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_家庭功能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06第35卷第1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5No.1

■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

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

李彩娜1,2, 邹 泓1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采用问卷法调查了北京和西安1317名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人格五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青少年孤独感的性别和年级差异显著,男生高于女生,高一年级高于其他年级;孤独感的年级差异主要由

人格上的差异来解释;聚类分析表明,人格五因素和家庭功能均可分为三种类型,且不同人格类型和家庭功能类型

的个体在孤独感各维度的得分差异显著;在家庭功能、人格、孤独感三者的关系中,人格与孤独感的关系更为密切,

人格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孤独感;家庭功能;人格

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6)01-0115-07

收稿日期:2005-06-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博士点基金项目(01JBXL X002)

作者简介:李彩娜(1973—),女,河南长葛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邹泓(1953—),女,山东莱芜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问题提出

孤独感是“当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质或量上出现缺陷时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体验”[1],它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主观体验,既具有情境性,也受个体的人格、生活经验和情境等因素的影响。汝科(Rook)认为,孤独感是人格与情景交互作用的结果,与个体的年龄阶段密切相关[2]。青少年期被称为个体身心发展的“暴风骤雨期”,以强烈的情绪冲动和极端的情绪体验为特征,因而青少年的情绪适应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发现,青少年期是孤独感发生、发展的高危期,青少年的孤独感体验要比其他任何年龄阶段更为流行和常见[3]。对青少年孤独感的研究多与其同伴关系相联系。有研究考察了同伴关系、家庭结构及人口学变量在预测青少年孤独感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孤独感的最佳预测源,可以解释34%的变异[4]。对此结果的解释必须慎重,有研究发现被同伴拒绝的青少年报告了高水平的孤独感和抑郁[5]。但并非所有被拒绝的个体都会觉得孤独,许多受欢迎的青少年也报告了高水平的孤独,说明孤独感体验与客观的被社会拒绝是不一样的[6],对孤独感的考察必须考虑个体人格因素的作用[7]。

人格特质论认为,人格特征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方式,使得其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孤独感作为一种个体内部的主观情感体验,势必受到人格的影响。跨文化研究发现,人格可以直接预测孤独感,也可通过人际关系间接影响孤独感,具有焦虑人格特征的个体更容易孤独,外向性的个体孤独感体验低[8]。近年来,关于“人格五因素结构”(FFP)或“大五”(Big Five)结构的研究成为广泛采用的人格研究范

511

式。大量研究表明,包括外向性(E)、宜人性(A)、谨慎性(C)、情绪性(N)和对经验的开放性(O)在内的五个因素可以完整而准确地描述成人人格的最一般结构。相对于成人的人格五因素结构研究,有研究者将儿童青少年人格五因素称为“小五”,这也逐渐成为鉴别青少年个体差异研究的新方向[9]。有关个体适应与人格关系的研究发现,“小五”能较好地预测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和学业适应状况[10]。并且已有研究者发现,孤独感较高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人格五因素特质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孤独感水平[7]。

家庭心理学的研究者们认为,作为个体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家庭不仅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还提供重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个体形成亲密友谊关系的能力部分地源于家庭。大量研究表明,在诸多家庭因素中,功能性因素(如父母监督、亲子交流或亲密度等)而非结构因素(如离异家庭),可以直接预测个体的适应状况[11]。从系统的观点看,家庭功能运作上的问题可以预测个体心理及情绪上的困扰,如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有显著的相关,不良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的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有很大影响等[4]。

目前国内对个体孤独感的研究大多数是探讨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功能、同伴关系等)与个体孤独感间的关系,也有研究者对家庭功能与孤独感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同伴关系可能在其中起中介作用[12213],但被试的年龄多局限于小学生[12214],目前国内仅见邹泓等对人格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分别做了探讨[7],但未见研究对孤独感的个体和家庭预测变量进行综合考察。此外,由于孤独感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含义[15],国外孤独感研究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的青少年,因此有必要考察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

由于人格代表了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家庭功能必须通过个体的人格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本研究假设,人格会直接影响孤独感,家庭功能的作用必须通过人格才能达成。本研究拟先分析当前城市青少年孤独感的基本状况,然后分别考察不同人格与家庭功能类型的个体孤独感的特点,接着探讨人格和家庭功能的各维度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以探讨个体人格、家庭功能与孤独感间的关系,期望鉴别出孤独感的易感人群,促进青少年良好的情绪适应。

二、研究方法

11被试

来自北京和西安的初、高中学生有效被试共1317名(男681人,占51.7%;女636人,占48.3%)。其中初一年级359人(男179人,女180人);初二年级409人(男224人,女185人);高一年级287人(男153人,女134人);高二年级262人(男125人,女137人),年龄在13—18岁之间。

21研究工具

(1)中学生孤独感问卷:采用邹泓修订的孤独感问卷[7],用于测量青少年的情感孤独状态,共21个项目,包括纯孤独感、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和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4个维度,本次测量中各维度的α系数在0.78—0.87之间,总体为0.92。问卷5级记分,从1“一点也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除社交能力知觉的高分代表积极评价外,其他3个维度的高分均代表消极评价。将社交能力知觉维度反向计分后再和其他3个维度得分相加,取其平均分作为孤独感总均分。

(2)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由周晖等根据国外大五人格因素问卷编制的适于我国青少年的人格问卷[16],经邹泓修订后,问卷由50个项目组成,包含5个人格维度:外向性(E)、宜人性(A)、情绪性(N)、谨慎性(C)和开放性(O)。问卷5点计分,被试根据项目的描述是否符合自身的情况,从“一点也不像我”到“非常像我”分别记为1—5分。问卷各维度的α值在0.80—0.85之间。

(3)家庭功能评价量表中文版(FAI2The Chinese Family Assessment Instrument):由香港中文大学研究者舍克(Shek)以香港青少年为被试编制的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家庭功能评价量表[17],由33个题目组成,包括相互关系、沟通、矛盾和谐、父母关注和父母控制5个维度,5级计分,从1“十分相似”到5“完全不相似”,得分越高表示“相互关系越差”,“沟通越少”,“矛盾性越高”,“父母忽视”和“父母控制得越少”。本次测量中问卷总的α系数为0.92,各维度的α系数在0.63—0.93之间。

6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