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假性延髓麻痹)-针灸治疗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插泻法,以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为度; 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抽动; 三阴交用提插补法。可用电针。
中脏腑
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取督脉穴、手厥阴经穴为主。
水沟 百会 内关
主穴
配穴
闭证配十二井穴、太冲; 脱证配关元、神阙。
方义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 导气;
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 阴虚风动:兼见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
苔少,脉细数。
2.中脏腑
主症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至昏 迷,半身不遂。
闭证
兼见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鸣, 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两手 握固,二便不通。苔黄腻,脉洪大而数。
脱证
2.《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磐石金直刺秘传》: 中风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先于无病手足针, 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足手,宜泻不宜补: 合谷、、手三里二、曲池三、肩井四、环跳 五、血海六、阳陵泉七、阴陵泉八、足三里 九、绝骨十、昆仑十。
3.《神应经-诸风部》:不识人,水沟、临泣、 合谷。
4.《针灸大成-卷八》: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 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 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 血……但未中风时,、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 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 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 中风,左瘫右痪,三里、阳溪、合谷、中渚、 阳辅、昆仑、行间。
⑵穴位注射
取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丰 隆。每次选用2〜4穴,可选用丹参注射 液或川芎嗪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 维生素B12注射液,每次选2〜4穴,常 规穴位注射。适用于中经络证。
(3)电针
取穴参考中经络主穴、配穴。在患侧 上、下肢体各选、组穴位,针刺得气后 留针,接通电针仪,电流强度以患者肌 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分钟。
【按语】
1.针灸治疗中风疗效满意,尤其对于神经 功能的康复,如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功 能等有促进作用,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2.中风急性期,若出现高热、神昏、心衰、 颅内压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应采 取综合治疗措施。
3.中风患者应注意防治褥疮,保持呼吸道 通畅。
【文献摘录】
1.《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 不变,志不乱,病在分媵之间,巨针取之, 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本病病机复杂,但归纳起来,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 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 虚之证,气虚、阴虚证候逐渐明显。
基本病机是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 匿,神不导气。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中风多见于脑血管病, 如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辨证要点】
病例导入
陈某,中风6个月。 患者6个月前晨起发现右侧肢体不能运动,无口角歪
斜,无昏倒及神志不清病史,讲话口齿清晰,平时经 常头昏头晕,发病之前感觉心悸,手指发麻,脚软, 喜甜食,形体肥胖,嗜睡,喉中有痰声。大便3日1 次,舌质红,苔黄厚膩,脉滑。
问题与思考
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中风(中经络)——证型: 痰热腑实
兼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气息微弱, 手撒口开,汗出肢冷,二便失禁。舌痿, 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治疗】
1基本治疗
中经络
治法
醒脑开窍,疏通经络。取督脉、手厥阴、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水沟 内关 极泉 尺泽 委中 三阴交
配穴
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 风阳上扰配太冲、太溪; 痰热腑实配内庭、丰隆; 气虚络瘀配气海、血海; 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
1.中经络
主症
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而无意识障碍。
证型
风痰阻络:兼见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脉弦滑。 风阳上扰: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便秘。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痰热腑实:兼见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气虚络瘀:兼见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
百会位于头顶,属督脉,内络于脑,醒神开窍作用明显; 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
操作
水沟、内关操作方法同前。 百会闭证用毫针刺,泻法;脱证用灸法。 十二井穴点刺放血。 关元、神阙用大艾炷重灸法。
2.其他治疗
⑴头针
取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 线及顶旁2线。头针常规针刺。
方义
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 神导气;
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 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肢体经络;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操作
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 内关用捻转泻法; 极泉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
风痰阻络:兼见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脉弦滑。 风阳上扰: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便
秘。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痰热腑实:兼见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气虚络瘀:兼见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
中风
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入
陈某,中风6个月。 患者6个月前晨起发现右侧肢体不能运动,无口角歪
斜,无昏倒及神志不清病史,讲话口齿清晰,平时经 常头昏头晕,发病之前感觉心悸,手指发麻,脚软, 喜甜食,形体肥胖,嗜睡,喉中有痰声。大便3日1 次,舌质红,苔黄厚膩,脉滑。
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手指不伸配腕骨; 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太冲、风市; 病侧肢体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 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
口角斜配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 头晕配风池、天柱; 复视配风池、睛明; 便秘配天枢、支沟; 尿失禁、尿潴留配中极、关元。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3.试解释方义。
【概述】
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言 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半身不 遂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常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思虑过度、年老体 衰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关系密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