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叔湘先生的对比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叔湘的对比研究语法论
学生:赵俊指导老师:陈颖
摘要:“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得出来”,语言研究也是如此。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地实行了中西结合、虚实结合以及语言比较法的缘故。
《要略》主要对古今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普通话内部、汉语和印欧语进行比较。
本论文基于吕叔湘先生的研究方法,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举例研究,以传承吕叔湘先生注重比较研究语法方法的精神。
关键词:语法对比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1、导言
吕叔湘先生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这篇文章中论述到:“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得出来。
……语言也是这样。
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不能以某一种语言的语法形态作为语法共性的标志,并以此为标准去衡量其他语言的语法优劣,不同语言的语法各有自己的特点,语法的共性是通过不同语言的特性表现出来的;每一种语言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不能以现在语法学的角度去衡量古时语法的不足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语,但其方
言与共同语却会出现很大的差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知晓为何要选择这种语言作为共同语。
正如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上卷初版例言中写道:“要明白一种语文的文法,只有应用比较的方法。
拿文言词句和文言词句比较,拿白话词句和白话词句比较,这是一种比较。
文言里一句话,白话里怎么说,白话里一句话,文言里怎么说,这又是一种比较。
一句中国话,翻成英语怎么说,一句英语,中国话里如何表达,这又是一种比较。
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
假如能时时应用这个比较方法,不看文法书也不妨;假如不应用比较的方法,看了文法书也是徒然。
”可以看出吕叔湘先生在进行语法研究时特别重视比较和对比,他的《中国文法要略》在文言和白话比较方面取得的成果是有口皆碑的,至今没有其他著作可以取代。
他在40年代对近代汉语历史语法的专题研究论文也是汉语历史比较方面的典范之作,这些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文法要略》是继承与借鉴、务实与创新的典范,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是迄今为止对汉语句法全面进行语义分析的唯一著作”,是“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它“提出了一个内部蕴涵有机联系的表达论体系,这也是迄今为止汉语研究中的最为完整的表达论体系”。
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他重视比较的方法研究语法,在比较中来发现特点,建立了一个新的语法体系,对后来的语言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文法要略》中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古今汉语比较、普通话和方言的比较、普通话内部的比较、汉语和印欧语的比较。
本论文在吕叔湘先生的对比研
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自己的实例,对以上几方面进行对比,以传承吕叔湘先生注重比较研究方法的精神。
§2、现代汉语和古汉语对比
中国的文化经历了几千年,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语言也一样,现在的语法特点在古代既能找到原型,也能发现其不同之处。
传统的中国语言学中没有现代意义的语法学这个分支,是《马氏文通》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吕叔湘先生在这方面不断的继承创新,不仅停留于《马氏文通》对中西语言的比较,还对中国现代汉语和古汉语进行比较研究,如:古汉语疑问代词在句子里的问题、否定句里边代词的位置、现代汉语里各种类型复合动词的形成,以及多数虚词的古今更替等问题。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对比中更加注重他们的不同之处,对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语言带来很大的帮助,也对以后的语言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
下面本文就根据吕先生的对比理论对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比”字比较句进行分析,剖析语言演变的规律,语言在不同时期的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典型的比较句都包括:比较主体、基准、比较词、结果项四个参项。
其中比较主体是被比的对象,基准是用来做比较标准的对象,比较词是引介基准的词,结果项是表示比较结果的部分,例如:“她比我漂亮。
(NP1+比+NP2+AP)”中“她”(NP1)是比较主体,“我”(NP2)是基准,“比”是比较词,“漂亮”(AP:形
容词性成分)是结果项。
虽然古汉语的“比”字句的结构和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但是他们所表示的语义却不同。
例如:
古汉语中唐代的“比”字比较句:
①、树比公孙大,城如道济长。
(张久龄《饯王尚书出边》)
②、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刘禹锡《答柳子厚》)
③、上比香炉尖,下与镜面平。
(韩愈《石鼎联句(有序)》)
④、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姚和《杭州观潮》)
⑤、色比琼浆犹嫩,香同甘露仍春。
(郎士元《寄李袁州桑落酒》)现代汉语的“比”字句比较句:
⑥、外国菜比较清淡些,中国菜要油腻得多。
《金锁记》
⑦、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
《狂人日记》
⑧、听做月饼的司务说,他家的材料好,味道比我们的又香又甜。
《老残游记》
⑨、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
《金锁记》
⑩、长得只能算一般,比你差远了。
《过把瘾》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他们的结构大致相似,但是表达语义却发生了变化。
现代汉语的“比”字比较句只表示差比,从上面所举例子可以明显发现,现代汉语的“比”字句具有较强的比较性,但古汉语比较句的语义却更复杂,且这种比较句较多出现在诗中。
很多都可以理解为既表示平比,又表示差比,是歧义句。
如第②例的“恨比四愁多”可以说是“恨”同“四愁”一样多,也可以是“恨”比“四愁”多,
就有差比和平比两解。
例④的“色比白云深”中AP前没有程度副词修饰,有平比、差比两解:“色同白云一样深,颜色比白云深”。
还有一种“比”字比较句“比较主体+比+基准+VP”(VP:动词性成分),例如:
古汉语中宋朝的“比”字比较句:
①、今年翻怕貂裘薄。
寒似去年,人比去年觉。
(范成大《醉落魄
“雪晴风作”》)
②、经营事,比京河形势,更近函秦。
(李曾伯《沁园春“花舸呼
风”》)
③、孟子比圣人自是粗。
(《朱子语类》卷十九)
孟子比孔子时说得高。
(《朱子语类》卷十九)
现代汉语中的“比”字比较句:
④、上学校吧,制服,手工材料,种种本子,比上私塾还费的多。
《我这一辈子》
⑤、如果我们当时举家迁来美国我会比现在的你干得更好。
《绿化
树》
⑥、(宝钗)想到后来终身更比贾母王夫人哭得悲痛。
《红楼梦》
⑦、他的两只大手也颤抖起来,比抱着了芦花那晚抖得更厉害。
《秋
雪湖之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两种格式的“比”字句比较句的结构、用法都大致相同,但也能发现中国的语言在不断进步、发展。
“比”字在处于不断的语法化过程,在这百年时间里进一步虚化,比字句的功能
更加地专门化,表义也更加地精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1、比较主体和基准几乎可以由任何成份来充当,表遍指的疑问代词可充当“比”的宾语。
2、“比”字句中的“比”不能再加“着”这样的动态助词。
3、“比”的其他动词的用法多出现了相应的双音节形式。
4、“比”的结果项,从语法规则上更加地规范化,副词“更”“还”等只能修饰结论项中的形容词部分,而不能再修饰动词部分。
5、平比的功能慢慢消失了,泛比的功能也由“与……相比”“比起来”承接,比字句的结果项里不能再出现绝对程度副词“最、极、很”等或状态形容词“飞快”等。
从上述所举“比”字比较句的例子可知:“语法中的共性的个性,除了表现在横向的比较上,也表现在纵向的发展上。
”。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同一种语言的语法也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短时间内的变化虽然不易察觉,但是时间一长,这种变化就比较明显了。
汉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也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从我国语法学研究的现状来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整体上领先于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对于分布的认识,变换方法的确立,都是汉语研究在方法上的重要发展。
这些方法对于古代汉语的研究思想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借鉴。
所以不断学习现代汉语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对于古汉语语法研究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反过来,古汉语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于思考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法规律,也是有价值的。
因此吕叔湘先生“兼及古今,比勘同异”的方法是语法研究中不可或缺
的。
§3、汉语和外语对比
吕叔湘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注重对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同时始终把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当作研究汉语自身规律的工具和桥梁。
提出要防止谨守中国语言学的旧传统,对旧传统里没有的东西一概不闻不问;也不能空讲语言学,不结合中国的实际,要学习西方学者研究语言的方法,而不能套用他们的研究结果。
因此他的成名作《中国文法要略》既借鉴了叶斯柏森和勃吕诺的语法思想,又充分考虑到了汉语的实际面貌,以意义范畴统摄表达形式,以功能综合形式和意义。
此外该书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有效地实行了中西结合、虚实结合以及语言比较法的缘故。
吕叔湘先生对中外语言的对比特别重视,他在《中国文法要略》和40年代的一些论文中,经常引用英语跟汉语作比较。
例如《中国文法要略》讲汉语的“外位成分”时,讲三身指称间省略时,都跟西方语言比较,指出其差异。
讲个别词语的用法和语义时,更是经常跟英语作比较,例如:《中国文法要略》说“未”有not yet 之意,“未尝”跟never 相近。
吕叔湘先生说:“英语的语法跟汉语的语法比较,有很多地方不一样。
当然,相同的地方也不少,不过那些地方不用特别注意,因为不会出问题,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地方。
”从这段话可见吕先生更重视英语和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来研究语言间的差异。
我们拿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比较,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彼此不同,此一彼多或此
多彼一,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英语和汉语的差异情况。
1、异同问题
吕叔湘对汉语和外语的对比首先从两者的语序为出发点,本论文也以语序入手探究两者的不同之处。
语序是句子结构成分的线性排列规则。
英汉语序的对比研究对两种语言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比较英汉语序变化的差异,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双语的等值转换。
例如:(1)、英汉疑问句语序
英语疑问句一般分为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
汉语疑问句分为特指疑问句、反身疑问句、是非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和反问疑问句。
在此以汉语的是非疑问句与英语的一般疑问句为例对比英汉语序的不同。
汉语的是非疑问句与英语的一般疑问句类似,但是它们的语序不同。
①、你原来喜欢踢足球吗?
Did you like to play football?
②.我可以进来吗?
May I come in?
③.你们完成了你们的工作了吗?
Have you finished your work?
从上面所举例子可见汉语是直接用主语提问(你、我、你们),而英语是依靠助动词提问(Did May Have),并且还有人称和时态的变化。
(2)、英汉定语语序
①、他想把任务移交给一个可靠的人。
He wanted to hand over the task to some one reliable. ②、今晚他有一些重要的工作要做。
He has to do something important tonight.
③、这个教师尽了一切必要的努力来教导他的学生。
The teacher did everything necessary to guide his students. 可见英语单词作定语时,有时定语放在名词之前,也有一些作后置定语,短语和从句作定语也要放在所修饰词的后面。
而汉语的定语位置一般都放在所修饰词语的前面。
当英语定语修饰的是由some, any, every 等不定代词构成的复合词时,定语要后置。
此外英语短语从句作定语时,语序与汉语相反。
例如:
①、他忙得连给父母写信的时间都没有。
He was so busy that he had no time to write to his parents.
②、穿红衣服的那个女孩子是我的妹妹。
The girl dressed in red is my sister.
从以上比较能发现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上有差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区别,汉语构句重逻辑顺序,属于自然语序,而英语构句较灵活,自然语序与特异语序兼之。
2、一对多的情况
英语的动词有词形的变化,汉语的动词则没有。
例如:
①、我们现在去学校。
(Now we go to school.)
②、我们将要去学校。
(We will go to school.)
③、我们去了学校。
(we went to school.)
④、我们去过学校。
(we have gone to school.)
汉语动词“去”没有词形变化,但英语“go”却有“went gone”的词形变化,这就是典型的一对多现象。
在英汉对比中一个英语而多个汉语的情况也很多,例如:
①、We can improve our spoken English in English corner..
在英语角我们能提高英语口语。
在英语角咱们能提高英语口语。
②In my opinion, you are my friend.
在我眼里,你是我的朋友。
在我眼里,您是我的朋友。
3、此有彼无的情况
对于这种此有彼无的情况,吕叔湘多重视省略和重复上的比较。
省略是英汉语中共有的语言现象,它在篇章的衔接与连贯上起着重要作用。
汉民族的“意合”趋向和西方民族的“形合”特征造成英汉在省略上的不同。
“意合”趋向在省略上表现为省略只求达意,为求达意,省略的时候既不考虑语法,也不考虑逻辑,体现在较少省略谓语,多省连接词、主语。
而“形合”表现在英语过多地依赖语篇的衔
接手段,省略上体现在多数伴随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
例如:(1)、省略
汉语省略主语:
①、Xiao Li went to bed as soon as he came home。
小李回家后,(小李)立刻就睡觉了。
②、I'll go when I have had my dinner.
我吃了饭(我)就去。
在英语中,同一个主语在第二次出现时不能省略,必须把每个谓语所陈述的对象都表示出来。
而在汉语中,同一个主语在句中第二次出现时,就可以省略。
汉语省略连接词:
汉语词语之间连接词用得不多,其上下逻辑关系常常是暗含的,由词语的次序来表示。
英语则不然,连接词用得比较多。
①、He looked gloomy and troubled.
他看上去有些忧愁不安。
(省略并列连接词)
②、If s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省略表示条件的连接词)
③、John rose gloomily as the train stopped, because he was
thinking of his ailing mother.
火车停了,约翰郁郁地站了起来,因为他想起了病中的母亲。
(省略表示时间的连接词)
(2)、重复
语言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使重复这一辞格在英汉语言中的运用各具特点。
英语为摆脱赘述而倾向于避免重复,除非是为了特别的修辞效果。
汉语为求语义突出、音韵和谐及句式的平衡与对称而不避重复。
例如:
①、My poor Spoken English is the result of speaking too litter
English.
我英语口语不好是因为我说英语说少了。
②、Ambition is the mother of destruction as well as of
evil.
野心不仅是罪恶的根源,同时也是毁灭的根源。
③、Reading exercises one’s eyes; Speaking, one’s
tongue; while writing, one’s mind.
阅读训练人的眼睛,说话训练人的口齿,写作训练人的思维。
§4、普通话和方言对比
方言的魅力是无穷的,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个个脚印,因此,在普通话正广泛普及的今天,我们也不应该放弃方言,只有把普通话与方言作对比才能展示普通话的魅力。
吕叔湘先生谈到:“方言的语法与普通话的语法比较,句法方面的差别很小,虚词和近乎虚词的构词成分的差别比较大些。
”因此根据吕先生的观点,本文着重对普通话和方言的虚词进行对比。
例如绍兴方言中表处所的助词:“东、带”与普通话里的“在”的对比。
①、寻得半日,钢笔安带书包里!(找了半天,钢笔搁在书包里
呢!)
②、钢笔我安东书包里咯。
(钢笔我搁在书包里的。
)
从上两例中,“东、带”都指明钢笔(主语)在某个处所,意义和功能都大致与普通话的介词“在”相当。
③、小王坐带明堂里乘风凉。
小王坐在院子里乘凉。
(近指)
诺坐东凳高头看好唻。
你就坐在凳子上看好了。
(泛指)④、小船歇带桥底下。
小船停在桥底下。
(近指)
伊翻东河港里哉。
他掉在河里了。
(泛指)
⑤、我来带饲鸡。
我在喂鸡。
(近指)
诺来东则啥?你在干嘛?(泛指)
⑥、来带葛衣裳勿穿,诺要穿啥西呢。
在的衣服不穿,你要穿什么呢。
来东葛些书尽够看哉。
在的这些书就完全够看了。
从上面所举例子可知,绍兴方言中的“东”只指明人、物存在的处所,而“带”则除指明处所外,还表示人、物与说话人距离的远近。
如例①的说话人在书包找到钢笔时说的,这时钢笔就在说话人身边,“带”表示钢笔与说话人距离近。
而例②则是说话人要声明钢笔在书包里而不在别处时说的,这时钢笔可能在说话人的身边,也可能不在,“东”表示的处所只涉及钢笔而不涉及说话人。
而普通话里的“在”经常跟由方位词“上、中、下”等构成的方位短语构成介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位、条件、范围等。
普通话里的“在”比绍兴方言的“东、带”表意功能更强。
从语法的分布位置上看,有两类:“东、带”附着在一般动词后;“东、带”附着在方位介词兼存在动词“来”之后。
从③④⑤⑥例子的对比可发现:绍兴方言“来”后的“东、带”只指明处所,而一般动词后的“东、带”除指明处所外,还有介词“来”具有的引导表示处所词语的意义。
普通话的“在”属于介词与动词同形,只有根据语境和意义判别它是动词还是介词。
例如:
诺来东家啥?你在家吗?
诺来带住家里啥?你住在家里吗?
普通话里的“在”可以是动词(你在家吗?),可以是介词(你住在家里吗?),在绍兴方言里的“东、带”虽与普通话的“在”功能相当,却没有普通话的“在”用法灵活,“东、带”是只表示住所的助词,而普通话“在”却既可是动词又可是介词。
§5、普通话内部的对比
吕叔湘先生对普通话内部的比较采用一个虚词跟另一个虚词比较,一个格式跟另一个格式比较。
下面就在吕叔湘方法的基础上扩大对普通话内部的比较,从全方位看普通话内部的种种差异。
1、普通话内部的虚词比较
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和其他的一些助词。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如典型的:“的、地、得”。
它们虽同属结构助词,但语法特征却不相同。
在定语后面常用“的”,在状语后面用“地”,在补语前用“得”。
例如:
①、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的男子,倚在右舷的栏杆旁,默默地眺望
远处的景色,一位眉清目秀的女人,亲呢地站在他旁边。
②、问题解决得不彻底。
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彻底地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问题彻底地解决了。
再如语气词的内部比较:
①、你听见我刚才说的话了吗?
②、你听见我刚才说的话了吧?
③、你听见我刚才说的话了啊!
④、你听没听见我刚才说的话呢?
同属语气词,但表示的语法意义却各不相同,“吗”表示疑问,是疑问语气;“吧”表示猜度或商量的口气,是疑问语气,“啊”表示增
强感情色彩,使语气舒缓,有猜度意;“呢”表示实事求是的询问。
2、普通话内部的语法格式比较
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说:“有问题就得求解决。
解决的途径首先在于对实际用例多做调查。
……事实摆得不够,道理也就难以说清。
弄清楚个别词语、各种格式的用法,才能对语法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
”因此在对普通话内部的语法格式进行比较时,不能只讲道理不摆事实。
因为任何人讲语法,对现象的观察不一定都正确,更不可能完备,因此要通过语言实际不断的论证以求最佳。
下面就对同一格式进行比较。
例如:
①、A、嘴里含着口香糖→口香糖含在嘴里→﹡口香糖正在含在嘴里
厨房里堆着菜→菜堆在厨房里→﹡菜正在堆在厨房里
B、嘴里嚼着口香糖→﹡口香糖嚼在嘴里→口香糖正在嘴里嚼着
厨房里炒着菜→﹡菜炒在厨房里→菜正在厨房里炒着虽然两句的格式完全相同,但通过变换形式可以发现A类句法结构的表义特点是“静态·存在”,B类的表义特点是“动态·进行”。
②、她把衣服洗完了。
→她洗衣服+衣服洗完了(中补式)
他把女儿打断了腿。
→他打女儿+女儿的腿断了(动宾式)
这个论文把她看呆了。
→她看论文+这个论文使她呆了(使动式)三句都是“把”字句,但通过语义分解法,能发现内部并不一致,从上述分析我们也可知“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动作或原因使人或物获得结果,使动作达到某种状态。
③、现在这个世道呀,耗子跟猫一样!
她在这里买的衣服,你看,这件衣服跟她那件一样。
看这两句的后半段,都是“NP1+跟+NP2+一样”(NP为体词性成分)的格式,但从语法形式上看有以下几点不同:
ⅰ、重音位置不同:(“猫”\“一样”)
ⅱ、“跟”前后成分可否互换(不可以\可以)
ⅲ、“跟”前后的成分是否同类、同质(同类不同质\同类同质)从语法意义上看,虽然都是比较,但是第一句是比喻中的暗喻,带夸张意味,第二句是纯粹的同类事物比较。
④、A、发展是硬道理。
B、多吃水果可以补充营养。
谦虚是一种美德。
多听、多看才能长见识。
把自己的事做好是关键。
早睡早起可以强身健体。
A、B两组例子都是主、谓、宾结构,格式相同,但从他们的主语
来分析,可发现A组的主语是属于指称性主语,可以用“什么”
提问,重在确定范围,即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外延。
B组的
主语属于陈述性主语,可以用“怎么样”来提问,重在陈述一
个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具体内容,即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
内涵。
⑤、“N1+V+N2+N3”的格式:
A、我送了她一支笔。
→我送掉一支笔。
→﹡我送到一支笔。
明明输了她十元钱。
→明明输掉十元钱。
→﹡明明输到十元钱。
她赔了小郑一个水杯。
→她赔掉一个水杯。
→﹡小郑赔到一个水
杯。
B、我拿了她一本书。
→﹡我拿掉一本书。
→她拿到本书。
小王赢了他五块钱。
→﹡小王赢掉五块钱。
→他赢到五块钱。
她骗了小张一块表。
→﹡她骗掉一块表→她骗到一块表。
通过变换可以知道:A组句子中的动词有“给予”义,B组句子中的动词有“取得”语义特征。
从“得失”角度分析,A组句子中的N1是失者,N2是得者;而B组句子中的N1是得者,N2是失者。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单一语言本体为出发点构筑语言学理论的弊端。
学者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摸索出以跨语言研究为基础进行理论探讨,这不仅扩大了我们的借鉴领域,使我们能以更广阔的视野研究探索汉语语法的规律,同时也意味着汉语研究已经不仅仅是只为汉语的研究,而是世界语言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吕先生传承这种语法研究方法,在实践中时时不忘对语言各方面进行对比,探索世界语言的奥秘。
本论文根据吕叔湘先生的观点,积极倡导比较方法论并努力实践比较方法论,对汉语各个方面进行总结,不停留于单一的语法研究。
参考文献: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
吕叔湘,《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