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接受分析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姚斯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
姚斯的接受美学研究主要是基于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伽 登和德国解释学美学家伽达默尔有关“ 登和德国解释学美学家伽达默尔有关“文学作品的存在 方式”的理论研究。 方式”的理论研究。 英伽登认为,作品一经产生就进入了它自己的生命史, 英伽登认为,作品一经产生就进入了它自己的生命史, 因而他对文艺作品的研究就主要集中在文本自身存在的 不同层次方面。当然,由于现象学的影响, 不同层次方面。当然,由于现象学的影响,英伽登的文 本研究并不排斥作品向读者意识呈现的不同层次, 本研究并不排斥作品向读者意识呈现的不同层次,甚至 文本自身存在的层次与作品向读者意识呈现的层次基本 上也是统一的,其差异仅仅存在于最后的“形而上” 上也是统一的,其差异仅仅存在于最后的“形而上”层 面上,但显然,在英伽登那里, 面上,但显然,在英伽登那里,作品本身与存在于读者 意识中的审美对象并不是统一的。 意识中的审美对象并不是统一的。
读者接受分析法的源流
关注作品在读者(接受者) 关注作品在读者(接受者)那里的效果的研究倾向 虽说古已有之, 虽说古已有之,——柏拉图或者孔子强调艺术作品 柏拉图或者孔子强调艺术作品 的社会功用的观点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对读者( 的社会功用的观点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对读者(接 受者)接受效果的关注, 受者)接受效果的关注,但他们所关心的并非读者 理解作品的过程本身, 理解作品的过程本身,而是关心读者应该如何理解 作品,以及如何通过理解作品影响其行为。 作品,以及如何通过理解作品影响其行为。 无论中西,这种研究倾向都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 无论中西,这种研究倾向都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 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影响。 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影响。
伽达默尔的学说则进一步清除了存在于英伽登学说中的 文学作品与审美对象的二元对立, 文学作品与审美对象的二元对立,认为文学作品就是在 理解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 理解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文学作品的存在展 示为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效果史。 示为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效果史。 在姚斯看来, 在姚斯看来,伽达默尔关于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学说启 示了两条思考文学作品的原则:其一, 示了两条思考文学作品的原则:其一,文学作品是一种 历史性存在;其二, 历史性存在;其二,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存在取决于读者 的理解。因此,姚斯认为, 的理解。因此,姚斯认为,读者的理解是作品历史性存 在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其接受美学思想。 在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其接受美学思想。 姚斯前期对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研究是建立在否定性审 美经验基础之上的,但后来, 美经验基础之上的,但后来,他开始关注肯定性的审美 情感,尤其是1970年阿多诺《美学理论》的出版,使 年阿多诺《 情感,尤其是 年阿多诺 美学理论》的出版, 姚斯更清楚地看到了这种否定性审美经验的不足, 姚斯更清楚地看到了这种否定性审美经验的不足,进而 开始了对肯定性的审美情感的研究。 开始了对肯定性的审美情感的研究。
尧典》 《尚书·尧典》节选 尚书 尧典
帝曰: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稚子。直而温, 命汝典乐,教稚子。直而温, 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 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 予击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 石拊石,百兽率舞。 石拊石,百兽率舞。
姚斯与接受美学
姚斯 (Hans Robert Jauss,1921—) :德国文艺理论 ) 美学家, 家、美学家,接受美学的主要创立 者和代表学者之一。 者和代表学者之一。主要著作有 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文学范式的改变》 《文学范式的改变》、《审美经验 小辩》 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 小辩》、《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 等。其美学思想可分为前后两个时 前期力图解决“文学史悖论” 期:前期力图解决“文学史悖论”, 后期则侧重于审美经验研究。 后期则侧重于审美经验研究。
《毛诗序》节选 毛诗序》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 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 移风俗。
姚斯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姚斯的接受美学研究是从解决文学史研究中的方法论危 机开始的。 文学范式的演变》一文中, 机开始的。在《文学范式的演变》一文中,姚斯将此前 的文学史研究归纳为三种主要的范式:古典主义—人文 的文学史研究归纳为三种主要的范式:古典主义 人文 主义范式(重传统);历史主义—实证主义范式 );历史主义 实证主义范式( 主义范式(重传统);历史主义 实证主义范式(重社 );审美形式主义范式 重作品)。姚斯认为, 审美形式主义范式( )。姚斯认为 会);审美形式主义范式(重作品)。姚斯认为,三者 共同的要害在于割裂了文学与历史、 共同的要害在于割裂了文学与历史、历史方法与美学方 法的内在关联,从而无法解释文学史本身的规律。 法的内在关联,从而无法解释文学史本身的规律。为了 撰写真正的文学史, 撰写真正的文学史,姚斯认为需要有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把文学与历史、历史方法与美学方法统一起来, 把文学与历史、历史方法与美学方法统一起来,这就是 他所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方法。 他所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方法。
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现代意义上的读者接受分析法以德国的康斯坦茨学 派为代表,其理论主张一般被称为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 派为代表,其理论主张一般被称为接受美学。 在接受美学看来,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物质对象, 在接受美学看来,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物质对象,只 具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读者(或观众) 具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读者(或观众)的 理解和解释,它才构成读者(或观众) 理解和解释,它才构成读者(或观众)的集体意识 和作品被释放出来的信息图示相融合而成的审美对 从而表现出实际的审美价值。 象,从而表现出实际的审美价值。 古人常称自己的书画作品为“补壁”之作, 古人常称自己的书画作品为“补壁”之作,那是谦 实际上,如果一幅书画作品得不到别人赏识, 辞,实际上,如果一幅书画作品得不到别人赏识, 那贴在墙上跟一块泥巴有什么分别呢? 那贴在墙上跟一块泥巴有什么分别呢?
根据艾布拉姆斯的说法,在西方, 根据艾布拉姆斯的说法,在西方,从古希腊罗马一 直延续下来的这种被称为“实用说”的观点, 直延续下来的这种被称为“实用说”的观点,即是 一种“ 的艺术批评方式。 一种“从作品到欣赏者 ”的艺术批评方式。它 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 件事情的工具, 件事情的工具,并常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 断其价值” 艾布拉姆斯认为, 断其价值”。艾布拉姆斯认为,“典型的实用主义 批评家把诗歌当作一种‘制品’ 批评家把诗歌当作一种‘制品’,一种为感染欣赏 者而设计的奇巧玩意儿,他们孜孜以求的是系统地 者而设计的奇巧玩意儿, 提出一些获得预期效果的方法……” 。 提出一些获得预期效果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也常常出现同样的观念, 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也常常出现同样的观念,比如 尚书·尧典 尧典》 毛诗序》 乐记》中的看法。 《尚书 尧典》、《毛诗序》、《乐记》中的看法。
姚斯在其学术研究的早期和后期对文学作品 的否定性审美经验(批判) 的否定性审美经验(批判)和肯定性审美经 愉悦)做出了不同的判断。 验(愉悦)做出了不同的判断。前期他注重 文学作品否定性的审美经验, 文学作品否定性的审美经验,并以此为基础 来探讨文学的历史和接受等问题; 来探讨文学的历史和接受等问题;后期他认 为这种否定性的审美经验并非最基本的审美 经验,从而转向对肯定性审美经验, 经验,从而转向对肯定性审美经验,即愉悦 的研究。 的研究。 从寻求文学史写作的方法论基础, 从寻求文学史写作的方法论基础,到转向对 审美经验的全面研究,进而反思接受美学的 审美经验的全面研究, 经验基础,这就是姚斯的主要思想轨迹。 经验基础,这就是姚斯的主要思想轨迹。
《乐记》节选 乐记》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 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 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 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 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 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有德.德者,得也. 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 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 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 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 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 而反人道之正也. 而反人道之正也.
艺 术 批 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高迎刚
读者接受分析法
所谓“读者接受分析法” 指的是从读者(接受者) 所谓“读者接受分析法”,指的是从读者(接受者) 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这一术语源 角度分析艺术作品的一种批评方法。 角度分析艺术作品的一种批评方法。 自美国, 自美国,通常指所有以读者为 这一批评方法最突出的代表是兴起于20世纪 世纪60年代 这一批评方法最突出的代表是兴起于 ,如此 年代 中心的文艺理论和批评, 中心的文艺理论和批评 世纪 的接受美学。 说来,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 的接受美学。其主要代表是德国南部康士坦茨大学 说来,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 世纪60 的五位教授:姚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 的五位教授:姚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 现象学意识批评、解释学批评、 现象学意识批评、解释学批评、 斯特里德,被称为“康士坦茨学派” 斯特里德,被称为“康士坦茨学派”。其中尤以姚 精神分析学的自我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学的自我心理学派、 伊瑟尔成就最为突出,影响也最大。 斯、伊瑟尔成就最为突出、结构主义和接受美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 ,影响也最大。 接受美学实际上是西方文艺理论中含意宽泛的“ 接受美学实际上是西方文艺理论中含意宽泛的“读 学都可以被囊括其中。 学都可以被囊括其中。 者反应批评”的一种,尽管“读者反应批评” 者反应批评”的一种,尽管“读者反应批评”流派 众多,但接受美学显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 众多,但接受美学显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
基于上述原则,姚斯认为, 基于上述原则,姚斯认为,文学研究应落实为文学 作品的研究, 作品的研究,文学作品的研究应落实为文学作品的 存在方式的研究, 存在方式的研究,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研究应落 实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的研究, 实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的研究,而文学作品的存在 史也就是文学史研究的真正内容。 史也就是文学史研究的真正内容。 在姚斯看来, 在姚斯看来,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显示为紧密相关 的三重历史:作品与作品相关的历史, 的三重历史:作品与作品相关的历史,即文学形式 的推陈出新;作品与一般社会历史相关的历史, 的推陈出新;作品与一般社会历史相关的历史,研 究这种关系需特别注意美学意识与历史意识的统一; 究这种关系需特别注意美学意识与历史意识的统一; 文学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姚斯认为, 文学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姚斯认为,“真 正意义上的读者”实质性的参与了作品的存在, 正意义上的读者”实质性的参与了作品的存在,就 此而言,文学是不是别的,就是作品的接受史。 此而言,文学是不是别的,就是作品的接受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