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凝胶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胶-凝胶合成法比较
Sol-Gel 过程类型
化学特征
调整pH值或加入电解 质使粒子表面电荷中 和,蒸发溶剂使粒子 形成凝胶
凝胶
C.固溶胶, 分散介质为固体 (固体乳胶) 固-固溶胶(Solid dispersion ), (s/s), 有色玻璃, 不完全 互溶的合金 固-液溶胶(Solid emusion), (l/s), 如珍珠, 某些宝石 固-气溶胶(Solid (Foam) , (g/s ), 泡沫塑料
胶体体系的特点:多相不均匀性 多分散性,胶团结构 聚结的不稳定性 胶团组成与结构的不确定性 胶体溶液(溶胶)与真溶液的区别: 热力学上不稳定的物系 多相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存在相界面, 胶态粒子大小不一,要用平均胶团量 及其分布曲线表示 胶团无确定的组成与结构,且可分裂, 受外界条件和添加剂影响很大
聚 回 合 流
OCH3 OCH3 CH3O—Si——O——Si— OCH3 OCH3 OCH3
HO—Si—O—Si—O—Si—OCH3 OH O OH OH—Si—OH OCH3
蒸馏 聚合
3)、络和物法:
使金属离子和含羟基的羧酸形成螯合物,适 当温度下缩合(使发生脂化反应)形成溶胶(Sol), 进一步蒸馏,除去生成的过量水,即进一步聚 脂化反应、缩合,形成凝胶(gel)。 形成的凝胶有横向交联(3维),还有非横向 交联(非完整3维,易溶于水)。
So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胶凝-凝胶
当溶胶发生热、化学变化,或溶剂失去时,使 胶体粒子浓度增加,粒子之间距离靠近,或荷 电为零,从而使胶体粒子的构成分子之间缩聚 或聚合,形成具有分散液体在空隙或胶团内的 三维网络结构,其过程称为胶凝,胶凝的产物 就叫凝胶。
溶胶凝胶的历史
1846年 Ebelmen 发现凝胶
1853 Farady, 实验室Gold sol, oldest sol, still stable now days;
3)络和物法
使金属离子和含羟基的羧酸形成螯合物,适 当温度下缩合(使发生脂化反应)形成溶胶(Sol), 进一步蒸馏,除去生成的过量水,即进一步聚 脂化反应、缩合,形成凝胶(gel)
1)、胶态粒子法,又称解胶法,胶溶法。是指加入适
当的添加剂,将新鲜的凝聚胶粒重新分散在介质中 形成溶胶,这种添加剂叫胶溶剂(可根据胶核所能 吸附的离子而选用合适的电解质作胶溶剂)。 利用金属无机盐或有机醇盐(M(OR)n Alkoxide) 为前驱物,与过量的水反应,使完全水解形成凝胶 状的氢氧化物微粒沉淀,然后用电解质(酸或碱) 通过胶溶作用生成稳定的溶胶。溶胶中微粒的大小 依赖于过程的各种参数。
络合物溶胶-凝胶法
使金属离子和含羟基的羧酸形成螯合物,适当温度下缩合 (使发生脂化反应)形成溶胶(回流),进一步蒸馏,除 去生成的过量水,进一步脂化、缩合,形成凝胶,然后 干燥、灼烧成超微粉。 下面是常做原料用的柠檬酸的分子结构式:
O —OH HO OH C—C—C—C—C C O(H) O
O
O(H)
Ti (O-iC3H7)4 Ti(OC4H9)4 Ti(OC5H7)4 B(OCH3)3
Ti
Y
Y(OC2H5)3 (OC2H5)2
B
Ca
以原硅酸甲酯为例
OCH3 2 CH3O—Si—OCH3 + 2 H2O OCH3 OCH3 OH—Si—OH OH O OH
部分水解 回流
OCH3
OCH3
CH3O—Si—OH+ CH3O—Si—OH +2 CH3OH OCH3 OCH3
干燥,灼烧
Al2O3
Peptization of AlOOH
2N硝酸量 硝酸溶液 胶体 胶溶H+量
(ml/100ml 胶体)
1:100 2:100 3:100 7:100
pH
1.70 1.40 1.22 0.85
pH
4.42 3.70 3.56 3.40
%
0.998 0.990 0.995 0.997
特点:稳定,胶态粒子较大
(a)无机盐在水相中发生水解-聚合反应: 阳离子M2+在溶剂中发生溶剂化反应:水解反应:
H M2+ + :O [M O H ]
H
H
胶溶:
T , pH z 1) (1) M (OH2 ) n M (OH)(OH2 ) (nz H 1
蒸发去溶剂,缩合反应(以羟基桥配聚合作用为例):胶凝
M2+
4、溶胶凝胶的工艺步骤
以 醇 盐 如 Al(OC3H7)3、Al(OC4H9)3、Ti(i-OC3H7)4、 Zr(i-OC3H7)4、Si(OC2H5)4、Si(OCH3)4或金属无机盐如 AlCl3为起始原料溶于溶剂中,制成溶液, 在一定的条件 下通过水解 - 聚合,形成稳定的溶胶,通过胶凝作用转 化成凝胶,再经干燥、热处理和烧结最终得到特定无机 材料。整个过程的主要阶段为: 溶胶的制备:溶剂化作用,水解与聚合 溶胶向凝胶的转变:胶凝作用,胶凝点 凝胶向特定无机材料的转变。
2)化学法:又可称为聚合物溶胶法(有机聚合物 胶、化学胶) 以金属醇盐为前驱物,同样,必须将醇盐溶于相 应的有机溶剂中,然后控制加水量,使醇盐发生 部分水解,接着进行聚合反应而形成溶胶。其制 备过程称为PMU路线(Polymerization of Molecular Units) 溶胶-凝胶转变是以簇为单位通过缩合反应长大, 直到这些胶体簇生成凝胶。该路线可以得到比粒 子胶更小的颗粒尺寸和更精细的结构
溶胶 无固定形 状 凝胶 固定形状 固相粒子自由运动
固相粒子按一定网架结构固定不能自 由移动
Sol的判断
1869年Tyndall发现,若令一束会聚光通过溶胶,从 侧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 锥体,这就是Tyndall效应。其他分散体系也会产生一 点散射光,但远不如溶胶显著。 Tyndall效应实际上 已成为判别溶胶与分子溶液的最简便的方法。
5)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 力学不稳定体系,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 的趋势,即小粒子会自动聚结成大粒子, 称为SOL的聚沉 6)一旦将介质蒸发掉,再加入介质,一般也无 法再形成溶胶,是 一个不可逆体系
2、溶胶-凝胶技术的优点:
(1) 低温或温和的反应条件,不涉及高温反应,避 免杂质引入,可以制备纯净的样品以及不能经受 高温热处理的材料; (2) 灵活多样的合成手段,从溶液开始制备,便于 掺杂其它组分和控制各个组分的比例,并且达到 分子水平上混合; (3) 根据需要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得到同一组成的粉 体、薄膜、纤维或块状材料 从80年代初开始,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玻璃、粉末 、纤维、晶须、薄膜及其它复合材料的制备进 入了其应用发展的高峰期。
1861 Thomas Graham, 胶体化学作为一门学说; colloid 胶体, sol溶胶, gel凝胶, peptization胶溶, dialysis渗析, syneresis离浆
1971年,德国H.Dislich 成功地制备出SiO2-B2OAl2O3-Na2O-K2O多组分玻璃, 80年代后,玻璃、氧化物涂层、功能陶瓷粉料、复合 氧化物陶瓷材料(粉体、薄膜、纤维、晶须、块体)
1994年7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举 行的关于Sol-Gel光子学的会议上,展示了 三种很有前途的产品: 1. 西班牙的D.Levy小组演示了液晶显示器。 2. 爱尔兰的B.D.MacCraith发明的光纤传感器。 3. 法国的J.Livage制备的生物寄生检测器
二、凝胶-溶胶(Sol-gel)技术
3、溶胶凝胶法分类
按其产生溶胶及溶胶向凝胶演变的过程机制可 以分为:胶体粒子路线、有机聚合物路线和络 合物法。 1)胶体粒子路线:溶胶称粒子溶胶或物理胶, 其制备过程称为DCS路线(Destabilization of Colloidal Solutions)。

采用无机盐或金属烷氧基化合物为前驱物,将盐或金 属烷氧基化合物与过量的水反应得到凝胶状的氢氧化 物沉淀,然后用电解质(常用酸)通过胶溶作用生成 稳定的胶体。溶胶中微粒的大小依赖于过程的各种参 数
2M (OH )(OH )
( z 1) 2 n1
M 2 (OH )2 (OH )
2( z 1) 2 2 n 4
2H2O (2)
(b)金属烷氧基化合物为前驱物
金属烷氧基化合物也称醇盐(M(OR)n Alkoxide), 以它们为前驱物,则需要将醇盐先溶于有机溶剂中 ,再加过量水,则发生水解反应形成氢氧化合物或 水合氧化物沉淀,控制实验条件,加入电解质使沉 淀胶溶而获得溶胶: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介质为 液体,分散相是固体粒子,分散的粒子大小在1~100nm 之间 凝胶(Gel)是指胶体胶凝,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刚性网状骨架,网络间具有 亚微米级的孔隙,骨架空隙(亚微米级)中充有液体或气 体,凝胶聚合物链的平均长度大于一微米,如果冻等。 大多数凝胶是无定形的 溶胶-凝胶法是指先制成溶胶, 再使之胶凝、干燥、 热分解(烧成),而得到所需材料的方法。 “溶胶-凝胶法”中的“溶胶”,一般是指液-固溶胶 (Sol)。
M (OR)n nH2O M (OH )n nROH
同样,加入胶溶剂使之胶溶而成为溶胶, 然后去溶剂,发生缩聚反应使之胶凝而成为凝胶
例1. AlOOH sol
Al(NO3)3 +H2O
AlOOH
沉淀
Peptization (胶溶)
AlOOH sol
溶胶, 物理胶体
蒸馏,浓缩
AlOOH gel
(OR)n-x(OH)M-O-M(OR)n-x-l (OH)x(OH)x + R-OH
溶胶凝胶合成中常用的醇盐
阳离子
Si Al
M(OR)n
Si(OCH3)4 Si(OC2H5)4
阳离子
Ge Zr
M(OR)n
Ge(OC2H5)4 Zr(O-iC3H7)4
Al(O-iC3H7)3 Al(O-sC4H9)3
是指金属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经过溶液、溶胶、 凝胶而固化、再经过热处理而成氧化物或其 它化合物固体的方法。
溶解 前驱体
水解
缩聚
老化
溶液
溶胶
凝胶
凝胶
1、溶胶(Sol):
1)是指胶体粒子在溶液中的稳定悬浮液。 2)或者说半径在1 nm~100 nm之间的难溶物 固体粒子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分散相与 分散介质不同相,有很大的相界面 3)对于稳定溶胶存在,必须是密度大于周围 溶液的胶体粒子足够小,以克服粒子本身 的重力而产生的沉降 4)胶体粒子又应包括一定数目的原子(分 子)使其具有宏观意义
溶胶-凝胶法制超微粉
刘杏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TeL:3607627 Email: xqliu@
一、 概念和名词解释 (1) 胶体粒子:是指 10 – 10000Å (1000nm) 粒子 (2) 胶体体系是指分散介质(dispersing medium) 中含有分散相(dispersed phase)胶体粒子, 一般分为: A.气溶胶(Aerosol), 分散介质为气体 气-固溶胶 (s/g) 如烟,含尘的空气 气-液溶胶 (l/g) 如雾,云 B.液溶胶, 分散介质为液体 液-固溶胶(Sol, dispersion), (s/l) AlOOH 、AgI溶胶 液-液溶胶(Emusion), (l/l) 牛奶,石油原油等乳状液 液-气溶胶(Foam), (g/l) 泡沫
(OR)n-1M-O-M(OR)n-1 + H2O m(OR)n-2 M(OH)2 → [(OR) n-2M-O]m + mH2O m(OR)n-3 M(OH)3 → [(OR) n-3M-O]m + mH2O + mH+


羟基与烷氧基之间也存在缩合反应
:
(OR)n-x(HO)x-lM-OH + ROM(OR)n-x-l (OH)x →
17:100
0.47
3.22
0.998

2)、聚合物溶胶法(无机聚合物胶、化学胶) 以金属醇盐为前驱物,同样,必须将醇盐溶于 相应的有机溶剂中,然后控制加水量,使醇盐 发生部分水解,接着进行聚合反应而形成溶胶。


水解反应:M(OR)n + xH2O → M(OH)x(OR)n-x + xR-OH 缩聚反应:(OR)n-1M-OH + HO-M(OR)n-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