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图”生畏
——浅议艺术创作的社会功用
摘要
本篇文章主要是针对艺术创作内容及其影响展开的讨论。
本文从艺术的归属范畴开始,基于文化生活与政治经济生活的关系,渐渐的进入到艺术与人们生活的相互影响关系。
以延续的时间为线索,艺术创作成果为坐标,从古代艺术现象的产生开始,直到艺术对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从宗教到无宗教,从视觉的交流到它对人们内心思想感受的引导和启发,乃至于深入到社会道德领域的指导,作了简单概括的讲述和总结。
艺术创作源于最细微的生活,悬浮在生活上空,高于地面,却又时时包围着大地,就像艺术创作最终又会回馈社会,回馈人们生活。
从一微一尘到天地万物,艺术创作用最真切的画面,或是最精准的语言,来引导和指出人们的生活方向。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认识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古老的艺术创作
第三章艺术创作在宗教领域的作用
第四章艺术创作在当代
参考文献
鸣谢
序言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艺术的出现绝对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它已经无处不在的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或是潜移默化,或是如大雷震般的影响甚至改变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体与群体对待社会的态度。
一幅好的作品往往能净化人心,对社会和人类自身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反之,腐朽的文化常常会给全社会带来消极的情绪和思想,更不利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
由此可见,艺术作为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对于人们实际生活的引导方面是何等的责任重大。
于是,我们应该倡导艺术工作者,以肩负社会教育、扶正人心的责任感去创作,以艺术创作谋树人树心之大计。
第一章认识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世界上没有艺术,人类只剩余存活问题。
”英国雕塑大师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这样说到。
看来,乘着人类文明大船的我们早已离不开艺术。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时间与空间的精神结晶和智慧见证。
艺术往往能够敏感的发现文化的动向,并将其转化讲述出来,作为文化的书签被保存下来。
在社会生活中,文化现象无处不在,而且,不同的地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而文化现象的演变无不是基于当地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
也可以说,艺术是文化的反应,而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应。
与此同时,文化又反作用于前两者,此时艺术创作又成了反作用力的“主导力量”。
我们至始至终都很难给艺术一个明确的定义,艺术也着实扮演着一个宽容的角色。
美和愉悦可能是它留给世人的最普遍的印象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艺术的传达又有不同的味道。
它既可以描绘外在的世界,又可以传达内心的情感;有时,会关注社会宏观领域,有时又贴近细微的生活,它看上去总是可有可无,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文化领域,就像艺术本身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又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在有些时候艺术还可以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心理治疗等等。
在这些方面,艺术往往可以完成其他领域很难达到的目标。
同时,艺术又是人、社会与国家的一扇窗子,透过窗子,我们可以了解它的历史背景,洞察不同世界的文化价值观。
当然,艺术还在历史文化探究方面,发挥着不能忽视的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说,任何艺术形式都是特定社会所特有的,它有助于增强那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
”1
第二章古老的艺术创作
谈及古老的艺术创作,不能不提到非洲南部的岩石艺术。
这种岩石艺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传统之一,约27000年前,由布须曼民族所创作。
布须曼人常常会把动物和人刻画在岩石上,或静止,或动态,并混合着很多带有某些象征意义的抽象符号,这些符号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无数人类学家破译的对象。
岩石画的创作者们用木炭、铁矿石、硅土、氧化铁等与油脂、血液和水混合在一起作为颜料,描绘捕猎的人物和被捕猎的动物——以神兽居多,类似幻觉的景象也会在某些图案中呈现出来,比如正在飞行的人。
他们想象着自己拥有着奇异的功能,呈现各异的状态,人类学家称之为“出神状态”。
经深入研究发现,这种艺术创作,更多的是对理想的描绘,和对希望的寄托。
比如他们希望通过艺术创作可以得到治愈疾病、祈雨、控制动物等各种能力。
这就是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最早提出的“艺术起源于巫术”的学说,旧石器时期的岩洞壁画的主要功能就是巫术仪式,史前人将被长矛射猎的动物的形象刻画在岩穴深处的墙壁上,借助这些形象来进行巫术活动,此处艺术的功利价值远超于其审美价值。
当然这种原始艺术的产生发展,必定与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从这个方面来看,艺术并不是虚无的,也不是没有依据的文化现象。
艺术创作最先产生效用的应该更接近于以上所说的某种实用目的或是某种宗教体验。
比如埃及法老墓中精美的物品,尽管我们现在是在用欣赏的目光来看待,但是在它产生之初却是承担着保护法老的伟大使命。
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发展之初,艺术创作的功用就已经明显存在了。
(阿尔塔米拉洞壁画此图来自互联网/uploads/)
(拉斯科岩洞壁画此图来自互联网/)
第三章艺术创作在宗教领域的作用
由上文可知,艺术创作在初期产生时,往往跟宗教活动联系在一起,宗教艺术可以引导世人,表达或转述教理故事,使人们更易接受,或者是描绘、构建区别于现实世界的宗教时空,或美好、或残酷,如天堂和地狱,前者给人希望和寄托,后者则是让人产生畏惧心理,帮助人们从道德本源上树立正确的范围,从而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可以说,在远古时代,这个世界一个被宗教包围的世界,由此也可以想象,艺术创作作为辅助宗教发展的重要手段的繁荣,以及经由其建立起的人与宗教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
首先,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宗教本身的功能和作用。
宗教的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抚慰心灵,它通过解释阐述一些未知和不可控制的东西来消灭人类内心的胆怯或者是恐惧,给人带来光明的信念,也可以说是构建人心的寄托。
另外,宗教也一直在发挥着稳定社会结构和人类安全的强大作用。
与法律同样是稳定社会的作用想区别的是,宗教往往是对人类道德的约束,而法律,机关也是基于道德而制定,但却是从理性方面的归纳,这种归纳常常是不完备的,有漏洞的。
相比之下,宗教的管理和补充作用则因其与生活的亲密相关而显得更加必要,它细细密密地,无处不在。
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就是已经植根在人们心底的宗教种子了。
大家所熟知的很多神话故事,都是出于宗教背景下的。
不论是《圣经》,还是《古兰经》,再到敦煌壁画里面的涅槃故事,都已经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并且成功的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而系统的概念框架和道德架构,潜移默化的稳定着社会秩序。
从另一个的角度来讲,宗教在教化人心方面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以信仰为基础,推广“善”与“和平”的处世之道和学习方法,稳固人心的同时,也充实和丰富了大众的精神生活。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博大精深。
把中华文化比作浩瀚的世界文明史中一道银河,那源远流长的艺术创作应该就是银河中最灿烂的那一簇星宿吧。
江逸子先生所绘的《十王图》,又名《因果图鉴——地狱变相图》,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经典作品。
此图全长五十米,融合了传统工笔、写意、泼墨等多种绘画方法,加之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各类题材。
在人物造型中,阎王厉鬼采取传统古装服饰,代表着古德经久不衰;等待受报有男有女,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运用现代人体素描来表现,可见其观察视角已超越宗教、种族,且洞视人心,观察入微,同时也传达了突破创新又不舍离传统文化的根本的特质,此中也蕴含着强烈的自我批判以及对世道人心的讽刺与期待。
图中每一个殿的内容都让人不寒而栗,禁不住联想自己以往所造的无量恶业,并引发内心深深地责问与忏悔,不敢复造,从此一心向善,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其深邃义理,足以净化人心、改良混乱无序的社会风气。
这就是艺术品对社会教化功用的最直接的体现。
(《因果图鉴·地狱变相图》——勤修十善得生天)
(《因果图鉴·地狱变相图》——抱柱地狱)
江逸子的恩师李炳南老居士曾为他指出,艺术不应只是欣赏与装饰,艺术应有道气,要能“移风正俗,净化人心”。
江逸子谨遵师诲,从他的画作和雕塑就可以看出,虽然没有太多言语,却有蕴含无限深意。
其实,在源远流长的文化史及灿烂瑰丽的的艺术史中,触动人心的经典之作几乎都渗透着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并带有着浓烈的宗教情怀。
思考生命教化人心,这也是艺术本身的责任,更是无数文人志士、社会艺术工作者所努力的目标。
宋朝的画家郑侠,他画了一幅流民图,呈给朝廷,竟能使昏聩的朝政清明起来,真正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另一个是唐代的画圣吴道子,他在长安的一座寺壁上创作了地狱变相图,竟然能令屠夫罢屠三月之久,这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遏止了人们杀生的念头。
江逸子先生的地狱变相图,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直接的反映社会现象,他将所见所闻、人性丑陋的一面呈现出来,作为一面镜子来警惕人心。
再如北魏时期建造的云冈石窟,不仅流传千古,每一处壁画所诠释的故事,更不知教化了多少人!从这个意义上看,绘画艺术可以用来来潜移默化改善民心,它或许发挥着比其他国家机器更有效地稳定国家社会秩序的功用,这也是艺术史最有意义的成就之一,我
们将之扩大来看,这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第四章艺术创作在当代
“中国当代艺术,或者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前卫’艺术正面临着危机。
艺术已经逐渐丧失了早期前卫艺术的理想主义和参与文化建设的力量和信心,并与流行文化中的即时享乐、瞬间梦幻和消费至上合流成为艺术的主潮。
这景象颇似朱熹有感于南宋诗坛萎靡时所说‘只看如今,称金注量,做两句破头,是多么衰气’。
我想其原因是中国当代艺术正在日益增长的媚俗趋势:一方面是时尚媚俗——包括政治和商业的媚俗,另一方面是学术批评媚俗——方法观念贫乏以及由此产生的庸俗社会学的泛滥。
”高名潞先生这样谈到。
再浏览多一些的评论观点,就会发现,当代艺术的意义遭到了质疑。
当然,也不乏专心努力为社会服务的艺术家,只是当代艺术的出发点和定位有待艺术、文艺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著名国际当代艺术家徐冰先生这样说过:最高的文明水准不在当代艺术系统里,艺术家要善于在其他领域获得营养。
当代艺术只是带来社会奇特思维的契机,它的生效在艺术外。
艺术是药,用好能治病,用不好是毒药。
我想,这与李炳南老居士对弟子的教导不谋而合,艺术应当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不只是陷于个人主义的迷茫或是困惑,应当让艺术走到更多艺术之外的领域,去吸收营养,就像大树,回馈给社会和全人类最真实有效的果实,改变道德沦丧,社会浮华不实的悲惨局面。
事实上,艺术创作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就像吃饭喝水,艺术已经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
食物和水源都能够给人类带来生命能量,我相信艺术创作也具有同样的作用,来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我有一个梦。
我希望中国的当代艺术不只是展品和商品,他应该成为与科学、宗教和哲学一样能够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生积极影响的领域。
”2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知识分子、艺文人士、政治人物和大众媒体工作者的良知,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应认识自己的时代使命和肩负的重任,铭记每一个人都应对其思想、言语、行为负责的道理,发挥每个个体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启发人心深处的淳厚和善良。
参考文献
1.《文化人类学》【美】威廉·A·哈维兰著翟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S829141&xpos=14《巫
术说》
3.《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作者:高名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出版序言
4.《因果图鉴·地狱变相图》江逸子2003年/
5.互联网(/view/1267278.html)
鸣谢
本文从选题到资料的收集整理均在导师张桂林老师和李晓林老师的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老师们为我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数据资料。
通过论文写作我学到的不仅是收集材料、整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扎实严谨”之治学准则,也更加坚定了对艺术的信念。
此外,在论文编排过程中吴熙、丁静、陈俏汐、韩凤石几位同学给予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借此感谢张桂林老师和李晓林老师及各位同学对我的鼓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