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效果分析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效果分析引言

小儿腺病毒肺炎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侵入呼吸道后可引起咳嗽、呼

吸困难、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肺炎甚至危及生命。目前,针对小儿腺病毒肺炎的治

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缺乏特效药物。而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重组人干扰素α1b可能对小儿腺病毒肺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对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作用机制

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一种重组蛋白药物,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1)抗病毒作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能够激活宿主细胞内的抗病毒蛋白,增

强细胞对病毒的抵抗能力,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2)免疫调节作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 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病毒的能力。

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对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的疗效进行了探讨。其中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发现,在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的小儿腺病毒肺炎患儿中,发热天数、咳嗽和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明显缩短,病情恢复良好,且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另一项回顾性研究也发现,使用重组人干扰

素α1b治疗的小儿腺病毒肺炎患儿的症状改善速度较快,病程较短,疗效较好。

基于以上临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重组人干扰素α1b可能对小儿腺病毒肺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上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可以帮助机体更好

地对抗病毒并加速病情恢复。临床试验数据也证实了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的疗效,患儿的症状改善速度明显加快,病程缩短,疗效较好。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对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的研究数据还不足,临床试验样本较小,研究设计不够完善,还需要更多的大型、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

验证其疗效。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也需要进一步观察和评估。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效果分析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效果分析 小儿腺病毒肺炎是一种由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婴幼儿和儿童。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是对症治疗,如支持性治疗和抗生素治疗等,但没有特效药物。近 年来,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治疗该疾病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该药物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的效果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药理作用 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一种免疫调节剂,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病毒生长和繁殖,同时还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在小儿腺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增强机 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病毒清除,从而缓解症状,提高治愈率和预后。 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临床应用主要是静脉注射,每日1次,剂量为0.01-0.02μg/kg,连续使用5-7天。在小儿腺病毒肺炎的治疗中,通常在症状出现3-7天内开始使用,以最 大程度地发挥其治疗效果。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多项研究的证实。一项针对小儿腺病毒肺炎患儿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8% vs 23.5%)。另外还有研究表明,该药物在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并发症,如哮喘、支气管炎和肺炎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疗效。 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也不可忽视。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微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和注射部位的疼痛、红肿等。在使用该药物时,应密切观察患 儿的反应和症状,必要时可适量减少药物的剂量或调整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小儿腺病毒肺炎的一线治疗药物之一。但由于其目前的临床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 更多的临床试验和实践经验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效果分析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效果分析引言 一、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作用机制 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一种干扰素家族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抗病毒、调节免疫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抗病毒方面,重组人干扰素α1b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增强抗病毒能力。重组人干扰素α1b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和抗炎能力。这些作用机制为其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国内外有多项临床研究对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的效果进行了探讨。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显示,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5%以上,且对症状的缓解和肺部炎症指标的改善效果显著。还有一些单中心的临床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显示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法,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方面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重组人干扰素α1b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能够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包括腺病毒等呼吸道病毒。重组人干扰素α1b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和抗炎能力,从而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临床应用中还显示出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不易出现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性。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和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虽然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临床效果,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药物费用较高,给患儿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目前对于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的具体适应症和治疗方案尚缺乏明确的指导,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指南的制定。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长期观察和随访。

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奥司他韦治疗小儿流感病毒肺炎的价值

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奥司他韦治疗小 儿流感病毒肺炎的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在对小儿流感病毒肺炎患儿进行治疗中选择重组人干扰素 α1b、奥司他韦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评估,选入在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收治患儿中的60例为对象,盲选均分为对照组(30 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30例,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奥司他韦治疗)。对 两组患儿恢复情况分析。结果对比两组患儿咳嗽症状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 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观察组用时均较短,P<0.05。结论在 对小儿流感病毒肺炎患儿治疗中按照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奥司他韦进行治疗,可以促使患儿对应症状在较短时间内改善,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1b;奥司他韦;小儿流感病毒肺炎 小儿流感病毒肺炎属于幼儿呼吸系统病症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对患儿健康所 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在病症的影响下,会促使患儿存在有咳嗽、腹泻、发热等 方面症状。病毒感染为导致该症的主要原因,为促使患儿可以尽快进行恢复,更 需要选择最佳的用药方案进行治疗[1-2]。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奥司他韦对该 部分患儿进行治疗迅速在临床得到运用。本次研究就对该治疗方案的具体作用效 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评估,选入在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收治患儿 中的60例为对象,盲选均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30例,重 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奥司他韦治疗)。在患儿组成方面,对照组中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4例,年龄在6个月~7岁间,均值为(3.02±1.27)岁。观察组

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包括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具有不同的受体和功能,是机体天然免疫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Ⅰ型IFN于1957年发现[1],是人和动物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重要抗病毒物质,根据其基因和蛋白结构的不同,又分为IFN-α、IFN-β、IFN-ε、IFN-κ、IFN-ω等[2]。IFN-α已有3个亚型被批准为药品在临床使用,分别为IFN- α1b、IFN- α2a和IFN- α2b,目前均为基因重组产品。国外使用的IFN-α主要是IFN-α2a和IFN-α2b,其基因来源于西方白种人。国内使用的IFN-α主要是IFN-α1b,其基因由我国侯云德院士于1982年从健康中国人脐血白细胞中获得[3]。 IFN-α1b注射液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Ⅰ类新药,已经在国内儿科领域广泛应用20余年,积累了大量文献和临床使用经验。多个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资料显示,IFN-α1b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手足口病(HFMD)和病毒性肠炎等疗效好,不良反应轻[4,5,6,7]。由于其他亚型的IFN-α临床应用较少,且无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因此,经过专家多次讨论,形成本共识,并主要涉及IFN-α1b,以规范地指导临床的合理使用。 1 IFN-α1b的抗病毒机制 IFN-α1b的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和激活细胞免疫这2条途径实现。前者是通过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JAK-STAT 信号通路,诱导2',5' -寡腺苷酸合成酶(OAS)、磷酸二酯酶和蛋白激酶等

《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摘要 为了推动临床合理使用干扰素,现对《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产生的背景、不同亚型干扰素的差别、干扰素-α1b临床应用的依据和方法、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等进行解读。 《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6次专家会议的讨论,并征求几十位不同地区临床一线专家的意见,反复多次修改,最终成稿并发表。为了推动临床合理使用干扰素(IFN),现就《共识》产生的背景、IFN-α1b临床应用的依据和方法、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作一解读。 1 《共识》产生的背景 病毒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病。据新格兰医学杂志的最新报道,病毒是儿童肺炎的主要病原,占66.0%[1]。我国近年研究结果也显示肺炎仍然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2位原因,其主要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和副流感病毒(PIV),其他病原有腺病毒(ADV)、人偏肺病毒(HMPV)、流感病毒(IFV)和巨细胞病毒(CMV)等。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吸取物病原学核酸检测研究结果显示,病毒检出率为61.7%(1 274/2 066例),住院患儿病原检出率最高的病毒依次为RSV、RV和PIV,门诊患儿的病毒依次为IFV、ADV和PIV[2]。小儿病毒性肠炎常由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引起。肠道病毒71型(EV71)、柯

萨奇病毒16(CoxV16)等可引起危重型手足口病。其他的病毒感染如EB 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仍然有较高的感染率和发病率。许多病毒感染还可引起患儿的免疫功能异常,如RSV感染被公认为是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病因[3]。目前,仅IFV、CMV有针对性治疗药物,其他病毒感染均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因此,临床上需要有更多的治疗小儿病毒性疾病的药物和方法。 IFN是机体受病毒感染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机体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天然免疫防线。自20世纪中叶发现以来,在其基因编码、分子结构、作用及功能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IFN现分为Ⅰ、Ⅱ、Ⅲ型,其中Ⅰ型有IFN-α和IFN-β等,分别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抗寄生虫、刺激免疫细胞的杀伤活性、参与免疫调节等作用。Ⅱ型即IFN-γ,由淋巴细胞产生,其主要生物学活性为免疫调节作用。Ⅲ型有IFN-λ1、IFN-λ2和IFN-λ3,由树突状细胞等产生,功能尚不明确。 IFN-α有1b、2a和2b等20多个亚型。健康中国人白细胞经病毒刺激后诱生IFN的主要亚型为IFN-α1b,其次是2型。目前国内使用的IFN-α1b、IFN-α2a和IFN-α2b均是以DNA重组技术生产的IFN,有与天然IFN完全相同的生物学活性。但其在基因来源、分子结构、抗病毒、免疫调节作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注射用IFN-α2a和IFN-α2b 的基因均来源于西方白种人,其中IFN-α2a源自骨髓瘤细胞,带有突变基因位点,因此其不良反应重。

重组人干扰素α-1b(运德素)针 10ug支

【药物名称】 中文通用名称:重组人干扰素α1b 英文通用名称: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1b 其他名称:长生扶明、滴宁、干扰灵、干扰素α 、赛诺金、赛若金、运德素、 1b 、 重组干扰素α-1b、重组人干扰素α-1b、Recombinant Interferon α 1b Rinferon、Sinogen。 【临床应用】 1.适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和某些恶性肿瘤,已批准的临床应用有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多毛细胞白血病。已有临床试验结果和文献报道的应用有:带状疱疹、尖锐湿疣、流行性出血热和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等病毒性疾病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淋巴瘤、肝细胞癌、肺癌、直肠癌、膀胱癌、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肿瘤。 2.本药滴眼制剂用于眼部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角膜炎、流行性出血性角膜炎等。 3.本药软膏用于初发或复发颜面部单纯疱疹、皮肤带状疱疹的治疗。 【药理】 1.药效学本药是通过重组质粒转染大肠杆菌,使后者高效表达,再经高度纯化制备而得,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作用机制同“重组人干扰素α-2b”。 2.药动学健康志愿者单次皮下注射本药60μg,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 3.99小时。吸收后分布于各脏器,于注射局部含量最高,其次为肾、脾、肺、肝、心脏、脑及脂肪组织。本药在体内降解,消除半衰期为 4.53小时。少量随尿及粪便排泄。 【注意事项】 1.禁忌症(1)对本药过敏者。(2)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及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史者。(3)患有其他严重疾病且不能耐受本药者。(4)癫痫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者。 2.慎用有明显过敏体质,特别是对抗生素过敏者。 3.药物对妊娠的影响孕妇用药的经验有限,应谨慎。 4.药物对哺乳的影响哺乳妇女用药的经验有限,应谨慎。 【不良反应】 1.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疲劳等,多数为一过性低热(38℃左右),常在开始用药阶段出现,并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减轻。 2.可有头痛、肌痛、关节痛、恶心、食欲缺乏等症状。 3.可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停药后可恢复。

探究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超声雾化治疗流感病毒感染致病毒性肺炎的效果

探究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超声雾化治疗流感病毒感染致病毒 性肺炎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性肺炎患者采用利巴韦林 注射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超声雾化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 月到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88例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性肺炎患者开展本次试 验研究,将患者通过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单独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的44 例为参照组,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超声雾化治疗的44例为观察组,观察对两 组的治疗情况。结果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好于参照组(P<0.05);比 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控制时间,观察组少于参照组(P<0.05)。结论根据本次研 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性肺炎患者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联 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超声雾化治疗的效果极其理想,能够更快控制患者的临床 症状,改善患者的病情,具有大范围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肺炎;流感病毒感染;利巴韦林注射液;重组人干扰素 α1b超声雾化治疗;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ibavirin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on patients with viral pneumonia caused by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α 1B the effect of ultrasonic atomization therapy. Methods 88 patients with viral pneumonia caused by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July 2020 were selected to carry out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and the patients were pided into groups by digital table method. Among them, 44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ribavirin injection alone as control group, combined with recombinant h uman interferon α 44 cases

雾化吸入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疗效观察

雾化吸入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 b 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疗效观 察 【摘要】目的:探究针对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患儿采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的价值。方法:本院于2018年6月~2020年9月纳入86例小儿RSV肺炎患儿开展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选出43例患者实施常规综合治疗方案(甲组),另外43例患者在甲组基础上予以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乙组),比较两组患儿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疗效、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乙组患儿退热、咳嗽憋喘改善、肺部啰音消失及住院时长均优于甲组;乙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甲组 81.40%;两组经过临床治疗后,其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8(IL-18)及肿瘤细胞因子(TNF-α)等炎症因子及CD3+、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乙组患儿改善情况优于甲组(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疗法在小儿RSV肺炎中合理应用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促进炎症因子水平降低,还有助于其免疫功能恢复、缩短患儿住院时长。 【关键词】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属于临床小儿群体好发疾病类型,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憋喘及呼吸困难等,肺部听诊存在湿啰音[1]。本病患病率高且病情进展速度快,部分病情严重患儿可累及心脏,诱发危重并发症(如心肺功能衰竭),危及患儿生命。临床针对RSV肺炎通常采取对症及支持治疗,即可达到良好的病情控制效果;而针对部分病情严重患儿,则需要开展抗病毒治疗。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作为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抗病毒药物,本药品针对婴幼儿

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安全性研究

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安全性 研究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安全性。方法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采用开放设计,疗前、疗后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有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患儿240例,除常规治疗外,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疗程7 d,1个疗程后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240例患儿治疗前红细胞、血小板、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正常,1个疗程后,除7例心肌酶谱升高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未发现异常,且用药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未发现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安全。 标签: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 干扰素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而且其在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疗效也得到认可[1-3]。干扰素常规给药途径为肌内注射,研究表明肌内注射干扰素对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安全有效[4],但雾化吸入治疗的安全性尚缺乏大样本的研究资料,为此本研究观察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临床确诊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患儿240例,其中,男138例,女102例,平均月龄(22.18±7.23)个月。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采用开放设计,疗前、疗后对照研究的方法。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发热或无发热,或咽干、咽痛,或咳嗽、喘憋,或呼吸困难;查体可见咽部充血,或肺部听诊可闻及啰音;血常规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病毒检测阳性。 1.2.2 入选标准年龄6个月~5岁;急性发病,病程≤4 d;临床诊断为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红细胞、血小板、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正常。 1.2.3 排除标准①已知对干扰素过敏者;②过敏体质,特别是对抗生素过敏者;③病情危重需入住ICU者;④入组前两周接受或需接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⑤其他严重疾病,如重度营养不良,患有心、肝、肾、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疾病者;⑥入组前两周内接受干扰素治疗者;⑦正在参加另项临床试验者。

α干扰素在儿科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α干扰素在儿科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活性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根据结合受体不同,可以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1],其中,Ⅰ型IFN(主要为α/βIFN)在机体控制病毒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自然情况下,α干扰素(IFNα)是人类应对病毒感染非常重要的免疫保护性细胞因子[2],其可诱导同种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形成抗病毒状态,限制病毒的进一步复制和扩散。但IFNα是一个诱生蛋白,只有受到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后人体内细胞才会被诱导分泌出IFNα。所以,天然IFN的抗病毒作用具有滞后性和暂时性的特点。由于儿童免疫功能尚不成熟,病毒更易抑制IFN α的产生,导致儿童易发生病毒感染性疾病[3,4,5]。因此,一旦患儿诊断为病毒性感染,就应尽早给予外源性IFNα以抑制病毒复制,并增强免疫细胞清除病毒的能力,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IFNα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在临床上早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儿童病毒性疾病[6,7,8,9,10,11,12,13],但临床使用过程中IFNα用药时机、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不良反应处理差异较大,仍不规范,尚需达成共识。目前我国尚无雾化吸入用IFNα制剂的药品,临床用药过程中是将注射用IFNα作为雾化制剂使用,即药品使用的适应证、剂量、患者群体和给药途径等不在药监部门批准的说明书范围之内,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因此必须纳入国家相关"超说明书用药"的管理,并遵循"超说明书用药"的原则和有关指南或共识而实施。使用注射用IFNα制剂进行雾化吸入,应严格按照雾化吸入的管理规范要求和专家共识进行正确操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