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语用与句式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语言交际要通过句子表达来实现, 对句子的研究引起了很多语言学家的重视。但以往的研究多从句子本身的句法、语义特点来研究, 对各种句法现象只从语法的角度去解释, 而忽略了从语用角度去研究。本文采用语用学的顺应理论来研究句法与语用的关系, 说明了对不同句式做出的选择是句子顺应文化语境和顺应结构客体的表现, 进一步证明句法规则是现实关系在句法中的投影, 任何句法结构都不是任意的, 而是有理据的。

关键词: 顺应论; 句子选择; 语用

一、关于顺应性理论

语用学的顺应性理论是Verschueren在19世纪80年代就开始酝酿, 之后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的新解》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的语用学研究理论, 提出了综观说和顺应论。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不管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 是因为语言的三个特征: 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这些选择依语境不同而变化; 商讨性是指所有的语言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 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 这两个特征自然地导致语言具备另一特征——语言的顺应性。顺应性是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做出灵活的变通, 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语言使用中的顺应性特征可以在四个方面对交际过程进行描写和解释: 1. 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与交际语境相互适应, 语境关系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2. 结构客体顺应。结构客体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对语言因素的各个方面做出选择: 选择语言、语码、语体、话语建构成分以及语言的构建原则; 3. 动态顺应。动态顺应指语言使用中顺应的动态过程或含义的动态生成。动态顺应发生在各种能提供意义框架的话语行为或话语事件中, 它与语境关系和结构客体相互作用并促成话语意义的生成; 4. 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顺应过程意识突显指语言使用中表现出来的有一定语用功能特性的自反意识。意识突显这一概念表明, 人们的语言行为带有意识成分, 但意识程度和特性各不一样。

二、顺应论与句子选择

(一)句式选择对文化语境关系的顺应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反映。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不可分, 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心理状态及思维模式等无不在本民族语言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映。由语言承载和传播的文化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及表达形式。文化的实质是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而思维方式又与句子结构密切相关, 因此, 句法结构顺应文化语境也就成了必然。

1. 汉语句意合和英语句形合之别反映了汉民族直觉思维发达与英文化重视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之别。

英语句“After I had my dinner, I went for a walk.”与“I went for a walk after I had dinner.”意思相同, 用汉语却只能说“我吃过晚饭后出去散了步”, 而不能说“我出去散了散步吃过晚饭”。

2. 英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 习惯于从小到大, 从特殊到一般, 从个体到整体; 汉语的顺序一般则是从大到小, 从一般到特殊, 从整体到个体。这种差异正是汉英思维方式差异的另一表现。

3. 汉语句突出已知信息, 英语句突出未知信息, 这种差别实际上反映出汉英两种文化对待主客体间关系的认识之别, 即中国汉人习惯于从客观实际出发, 根据客观实际得出主观结论; 英文化的人却往往突出主观见解, 强调主观对客观的判断和态度。

英民族理性思维发达,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因此非常重视形式逻辑。汉民族直觉思维发达, 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和直观性, 因此更加注重辨证思维。这种差异最基本的表现为汉

语句子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汉语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语义关系表达, 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 往往只求达意而已; 英语语法成分都有其独立作用, 比较注重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和逻辑的合理。

而出现这种思维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种文化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受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对自然的态度形成的“天人合一”观的影响,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 求综合,在直觉上重知觉, 在行文说话时常常把思想先散发出去, 然后收拢回来, 落到起点。而西方人受到“人物分立”思想的影响, 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 因此,他们有重分析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 有求精确的言语观。

(二)句式选择与结构客体顺应

根据语言经济性原则, 任何一种句式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句子形式不同, 表达的意义则不同。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或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时, 主要是通过言语来实现的。说话人须充分利用好各种语境因素, 因为这些因素将影响话语的产出和理解。

1. 被动句的使用

例如: 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Tom.

窗户被汤姆打碎了。

这是个被动语态的句子, 如果将其还原为主动句, 主语则是Tom, 而The window 是该句宾语。有人可能会认为主动态和被动态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其实不然。被动句的使用是为了突出/ 是窗户而不是别的东西被打碎了, 而主动态仅仅描述/ 汤姆打碎窗户这样一个事实, /窗户0没有得到突显。

2. 中动语态的使用

a. They w ash clothes every day. 他们每天洗衣服。

b. This kind of clothes washes well. 这种衣服很好洗。

a句使用的是一般主动态的句子, 动词/ w ash强调的是一种动作, 而b句中动词/ w ash0强调的是一种状态, 具体选用哪种句式取决于当时说话人想要突显的部分的需要。

3. 动宾结构及其介词搭配结构

a. I kicked a ball to Mike. 我踢了一个球给迈克。

b. I kicked Mike a ball. 我踢给了迈克一个球。

以上两句表达的概念意义一致, 但采用不同的句式, 强调部分不同。a句使用的是介词结构, 表达的是/我踢了一个球给迈克这样一个事件, 而b句用双宾结构, 强调的是/ 迈克接到了球, 迈克是受益者。

三、顺应论下英汉句式选择方面的异同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发现, 在对文化顺应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不同的民族, 文化语境也有所不同。语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 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思维方式制约句子结构, 不同文化之间思维有同有异。

而在对结构客体的顺应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又表现出了一致。因为英汉民族虽然思维模式有别,但人类具有某些共同的认知事物的方式, 这决定了人类语言必定会具有某些共性。

总之, 对于句式的分析不应仅仅限于对其句法语义结构进行分析, 语用分析也是分必要的。选择什么样的句式受文化语境的制约, 对不同句式做出的选择是句子顺应文化和顺应结构客体的表现。只有对其语用因素加以研究, 才能了解其使用的本质, 更好地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2]陈俊森、樊葳葳、钟华.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 .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3]石毓智.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