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各波段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膜
外膜
J波
正常
J波的形成
J波综合征区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二类: 遗传性包括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 获得性包括缺血性J波和低温性J波。
心电图各波段及临床意义
泉州市第一医院 谢思欣
心电图各波段及 临床意义
01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02 心电图各波段的产生 03 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典型改变
心电图各波段及 临床意义
01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02 心电图各波段的产生 03 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典型改变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A.前提: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细 胞外Na+浓度高,细胞内K+浓度高; 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安静时 对K+通透性大,对其它离子通透性很小。
1)快速复极初期:+30mV– 0mV 2)时间:约10ms 3)形成机制:心肌细胞膜对钠离
子的通透性迅速下降,加上快钠 通道关闭,钠离子停止内流。同 时膜外钾离子快速外流,造成膜 内外电位差,与0期构成锋电位。
2期
1)平台期:0mv左右 2)时间:约100-150ms 3)Ca2+通道、K+通道开放;Ca2+缓慢内
• R波振幅:肢体导联<2.0mV,胸 导联<2.5mV;
• Q波振幅:深度<同导联R波的1/4, 时限<0.04s;
QRS波的3种‘变态’行为
• 1.宽大畸形常见于: • 起源异常:室性心律; • 室内差异性传导:左束支阻滞、右束支阻滞、非特异性室
内阻滞; • 部分心肌预先激动:心室预激‘△’波、旁路前传; • 部分心肌延迟除极:心室晚电位、Epsilon波等。
立 体 心 电 向 量 环 第 一 次 投 影
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综心

合 电电细
心 向偶胞
电量




动作电位与心电图
• 静息电位:-90mV,细胞膜呈极化状态
• 动作电位:“0”相除极,“1、2、3”相复 极
心房:除极产生P波
心室:“0、1”相产生QRS波
心室:“2”相产生ST段 心室:“3”相产生T波Action 心室:“4”相钠泵P活o动te产nti生alUs波
T波:反映心室晚期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改变。
QT间期: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反映心室除级开始到复级结束的时间。
心电图各波段及 临床意义
01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02 心电图各波段的产生 03 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典型改变
P波: 前2/3为右房除极,后2/3为左房除极
• P波在aVR导联倒置,在Ⅰ、Ⅱ、aVF、V4-V6直立,这是窦性P波的标 志,V1导联的P波可呈双向。 P波的时间<0.12s,P波振幅在肢体导 联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0.2mV.
B.机制: 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分期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0期:去极化期 1期:快速复极初期 2期:平台期 3期:快速复极末期 4期:静息期
0期
1)去极化期:-90mV– +30mV 2)阈电位:-70mV 3)时间:约1ms 4)产生机制:Na+内流,形成快
钠内向电流
1期
PR段:P波终点至QRS波起点, 心房除极结束后激动经房室交界区传导至心室的时间
• P波时间与P-R段的比值为1.0~1.6,大于1.6见于左心房扩大等; • P-R段压低不超过0.08mV,抬高不超过0.05mV,超过考虑心房梗死、
心包炎等;
QRS波群: 代表心室肌除极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 为0.06~0.11s;
• 3.振幅变化
• 高电压:生理性见于胸壁较薄的健康人;病理性见于电生 理异常(心室预激、束支阻滞)、心室肥厚等;
• 低电压:生理性见于过度肥胖者;病理性常见于弥漫性心 肌损害、心肌淀粉样变、心包积液,肺气肿、气胸、甲状 腺功能低下等。
J点:代表着心室除极结束及复极开始
心电图上QRS 波与ST 段的连接点称之为J点 取自英文单词Join(连 接)的第一个字母; 通常J点上下偏移不超过1毫米,大多大等电位线上 ; J点从基线向上偏移幅度≥0.1mV、 时程≥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 称之为J波, 又称为Osborn波。
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3期
1)快速复极末期:0mV– -90mV
2)产生机制:钙离子通道失活, 钙离子停止内流,此时心肌细 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恢复并 增高,钾离子迅速外流,膜电 位恢复到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完成复极化过程。
4期
1)静息期:膜电位基本稳定在静息电 位。
2)形成机制:通过钠-钾泵和钙-钠离 子交换作用,将内流的钠离子和钙 离子排出膜外,将外流的钾离子转 运入膜内,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 复到静息状态水平,从而保持心肌 细胞正常的兴奋性。
Endo
心内膜
Epi
心外膜
J
Epi
心外膜
Subendo (M cells)
心内膜下
心脏自律传导系统与正常激动
正常心电图的形成
P波:反映心房的激动,0.06~0.11s。
P-R间期:心房激动开始到心室开始激动的时间, 0.12~0.20s。
QRS波群:反映心室的激动,0.07~0.11s。
ST段:从QRS终末到T波起点的间期, 代表心室早期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QRS波的3种‘变态’行为
• 2.异常Q波、等位性Q波
• Q波振幅>同导联R波的1/4,时间>0.04s。
• 引起异常Q波常见原因: • 1)急性心梗引起心肌坏死或电静止; • 2)陈旧性心梗或心肌病出现心肌纤维化; • 3)心室肥大及心脏转位; • 4)心室预激、束支阻滞引起的电活动顺序异常;
QRS波的3种‘变态’行为
心电图各波段及 临床意义
01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02 心电图各波段的产生 03 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典型改变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动作电位 细胞内
心电图 细胞外
单个细胞
整个心脏的心肌细胞
细胞膜内外电位差
体表两电极间电位差
电位幅度大(可>100mV)
幅度小(数mV)
心电图的产生
平 面 心 心电 电向 图量 环 第 二 次 投 影
• 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aVF导联倒置,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冲动 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 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异常,提示心房肥大或房内传 导阻滞。
P-R间期 : 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时间
• P-R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12s-0.20s • 延长见于心房、房室传导阻滞 • 缩短见于:心室预激、儿童、孕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