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不区分内外区,
这对于独立桩基偏于安全,对于筏式承台差
别不大。
图5-5-2 粉土中多排群桩和单排群桩承分担荷载比
( 2) 承 台效应 系数模 型试验
( 3)
承台效应系数的工程实测与计算比较
5-6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1 极限侧阻力和极限端阻力
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计算单桩竖 向极限承载力,核心问题是经验参数的收集,统计分析,力求涵 盖不同桩型、地区、土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较大适用性。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收集的试桩资料经筛选得到完 整资料229根,本次修订又共收集试桩资料416根,前后合计总试
替d确定 p ;de d / n ;其中n为桩端隔板分割数。
4 混凝土空心桩承载力
当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 验关系确定敞口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单桩竖向极 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按下式计算:
Quk Qsk Qpk uqsik li q pk ( Aj p Ap1 )
1 R a Qu k K
式中 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K—安全系数, K =2。
2
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
(1)不考虑承台效应:端承型桩基、桩数少于4根 的摩擦型桩基、土性特殊、使用条件等因素不宜 考虑承台效应时: R R
a
(2)考虑承台效应:
不考虑地震作用: R Ra c f ak Ac
当hd/d≥5时 , p 0.8
A j —空心桩桩端净面积; A p1 —空心桩敞口面积
当hd/d<5时 ,
p 0.16hb / d
p —桩端土塞效应系数; hb—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
d、b—管桩外径、边长; d1—管桩内径。
5 嵌岩桩承载力
Quk Qsk Qrk Qpk
7
承台与承台之间的连接,联系梁设置;
( 1 )一柱一桩时,应在桩顶两个主轴方向上设置联 系梁。当桩与柱的截面直径之比大于 2 时,可不设 联系梁。 (2)两桩桩基的承台,应在其短向设置联系梁。 ( 3 )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柱下桩基承台,宜沿两个主
轴方向设置联系梁。
(4)联系梁顶面宜与承台顶面位于同一标高。联 系梁宽度不宜小于250mm,其高度可取承台中心距 的1/10~1/15,且不宜小于400mm。 (5)联系梁配筋应按计算确定,梁上下部配筋不 宜小于2根直径12mm钢筋;位于同一轴线上的联系
桩数为645根。对新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试算调整,其间还参考了
上海、天津、浙江、福建、深圳等省市地方标准给出的经验值, 最终得到表5.3.5-1、表5.3.5-2所列经验值。
表5.3.5-1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
表5.3.5-2 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
预制桩(317根)极限承载力实测/计算频数分布
N 69 54 40 41
=1.000 (Q Q)
' u u
Sn = 0.275
21 9 2 0.2 0.4 0.6 0.8 1
25 20 12 8 1.2 1.4 6 4 1.6 3 2 1.8 1 2.2 2.4 实测/计算
2
水下钻(冲)桩(184根)极限承载力实测/计算频数分布
N 45 39
Quk Qsk Qpk u qsik li p q pk Ap
p 0.16hb / d 当hd/d≥5时 , p 0.8
当hd/d<5时 ,
式中 qsik、qpk—分别按表5.3.5-1、5.3.5-2取与 混凝土预制桩相同值;
p —桩端土塞效应系数;
hb—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 d-钢管桩外径。 对于带隔板的半敞口钢管桩,以等效直径de代
6
柱与承台之间的连接
(1) 对于一柱一桩基础,柱与桩直接连接时,柱纵向
主筋锚入桩身内长度不应小于35倍纵向主筋直径。
(2)对于多桩承台,柱纵向主筋应锚入承台不应小于
35倍纵向主筋直径;当承台高度不满足锚固要求时,
竖向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0倍纵向主筋直径,并向柱轴 线方向弯折。 (3) 当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对于一、二级抗震等级, 锚固长度应乘以1.15系数;对于三级抗震等级,应乘 以1.05系数。
QS
0 .8 m s ( ) d
式中 d—桩身直径; n —经验指数,对于粘性土、粉土,n=1/5;对 于砂土、碎石土,对于砂土、碎石土,n=1/3。
(3)尺寸效应系数比较 报批稿
JGJ94-94
3 钢管桩承载力 当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 验关系确定钢管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 可按下式计算:
1 桩距影响
桩周离桩中心的任一点r处的竖向位移为:
实测 nd=5d~8d(Es小影响范围小)即桩距
Sa=10d~16d处,桩间土竖向位移为零,土抗力发Fra bibliotek率接近100%。
因此桩距愈大,承台效应系数η c=qc/fak愈大。
2 承台土抗力随承台宽度与桩长之比而变化
图5-5-1 承台分担荷载比Pc/P随Bc/L的变化
当Bc/L≥1时,承台土抗力形成的压力泡包 围整个桩群,导致桩侧阻力、端阻力发挥值 降低,相应的承台土抗力增大。
3
承台土抗力随承台区位和排列的变化
(1)变化规律

承台内区(桩群包络线以内)土抗力明显小 于外区。
■单排桩条基承台土抗力大于其他排列形式
群桩,如图5-5-2。
■为简化计算,承台效应系数η
Qsk u qsik li
(5.3.9-1) (5.3.9-2) (5.3.9-3) (5.3.9-4)
Qrk u s f rk hr Qpk p f rk Ap
嵌岩段侧阻力qrs
(1)极限侧阻力系数ζs= qrs /fr
软质岩高于硬质岩
(2)侧阻力破坏模式
剪切面,软质岩发生于岩体一侧
N ik
Fk Gk n
Fk Gk M xk yi M yk xi 2 2 n yj xj
H ik
Hk n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桩 基,不考虑地震作用。对于8度和8度以上抗震设防的高 层建筑,宜按附录B承台—桩—土共同作用工作计算桩 的受力和水平位移。
力的尺寸效应 (1)大直径桩端阻力的尺寸效应。大直径桩静载试 验曲线均呈缓变型,反映出其端阻力以压剪变形为主 导的渐进破坏。G.G.Meyerhof(1998)指出,砂土中大 直径桩的极限端阻随桩径增大而呈双曲线减小。根据 这一特性,将极限端阻的尺寸效应系数表示为:
0 .8 n ( ) D
QS
硬质岩发生于桩体一侧
泥浆护壁发生于桩土界面
(3)侧阻力分布
硬质岩:qS1=0.08fr qS4=qrs1d/4hr 软质岩:qs1=0.10fr qS2=0.8qS1 qS3=0.6qS1 qS4=qrs1d/4hr
图5-6-1 嵌岩段桩侧阻力分布概化
5-4
设计中考虑承台效应按复合桩基设计的条件
1
抵抗差异沉降能力强、整体刚度大的建筑物(如
独栋剪力墙结构、混凝土筒仓);
2
对差异沉降适应性强的排架结构和柔性结构和柔 性构筑物(如钢板罐体);
3 4
按变刚度调平原则设计的桩基刚度相对弱化区; 软土地基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5-5 桩土共同工作一一承台效应
式中 D—桩端直径; n —经验指数,对于粘性土、粉土,n=1/4;对 于砂土、碎石土,对于砂土、碎石土,n=1/3。
(2)大直径桩侧阻尺寸效应系数。桩成孔后产生应力 释放,孔壁出现松弛变形,导致侧阻力有所降低,侧 阻力随桩径增大呈双曲线型减小(H.Brand1.1988)。
本规范建议采用如下表达式进行侧阻尺寸效应计算。
梁纵筋应通长配置。
8
承台及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的回填处理 承台和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应采用灰 土、级配砂石、压实性较好的素土分层回填夯实, 轻型击实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4;也可采用素混 凝土回填。
第五章 桩基计算
5-1 1 竖向力 轴心竖向力 偏心竖向力 2 水平力 桩顶作用效应计算
Nk
5-2
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
1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轴心竖向力 Nk R 偏心竖向力 N 1.2R
k max
2 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N Ek 1.25R 轴心竖向力 偏心竖向力 N Ek max 1.5R
式中 R—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5-3
基桩竖向承载力取值
1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 Ra
考虑地震作用:
a
1.25
c f ak Ac
式中 η c —承台效应系数,按表5.2.5确定; f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ζ a —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按《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GB50011取值。
表5-2-5
承台效应系数ηc
3 关于不考虑侧阻和端阻群桩效应系数的说明 JGJ94-94规范规定计算基桩竖向承载力时,宜计入 侧阻、端阻的群桩效应系数η s、η p。通过12年的工程 设计实践表明:这种计算模式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实 际操作繁琐。因为同一场地具有不同η s、η p系数的粘 性土、粉土、砂土层往往交互出现,且水平向分布不均。 本次修订,不计入端阻、侧阻力的群桩效应,多数 情况偏于安全;仅对于单一粘性土,η sp(η s、η p) 略小于1.0(小桩距);但计入承台效应后η ≥ 1 。
5
桩与承台的连接:
(1)桩嵌入承台内的长度对中等直径桩不宜小于 50mm;对大直径桩不宜小于100mm。 (2)混凝土桩的桩顶纵向主筋应锚入承台内,其 锚入长度不宜小于35倍纵向主筋直径。对于抗拔 桩,桩顶纵向主筋的锚固长度按现行《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 50010)确定。 (3)对于大直径灌注桩,当采用一柱一桩时可设 置承台或将桩与柱直接连接。
()
22 16 10 1 0.3 2 1 21 14
u Q' 1.001 Qu = Sn =0.206
9 5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1.3 1.4
1.5 1.6 实测/计算
干作业钻孔桩(144根)极限承载力实测/计算频数分布
2 大直径桩(d≥800mm)极限侧阻力和极限端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