普适性。

但是大爆炸模型并未给出大爆炸之前的奇点的性质,虽有无中生有的嫌疑,但这也是基于因果联系的假设。

在佛教中,缘起论是佛教理论的基石,有经典的四句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强调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普遍的因果联系之中,都依一定的条件而生起,因而因果关系也是普适性的4。

这种普适性的因果关系就是佛教宇宙观中宇宙运行的基础,正如普适性的物理规律是物理学宇宙观中宇宙运行的基础一样。

而佛教的恢宏宇宙是从“四天下(四大洲)”->小4洪修平许颖佛学问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159
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华藏世界->华藏庄严世界海层层“外推”的,每个“世界”中都有佛不辍地教化众生,引导正信5。

由此可知,佛教的宇宙观中,各世界也是分层次的,但是在各层次中,佛教的因果关系都存在,这是普适的。

所以,佛教缘起论普适的思想同现代物理学宇宙观中物理规律普适以及宇宙各向同性假设相合。

而且对于宇宙的起源,两者都重视因果联系。

Ⅲ佛教与物理学中的物质认识
在量子力学中,旧量子论认为微观粒子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既具有粒子的性质,也具有波的性质;新量子论则认为微观体系的状态由波函数来描述,在测量体系之前,体系可以处于多个状态中的任意一个,而且都有概率发生,人们根本不知道体系到底是处在那一个状态,但是一旦进行测量,体系就会随机依概率坍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

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宏观世界的日常生活中,就好比我在家中何处是不确定的,你看我一眼,我就突然现身于某处—客厅、餐厅、厨房、书房或卧室都有可能,而在你看我之前,我就云雾般隐身在家中,穿墙透壁到处游荡。

这种非决定论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论,但是实验结果却与这种非决定论相符合。

这种非决定论其实揭示了现象与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物理规律决定现象,现象可以反映规律;现象也可以误导人们得到错误的物理规律,物理规律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等。

佛教里华严宗对事理两者关系的论述,如本文开头所引述论述,实际可以看作对物质之间,物质与本质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华严宗以法界缘起说为核心原理,形成著名的四法界十门学说。

其中,事法界指的是宇宙万有、千差万别的事物,即人们的初浅认识,即局限于表象的那种认识;理法界指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事理无碍法界指现象与本质无二无别,圆融无碍;事事无碍法界指现象与5戴继成心包太虚-佛教时空观宗教文化出版社 p139
现象间的圆融统一6。

而开头的那段论述,也正说明了上述四法界事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事法非理门指出现象与真实不同;真理非事门指出真理是真实的,现象是虚假的;事法即理门指出现象的存在没有真实性,本身就是真理;真理即事门指出真理不能离开现象,理虚无体;以理夺事门指出离开真理没有事实存在;事能隐理门指出现象会掩盖真理;依理成事门指出事因理而成立;事能显理门指出事虚而理实;理遍于事门指出真理唯一,每个事中都体现了完整的真理;事遍于理门指出现象与完整的真理全同。

华严宗里这种对物质现象与背后规律之间的关系阐述囊括了当今物理学对两者的认识。

可以说,华严宗辩证的思想理论凌驾于物理学对于两者关系的认识,但是华严宗的这套理论更像是对两者的排列组合,庞杂而且未抓住精要部分。

而物理学的认识则仅仅将最精要的部分指了出来,更加实用。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在时空观、宇宙观和对物质的认识方面,佛教思想中都有和物理学不谋而合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必须认清对于佛教思想与物理学的对比仅仅限于思想层次,在思想层次上,进行讨论分析是对人类思想精华的一个总结。

这样的对比分析是有益的。

这也是本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但是,如果强行将佛教思想同物理学结论进行一一对应,则难免牵强附会,至于用现代物理学成果去解释佛教结论更是无中生有,这是我所反对的。

总的来说,佛教是佛教,物理学是物理学,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两者在思想上不谋而合的地方正确地反映了这个世界,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忠庚佛教与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弘学中国佛教简史巴蜀书社
【3】戴继诚心包太虚-佛教时空观宗教文化出版社
6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二卷隋唐五代卷(上)江苏人民出版社p366-372
【4】洪修平许颖佛学问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二卷江苏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