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分析(doc 7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分析(doc 7页)
内容提要:“十五”期间,陕西省工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工业总量增速加快,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
2004年陕西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2735.22亿元,占当年全省GDP的86.13%。
本文以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经济组织类型把陕西省工业企业分类,然后以2004年经济普查和2005年陕西省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通过构建对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来分析不同经济类型及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财务安全状况、资产运营状况、财务效益状况、发展水平及潜力。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一)对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安全状况分析
财务安全是指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对企业财务安全的分析包括对企业偿还各种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能力的分析。
企业如果缺乏短期偿债能力,不但无法获得有利的进货折扣,而且无力支付短期债务,而被逼出售长期投资或拍卖自有资产,甚至无力偿还债务而导致破产。
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两项指标分析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短期财务安全,通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分析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长期财务安全。
1.对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短期财务安全状况分析
流动比率表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速动比率表示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关系,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2004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全省平均水平为97%和70%,2003年全省这两个指标比率的平均水平为98%和71%,而国际上公认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别为200%和100%,显然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这两项指标与国际公认的标准仍有相当的差距。
但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全国平均水平为104%和71%,由此得出,陕西省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略低于全国水平。
进一步分析,2004年独资企业、合作合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流动比率依次是84%、 108 %、 113%、104%,后三类企业的指标比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除独资企业外,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高于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私营合伙企业、私营股份公司和私营独资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好。
独资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低,主要是因为国有独资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低。
独资企业内其他企业的短期负债能力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对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长期财务安全分析
资产负债率表示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衡量在企业的总资产内由债权人所提供的百分比究竟有多少,表明负债经营的程度。
该指标比率越低,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全国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水平是58%,而国际公认水平为50%—60%之间为适合。
2003年和2004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
产负债水平率全省平均为63.94%和65.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说明从总体来看,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经营程度偏高,长期负债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2003年和2004年绝对指标数值来看,独资企业为67.1%、70.04%,合作、合伙企业为55.38%、56.35%,股份有限公司为47.02%、48.07%,有限责任公司为69.53%、69.13%,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4年负债经营程度比2003年略有增加。
可以看出,独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较高,股份有限公司较低。
独资企业负债率较高是因为独资企业中国有企业负债率较高,高达70.72%。
另外,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负债率达69%。
说明国有企业、国有独资企业举债较其他类型企业容易,同时也说明了国有企业对举债经营的依赖性,其长期的偿债能力较差。
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港澳台商投资股份公司仅为29.38%,显著低于国际公认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其自有资金来源充足。
2004年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5.32%和45.51%,较全国平均水平偏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私营企业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困难的问题。
产权比率表示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关系,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
该比率越低,说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所承担的风险较小。
一般认为该比率略小于100%为宜。
在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股份有限公司的产权比率小于1,2003年为89%,2004年为93%,其他三种类型企业的产权比率均在200 %以上,而2003年和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权比率平均水平为180%、189%,因此从产权比率这一指标来看,股份有限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相对较强。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每期获得的纯利与支付固定利息费用的倍数关系,用以检测企业由所获得的纯利承担应付利息费用的能力。
从这项指标绝对数值来看,2003年和2004年独资企业为2.80、4.03,合作、合伙企业为5.76、5.47,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为20.82、15.99,有限责任公司为2.67、2.72。
通过比较2003年和2004年利息保障倍数指标比率,发现独资企业、合作合伙企业这一比率有所增长,反映出它们长期偿债能力增强;而股份有限公司总体和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比率有所减少,反映出它们长期偿债能力减弱。
总体而言,股份有限公司利息保障倍数较高,有限责任公司较低。
主要原因是:股份有限公司负债水平较低,因此需要偿付的利息费用较少。
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其资产负债率为48%,而其利息保障倍数达到333,反映出其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从而具有很强的长期偿债能力。
股份有限公司中的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其负债水平不高,利息支出比重不会太大,而其2004年利息保障倍数仅1.73。
这说明其获利能力不强,导致长期偿债能力偏低,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水平普遍偏高,其平均利息保障
倍数2004年为2.72,长期偿债能力总体不强。
然而,2004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利息保障倍数为13.14,反映出其盈利能力较强,从而有较强的长期偿债能力。
(二) 对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运营状况分析
企业资产运营状况分析是指对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周转情况的分析。
资产的周转速度快,反映企业资产可供利用的机会较多,取得的收益较高,表明企
业的资产利用水平较好;反之,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较低,存在投资规模过
经营企业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利润。
对企业财务效益状况的分析主要是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分析。
获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
一般来说利润相对于收入和资源投入的比率越高,获利能力越强,比率越低,获利能
力越弱。
我们通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等指标对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进行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利润的能力。
总资产贡献率是反映企业的全部资产获得利润的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的高低受总资产贡献率的制约,一般来说,总资产贡献率越高,净资产收益率也越高。
从净资产的收益率指标来看,2004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是11.08%,高出2003年近4个百分点,可见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有资本获得净利润的能力在增强。
2004年独资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8.61%、6.03%,与2004年全省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而合作、合伙企业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股份有限公司远高于其它三种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水平,且其净资产收益率成长迅速,由2003年的14.53%增长到2004年的20.90%。
这些说明独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盈利能力不佳,财务效益总体状况有待提高。
有限责任公司中,中外合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16.77%,盈利能力较强。
从总资产贡献率指标来看,陕西省2004年平均总资产贡献率为14.11%。
2004年私营合伙企业、内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资产贡献率分别为30.62%和34.1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倍,足见其较强的获利能力。
私营合伙企业与合作经营企业(港澳台)净资产收益率为13.60%和15.57%,相差2个百分点,而私营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却高出合作经营企业10个百分点。
可见,目前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了它们的净资产盈利能力。
销售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销售利润同销售净额的比率。
它表明企业每单位销售收入能够带来的销售利润,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
2004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是19%,股份有限公司与合作、合伙企业分别为37%、2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表明它们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较好。
而独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为16%、17%,表明它们的主营业务获利能力较弱。
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为12.76%、12.50%、9.2%和7.8%,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这表明陕西省规模以上私营企业主营业务获利能力及水平较低。
其中主要原因是私营企业多为资本密集程度相对较低,行业规模较小不能产生规模效益。
此外,私营企业的销售成本较大,也影响了其主营业务盈利能力。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润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用来表示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是从企业支出与收益的关系方面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
该指标比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越小,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也越好,企业获利能力越强。
2004年陕西省工业企业的平均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94%,股份有限公司(内资)该指标比率达到42.75%,是2004年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
这表明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管理规范
有效率,企业能够用最低的支出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盈利能力较强。
而有限责任公司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有限责任公司中只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为12.41%,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这说明,有限责任公司内部成本控制能力不强,从而影响了获利能力。
私营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和水平也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所以我们认为陕西省规模以上私营企业的内部管理也有待加强。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本年末所有者权益扣除客观增减因素后同年初
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该指标表示企业当年资本在企业自身努力下的实际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和财务效益的辅助指标。
国有企业、集体联营企业盈利能力不佳,财务效益状况不好。
而私营企业的资本保值率却有着很高的比率水平,如2004年私营合伙企业的资本保值增值率为485.2%,私营独资企业为203.52%,可以看出“私企”正在蓬勃发展,其盈利能力较强,总体财务效益状况较好。
(四)对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及潜力分析
企业的发展水平是指对企业的生产规模,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生产能力等要素的分析。
对企业的发展潜力的分析是指企业成长性分析,包括对净资产成长、销售成长等方面的分析。
通过人均资产额、全员劳动生率和净资产成长率等指标对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水平及潜力状况进行分析。
人均资产额表示企业每个员工所拥有的资产。
人均资产总额越高,反映出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越高,技术含量和员工素质也相应越高,企业发展水平也就越高。
2004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人均资产额为37.34万元。
独资企业、合作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均资产额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均资产为73.12万元,是全国平均人均资产额的2倍,它说明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水平较高,公司规模较大。
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均资产额为11.07万元、10.35万元、16.75万元和18.62万元,这些指标比率显示出陕西省“私企”人均资产额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这说明陕西省规模以上“私企”的规模较小,企业发展水平较低。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工业增加值与全部职工平均人数的比率关系。
该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也反映出企业的发展水平。
2004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7万元/人,远高于其他经济类型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
这说明股份有限公司能产生规模效应,员工素质较高,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阶段。
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4.1万元/人,3.9万元/人,4.7万元/人和5.3万元/人,显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私企”还很弱小,所能获取的资源有限,规模较小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员工素质不高,企业管理也不够完善,致使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下。
总之,陕西省规模以上“私企”仍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
外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1.8万元/人和16.7万元/人,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
这说明外资、合资经营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较高,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在员工素质、管理上皆占有优势,企业发展水平较高。
净资产也就是所有者权益,它代表了企业的经营实力,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表示企业不断有新的资本加入,说明所有者有对企业前景充分看好的信心。
在资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增强了企业的负债筹资能力,为企业获取债务资本打开了空间,提高了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能力。
本文对不同经济组织类型工业企业净资产成长率的分析没有上述同样的功能。
因为每一类型企业的数量是变化的,所以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
但是净资产成长率提高,说明这一类型企业在成长;反之,说明这一类型企业在衰退。
在2003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资产成长率平均为18.41%,而2004年这一比率变为43.43%,表明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整体增长速度在加快。
净资产增长较快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2003年净资产增长率分别为26.29%、21.79%,2004年分别为262.16%、53.76%。
总体来看,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潜力较好。
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的净资产成长率分别为17.39%、92.07%、6.67%和53.52%,2004年分别为103.52%、387.32%、34.01%和48.29%,显示出私营独资企业等“私企”净资产成长迅速,也说明“私企”发展活力强劲。
而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2003年的净资产成长率分别为11.26%、-41.82%、和-25.8%,2004年分别为-8.65%、106%和87.16%,看出国有独资企业等“国企”净资产增长时正时负,很不稳定,也说明“国企”成长存在内部缺陷,发展活力不足。
规模以上不同经济组织类型企业财务状况的改进建议
(一)关于财务安全状况的改进建议
通过流动比率等指标对陕西省规模以上不同经济组织类型工业企业财务
分析,总体来看,陕西省工业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短期偿债能力来看,独资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差,其他类型企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4年国有独资企业的流动比率仅83%,存在较大的短期偿债风险。
从长期偿债能力来看,2004年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在70%以上,可见国有独资企业等“国企”负债经营程度较高,长期财务安全存在较大风险。
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等“私企”的资产负债率在50% 左右,其长期偿债能力较好。
外资企业负债水平很低,长期财务安全状况较好。
从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安全状况的整体格局来看,国有独资企业等“国企”对负债经营的依赖性较大,负债程度较高,财务安全存在较大风险。
国有企业的负债大多来源于国有银行的贷款,从财务安全的角度来说,国有银行应对“国企”的放款保持谨慎态度。
“国企”本身也要正视和防范偿债风险,一方面增加流动资产比重,减少流动负债比重,整体提升短期财务安全状况;另一方面,不断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寻找合适的负债水平,提升长期财务安全状况。
私营独资企业等“私企”由于规模较小,筹资困难,负债程度较低,财务安全总体状况较好。
银行部门应该从“私企”这一群体中发现优质客户,对它们放宽贷款条件,使其有充足的资本尽快发展壮大。
(二)关于资产运营状况的改进建议
通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对陕西省规模以上不同经济组织类型工业企业资
产运营状况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运营状况总体不好,2003年和2004年总资产周转率平均值仅0.50和0.59。
造成陕西省工业企业总体运营状况不佳的原因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太低。
这些“国企”要注重自身资产周转速度,提高存货等流动资产的管理水平,降低资产的营运成本,从而全面改善资产运营状况。
同这些“国企”相比,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以及私营有限公司的资产运营状况良好。
私营企业的销售成本占总成本费用的比率较高,反映的问题是私营企业把产品销售放在公司头等重要的位置,从而使产销速度较好,资产周转较快,同时销售成本也相当高。
“私企”在努力加速资产周转的同时,也应把营运成本放在公司经营的一定位置,在维持资产运转速度的同时,控制资产运营的成本,尤其是控制销售成本。
(三)关于财务效益状况的改进建议
通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对陕西省规模以上不同经济组织类型工业企业
财务效益的分析,发现内资股份有限公司在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其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贡献率、销售利润率以及成本费用利润率与其他经济组织企业相比,均处在领先水平。
这表明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管理规范,能有效降低成本,盈利能力很强,财务效益状况良好。
它是一种很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这种经济组织类型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有利于陕西省总体工业企业的发展。
国有企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联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贡献率、销售利润率以及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这表明国有企业等“国企”总体盈利能力较差,成本控制也存在问题,财务效益状况不良。
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等“私企”总体盈利能力较强,但销售成本过高,导致销售利润率降低,影响了主营业务盈利能力。
因此私营企业有必要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降低销售成本,提高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增强总体财务效益。
(四)关于企业发展水平及潜力的改进建议
通过人均资产额等指标对陕西省规模以上不同经济组织类型工业企业发
展水平及潜力的分析,得出陕西省规模以上“私企”的规模较小,企业发展水平较低。
但是“私企”的盈利能力较好,资产营运状况优良,净资产增长迅速,发展活力强劲,可以预见“私企”将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较高,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在员工素质、管理上皆占有优势,企业发展水平较高。
所以大力引进外资企业,积极发展中外合资企业,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吸收西方前沿的企业管理理念,能够迅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提升陕西省工业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