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思想与物理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思想与物理学

韩帅斌物理学院 1100061404

佛教与物理学是两个风格迥异的学科,两者的性质也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将两者对比研究是有一定益处的,于是本篇文章讨论了将佛教思想与物理学进行对比研究的合理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佛教思想中时空观、宇宙观以及对物质的认识与物理学思想中这些认识的异同,最后指出佛教与物理学两者本质不同,直接进行结论对应有牵强附会之嫌,而研究两者思想异同,则是对人类思想精华的提炼和总结。

关键词:佛教思想物理学时空观宇宙观物质

一.佛教与物理学对比研究的合理性

在法藏《华严发菩提心章》中对四法界十门有这样一段论述1:

事法非理门,谓全理之事,事恒非理,性、相异故,能依非所依故,是故举体全理而事相宛然。如全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动义非湿故。真理非事门,谓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异故,实非虚故,所依非能依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动、湿异故。事法即理门,谓缘起事法必无自性,无自性故,举体即真。故说众生即如,不待灭也。以波动相,举体即水故,无异相也。真理即事门,谓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无我理故。事必依理,理虚无体,是故此理举体皆事,方为真理。如水即波,无动而非湿故,即水是波。以理夺事门,谓事既揽理成,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如水夺波,波无不尽,此则水存已,坏波令尽。事能隐理门,谓真理随缘,成诸事法;然此事法既违于理,遂令事显,理不现也。如水成波,动显静隐。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1周学农 2014第九周课件

要因真理而得成立。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由无性理,事方成故。如波揽水以成动,水望于波,能成立故。事能显理门,谓由事揽理故,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犹如波相虚,令水体露现。

这段对十门的佛教思想论述,通过水和波的关系来进行具象化,将这一思想展现得清楚具体,而不再晦涩难懂。而水和波也是物理研究的一个内容,物理中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以及相应的物和理的认识与佛教论述中虽略有不同,但大体一致。于是,我想佛教思想与物理学的思想在某些程度上应该是相合的,由此可以将两个风格迥异的学科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在近代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17世纪牛顿建立牛顿力学以来,科学家相继在热学、光学、电磁学等领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深刻揭示了我们所处的世界的运行规律。而20世纪更是物理学迅速发展的时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波尔等人建立的量子力学更是从能量连续性、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测量准确性等一系列层面再次冲击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且其结论是可以被实践证伪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实践支持了理论。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物理学的每一套理论也有着相应的假设,如牛顿力学暗含着空间是绝对的、时间是均匀的这一时空观假设,相对论则假设光速不变、时空是相对的这一假设,量子力学则假设能量是量子化的,微观粒子可以由波函数来描述。这些假设实际对应着不同的时空观、宇宙观以及对物质本性的认识。

中国佛教自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由最初的单一佛教经典的翻译解释活动逐渐发展到学派的形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般若思想产生分歧,分化形成六家七宗,对空的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论述2;到了隋唐时期,佛2弘学中国佛教简史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p31-36

教在中国已经过了四五个世纪,佛教发展达到顶峰,佛教理论充分发展,出现了叛教的现象,各个宗派开始形成,每个宗派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修行观、方法论等。佛教思想中不乏对有无、时空、物质性质等的讨论,如早期佛教般若思想中对有无空色的讨论,后期华严宗四法界对物质性质及相互关系的讨论。这些佛教思想从思辨的角度,对世界进行了解释,尽管缺乏实证,而且有些说法不能被证伪,但其思辨的理论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人类思想的重要财富。

佛教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佛教主要通过理论思辨、逻辑推论、概念分析等来论证其基本教义,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物理学则是基于自然现象做出假设,通过数学推导,逻辑分析建立起严密的理论体系并做出预言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二者的结论适用性自然也是不同的。佛教理论中的一些结论只局限于思辨性上的讨论,不可观测也不能体验,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指导现实世界的定量描述;而物理学基于自然事实,用定量的数学描述来展现现实世界的规律,其结论是可观测可体验的。两者的结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而将佛教的一些理论思想直接同物理学的理论结果进行对应是不恰当的,强行联系佛教结论与物理结论更显得牵强附会。但是物理学研究离不开假设,这些假设背后对应的则是物理学思想,正如上文所说,不同的假设对应着不同的时空观、宇宙观以及对物质本性的认识。从本质上来说,佛教思想和物理学思想都属于思辨性的东西,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总结人类思想的共性,提炼人类思想的精华,所以这种对比是合理的,因而本文将着重于探究中国佛教思想中和物理学思想中时空观、宇宙观以及对物质本性的认识异同。

二.佛教思想与物理学对比

Ⅰ佛教与物理学中的时空观

物理学中的时空观随着物理学的发展是有所变化的。从近代物理学谈起,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之前,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是物理学的时空观。绝对时空观是指,时间和空间是相互独立的,两者之间不存在联系;而且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和绝对流逝的时间,两者和物质都无关;空间的变换不会影响时间的流动,时间的流动也不会干扰到空间的变换。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是对人类切身体验的一种总结而作的假设,这种假设是如此地符合人类的体验以致直到现在未接受过高等物理教育的人都会支持这样一种假设。然而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如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却无法用绝对时空观来解释,这促进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的产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认为不存在绝对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相互联系,两者对于客体来说都是相对的,对两者的测量取决于客体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一种时空观似乎有点唯心主义的味道,但并非如此,相对论时空观并不涉及意识,不是唯心主义。

佛教则认为,世界上的有情生类分别处于“三界六道”之中,并不断地“轮回”,周而复始没有尽期。三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包括天、人、畜生、地狱、饿鬼、阿修罗。这样三界六道与时间构成了佛教的时空结构。在这样的时空结构中,空间大小并不是绝对的,时间长短也不是绝对的3。相传佛宗贝叶上常刻有这样一诗:“一花一念无量劫,大千俱在一毫端。我纳须弥入芥子,明悟四谛证涅槃”,芥子、须弥是空间大小的对比,念、劫是时间长短的对比。在这样一种时空对比中阐述了时空的相对性。尽管这种时空相对性的思想只是思辨性的,并不像相对论一样基于自然现象和数学推导,但这种基于直观思辨的时空观仍然与现代的物理学思想不谋而合。《中论》中有句话“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也就是说有物质存在才有时间,没有了物质就不会有时间,深刻地揭3马忠庚佛教与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60-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