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课堂提问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语课堂提问策略
时间:2005-05-10 15:54:20 来源:尤溪坂面中学作者:曾丽娟
1 前言
课堂提问是指“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即课堂教学提示。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Plutarch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可起到引起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实现教学目标等功能。换言之即提高课堂效益。
2 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
新编教材把英语教学目的定位在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体系。课堂提问首先应从问题的设计入手,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问题设计得得体、精巧,才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取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
2.1 尊重个体,循序渐进
课堂提问要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含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即局限于在课文中所提到知识基础上的W-questions;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即让学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综合知识进行分析原因、提出观点、概括论述的W-questions。
同时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进行分阶段设计安排。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其划分为阅读前提问、阅读中提问和阅读后提问三个阶段来进行。阅读前提问的问题应围绕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对新学内容背景知识的了解来设计。阅读中提问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Fast reading and Careful reading,该阶段问题的设计应强调课文提供的主要信息和应掌握的知识要点。阅读后提问,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思维从课本导向自然和社会的广阔空间。
2.2 激发兴致,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掌握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以求所设计的问题能够“投石激浪”,活跃课堂气氛。在结合教学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将所设计问题的内容与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联系在一起。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致最有效的方法是创造设置语言情境,模拟营造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实际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近距离感受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实生活,进行问题设计,创设联系实际的语言情境组织学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听说训练,学生会感到所学英语的真实性,对语言的感觉和理解便会更加深刻。
2.3型式多样,注重思维
课堂提问的问题从其划分的依据不同有着多种的型式类别。可以综合概括为两大类别,即展示性(display提问和咨询性(referential提问。
展示性提问是指教师已知答案的提问。展示性提问多半是操练性的提问或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而且师生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思维水平层次也较低,因此,它不利于学生进行交际性的语言实践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手里拿着一个苹果,然后问学生: What’s this?/Is this an apple?
咨询性的提问是指教师尚不知道答案,学生也要通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问。咨询性的提问体现了语言交流的特点,注重发散思维,让学生能够拓展思维空间,给学生创造了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实践的机会。因此,咨询性提问的优势要大大优于展示性提问。恰如其分的咨询性提问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如教师问学生: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movie?
Are you interested in American country music? Give me your reasons.
国外学者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回答咨询性提问的机会越多,自我表达的能力就越强,英语成绩就越好。通过这种咨询性提问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时,除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计各种型式的提问问题外,更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先,注重咨询性问题的设计,才能真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
3 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在完成课堂提问设计之后,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其付诸实施,以达到教学目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把握课堂提问的对象、时机、节奏以及反馈四个环节,合理运用各种提问技巧,将所设计课堂提问的意图得以贯彻落实,使预期的课堂教学效益得以最终实现。
3.1 提问的对象选择
课堂学习是学生集体的活动,要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教师应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得到锻炼、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课堂提问的对象选择要有所针对性,即因人施问。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层提问,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平时的作业和课堂表现等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听说读写的实际能力。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挖掘问题的内涵并予以延伸,提升问题的难
度,使其充分施展才华,感到“学有所用”。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难度,培养其学习英语的信心指数。
3.2 提问的时机把握
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来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把握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关键时刻,譬如:当学生思维受缚无法突围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把握住这些关键时机进行发问,课堂提问就能够起到“催化”与“润滑”的作用。其二是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处来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教学重难点相当于是控制数十盏电灯的“总开关”,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于教学重难点处发问可以使课堂提问做到“有的放矢”,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3 提问的节奏掌控
课堂提问是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发问之后应该适当的停顿,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掌控提问的节奏就是要求教师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许多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过于短暂,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会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教师要学会在提问之后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来把握等待的时间,如:举手或抬头微笑的学生表明他已思考成熟,对问题较有把握,准备作答;有些同学嘴巴微张,或身体前倾,或眼睛睁大,或抬头注视老师,而这些都是准备好回答而不愿或不敢举手的较内向学生的姿态语言;而那些提问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目光者是可能还不大会的学生。另一方面教师所提供的等待时间长度也为学生传递了相关信息。停顿时间较短,表明问题简单要求迅速作出回答;反之则表明问题较复杂,应当从多方面来考虑问题的作答。
3.4 提问的反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