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认同的过程*
(英)多米尼克·艾布拉姆斯(Dominic Abrams) 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
王兵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本文讨论了与社会认同过程有关的一些问题,主要内容涉及概念和经验问题、自我意识与群体行为的调节、群体中的自我调节等。本文可以帮助人们从概
念上和逻辑上理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自我意识、自尊的来源和形
成、群体行为、社会流动等。
关键词:自我概念社会类别社会认同自我调节群体行为社会流动
一、社会认同方法
有关群际关系(intergroup relations)和群体过程(group process)的社会心理学注重心理和社会过程的表达;在对此进行研究的“欧洲”方法中,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的概念是一个重要方面。按照社会认同理论[ 泰费尔(Tajfel)和特纳(Turner),1979]的观点,群体行为的独特性来自于类别化(categorization)和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的心理过程。这些心理特征包括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及群体成员中行为和态度的相对一致。然而,该理论也涉及社会过程(如群体之间对相对权力、地位和优势的争夺)和物质利益的作用。人们认为,这些过程决定了真实社会群体中大部分的行为内容。因而,社会认同理论是对社会背景考察社会心理过程的一种尝试。
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及80年代早期,泰费尔和特纳在一系列出版的书籍中,汇集的大部分内容都与这一工作相关。在过去的10年里,有大量有关社会认同的研究;而且这一理论应用的复杂性和范围也大量增加了。1988年,霍格(Hogg)和艾布拉姆斯(Abrams)阐述了有关社会认同理论的大部分核心研究;1990年,他们又增加了一些最新的讨论(这些讨论试图整合社会认同过程与其他社会认知过程,或把两者进行对比)。
考虑到目前社会认同研究的多样化,在社会认同方法和(这一方法内合并的)特定理论之间作出区分是有用的。社会认同方法包含了元理论假设(metatheoretical assumption)。这一假设就是,当人们认同某些社会类别或从那些类别的角度给自己下定义时,这些社会类
*译自Dominic Abrams. (1992). “Processes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 In Social Psychology of Identity and the Self Concept. UK: Surrey University Press, pp 57-99. 经作者同意译出。
此文发表于《社会心理研究》2007年第2期。
别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自我概念(social categories influence behavior and the self concept when individuals identify with or define themselves in terms of those categories )。社会认同理论包含了这一假设,即人们通过群际社会比较(intergroup social comparison)寻求正面的自尊(positive self-esteem)。对于自我概念的性质,社会认同理论也提出了各种假设。自我类别化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特纳等人,1987)是社会认同理论在自我概念方面更具体的发展,它更多涉及到把自我与他人区分开来的认知过程。其他方法(如Mugny对社会影响的解释)也接受了社会认同方法的效用;但它们是在其他理论的背景下采用社会认同方法的。
(一)社会认同理论
泰费尔(1972)把社会认同定义为“人们对他/她属于某些社会群体的知识,同时对他/ 她的群体成员身份(group membership)赋予某些情感和价值上的重要性”(the individual’s knowledge that he/she belongs to certain social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emotional and value significance to him/her of the group membership),也就是说,社会认同是作为群体成员的自我概念(social identity is self-conception as a group member)。社会认同可能由对许多不同群体的认同组成。认同产生的第一条要求是,人们把社会世界分类为可以理解的单元。对物理刺激的类别化包括心理上对类别之间(between categories)差异的强调,及对类别内(within categories)对象之间差异的减少。对于社会刺激类别化的早期研究显示了类似的结果。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些方面与类别化有关时,人们对于类别之间差异的强调才会发生。此外,当涉及的这些类别或群体与知觉者有关或对其很重要时,这些效果会更为明显。
当这些类别中有一种包括自我时,社会认同就会突出出来。例如,在像飞机失事这类事件之后,人们可能更关心自己民族的人员伤亡情况。同样,如果自己的国家参赛,人们可能会更有兴趣观看国际比赛。这些关注可能来自于人们积极体验各种社会认同的愿望。这些例子说明,卷入意识、关心和自豪可能来自于人们与他人具有某种社会类别成员身份的知识(甚至不必与他人产生亲密的个人关系),或结果会带来任何物质上的个人利益。
按照社会认同理论的观点,从特定社会认同而来的正面情感来自于群际社会比较。1954年,费斯廷格(Festinger)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这一理论假设,人们具有向上的定向内驱力,这一内驱力导致人们把自己同在有关方面与自己类似(或稍微好一些)的其他人进行比较。通过这些社会比较,人们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意见和经验作出自我评价。社会认同理论假设,通过内群体(ingroup)和外群体(outgroup)之间的社会比较,一个人的社会认同得以明确。人们对正面自我评价的愿望为社会群体之间的区分提供了动机基础。在一般社会价值方面,或对内群体特别重要的方面(尤其是在刻板印象上内群体更为积极的那些方面),区分可能更大。因而,根据人们认为内群体不同和比外群体好的程度[因而成为“正面独特性”(positive distinctiveness)],一个人的社会认同得以提升。当社会类别化引起人们寻找区分特征时,社会比较及正面认同的需要促进了对有利于内群体的群际差异的选择性强调。这两个过程也一致产生作用来减少感觉到的群体内差异。
社会认同理论把自我概念看成一组自我形象,这组自我形象在它们确立的长度、内容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上会有所变化(特纳,1981)。人们把这些自我形象解释为落入某个连续体中,在“个人”极端具有个人化特征,而在“社会”极端具有社会类别的特征。当个人认同明显时,人们就会意识到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的特征(如“我很快乐”、“我喜欢明亮的颜色”、“我与上司关系很好”等)。当社会认同明显时,人们就会意识到把自己的有关社会类别与其他社会类别区分开来的特征(如“我是一名物理学家”、“我是一个男人”、“我是美国人”)。
在同个人—社会维度上明显的自我形象对应的社会知觉和行为上,人们也发现了一些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