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浅谈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 第2期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
.4 №.22002年6月
JOU RNAL O F HUA I NAN
I N ST ITU T E O F T ECHNOLO GY JU N .2002
浅谈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赵 丕
(金寨县委党校,安徽 金寨 237300)
摘 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涉猎广泛、思想复杂而又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以封建政治家的独具慧眼,网罗了一批动机不同,各具才干的人才。在维护封建统治实践中,知人善任,量才录用的做法,有可资借鉴之处。关键词:曾国藩;人才思想;知人善任;量才录用
中图分类号:K 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533(2002)022*******
收稿日期:2001—09—19
作者简介:赵丕(1964—),安徽金寨人,本科,讲师,金寨县委党校教员。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涉猎广泛、思想复杂而又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以封建政治家的独具慧眼,网罗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人才,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满清政府解除了心腹之患。但他在维护封建统治实践中,知人善任,量才录用的做法,却不无可资借鉴之处。
一、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内容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认为人才问题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问题,力主和推行人才政治。一是认为只有任贤选能才能更新吏治,将腐败吏治、颓废黑暗的官场风气与人才问题联系起来。批评“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预……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因此,“今日当讲者,唯在用人一端”,主张任贤选能,更新吏治。二是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之强。人才问题是治政、治军的前提,“人存而政举”。曾国藩入仕之时,清政府昏庸腐败,农民革命风起云涌,面对时局,他感慨万千:“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国家之强,以得人之强”。认为:兵强在将,“选将之道,诚为重要”,因此,主张和推行人才政治,选拔强将,“为政之道,得人、政事二者并重”,然以得人为前提。三是认为任法不如任人,曾国藩认为“任法不如任人。六部之法可谓多矣,而书吏之弊甚多。……则虽有贤良法百条,行之全失本意”,“法待人而举。
苟非其人,虽则前贤良法或易启弊端”。四是认为社会风气在于为官者一己之身与心。人才标准以封建道德修养摆在首位,选拔人才重“纯朴”,于“纯朴中简择人才,庶可蒸蒸日上”。因为“治世之道,专以致贤养民为本,其风气之正与否,则丝毫皆推本于一己之身与心。一举一动,一语一默,人皆仕之,以成风气。故为人上者,专重修身,以下效之者,速且广也”。因此,他告诫同僚:“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竞无着力处”。“求人自辅,时时不忘此意。人才至难。”可见,曾国藩对人才的认识之高,渴求之急,在封建地方阶级统治集团中是少见的。
二、曾国藩选拔人才的途径
曾国藩一生以培植、宏奖人才自诩。“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其一乐”。纵观曾国
藩选拔人才的途径有三:其一,注意对僚属才能的观察。曾国藩39岁升授礼部侍郎,仕官京城,即已留心人物,出事戎轩,尤勤访察。现从有关资料统计看,当时曾国藩幕府僚官多达上百人。他观察人不以貌取人,如罗泽南“貌素不扬,目又短视”,骆秉章“如乡里老儒,粥粥无能”,他都能倾心相好,许为奇才;不以出身取人,如塔齐布,起初只是下级军官,但他起床早,穿草鞋,天天认真练兵,被曾氏赏识;他观人于微,知人之明,最瞧不起的是大言不惭的人,“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其
5
3
二,广泛访求,网罗人才。曾国藩在《人过闻见日记》中,根据闻见得来的情况,将其部属分别列入“闻可”、“闻否”、“见可”等类。在《无慢室日记》中列有“记人”一类,其中开列的名单中,有的为官员推荐,有的为该员师友所推荐,也有毛遂自荐的,均附有曾国藩亲自察访所得的记录。足见曾国藩平日求才之心和方法。曾国藩以湘军起家,但网罗人才,无狭隘的地域观念,识别人才乡土分布,与其活动半径相符合。其三,开幕征士,利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曾国藩升授侍郎前,有过一连串的科举考试考官经历,收了许多门生,后来带兵打仗,他的部属和幕僚中,有不少都尊称他为“老师”。1864年8月,他下令赶修江南贡院,当年举行乡试就取士373人。
三、曾国藩使用人才的原则
曾国藩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即要根据人才的德行、政绩、才具、气质等,用其所长,尽其所能。一是衡才不论贵贱出身,用人不拘一格。曾国藩幕府的人才,从出身上看,自布衣、秀才、举人、进士到翰林,都是他的座上宾,无所区别;从工作上看,自文牍而将兵,由道学而科学,无所不能,无所不包;从功名上看,自牧令以至大学士,各遂其志,各适其所。二是发挥人才的一技之长。曾国藩认为用人“器使而适宜”,要发挥人才特长。“凡有一技之长者,……断不可轻视”,他“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借,量才录用”。因此,无论是师友推荐或官员推荐或毛遂自荐者,他都要“徐察其才而位置之”,做到人尽其才。他常以良药不适于病,梁丽之材用于窒穴,牦牛捕鼠,良马守门等比喻批评用人不当。三是重用有才气而不拘小节,甚至反对自己的人。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幕僚,曾氏习惯早起且与同僚共进早餐,而李氏贪睡,这一点,曾国藩对李鸿章颇有反感。有一天,李以头痛贪睡不早起,曾氏三番五次派差允、巡捕催促李氏,李氏只好披衣踉跄跑到饭厅,曾氏始终低头不说话,吃完饭,放下筷子,站起身,指着李鸿章正言道:少荃,既然入我帐下,我有言相告你,我这里所崇尚唯一“诚”字,说完转身而去。但曾氏始终重用李氏“盖文素谂博相才气不露,故欲折之使就危也”。左宗棠是曾国藩的部属,刚直自负,与曾氏龃龉甚深,左氏认为“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我愧不如元辅”。
四、曾国藩人才思想简评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内容丰富,最突出地表现在知人善任,量才录用上,对于他的人才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一方面,曾国藩人才思想有着鲜明的历史时代性和阶级性,有其局限性。其人才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救世与自保,企图挽救满清封建王朝大厦于即倒,维护自身地主阶级利益,他利用湘军、淮军等剿杀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得到杀人如剃头的恶名,这是其人生最大污点。
另一方面,曾国藩人才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客观作用远远超过了其主观意识,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他深谙汇总天下聪明才智,凝结为一高度效能的机构,用以治事治国。留心时务,网罗人才,拥有庞大人才阵容,形成一种新兴的势力,在同太平天国交战中,扑灭了农民革命,这不是由于天命,而是由于人事。其借鉴之处在于:一是把握好人才和实现阶级利益的关系。任何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任何阶级都试图网罗人才实现本阶级利益。作为晚清煊赫的上层人物,曾国藩有专折保举权力,甚至手握生杀予夺大权,但是他能自觉地充分利用好满清给他的权力,不滥用手中的权柄,审时度势,在晚清统治风雨飘摇之时,以儒家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并用的眼光,竭力“力挽狂澜”,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任人唯亲”的思想,有着较强的时代感和责任心。二是把握好人才标准的德与才的关系。德是政治标准,才是业务标准,德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才”是实现“德”的凭藉,依靠“才”方能达到“德”的目的,两者不能偏废,不能分割。不同的社会和阶级对人才标准要求不同。曾国藩选拔人才重“纯朴”,把封建道德修养放在首位,网罗“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达到“致贤养民”,扭转社会风气之目的。三是把握好人才资源的开发与节约的关系。曾国藩人才思想,从形式上,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知人善任,不拘一格培养、选拔、造就人才的传统。他通过“闻可”、“闻否”、“见可”方法,衡才不论贵贱,开发人才;用人不拘一格,发挥人才一技之长,达到了珍惜、节约人才的效果,不论大才、小才“徐察其才而位置之”,做到了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 《曾文正公书札》卷1、3、5、6、8、21、36.
[2] 《曾国藩全集》(诗文、家书).
[3] 张辉.曾国藩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
63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2年第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