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第20课 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无情扼杀。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 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2. 学习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图片)。

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二、悉心阅读,整体感知

课题是一个简单的主谓短语,。如果将其扩充,成为〔〕香菱〔〕学诗,〔〕。你能在括号内填写什么?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完成填空。(大屏幕出示)(参考:大观园中香菱向黛玉苦学作诗,精血诚聚成佳作。)

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

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

香菱,原名英莲,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五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年纪轻轻即得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我们今天就不妨试试“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2. 宝、探等人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法找出文中表明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看法的语句,并作概括。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大屏幕出示)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大屏幕出示)

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大屏幕出示)

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

由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宝玉等人对香菱是同情的,因而对其学诗是赞赏的,鼓励的,认为她学诗是夙愿得偿,是本性的回归。

3. 宝钗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提问:宝钗是薛蟠的亲妹妹,平日里是家中对香菱最好的人。连“香菱”这个名字都是宝钗取的,况且宝钗的才华并不逊于黛玉,香菱要学诗,为什么不向宝钗学呢?我们且把文中宝钗对香菱的评价连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

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这个人定要疯了,直闹到五更天

可真是诗魔了

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这里有四个评价语:“呆”“疯”“魔”“仙”。从这些词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宝钗并不赞成香菱学诗。宝钗带香菱入园,本就是让她过几天清闲日子,当然不希望她苦学;宝钗所受的封建传统教育,也让她不赞同女子用功读书;内心深处,宝钗深知知书而达“理”,她更不希望憨厚的香菱明理后,便如林妹妹般陷入悲时伤势,多愁善感。宝钗对香菱是怜爱的,这一方面出于她对香菱身世的同情,另一方面她怀着为其兄赎罪的心理。加上她毕竟是大家闺秀,对香菱学诗也不便强硬的反对,尤其是看见香菱的矢志不移,也只能半嗔半怪,由她去了。

4. 黛玉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孤高自许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别说一个侍妾,就是园中的姐妹,她也不甚亲近,为什么单单极其热情、周到地教香菱学诗呢?先看她如何教香菱学诗的——(大屏幕出示)

立意要紧:“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多读经典:“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鼓励练笔:“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严格要求:“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黛玉为什么愿意这样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呢?真如她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

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

5. 香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呢?作为侍妾,大观园中的平儿等人都不学诗,她为什么要学诗呢?就是因为其出身诗书人家的天性使然?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显然不是。且看香菱如何学诗:(大屏幕出示)

寻常生活常自修——“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

但有机会即苦读——“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遇见良师多请教——“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全心投入废寝食——“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不惧挫败苦用心——“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香菱学诗的经历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苦志学诗,精血诚聚”。香菱为什么会如此苦学诗呢?我们不妨再回到她的经历中,先看与她相关的回目:“薄命女偏逢薄命郎”——“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美香菱屈受贪夫棒”,可见其命运多舛。再看她名字

的变化:英莲(谐音“应怜”)——香菱(落于泥沼,不再是“莲”了,但“香菱”依然年轻,正值芳龄)——秋菱(夏金桂入门后,第一便改香菱的名字,且看这段对话:(大屏幕出示)

金桂道:“依你说,这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的香可比。”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的,忙指着香菱的脸说道:“你可要死,你怎么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说:“一时顺了嘴,奶奶别计较。”金桂笑道:“这有什么,你也太小心了。但只是我想这个‘香’字到底不妥,意思要换一个字,不知你服不服?”香菱笑道:“奶奶说那里话?此刻连我一身一体俱是奶奶的,何得换一个名字反问我服不服,叫我如何当得起。奶奶说那一个字好,就用那一个。”金桂道:“既这样说,‘香’字竟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字有来历些?”香菱笑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自此后遂改了“秋”字。

“菱”到了秋天,自然只能渐渐枯落了),可见她的悲苦结局。

这样的香菱为什么学诗呢?学诗对其生活有什么用呢?(小组讨论)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但是,蕙质兰心的香菱是不会甘于沉落的,对诗的向往恰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为香菱善良贤淑,所以即使在生活的最底层,也没有失去希望。

6. 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香菱是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除了从整部作品来看,这个章节有着间接塑造林黛玉形象的作用外,作者究竟对香菱有怎样的感情呢?显然,他对香菱有着特别的钟爱,尤其是学诗这一段,给香菱的美好涂抹了最亮丽的一笔。香菱不同于袭人、晴雯和平儿、鸳鸯等人,她憨厚隐忍之间,还有一份读书人的慧根,且有好学勤奋的精神。可以

说她是作者较为理想的女性形象之一。

然而,香菱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又是极为苍凉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

原来,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还是老天不公啊,这样的一个人竟落得“残花败叶付东流”,直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香菱的一生呢?

先说曹雪芹的生平:(大屏幕出示)

曹雪芹(1715-1763,一说为1724-1764),清代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

从作者的生平可以看出,曹雪芹的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便是“由盛转衰”,于是,他辛苦经营的《红楼梦》便在揭示着这样一个无法逆转的命题——“盛极而衰”。香菱不过是“众芳”中的一枝,一切个别的局部的美好在巨大的厄运面前都难逃劫数,只是迟早而已。

那么,“香菱学诗”只是为了反衬她最后的悲惨结局?只是作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里的一声啜泣?这未免让人太压抑了。苦难中的人易生幻梦,像所有大师一样,曹雪芹也有自己独特的理想社会的描画,大观园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这里有美丽的景,有真性的人,有风雅的事。这是曹雪芹文思自由纵横的地方,这也是读者最流连的地方。所不同的是理想遭遇到现实总是很无奈,曹雪芹没有让大观园止于理想的状态,最后她还是随同整个四大家族走向了没落。

所以“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难现实中的一抹亮色。

四、自我体会,获得启迪

至此,我们对“香菱学诗”的多角度观照,已然可以告一个段落了,只剩下一个人没有谈自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了,这就是我们这群当代的中学生。给大家一个题目:“香菱学诗——”请大家在破折号后填上自己的认识。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香菱是一个侍妾,她的实际地位有时比丫鬟还低。作者为什么要

写她苦心学诗呢?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生:作者要表现香菱不向命运屈服。

师:表现人物不向命运屈服的方式有很多种,作者为什么要写其学诗呢?

生:因为作者笔下的香菱是慕雅女,她羡慕众姐妹会作诗。

生:因为作者同情香菱这个人物,希望她能有一段和众姐妹一样的诗意经历,

希望她也加入海棠诗社。

生:因为作者偏爱香菱,认为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受压迫的苦命女子。他想塑造

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

生:我认为这一章节还借林黛玉之口表达了作者的文学主张,表达了他对诗歌

的看法。比如陆游的浅近而造作的诗句,作者就认为不及王、杜、李,而作

者更看重的则是魏晋时代的诗歌。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作者为什么选择学诗作为香菱慕雅的方式呢?

生:诗可以“兴、观、群、怨”,《论语》里说的。

生:也许作者认为诗是良药,是可以给予香菱的最好的安慰。

生:我觉得在香菱、晴雯等人的身上,作者都隐约透着黛玉的影子。因为黛玉

是大观园中诗界魁首,让香菱学诗,既能提供黛玉表现的可能,又更接近黛

玉洁身自好的个性特点。

师:“性相近,习相远。” 香菱与黛玉的接近,确实能更好地反映香菱的精

神。联系香菱一生的发展,作者在开篇“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展示了这

样一幅画:(大屏幕出示)“却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结合这画与诗,再看看作者讲述香菱学诗的用意。

生:塑造香菱的美好,是为了突出这样美好的人结局却很悲凉,引起读者的同

情。

生:构成鲜明的对比,香菱的“好”与香菱的“苦”反差很大。

生:香菱的一生命运变化无常,生在乡绅人家,本来是“好”的,年幼却被拐

卖,这就很“糟”;遇到多情公子冯渊,本来是“好”的,却遇薛蟠,冯渊

被打死,自己被强抢,这又很“糟”;在薛家委曲求全的生活,风平浪静,本来是“好”的,却又遇到不讲理的夏金桂,这又很“糟”;差点被夏金桂毒死,却死里逃生,得以扶正,本来是“好”的,却又难产,并得干血症而亡,这又多么不幸啊!所以作者让香菱学诗,是为了给她惨淡的人生增加点亮色。

师:这位同学读《红楼梦》读得很深啊。

生:作者想借香菱表达与其他姐妹相同的命运,生如夏花灿烂,死却凄凉惨淡,

师:(笑)能说成“死如什么惨淡”吗?

生:(迟疑)死如?冷月惨淡吧。

师:好,“冷月葬花魂”。作者就是想借香菱告诉我们人生无常,命运惨淡吗?联系整部《红楼梦》,你认为呢?

生:作者借香菱也暗示着四大家族覆灭的结局。这样好的一个人竟然在薛家被迫害致死,可见其不善。

生:我觉得虽然世道险恶,命运多艰,但美好的终究是美好的,香菱和其他姐

妹一样,是文学史上最美丽的花。

师:说得真好。这也许恰是作者以香菱学诗传递给我们的独特的感受吧。

四、结束语:

同学们,如果今天你被这个充满灵性、充满诗情、美丽执着的香菱感动了,那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走进红楼,去感受大观园里那些以诗寄情的女子们,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美丽”,(音乐、图片)香菱走了,“红楼”中诗一样的女子们最后也都以凄惨的方式走了,但是她们的“魅力”却铸成了我们心中永恒的红楼梦!

五、布置作业

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附板书:

专注

痴迷苦志学诗乐此不疲诗味

执着香菱

精血诚聚聪明灵秀意境

教学反思:

“观照”是佛家用语,是五大般若(智慧)之一,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是“用心光向心中看,向心中照”之意。而文学批评中常用变换角度审视的方法,帮助读者对作品进行深入领悟,将其引入语文课堂,是否可以改变小说阅读中一成不变的“背景交代—情节梳理—形象分析—语言揣摩”套路呢?课文三千六百多字,是日常阅读量(千字文)的两三倍,必须一个课时完成;初三学生的小说阅读知识早已具备,小说阅读经验已然不少,

我便由此作了一个尝试,感觉此课教学还是颇为成功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结构清楚,主线分明。围绕如何看待“香菱学诗”的圆心,展开丰富的多维观照,深入的文本对话。一个“主问题”串起方方面面,绝不旁逸斜出。

二、资料翔实,运用到位。深入理解文学名著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是很困难的,教师必须在事先研读的基础上,掌握最管用的资料,或者将资料转换成中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以供其在阅读阻塞处当钥匙用,方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三、尊重个性,鼓励体验。文学作品阅读最是见仁见智的,读者往往在变换角度中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这也需要教师给予极大的尊重与包容。只要合情合理,都应该被肯定。

阅读教学究竟有何意义?我想,主要是让学生在其间获得人生与表达的借鉴,倘能激发起学生课余阅读的热情,那就是意外收获了。而千篇一律的文体教学显然不能还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因为作品千差万别的个性,怎么能用统一的阅读方式解读呢?

《香菱学诗》说课稿

《香菱学诗》说课稿 户县太平学校肖妮娜 我说课的篇目是《香菱学诗》,本文是鄂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很有情趣并蕴含深意的一个片段。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讴歌了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自由呼吸,驰骋思维,让想象遨游于天地之外。在黛玉的指导下,她苦读诗书,苦索佳句,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作者通过这个情节,表现了香菱对诗歌的矢志追求及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天性,赞美了她的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另外,作者写香菱学诗,是想借林黛玉对香菱的讲授以及香菱循序渐进的学诗过程,传达出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 诸如:“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又如,读诗应读一流的诗作,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写诗要“讲究讨论”等等。此外,作者通过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情节,还极大地丰富了黛玉的形象,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黛玉这一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及《红楼梦》的主旨,有关键性的点化作用。读者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黛玉除了孤傲自许外,还有热情开朗,坦率纯真,诲人不倦的一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阅读文学作品“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据此,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九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关于小说的知识技能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

语文初三上人教新资料第20课(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语文初三上人教新资料第20课(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分析把握主人公香菱的性格特点,复习、巩固人物的描写方法。 2、研读香菱学诗的经历,从中获得学习语文的启发。 3、激发阅读兴趣,能自主赏析名著《红楼梦》。 教学重点 1、从香菱学诗的经历中,联系实际获得深切的启发。 2、人物的描写方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1、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缘故并能自主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2、能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到写作实践中。 教学预备:阅读《红楼梦》中相关内容,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音乐导入〕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 提问:耳边响起的曲子熟悉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看屏幕〔屏幕展示:《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伙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曹雪芹完成前八十回,在穷困潦倒、唯一的爱子病死的那年除夕病逝,后四十回由高鹗完成。〕 至今为止,众人都给予特别高的评价。〔名家对《红楼梦》的评价: 毛泽东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闻名红学家吴世昌: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 闻名的作家王蒙:《红楼梦》关心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鲁迅认为它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提问:你明白书中哪些人物呢?〔生回答〕 师:特别好,《红楼梦》中特别多人物栩栩如生,更妙的是,曹雪芹在书中第五回里对许多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请看〔屏幕显示:叹香菱诗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写的内容。你明白这是写谁的吗?她是《红楼梦》中一个次要人物,又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她天资聪明,命运坎坷,却又出污泥而不染,真是一朵芳香四溢的荷花。她确实是香菱〔展示照片〕。今天我们共同赏析《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节选《香菱学诗》,感受一个平凡却又令人敬佩的女子形象。〔屏幕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1 (2)

香菱学诗 大连市127中学刘晓艳 一、学习目标: 1、搜集红楼梦有关知识,并积累词语 2、小组合作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3、能找出描写香菱学诗如痴如醉的语句,品析这些描写的妙处 4、找出正侧面描写的语句,领会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5、概括香菱的性格 6、能从文中获得写作、阅读、做人的启示 7、有阅读《红楼梦》的愿望 重点: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难点:文中三首诗的赏析 二、课型: 阅读 课时:一课时 三、课文简析: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香菱是个苦命女子,文化底子不深,但她的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探究学诗的全过程,就会获得有益启迪 作为名著的选段,它应当尽量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香菱学诗》着力塑造了香菱这一女子形象,既体现了《红楼梦》高超的艺术手法,也是《红楼梦》整体悲剧性的一个代表。《香菱学诗》应当作为一个引子,激发学生了解《红楼梦》、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此外,《香菱学诗》还涉及到古典诗歌的鉴赏和写作问题,学生是和香菱一样的古典诗歌初学者,可以从中了解一些诗歌入门知识。 四、教学创意: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1、读熟课文 2、划出积累的词语 3、查找香菱身世 4、关于《红楼梦》和曹雪芹 (二)预习检查: 1、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nì()烦、仄.声()、()承转()规矩.()揣.摩()应瑒.()、阮()、庾()、鲍()、蘅芜苑()()() lingli( )、笑yinyin( )、三昧.()、暧暧 ..()、 请ji?n()胡诌.()、颦()、嘟哝()、姊()妹 Cuò( )词怔怔()暖香坞.()、忙忙lu()鳏鳏()( )人不倦、挖心搜胆、穿凿.()、()血()聚、 茶饭无心、画繒.() 2、《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又名《石头记》,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三)导入: 《链接》:香菱,本名甄英莲(偕音真应怜),是甄士隐的女儿。小时候生得极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三岁那年元宵节,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过了几年,侥幸遇到个“风流人品”的冯公子冯渊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0课《香菱学诗》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 香菱学诗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无情扼杀。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过程与方法 1.讨论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跳读、品味、探究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拓宽阅读视野,理解香菱对诗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红楼梦》的作者曾经为他笔下的人物之一——香菱写过四句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是个命运多舛的女性,她出身在官宦之家,却迭遭不幸;幼年被拐、被迫给人作妾、经常挨打受凌辱……可她却能出淤泥而不染,仍能葆有那份纯真和那种好学之心。让我们近距离观察一下她吧。 二、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才华横溢,是一位

初中语文_20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运用文本细读和朗读的方法,引领学生了解香菱其人,感悟其悲剧命运。 二、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亲近名著,爱上名著。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认读生字,能正确流利的通读课文。 2、读课文,标好段落,熟悉故事情节。 3、说说最感兴趣的一处情节或感受最深的一个人物,谈谈你的看法。 4、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是想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们交流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红楼梦—引子》) 同学们,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本书,这是我特意从家里的书橱中带来了的,这是我爷爷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买的,已经80多年了。小时候初见它,就被它那右翻页竖排版的新奇所吸引;长大后又被温婉曲折的故事所打动。直到现在,每当轻轻翻开这带着古老书香的《红楼梦》,心中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萦绕心间。今天爱“红楼”的我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进《红楼梦》,学习《香菱学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受 1、了解学生阅读文章的初步感受,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师明确这堂课的学习方法:《红楼梦》中,“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想要走近这些女子,了解她们,就要“一一细考较”,就是要细细地读,细细地品。 3、明确学习目标:从细处入手,走近香菱。 三、识香菱 1、师引: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文中香菱自己是如何说的? 2、主问题:从文中寻找描写香菱学诗,如痴如醉的句子,用批注读书法,划出句子,做旁批,体会描写的传神之处。 (生跳读文章,在文章中标记批注。会心之处,可以和你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生通过朗读品析,再借由老师的指导、提点,体会到香菱学诗的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入情入境、投入忘我、痴心不悔。 4、从香菱学诗中能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四、知香菱

香菱学诗语文教学设计

香菱学诗语文教学设计 香菱学诗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

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

九年级语文第20课《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第20课《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学本文首先应理清故事情节;其次应学习作者塑造人物高超手法,以使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从而走进名著,爱上名著。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及作者生平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红楼梦》 过程与方法: 导入——整体感知——探究讨论——鉴赏描写手法——中考链接——名著导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塑造香菱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香菱与黛玉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讨论探究法 2、迁移拓展法 学法指导: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教师通过补充相

关资料,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走进名著。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曾经说过:“女儿是水的做的骨肉,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清爽干净。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冰清玉洁、惹人怜爱的女儿花——香菱”。 二、听一听 1、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一首插曲《叹香菱》。(多媒体播放歌曲) 欣赏完这首插曲,同学们一定想了解这首诗的内容。这首诗是写给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一句暗示香菱的名字。因为香菱原名英莲,莲与菱同生在水池中,且香气弥漫。“平生遭际实堪伤”,是说香菱一生的不幸遭遇让人伤感。第三四句是指自从薛蟠娶夏金桂为妻之后,香菱就被折磨而死,魂归故里。本句用了拆字法,“两地生孤木”,指“桂”字,暗指夏金桂。 2、刚才我们通过听歌,认识了香菱,相信学习了《香菱学诗》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对香菱的印象会更加深刻。《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课后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 (学生展示预习作业,介绍曹雪芹生平及《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三、理一理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大家初步了解了《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香菱学诗》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红楼梦》作者生平,了解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 (2)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3)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三)情感、世界观目标: (1)从香菱学诗,黛玉教诗中寻求学习的启发;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3)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故事背景;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教师激趣:在《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薄命司存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副册首页有诗一首:“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芳魂返故乡。”这是谁的判词呢?发生在他的身上有些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节选自《红楼梦》中的一篇课文《香菱学诗》。 一、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1724?—1764),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

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得赦宥,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到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的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续写的。 二、《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三、补充注释 ①〔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此说当存疑。很可能这是就诗境而言,如“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杜甫《秋兴·其七》),出句为虚境,对句为实境。如就词性而言,只能是实对实,虚对虚。 ②〔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近体诗(律诗和绝句)诗句的平仄既有严格规定,又可以灵活处理。每句第一、三、五字为平声者可以仄声代,反之亦然;但第二、四、六字必须严守规定,不得随意改变。 ③〔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这是黛玉对陆游那两个诗句的批评。按:所引陆诗出自《剑南诗集》卷引,原题是《书室明,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其二》,据此可知这是休闲之作,说不上有什么深邃的意境。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黛玉主张先学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即有“法乎其上”之意;对休闲之作她是瞧不上眼的,所以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④〔湾住〕停泊。湾,一本作“挽”。 ⑤〔紫鹃〕黛玉的丫头。 ⑥〔会心处不在多〕“多”,当做“远”。按:此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简文(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指庄子的处世哲学)也。’”宝玉说这话的意思是,评论诗文当以个人内心体验为主,不必舍近(个人体验)求远。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4篇)-最新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4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通过分析人物身世及人物学诗经历,了解香菱的性格。鉴赏课文中的《咏月三首》,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揭示诗歌的话语蕴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品味文中细节(空白处),深入挖掘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教学重点:香菱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教学方式:发现式审美体验教学(填补空白、揭示话语蕴藉),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学生自查资料,了解课文主人公香菱的有关信息及香菱学诗的背景。 二、教学过程 初读诗,解个性 ▲导入: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盛情款待了宝玉,给他喝的茶名叫千红一窟茶,这茶出自放春山的遣香洞,用仙花灵叶上所带的露水烧成。宝玉他了觉得清香异常。让他喝的酒是万艳同杯酒,这酒用百花的花蕊,万种树木的汁液,酿制而成,因此名为万艳同杯prime;酒。这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那同学们来猜猜看,这千红万艳有没有比喻义呢?(《红楼梦》中所有的女子) ▲今天这堂课中,我们将认识到红楼梦这千红万艳中的一位。她刚刚步入大观园,第一次加入大观园的生活,她就是?(香菱)。大观园中最吸引她的是什么?(写诗歌)不错,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香菱学诗》 ▲本文课题《香菱学诗》,那香菱学诗的过程是怎样的呢?速读全文,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找出她自己原话来回答?得了空儿。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 ▲香菱为什么羡慕,羡慕的是什么?(填补空白)写诗是高雅的事,是有着高贵血统的人做的事。《红楼梦》中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写诗,王熙凤生就与诗无缘,普通的丫头不会也不敢学诗,诗歌代表是真、善、美。所以这个章回原本的题目就是:慕雅女雅集苦学诗 ▲香菱有没有学会写诗?有 ▲读一读香菱所写的三首诗,结合文中别人对它们的评价。说说读过诗歌后的感受。 (每一首各请一位学生进行朗读) 第一首:措词不雅语言:语言肤浅,堆砌词藻,落入俗套,用的都是现成话,只是将前人咏月的词藻进行堆砌,如月、玉镜、冰盘等词,凑成篇章,无新意。表现手法:采用了直接表现的手法。主旨:月亮很亮(这是致命伤,咏物诗应该托物言志)。 第二首:不像吟月了,月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一首过于穿凿了,用词雅致了。语言:语言游离,刻意求雅,显得生硬。表现手法:以花香,夜雾来烘托,侧

陕西省镇巴县三元中学九年级语文第20课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刘 帝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陕西省镇巴县三元中学刘帝 一、教学背景分析 《香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文章节选于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文中主人公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赏析诗歌的能力,加之以前和本单元前三篇小说的学习与练习,学生对学习小说也已具备了相关的能力。但要深层次的赏析能力还是不强,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来创设相关情境,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间的距离,便于学生了解、评析小说,自主、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教学目的。 二、整合思路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本文,力求从内容、写法两方面突破。 内容上,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既要考虑到香菱的“苦志”,也要考虑到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同时也要联系大观园优越宽松的环境。联系实际,思考香菱学诗会对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帮助。体味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写法上,通过品味描写香菱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通过揣摩宝钗、宝玉的话,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本文,宜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 1、泛读,整体感知; 2、精读,理解文章内容; 3、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4、思读,质疑问难,互动探究;

香菱学诗 教学设计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探讨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学习香菱的求学精神。 重点:分析人物描写的传神之处 预习:熟读《香菱学诗》,思考课后三道题,第二题画出描写香菱的相关句子,并分析 导入:播放《枉凝眉》,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今天我们共同走近《红》,感受经典的魅力。 一、初步了解《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读课下注释1 二、阅读《香菱学诗》,回答问题: 1、用最简洁的话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拜师、读诗、论诗、写诗 香菱说她是为了什么而学诗的?(要求找出文中的话作为依据)“抱着玩玩的态度”来学诗。2、香菱学诗真的只是玩玩吗?不是!香菱是怎样学诗的? 请学生找出描写香菱学诗的细节(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例:①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苦读) ②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痴迷) ③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沉醉) 3、苦志学诗的香菱自己觉得学诗苦吗? 不觉得苦,学生品读香菱的“笑”“笑吟吟”“兴兴头头”,领会香菱学诗是“乐在其中”。 敬业且乐业的香菱为何要说“学着顽罢了”?引出香菱身世。 4、苦学乐学,如痴如醉的香菱成功了吗?请学生找出前两首的评价,投影第三首诗的评价。 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简单品析第三首诗1、无一“月”字,但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2、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3、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 5、由此可见,香菱学诗成功了,除了苦学、乐学以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呢? 天资聪颖良师周围的环境(风物人情皆美的大观园、宝钗宝玉等的赞美与关爱)不屈不挠不怕困难和失败6、香菱学诗的成功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什么启发呢? 要多读。诵读是学好诗歌的根基。学诗就要学一流的,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 要不怕失败,大胆创作,敢于想像。 7、作业 红学大家周汝昌曾经说过,最有智慧的人才能读《红楼梦》,才爱读《红楼梦》,因为这部书里有你一生所需要 的知识,希望大家能多去读读这本书。 阅读《红楼梦》中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第六十二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板书设计 苦天资 香菱学诗成功导师 乐环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香菱学诗教案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20、香菱学诗 从容说课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教学本文,力求从内容、写法两方面突破。 内容上,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既要考虑到香菱的“苦志",也要考虑到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同时也要联系大观园优越宽松的环境。联类引申,联系实际,思考香菱学诗会对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帮助。体味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写法上,通过涵泳品味描写香菱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通过揣摩宝钗、宝玉的话,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本文,宜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内容;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能力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小说五步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作品及人物形象;泛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探究香菱学诗成功原因;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伸拓展,深层反思。[教学步骤] ﻬ一、导语设计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板书文题)多媒体播放《红楼梦》香菱学诗片断. 二、资料助读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曹雪芹(约1724~1764),名露,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优质公 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

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香菱学诗》原文及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香菱学诗》原文 及教案 《香菱学诗》原文 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初步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2.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的小说塑造人物手法。 3、了解《红楼梦》一笔多用的写法。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明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揣摩香菱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已接触的不少,并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而且往往对这类文体学习兴趣较浓;《香菱学诗》是初中教材中唯一入选的红楼梦选段。根据初三学生普遍的认知水平,唯有充分了解相关背景,才能可能深入理解文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考一考,导入课文 1、被誉为我国“古代小说顶峰之作”的一部小说是 2、“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喜欢读《红楼梦》。——红学家周汝昌 二、理一理,故事情节 问:概述香菱学诗的过程。 拜师——读诗——论诗——写诗学生说出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即予肯定。 二、赏一赏,人物形象 理清了小说的情节,我们说人物。人物是小说的重点,是作者传达心声的必需,关注人物,我们就会与作者贴得更近。今天这节课,就是一节文学欣赏课,要赏的便是这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1、对比编者的题目和原作的题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与“香菱学诗”你觉得哪个更好? 2、找出作品中表现香菱学诗“苦”的语句,体验香菱这个人物。

3、人物的语言表情往往是和人物内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来看看香菱“笑”着说的语言,来揣摩一下香菱是个怎样的人。 4、一个孤苦的女子,痴心学诗是为了什么? 这样一个精华灵秀,可爱可敬的女子,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却看到暗示她的一生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其实是《红楼梦》中出场最早的一个悲剧人物。判词中说其“平生遭际实堪伤”。你能说说香菱的“平生遭际”吗? 5、曹雪芹刻画香菱,以笑写悲,香菱的笑越多,越能引发读者的同情,越能让人感叹其身世的悲苦。——红学专家张美杰 6、香菱为什么要学诗?体会作者写香菱学诗的醉翁之意。 7、曹雪芹最了不起的文采是他笔法之多变、之灵活,我尝试用两句话概括,就是“多笔一用”和“一笔多用”。(红学家周汝昌)通过香菱学诗,同时表现宝玉、黛玉、宝钗不同性格特点。 8、请你总结一下,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哪些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9、根据判词猜人物,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五、小结:《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毛泽东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当代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何不读读《红楼梦》丰富我们的人生,延长我们的“寿命”? 板书设计: 专注 痴迷苦志学诗乐此不疲诗味 执着香菱 精血诚聚聪明灵秀意境 教后反思:

初中语文优质课教案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优质课教案《香菱学诗》教 学设计与反思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梳理情节,把握小说节选部分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细写香菱学诗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2.分析香菱及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人物描写手法及作用; 情感与态度:3.从香菱学诗的经历中,联系实际获得语文学习的深切启示;激发阅读兴 趣,能自主阅读赏析古典名著《红楼梦》。 教学重点 研读香菱学诗经历,梳理全篇情节,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教学设计 预习环节(最好能让学生课前浏览一遍课文,标好段号,初步感知。并且印发一些材料,如作者介绍、《红楼梦》中关于香菱的章节等供学生预习。

香菱遭遇参看《红楼梦》第四回和第八十回) (一)梳理文章情节,初步感知人物。 1、速读文章1-4自然段,分析此节内容。 明确:拜师黛玉、虚心求学——苦听。 2、速读文章5-9自然段,分析此节内容。 明确:阅读领悟、发表见解——苦读。 3、速读文章10-23自然段,分析此节内容。 明确:精血诚聚、苦志写诗——苦作。 第三部分还可以分成几个小层次吗? 按照香菱依次所作的三首诗的顺序: 1)10-12 废寝忘食,首作不雅。 2)13-19 二作穿凿,不肯丢手。 3)20-23 精血诚聚,三作成功。 (二)分析人物形象,提炼高超手法。 1、统观全文,你认为香菱学诗的态度如何?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根据学生找出之处的不同,提示其注意作者运用的人物刻画手法——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细节描写。 聪明好学刻苦勤奋专心致志如痴如醉志趣高雅矢志不渝执著追求苦志学诗成绩斐然精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篇一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六重对话的阅读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图片)。 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铸就的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品析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香菱学诗》。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观照的阅读方法。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标题是个主谓短语,假如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填什么字?香菱学诗(苦、乐、善、喜、痴…..) 作者曹雪芹是怎样评价香菱学诗的?[从文章第八自然段找出八个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师:可见曹雪芹对香菱学诗是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么香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的身世和故事背景又如何呢? 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 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结合三幅图片简介人物身世。】 明确:香菱,原名英莲(谐音应怜),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掌上明珠。三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命运坎坷、饱受摧残的香菱最终年纪轻轻不幸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本文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师: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今天开始我们“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 对话探究旅程(大屏幕出示),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2.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一】 下面请第一小组同学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看看宝玉和探春兄妹的看法,先告诉大家你从课文中何处找到了哪句话?再分析他们的态度。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大屏幕出示)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大屏幕出示) 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6篇)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6篇)香菱学诗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 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 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 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 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 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