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与画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与画的关系
苏东坡曾称赞王摩诘(即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的创作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创作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现在我们引用王维的《山居秋暝》和郑板桥的名画《竹石》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诗人从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之中,选取了明月、清泉、青松、莲等景物,又选取了一些富有动感的生活片段,不假雕饰,用几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山村生活图。虽然没有进行细节描写,但亦使读者脑中生成一幅幅画面。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我们对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头脑加工加以完成的,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
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这样的创作更有利于读者的
理解,也更有利于诗歌的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郑板桥的名画《竹石
图》(见右)。此图为庭院中的竹石。瘦石壁立,以
白描的笔意为主,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
褶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皴。石前新篁三枝,劲拔挺秀。
青竹深深扎根于青石之中,不肯放松。不管是东西
南北风,它依然屹立于其中。画面简约明快,竹清
石秀。从这幅画,使人直接想到竹子的特性:高洁,
坚韧。郑板桥的那首《竹石》仿佛从画中跃然而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由此可以
得出“画中有诗”。
由此看出,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都是诗和画的
联系的表现,二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了"诗
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
诗"等艺术境界。诗和画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了中
国艺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但是,诗与画,作为两种艺术,它们在相同之中又有不同的地方。
例如上面所举的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描绘了一个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景象,使人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深化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美与心境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而这些远远不是一幅画所能表现的。而另一方面,《竹石》这幅画,直观的描绘了竹子的挺拔,却不能表现出作者借物所托之志。
由此看出,诗歌是一种时间艺术,可以描写事物动态,但又不必拘束于某一时间,而是可以超越时间界限的。其次,诗歌还是一门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作用于人们的想象,以此表现出来的意境,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绘画是一种空间艺术,善于描写事物空间的静态,欣赏者一眼望去,就对画面的整体构图有了视觉直观的把握。它与文学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丰富的直觉感染力。但是,过于直接的视觉,使得绘画所表现的范围没有文学作品宽广。
综上所述,诗与画是艺术的两个分支,他们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着清晰的界限。即诗中有画但不全为画,画中有诗但不全为诗。但不论是联系或者界限,都可体现出两者的艺术性,两者内在审美性上的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