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192)真武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心裁(192)真武汤
真武汤
【原文】
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82)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
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316)
【组成与用法】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合;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半斤。

【功效】温阳利水。

【医案】
1.经量过多
初诊:2005年10月17日。

宋某,37岁,平时月经周期正常,6天净,经量偏多,上次月经9月5日来潮,此次月经10月9日来潮,量多,夹有大血块,经色鲜红,至今9天
未净,面唇苍白,浑身阵冷,腰痛乏力,头晕眼花。

10月16日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6mm×6mm,10mm×10mm,宫内节育环位置正常。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1)多发性子宫肌瘤。

(2)失血性贫血。

治法:温阳健脾止血。

方剂:真武汤加味。

淡附片6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炒白芍10g 炮姜6g 红参(调冲)12g 鹿角胶(烊冲)10g 荆芥炭10g 山茱萸20g 艾叶炭8g 仙鹤草20g,3剂。

二诊:2005年10月19日,经水今净,身冷已除,口唇转红,头晕,腰酸。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气血,升阳气。

方剂:薯蓣丸加减。

淮山药15g 桂枝6g 神曲10g 熟地10g 生甘草5g 党参30g 炙黄芪15g 鹿角胶(烊冲)10g 川芎3g 炒白芍10g 麦门冬10g 柴胡6g 桔梗5g 茯苓10g 干姜3g 防风10g 大枣10个,7剂。

2.崩漏
初诊:1999年8月25日。

陈某,45岁,近3个月月经15~20天一潮,现经行一月未净,量少色紫,无腰腹痛,面色苍白,倦怠无力。

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之后,一直坚持服用抗凝剂,而不能使用任何止血药物。

舌质偏淡,
苔薄白,脉细无力。

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温阳健脾止血。

方剂:真武汤加味。

淡附片6g 炮姜5g 茯苓10g 炒白术12g 炒白芍10g 阿胶(烊冲)10g 仙鹤草15g 荆芥炭10g 艾叶炭4g,4剂。

二诊:1999年8月28日。

月经量减少,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党参15g,3剂。

三诊:1999年8月31日。

月经已净,舌脉如上。

治法:温补气血。

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加淡附片以善后。

3.崩漏
初诊:2001年12月3日。

杨某,45岁,阴道出血21天,量多,色鲜红,下腹胀满不适,面色苍白,唇淡无华,全身轻度浮肿,四末逆冷,头痛乏力。

外院B超检查提示:子宫增大至66mm×58mm×66mm,子宫肌瘤瘤体19mm×15mm,曾肌肉注射丙酸睾丸酮每次50mg,连续5天无效,血色素66g/L。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1)子宫肌瘤。

(2)失血性贫血。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止血。

方剂:真武汤合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淡附片5g 炮姜5g 茯苓10g 白术10g 炒白芍10g 鹿
角胶(烊冲)10g 荆芥炭10g 党参15g 炙黄芪12g 仙灵脾12g 巴戟天12g 仙鹤草15g,5剂。

进药1剂,阴道出血明显减少,服药2剂后出血净,服用5剂后康复出院。

4.月经后期
初诊:2006年2月13日。

詹某,30岁,末次月经12月2日来潮,至今已停经2个多月未转,平素月经周期27~35天,经量先多后少,7~25天净,经前小腹、乳房胀,经期腰酸,带下不多,纳可,二便正常。

生育史:0-1-0-0,使用避孕套避孕。

B超检查:子宫三径之和11.4mm,子宫内膜厚度11mm。

尿妊娠试验阴性。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中度糜烂,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无压痛,右侧附件压痛,左侧附件无压痛。

治法:活血行经。

方剂:旋覆花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

旋覆花12g 茜草30g 葱14条当归12g 川芎12g 赤芍10g 白术12g 茯苓12g 泽泻12g 川牛膝30g 丹参30g 泽兰10g,4剂。

二诊:2006年2月24日。

2月14日阴道少量出血,色黑,见血即净,再次尿妊娠试验,结果阴性。

性激素检测:雌二醇、睾酮、泌乳素均在正常范围,孕酮0.3nmol/L。

舌淡红,
苔薄白,脉细。

治法:活血破瘀行经。

方剂:旋覆花汤合抵当汤、佛手散(《外台秘要》)加味。

旋覆花12g 茜草30g 葱14条桃仁10g 制大黄9g 水蛭9g 虻虫6g 当归15g 川芎15g 丹参30g 川牛膝30g,5剂。

三诊:2006年3月3日。

停经3月未转,小腹胀,舌脉如上。

治法:温阳利水,活血行经。

方剂:真武汤加味。

淡附片6g 茯苓15g 炒白芍10g 白术10g 生姜5片益母草30g 丹参30g 川牛膝30g,7剂。

四诊:2006年3月9日。

月经3月7日来潮,经量略少,经色鲜红,无腰腹疼痛。

性激素测定:促卵泡生成素
1.2mIU/ml(正常值
2.5~10.2mIU/ml),促黄体生成素
2.25mIU/ml(正常值1.9~12.5mIU/ml)。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活血调经。

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味。

桃仁10g 红花6g 熟地12g 当归9g 川芎9g 赤芍10g 丹参15g 益母草20g 泽兰10g 莪术12g 三棱10g 香附10g,4剂。

五诊:2006年3月16日。

服药经量转多3天之后减少,今未净,咖啡色,舌脉如上。

治法:温经止血。

方剂:胶艾汤加味。

阿胶(烊冲)10g 艾叶炭6g 熟地15g 当归3g 川芎
3g 炒白芍10g 炙甘草6g 仙鹤草20g 荆芥炭10g 侧柏10g,4剂。

5.闭经
初诊:2006年2月10日。

张某,33岁,末次月经10月18日来潮,至今近4个月未转,无明显不适,偶有小腹、腰坠胀感。

平素月经周期不定,60~120天一潮,经常服用催经药物,经量中等,经色暗,夹血块,无痛经,7~8天净。

纳可,寐安,大便正常,小便频数,尿妊娠试验阴性。

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7mm。

生育史:1-0-0-1。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纵隔,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无压痛,右侧附件压痛,左侧附件无压痛。

西医诊断:(1)闭经。

(2)阴道纵隔。

(3)右侧附件炎。

治法:温阳利水行经。

方剂:真武汤加味。

淡附片9g 茯苓12g 炒白术12g 炒白芍12g 生姜6片益母草30g 丹参15g,5剂。

二诊:2006年2月15日。

性激素测定:雌二醇517pmol/L,孕酮42.6nmol/L,睾酮4nmol/L,泌乳素253.36mIU/L(均在正常值范围)。

服药期间两侧乳房发胀,小便频数,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丹参至30g,加川牛膝30g,5剂。

三诊:2006年2月20日。

月经2月19日来潮,经量正常,经色红,无痛经,无血块,舌脉如上。

治法:和气血,益肾调经。

方剂: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加味。

熟地15g 当归6g 白芍10g 川芎6g 续断10g 菟丝子15g 延胡索10g 小茴香5g 淫羊藿15g 茺蔚子10g 巴戟天12g,5剂。

6.闭经
初诊:2006年3月27日。

任某,26岁,末次月经11月25日来潮,至今停经4个多月未潮。

月经史:15岁初潮,月经周期2~7个月不等,经量中等,经色鲜红,伴小腹隐痛,6~7天净,经前无不适,婚后未避孕4年未孕,纳差,二便正常。

性激素测定:雌二醇245.0pmol/L,睾酮3.7 nmol/L,泌乳素125.7nIU/ml,孕酮1.7nmol/L,促黄体生成素
18.38mIU/ml,促卵泡生成素5.57mIU/ml,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3。

B超检测:子宫三径之和10.6cm,子宫内膜厚度7mm。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
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糜烂,宫体前位,略小,活动,质地中等,压痛,右侧附件压痛,左侧附件轻压痛。

西医诊断:(1)原发不孕。

(2)多囊卵巢综合征。

(3)慢性盆腔炎。

(4)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温阳利水行经。

方剂:真武汤加味。

淡附片6g 茯苓10g 炒白芍10g 白术10g 生姜5片
丹参15g 川牛膝30g 益母草30g,5剂。

二诊:2006年4月1日。

经未转,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丹参加至30g,另加山楂15g、鸡内金6g,7剂。

三诊:2006年4月8日。

月经4月1日来潮,经量正常,无血块,无痛经,今天将净,纳可,舌脉如上。

【方剂比较】
白术附子汤与真武汤的比较:方剂
药物组成
白术附子汤
白术
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
真武汤白术附子
生姜
茯苓
白芍
两方均含有白术、附子、生姜,因此都具有温阳利水散湿的功能。

白术附子汤还有甘草、大枣二味,其健脾和胃的作用更强,而真武汤有茯苓、芍药二味,茯苓淡渗利水,芍药敛阴和营。

附子汤与真武汤的比较:方剂
药物组成
附子汤
附子
茯苓
白术芍药人参
真武汤附子茯苓白术芍药
生姜
两方均含有附子、茯苓、白术和芍药,附子汤则倍附子、白术,另有人参一味,故温阳益气之力更雄,而真武汤有生姜一味,故温散水湿之力尤胜。

【按语】
真武汤是一张温阳利水的方剂,可以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症。

而张路玉则说:“此方本治少阴病水饮内结,所以首推术、附,兼茯苓、生姜,运脾湿为要务,此人所易明也。

至用芍药之微旨,非圣人不能……则知其人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已素亏,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即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皆芍药与附子并用,其温经护荣之法,与保阴回阳不殊,后世用药,能获仲景心法者几人哉!”
案1为经期过长,气随血减,阳随血衰,因而出现面白身冷,腰痛头晕等症状,即《灵枢·寒热病》中所说:“身有所伤血出多,……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

”证属脾肾阳虚,故用真武汤改生姜为炮姜,加红参、鹿角胶、山茱萸、仙鹤草、荆芥炭、艾叶炭以温补脾肾止血。

随着血止阳回,体温唇红,再以薯蓣丸以善其后。

案2、案3同为崩漏,案2出血量少色紫,面白倦怠,舌淡,脉细无力,一派阳气虚衰之象,用真武汤加阿胶、党参、仙鹤草、荆芥炭、艾叶炭温补脾肾止血。

案3虽然出血量多色红,貌似血热沸溢之证,然面白唇淡,全身浮肿,四末逆冷,
头痛乏力,舌淡脉细,此为《灵枢·五禁》中的“大夺血之后”。

有血去阳气式微之象,急当温补脾肾,益气止血,用真武汤合归脾汤加减而愈。

在妇科血证中,有崩淋暴至者,有滴沥日久不绝者,失血者可以亡阳,阳随血脱,此时见血止血,则难能建功,唯在温阳方中佐以止血之品,一身之阳气振奋,方可以统摄亡血,拯危命于坦途。

真武汤就是其中一张温阳止血治疗崩漏血脱的方剂,血止之后则脱可固也。

运用真武汤治疗妇科血证由来已久,屡见报导。

方中生姜可改为炮姜,以增强温经固涩作用。

案4为月经后期,由于子宫内膜厚度已达11mm,患者又无所苦,故先以旋覆花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活血行经,虽然阴道少量出血,但量少色黑,见血即净,虑其病重药轻,改用旋覆花汤合抵当汤、佛手散加味以活血破瘀行经,未果,便改弦易辙,用真武汤加大剂量的益母草、丹参、川牛膝温阳利水,活血行经,不期来潮,量少色红,易桃红四物汤加味活血调经畅流,复以胶艾汤加味以善其后。

案5、案6均为闭经。

闭经与月经后期机理大同,不过五十步之与百步而已。

案5虽4月未潮,但无明显不适,且子宫内膜厚度已经达到7mm。

通常催经使用活血化瘀法,但往往难以奏效,故改用真武汤加大剂量的益母草、丹参、川牛膝,温阳利水活血行经,二诊经转,再用四物汤加续断、菟丝子、延胡索、小茴香、淫羊藿、茺蔚子、巴戟天,以和气
血,益肾调经。

案6与案5病情相似,故治法亦同,用真武汤加山楂、鸡内金,再加大剂量的丹参、川牛膝、益母草,终使经潮。

《素问·评热病论》说:“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必有其外候可徵。

然诸多闭经却非有其内而必形诸外者,故难以对症下药。

对于子宫内膜已经达到可以催经厚度时,活血催经虽为正治,然成败参半,如案4即为实例。

以真武汤治疗闭经的报导并不少见,但均以该方能驱阴寒立论。

附子味辛、甘,性热,有毒,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历代用附子治经闭者鲜。

如《本草正》所说,附子“功能除……妇人经寒不调”。

后读陈氏治疗痰饮闭经一案,先投以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9剂,续加附子30g,5剂之后经转,始悟附子非专驱寒,本可以催经。

查《本草纲目》引李东垣说:附子可“治经闭”。

案4、案5、案6并未见“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之象,然以真武汤加味治之均效,亦足证附子“治闭经”之说不诬。

鸡内金味甘,性平,主要用于消食化积,《医学衷中参西录》称其为“善化瘀血,即能催月信速于下行也。

”案6用鸡内金治疗经闭、纳欠,亦为一石二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