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大城市产业布局的发展特征及其重要启示_殷为华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 !" 世纪 #" 年代后,这些城市为了继续保持作为世界一 流城市的地位, 又加强了现代服务业的布局规划。主要包括: 通过 改善内城基础设施 ( 尤其是交通设施 ) 环境, 吸引信息产业、 商业、 服务业等都市型产业在内城的聚集发展,并突出了创意和创新功 ,使之再造发展成 能,增加新的元素改造原有中央商务区 ( A@M) ,实现城市核心区的再度繁荣;选择合适区 为中央创新区 ( ANM) 位布局和发展了歌剧院、 报纸、 博物馆和都市观光等服务产业, 增 强了城市文化、信息和旅游服务功能;完善了城市商业中心的等 级结构,推进城市商业圈扩大和商业街的现代化再开发,使中心 商业区再现繁华景象。
— 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是构建产业布局体系的宏观 O? 城市—— 视野 “ 在进一步复兴、 巩固和强化中心城市功能的基础上, 如何处 理好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联系 ” 愈来愈成为世界各大城市 产业布局规划的关注核心。根据各城市的实践经验来看, 一般都 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出发, 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整 合与协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资源和产业, 相继实施了新的城市产 业布局规划。 点空间 ” 关系空间 ” 的转换是创新产业布局模式的科 P? “ %“ 学思维
Q!
特区经wenku.baidu.com !"#$%&’ ()*# +$)*),- !""L 年 H 月
自 !" 世纪 %" 年代初期开始,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此 相对应的技术—— — 体制的转变, 西方城市产业布局理论的思维定 势逐渐发生了由 “ 点空间 ” 向“ 关系空间 ” 的转换。其中, 就布局因 素而言, 更加注重相互联系的产业空间组织、 企业 ( 机构 ) 之间的 关系与联系及产业组织的网络形式及其相关体制问题, 而不是单 个企业或产业的布局; 就地域组织形式而言, 摈弃了以往计划体 制的 “ 地域生产综合体 ” 理论模式, 而更加注重相同和不同产业之 间的竞争、 联系与合作、 产业内部的纵向分离、 国际联系通道和信 息的灵敏程度及相对集中的空间接近性等问题。 以上两者交互作用的直接结果是, 促进新体制背景条件下新 型产业空间组织—— —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由此, 国外发达国 家的城市 ( 区域 ) 经济发展过程中, 产业集群模式已经成为产业空 间布局的重要形式。 二、 对促进我国特大中心城市产业布局合理发展的重要启示 关系空间 ” 新思维更新城市产业布局发展策略 ’( 以 “ 根据当前世界大城市产业布局发展的新特点和产业空间组 织形式的新变化,可以看出优化城市产业布局的重要任务之一 是: 如何在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中协调总体分散与局部合理集聚 的关系? 这主要体现在二、 三产业的发展当中。 那么, 在进一步推 进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 我国的特大中心城市应当要跳 出以往 “ 点空间 ” 与“ 地域生产综合体 ” 模式的理论框架, 运用 “ 关 系空间 ” 新思维谋划城市现代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 按照产业空 间组织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立足于整个市域乃至更大 区域范围内, 实现产业活动的国际化、 信息化和空间组织的最优 化。其中, 主要有两大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 伴随着中心城继续向 郊区疏解人口和搬迁工业, 新一轮的产业布局规划急需制定现代 服务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以加快其空间集聚和促进城市服务功能 目标的尽快实现;二是为了适应增强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战略要 求, 郊区工业将进入空间结构重组的重要阶段。 其中, 在获取规模 集聚效益和达到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 推进集群发展策略 主导下的现代工业制造业合理布局。 !( 新城的产业发展要避免陷入过分注重物质形态开发的误 区 一是要坚持以公共政策为指引、 统筹开发为导向的原则。不 仅宏观层面上以区域性的战略规划来协调中心城和新城及新城 与新城之间的发展关系, 而且微观层面上以新城发展规划的制定 和公共开发为先导, 为市场化的多元开发与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二是要尽量平衡与协调各方面利益, 实现空间资源分配的社 会公平、 公正和效率。新城不应是通勤者的栖居地和有大量过剩 岗位的城镇, 而应成为具有较强产业功能的城市实体。 三是要充分必需考虑新城与全市及区域其他城市的联系、 关 系与定位。 新城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再城市化和工业化来促进城乡 一体化发展与统筹, 并为城市的新一轮发展和在创业积聚能量。 所以, 新城建设必需考虑与周边其他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和联动发 展, 使其成为特大中心城市与广大腹地范围的重要功能节点和产 业新生长点。 系
“ 十一五 ” 期间上海产 注: 本文为上海市经济委员会 + !"", - 《 业布局规划研究 》 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 ’ - 周冯琦 ( 世界城市纽约对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启示 + . - ( 世界经济 ( 研究, !""& , "# ) ( / ") 0 ( + ! - 邹欢 ( 巴黎大区总体规划 + . - ( 国外城市规划, !""" , / "’ 0 ( + & - 罗宾・汤普森 ( 大伦敦战略规划介绍 + . - ( 城市规划, !""& , + ) - 曹大贵等 ( 空间布局演化与产业布局调整—— — 兼论无锡市城市 / "& 0 ( 发展方略 + . - ( 城市问题, !""! , + , - 刘斯康 ( 产业集群理论对实施产业布局的启示 + . - ( 浙江万里学 / "& 0 ( 院学报, !""& , + $ - 12345 16782( 93:;< =><>?;@ A2>63B ;<C D3;8E48>( F;8G4@@;< HC78;I ’LL"( E46<JAK , + # - M7CN4<,M( ( F>G63;<C7G 57:G4EE>C E6 E2> O675> 6P 16GG6<5 A3;C> ;<C Q<C75E3B 86GG4EE>> 6< 3>N46<;@ R6@48B( Q<S O675> 6P 16GG6<5 A3;C> ;<C Q<C75E3B T>@>8E 16GG4EE>> ,U673E2 3>R63ES 3>N46<;@ R6@48B( V6@( QQ( J6<C6<S ’LL,( OFTW , + % - 殷为华 ( 上海市工业布局的跨世纪发展构想 + . - ( 华东师范大学 / "& 0 ( 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LLL , + L - 熊世伟 ( 政府与企业在城市空间指向上的错位—— — 上海市产业 / ") 0 ( 布局问题的理论分析 + . - ( 城市研究, !""" , + ’" - 谷人旭等 ( 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形成及其核心城市上海的功 / "’ 0 ( 能定位 + . -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 + ’’ - 殷为华 ( 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 . - ( 地理学 / ", 0 ( 与地理信息科学, !"") ,
国际经济观察
当代国外大城市产业布局的发展特征及其重要启示
!
( 华东师范大学
殷为华
沈玉芳
!"""H! )
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上海
摘要: 伴随着世界产业分工的快速发展, 国 !" 世纪 #" 年代以来, 际主要大城市的产业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重点分析了世界主要 大城市 ( 纽约、 伦敦、 巴黎等 ) 产业布局发展的主要特征, 并提出了对促 进我国特大中心城市产业布局合理发展的相关重要启示。 关键词: 国外大城市; 产业布局; 发展特征; 重要启示 $%&’()*’+ ,-’. ’./ ()0-1 2 1/3/4506/7’ 58 -719&’(: -7 ’./ ;5(41 ,-7< 19&’(-)4 1-&’(-%9’-57 .)& 1//04: *.)7=-7= &*-7*/ >##" ’ & -7 6)7: -7’/(7)’-57)4 6/’(5054-&/&? @)&/1 57 ’./ )7)4:&-& 58 &56/ *.)()*’/(-&’-*& 58 ’./-( -719&’(-)4 1-&’(-%9’-57 ,’./ 0)0/( 09’& 85(;)(1 ’.)’ ’./ 4)(=/ */7’()4 *-’-/& 58 A.-7) , &9*. )& B.)7=.)-,@/-C-7= ,D9)7=E.59,B./7E./7,)71 &5 57,6): %/7/8-’ 8(56 =551 /F0/(-/7*/& 58 ’./6 ,6)-74: )%59’ ’./ ;.54/ &0)’-)44: 1/3/450-7= ’(/71 58 -719&’(-)4 1-&’(-%9’-57,*57&’(9*’-57 58 (/&0/*’-3/4: 7/; ’5;7&,(/&< /4/*’-57 58 -719&’(-)4 897*’-57 58 -7’/( 2 *-’: ,)71 &’()’/=-* )71 &:&’/6)’-* 04)77-7= %/’;//7 ’./ 6/’(5054-&/& )71 ’./-( 0/(-0./()4 (/=-57&? G/:;5(1&+ -7’/(7)’-57)4 6/’(5054-&; -719&’(-)4 1-&’(-%9’-57; 1/3/4506/7’ *.)()*’/(-&’-*&; -605(’)7’ /74-=.’/76/7’
于某一特定地区而言,聚集发展仍然是后工业时代产业布局的主 要特点之一。综观世界各大城市 ( 或区域 ) 产业布局的变化过程, 不同于工业化时代、基于 “ 技术—— — 体制 ” 转换之后的新一代二、 三产业布局的集聚性特点依然存在, 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 合理建设新城是促进产业布局总体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城市功能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合理建设新城可以一定程度 上疏解中心城人口、 产业活动对于城市环境的压力, 从而, 达到重 塑城市产业分布的空间结构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 发展。 K? 加强复兴内城现代服务功能是实现产业布局均衡的主要 手段 早在 !" 世纪 L" 年代后,针对中心城工业用地限制、地价较 高、居住环境恶化等原因而导致的内城机能减弱、就业机会减少 等衰退现象, 伦敦、 纽约、 巴黎等国际大都市都制定了 《 内城政策 》 与《 住房与社会发展法 》 等政策法规, 并采取了不少相关措施, 如 重新布局内城产业, 增强经济实力; 改善内城物质结构, 提高环境 吸引力; 缓和社会矛盾, 改善社区邻里关系; 协调各种产业布局, 保持整个城市的人口和就业结构平衡等等。
一、 国外大城市产业布局发展的主要特征 >? 空间集聚与分散并存是产业布局发展的总体趋势 ! 产业空间的扩散化趋势。信息交通技术的相互补充,大大 拓展了城市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使曾集中于城市内部的产业功 能得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延伸。这就是城市产业空间的扩散化趋 势。该趋势通过引导城市产业和人口的疏散,促使城市工业企业 大量外迁和生产生活服务部门配套跟随,并城市外围地区形成和 发展若干新的制造中心或城镇群体。 " 产业空间的集聚化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信 息量最大化及其信息传输完善化的地点,首先是集中在城市群区 内区位条件最好、 人口规模最大的那些超级城市 I 如纽约、 东京、 伦敦、 巴黎、 香港、 洛杉机、 上海等 J 。城市逐步成为巨量信息的复 合体, 靠个人或少数人很难作出科学决策。因此, 多功能、 高质量 的协调合作需求又有将城市各种功能在中心区重新融合的趋 势。集聚化趋势又促使现城市中心地区的代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和繁荣, 从而, 使得城市的中枢服务功能变得更为强大。 再集聚 ” 趋势。由于交通条件和信息技术的 # 新一代产业的 “ 发展与电子商务的普及,世界特大城市普遍出现了产业相对松散 布局和远程空间扩散的趋势,使城市产业布局的传统模式发生了 根本性变革, 特别是中心城的人口和工业趋向郊区分布。然而, 对
&( 中心城的产业布局要正确处理功能集聚与规划控制的关 总结国外主要大城市在强化和复兴中心城功能过程中产业 发展与布局的经验教训,上海及其他特大中心城市需要注意, 在 强化中心城服务功能的同时, 必须正确处理好功能集聚与规划控 制的关系, 避免局部地区出现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的问题。 — 区域产业协调布局的广域规划 )( 加快制定城市—— 因此, 从国外主要大城市产业布局发展遵循城市—— — 区域整 体规划的成功实践来看, 今后城市的产业布局规划要从服务长三 角、珠三角及全国和增强城市自身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度出 发, 在当前国家倡导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度重视区域规划宏观调 控作用的新形势下, 牢固树立城市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的区域整 体协调观念,制定城市—— — 区域产业协调布局的广域规划,充分 考虑城市功能定位和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态势,根据未来 ’" * !" 年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目标, 重塑城市产业 空间发展的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