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文化融合视角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文化融合视角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摘要]文章阐述了学科文化与学科融合的含义,分析了学科文化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育人作用,探讨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科文化融合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学科文化融合与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措施:按一级学科招生、培养、授予学位;加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方式的更新;构建多学科、多领域、多导师联合培养制度等。
[关键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学科文化融合
[作者简介]孟成民(1981- ),男,江苏东台人,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广东广州 510642)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研究项目“博士生教育质量链:构建与管理”(项目编号:2011tjk273)、2011年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要素优化研究”(项目编号:
11jgxm-zd04)、201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构建科学发展育人体系,提升农科研究生竞争力的改革与实践探索”(项目批准号:粤教高函[2011]55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49-02
学科交叉不仅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要地,更是教育创新与科研创新的突破口。
随着复合型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多,培养跨学科拔
尖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目前,各个高校都积极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
然而,跨学科人才培养必然会面临不同学科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因为每个学科都是一个“学术部落”,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科研道德、学术氛围等均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只有将不同的学科文化真正地融合到一起,才能有效地推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学科文化与学科文化融合的含义
1.学科文化的界定与内涵。
学科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的具有该学科特色的语言习惯、学科理念、知识体系、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团队风貌、学术标准等同类文化意识,并可以通过学科成员在长期的交流、互动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学科成员也会受到学科传统与学科规范的熏陶,在科研、思维及言谈举止中显露出一些稳定而明显的文化特质。
由于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知识又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因此,学科文化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学科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知识积淀物。
2.学科文化融合的内涵。
学科融合与学科交叉在概念上有所区别,跨学科也称“交叉学科”,一般涉及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
学科交叉是实践层面的概念,通过多个学科之间知识理论、研究方法的互相渗透,拓展出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但又区别于其他领域的新学科。
而学科融合是在理念层面上的一个概念,打破学科边界,强调的是学科之间的整合,学科文化融合就是逐渐消解学科边界即学科文化的差异,包括学科知识、学科管
理、学科思维方式的融合,从而产生一些共性的文化。
二、学科文化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学科文化是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科本身的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模式等会影响到学科中的每一个成员。
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规训功能。
学科成员从进入学科起,在科研、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同一学科其他成员的交流沟通、参加学术活动等学术训练方式,逐渐熟悉该学科的特色,并受到学科文化氛围的熏陶或规训。
学科文化中所包含的学术道德、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语言习惯等,都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科成员个体的科研素养与品质,这种育人功能既拓宽了思想教育的途径,避免了单纯的说教教育,同时更能渗入学生的心中,影响其一生。
2.激励功能。
学科在长期发展中或多或少会涌现出一批知名学者,都有值得自豪的发展历程、学科传统与辉煌业绩,优秀学科文化的精华对后来加入的学科成员起到激励作用,他们会把学科内有学识的导师、有成就的前辈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从而产生共鸣。
3.约束功能。
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研究方法、学术思维及科研习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约束其成的规范与标准。
学科文化的规范性对于学科成员的意识和行为来讲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学科内任何成员的学术行为都必须与学科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学术规范与道
德标准保持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学术失范或学术不端现象。
三、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科文化融合的影响因素
学科文化虽是无形的,但对于跨学科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复合型人才培养通常会涉及多个不同学科,学生从一个学科进入新的学科时,必然会受到原来学科的文化影响,这就与新的学科文化产生冲突或矛盾,融合多个学科文化,克服之间的冲突,实现两种甚至多种学科文化及知识在同一学科成员身上的聚合,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学科文化产生冲突时,其融合过程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1.学科成员的个体差异。
学科成员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在对学科文化的主动适应性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也影响着学科文化的融合。
有学者研究表明,有五个方面的人格因素影响着个体的跨文化适应:文化共感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社交主动性和灵活性。
如果跨学科培养的学生拥有这些特点,就能够很快适应新学科的研究特色、学术规范、文化氛围、科研习惯等,并能将前后两个学科的文化主动融合,取长补短,求同存异,突破学科文化之间的障碍,融入新的学科文化之中。
2.学科文化的异同程度。
也即学科文化距离,是指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封闭性、群体性、排他性等特征,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本学科固有的特色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异同度主要与学科知识的深浅、知识体系是否严密、学科带头人的开放观念不同有关。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科间交叉与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科间的融合动力来源于学科文化的整合,不同学科文化经过长期的吸
收、融合,则会形成一种新的学科文化体系。
学科间的文化距离越大,虽然整合的难度增加,但一旦融合成功,新学科的文化视野则更加宽阔,更利于学科的发展壮大。
3.与导师、同学、单位的互动。
培养单位及学生本身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着学科文化的融合,培养单位或者指导老师如果对跨学科的学生培养抱有冷落、回避、轻视等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科文化的融合效率,这一点在平时研究访谈中也经常遇到。
另一方面,当学生个体进入新的学科环境后,如果能够保持积极、虚心的态度去学习、思考并汲取新的学科文化,主动熟悉新进学科的知识结构、研究特色、学术规范、科研习惯等,并主动将新进学科与原有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则个体融入新的学科文化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四、促进学科文化融合与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措施
学科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从层次结构上分析,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在学科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相应的也要从这四个层面入手。
而跨学科教育旨在培养高级理论创新人才和复合型应用人才,对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较为实际的研究方向以及本土化的应用训练环境,因而一个合理的培养体制即制度文化是促使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科文化融合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按一级学科招生、培养、授予学位,拓宽培养口径。
按一级学科招生培养学生的只有少数学校、少数学科,教育界对一级学科学
位授权的含义尚未达成共识。
为了解决学科面偏窄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推进按一级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淡化二级学科,从而产生新的学术生长点,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时,大大促进了学科内部的交流,促进不同学科文化之间的融合。
一级学科下可以设置若干学科方向,可以是原来的二级学科,也可以在本一级学科内打破原二级学科界限,重新组合而成新的学科生长点或交叉学科的研究范围。
每个学科方向的导师应形成一个学术群体,学科方向的导师群体应在招生、培养以及学位审核等环节的把关方面发挥作用,提升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方式的更新。
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良好能力结构的形成。
为了有利于多学科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建立适应多学科交叉、拓宽知识面所需的跨学科课程,开设针对跨学科人才培养而设置某个交叉领域的专题讨论课,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使跨学科联合培养成为可能。
同时,教师应启发跨学科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学生自主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式学习,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让他们尽快掌握新进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范围,并尽量用他们原有学科的知识讨论新进学科的前沿研究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会自觉地去实现知识和知识的连接与对接,实现学科知识的移植,并提升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构建多学科、多领域、多导师联合培养制度。
一般来说,不
同导师都有自己特定的一个或几个研究方向,并在该研究领域有所造诣及具备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研究潜力。
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对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更应采取导师小组集体指导的方法,聘请多学科、多研究领域的导师组成指导小组跨学科指导学生,这样才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使学生掌握多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充分发挥学科交叉指导力量,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4.建立多学科背景交流和沟通的渠道。
为提升学生跨学科研究能力,应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跨学科学术研究活动,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促进了学科文化融合,更容易碰撞产生思想的新火花,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跨学科研究能力,形成浓郁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氛围,从而实实在在地推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5.搭建学科交叉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营造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环境,搭建适合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平台,通过组建学科群、建设跨学科的科研平台,推动科研多维深度合作,还可以搭建多样化的跨学科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使不同学科之间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方面取长补短、动态融合形成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更宽广的学术舞台。
[参考文献]
[1]曹滨,王世平.论学科文化培养在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09(2).
[2]陈平.论学科文化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2005(12).
[3]刘慧玲.试论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
大学教学,2002(2).
[4]刘少林.高等学校学科文化建设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7(2).
[5]周朝成.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db/ol]. http:
///kcms/detail/detail.aspx?
dbcode=cdfd&dbname=cdfd2008&filename=2008146540.nh&uid=&p =,2008-04-01.
[6]赵晓春.跨学科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建设[db/ol]. http:
///kcms/detail/detail.aspx?
dbcode=cdfd&dbname=cdfd2007&filename=2007097265.nh
&uid=&p=,2007-04-01.
[7]kl van der zee,jp van oudenhoven.the multicultur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a multidimensional instrument of multicultural effectiveness [j].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