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叔湘先生的对比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叔湘的对比研究语法论
学生:赵俊指导老师:陈颖
摘要:“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得出来”,语言研究也是如此。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地实行了中西结合、虚实结合以及语言比较法的缘故。《要略》主要对古今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普通话内部、汉语和印欧语进行比较。本论文基于吕叔湘先生的研究方法,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举例研究,以传承吕叔湘先生注重比较研究语法方法的精神。
关键词:语法对比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1、导言
吕叔湘先生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这篇文章中论述到:“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得出来。……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不能以某一种语言的语法形态作为语法共性的标志,并以此为标准去衡量其他语言的语法优劣,不同语言的语法各有自己的特点,语法的共性是通过不同语言的特性表现出来的;每一种语言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不能以现在语法学的角度去衡量古时语法的不足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语,但其方
言与共同语却会出现很大的差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知晓为何要选择这种语言作为共同语。正如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上卷初版例言中写道:“要明白一种语文的文法,只有应用比较的方法。拿文言词句和文言词句比较,拿白话词句和白话词句比较,这是一种比较。文言里一句话,白话里怎么说,白话里一句话,文言里怎么说,这又是一种比较。一句中国话,翻成英语怎么说,一句英语,中国话里如何表达,这又是一种比较。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假如能时时应用这个比较方法,不看文法书也不妨;假如不应用比较的方法,看了文法书也是徒然。”可以看出吕叔湘先生在进行语法研究时特别重视比较和对比,他的《中国文法要略》在文言和白话比较方面取得的成果是有口皆碑的,至今没有其他著作可以取代。他在40年代对近代汉语历史语法的专题研究论文也是汉语历史比较方面的典范之作,这些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文法要略》是继承与借鉴、务实与创新的典范,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是迄今为止对汉语句法全面进行语义分析的唯一著作”,是“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它“提出了一个内部蕴涵有机联系的表达论体系,这也是迄今为止汉语研究中的最为完整的表达论体系”。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他重视比较的方法研究语法,在比较中来发现特点,建立了一个新的语法体系,对后来的语言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文法要略》中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古今汉语比较、普通话和方言的比较、普通话内部的比较、汉语和印欧语的比较。本论文在吕叔湘先生的对比研
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自己的实例,对以上几方面进行对比,以传承吕叔湘先生注重比较研究方法的精神。
§2、现代汉语和古汉语对比
中国的文化经历了几千年,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语言也一样,现在的语法特点在古代既能找到原型,也能发现其不同之处。传统的中国语言学中没有现代意义的语法学这个分支,是《马氏文通》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吕叔湘先生在这方面不断的继承创新,不仅停留于《马氏文通》对中西语言的比较,还对中国现代汉语和古汉语进行比较研究,如:古汉语疑问代词在句子里的问题、否定句里边代词的位置、现代汉语里各种类型复合动词的形成,以及多数虚词的古今更替等问题。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对比中更加注重他们的不同之处,对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语言带来很大的帮助,也对以后的语言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下面本文就根据吕先生的对比理论对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比”字比较句进行分析,剖析语言演变的规律,语言在不同时期的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典型的比较句都包括:比较主体、基准、比较词、结果项四个参项。其中比较主体是被比的对象,基准是用来做比较标准的对象,比较词是引介基准的词,结果项是表示比较结果的部分,例如:“她比我漂亮。(NP1+比+NP2+AP)”中“她”(NP1)是比较主体,“我”(NP2)是基准,“比”是比较词,“漂亮”(AP:形
容词性成分)是结果项。虽然古汉语的“比”字句的结构和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但是他们所表示的语义却不同。例如:
古汉语中唐代的“比”字比较句:
①、树比公孙大,城如道济长。(张久龄《饯王尚书出边》)
②、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刘禹锡《答柳子厚》)
③、上比香炉尖,下与镜面平。(韩愈《石鼎联句(有序)》)
④、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姚和《杭州观潮》)
⑤、色比琼浆犹嫩,香同甘露仍春。(郎士元《寄李袁州桑落酒》)现代汉语的“比”字句比较句:
⑥、外国菜比较清淡些,中国菜要油腻得多。《金锁记》
⑦、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狂人日记》
⑧、听做月饼的司务说,他家的材料好,味道比我们的又香又甜。《老残游记》
⑨、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金锁记》
⑩、长得只能算一般,比你差远了。《过把瘾》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他们的结构大致相似,但是表达语义却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的“比”字比较句只表示差比,从上面所举例子可以明显发现,现代汉语的“比”字句具有较强的比较性,但古汉语比较句的语义却更复杂,且这种比较句较多出现在诗中。很多都可以理解为既表示平比,又表示差比,是歧义句。如第②例的“恨比四愁多”可以说是“恨”同“四愁”一样多,也可以是“恨”比“四愁”多,
就有差比和平比两解。例④的“色比白云深”中AP前没有程度副词修饰,有平比、差比两解:“色同白云一样深,颜色比白云深”。
还有一种“比”字比较句“比较主体+比+基准+VP”(VP:动词性成分),例如:
古汉语中宋朝的“比”字比较句:
①、今年翻怕貂裘薄。寒似去年,人比去年觉。(范成大《醉落魄
“雪晴风作”》)
②、经营事,比京河形势,更近函秦。(李曾伯《沁园春“花舸呼
风”》)
③、孟子比圣人自是粗。(《朱子语类》卷十九)
孟子比孔子时说得高。(《朱子语类》卷十九)
现代汉语中的“比”字比较句:
④、上学校吧,制服,手工材料,种种本子,比上私塾还费的多。
《我这一辈子》
⑤、如果我们当时举家迁来美国我会比现在的你干得更好。《绿化
树》
⑥、(宝钗)想到后来终身更比贾母王夫人哭得悲痛。《红楼梦》
⑦、他的两只大手也颤抖起来,比抱着了芦花那晚抖得更厉害。《秋
雪湖之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两种格式的“比”字句比较句的结构、用法都大致相同,但也能发现中国的语言在不断进步、发展。“比”字在处于不断的语法化过程,在这百年时间里进一步虚化,比字句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