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演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勒·柯不西埃的居住单位
• 他认为理想的现代化城市就是由“居住单位” 即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所构成。
• 1946年开始为马赛市郊区设计一座大型公寓 综合体,于1952年建成。是一栋从城市规划 角度出发设计的房屋。
共可容337户,住1600 人。地面层是开敞的柱 墩,上面有17层,每三 层设一走廊。 住宅为跃廊式,共有23 种不同类型,其中1~6 层和9~17层为居住层, 7~8层为商店和公共设 施,有面包房、副食品 店、餐馆、酒店、药房、 洗衣房、理发室、邮电 所和旅馆。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演进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3.1.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3.1.2从田园城市到卫星城市 3.1.3邻里单位理论与居住区规划 3.1.4工业城市与带形城市 3.1.5勒.柯不西埃的“明日城市” 3.1.6城市美化运动 3.1.7大伦敦规划与因果新城建设 3.1.8近现代规划史上的三个宪章 3.2我国近现代城市与城市规划实践 3.2.1近代的城市发展 3.2.2近代城市规划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论与实践
3.1.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1)欧文与新协和村
方案内容:1000~2000英亩的土地上建造可容纳1200人的公社;
建设实践:1825年带900人,用15万美元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购买了 120km2土地进行建设,后宣告失败。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论与实践
(3)卫星城市的理论与建设
翁温:1922,《卫星城 镇的建设》
卫星城市系在大城市附近,
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 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 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 人镇。
• 同时期,美国规划建筑师惠依顿也提出在 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发展, 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企业, 和大城市保持联系。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论与实践
3.1.4工业城市与带形城市
(2)带形城市——近现代交通工具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 城市沿一条高速、高运量的轴线无限延伸,以取代传统 的由核心向外围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 带形城市的用地布置在带有有轨电车的主路的两侧,宽 500米,与主路垂直方向每隔300米设置一条20米的道路, 形成梯子状的道路系统,其中除安排独立式住宅外,还 设有公园、消防站、卫生站等公共设施。 城市用地与农田之间设有林地。 他认为带形城市可以横跨欧洲,从西班牙的加的斯延伸 到俄国的彼得堡,总长度2880公里。
卫星城市的建设实践:
卧城:巴黎 半独立的卫星城:赫尔新基 卫星城镇:大伦敦规划
卫星城市的建设实践:
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巴黎
• 1912~1920,巴黎郊区的居住建筑规划,打算在离巴黎16 公里的范围内建立28座城市
• 特点:除居住设施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工 作及生活需求尚需去巴黎解决.
卫星城市的建设实践:
3.1.5勒.柯布西埃与《明日的城市》
(2)勒.柯布西埃的“明日城市”
1922年,出版《明日的城市》, 阐述对未来城市的设想,一个假 想的300万人的城市 建设实践: 1925年巴黎中心区改建规划 1933年《光明城》规划方案 对二战后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一个假想的300万人的城市
马赛公寓
在第17层和屋顶上设有幼儿园和托儿所。屋顶上有儿童游戏 场和小游泳池。 屋顶上还有成人健身房,有供放电影的设备。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与实践
3.1.5勒.柯布西埃与《明日的城市》 (3)勒.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观
• 第一:传统城市中心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 第二: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乡村——缺乏社会性; 自然美;工作不足,土 地闲置;提防非法侵入; 树木、草地、森林;工 作时间长;工资低;空 气清新;地租低;缺乏 排水设施;水源充足; 缺乏娱乐;阳光明媚; 没有集体精神;需要改 革;住房拥挤;村庄荒 芜
城市-乡村——自然美;社会机遇;接近田野和公 园;地租低;工资高;地方税低;有充裕的工作可 做;低物价;无繁重劳动;企业有发展余地;资金 周转快;水和空气清新;排水良好;敞亮的住宅和 花园;无烟尘;无贫民窟;自由;合作 城乡三磁力图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论与实践 3.1.2从田园城市到卫星城市
(1)霍华德与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的基本思想: 现代的城市和乡村相互交织着吸引人的长处和相 对应的缺点。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将这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形 成新型的“城市——乡村”关系。
城市——远离自然;社 会机遇;群众相互隔离; 娱乐场所,远距离上班; 高工资;高地租;高物 价;就业机会;超时劳 动;失业大军;烟雾和 缺水;排水昂贵;空气 污浊;天空朦胧;街道 照明好;贫民窟与豪华 酒店;宏伟大厦
带形城市建设实践
带形城市方案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论与实践
3.1.5勒.柯布西埃的“明日城市”
(1)新建筑运动倡导者的城市观 体现为注重城市的功能,考虑到工业化时代社会 生活方式的改变,充分利用新材料、新结构、新 技术所带来的城市建设中的可能性。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与实践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论与实践
3.1.6城市美化运动 (2)城市美化运动 起源:1893年,芝加哥举办的哥伦布世界 博览会 “美化”运动:以市民中心、林荫大道、 广场、公共建筑为核心的 宏伟壮丽的城市 整体设计。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3.1.6城市美化运动 (3)芝加哥规划 伯纳姆,1906年 林荫大道、放射状大 道、广场、大型公园 等城市设计手法 “城市总体规划”的 雏形 最早具有公众参与意 识的规划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论与实践 3.1.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3)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
提出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 将对大众阶层的普遍关注置于社会改造目标的首位 对集体生活与协作的强调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为大多数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健康的 生活方式,不再是独裁者表现个人淫威与欲望的工具。
3.1.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 2)傅立叶与“法郎吉”
方案内容:采用具有合理组织的功能性集团“法郎吉” 作为聚居的基本单位,以取代暧昧的公社,以巨型建筑 “法兰斯泰尔”取代边界模糊的城市。 建设实践:在1830~1850年间,在法国、俄国、阿尔及 利亚和美国等国家共进行了50个实验,但大多没有成功。 除“家庭斯泰尔”之外。
• 第三: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低市中心的密度,减弱中 心商业区的压力,使人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
• 第四:他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 城市交通系统。这种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起 来,布置在地面以上。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论与实践
3.1.6城市美化运动 (1)美国的规划传统 棋盘状道路系统 公园绿地系统规划 兴建环境良好的郊外居住区
日本大阪的泉北新 城,基本构成单元 为“近邻住区”, 约12000人
我国上 海的曹 杨新村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论与实践 3.1.4工业城市与带形城市
(1)工业城市——近现代产业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法国青年建筑师嘎涅于1901年间设计、1917年发表 提出背景: 工厂为代表的大机器生产模式 居住与工作场所的分离
“邻里单位”的建设实践
• 英国的华盛顿城,居住用地的基本构成单元为 “村”(village),人口规模为4500人 • 日本大阪的泉北新城,基本构成单元为“近邻住 区”,约12000人 • 我国上海的曹杨新村
英国的华 盛顿城, 居住用地 的基本构 成单元为 “村” (village), 人口规模 为4500人
工业城市方案内容
人口:35000人 功能分区: 中心区 居住区 工业区 火车站 绿化隔离 城市交通
1900年左右世界上最先 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中央为市中心,有集会厅、博物馆、展览馆、图书 馆、剧院等。城市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疗养及 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向阳面,工业区位于居住区 的东南。各区间有绿带隔离。火车站位于工业区附 近,铁路干线通过一段地下铁道深入城市内部。 城市交通是先进的,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发动的实 验场地。 住宅街坊宽30米、长150米,各配备相应的绿化, 组成各种设有小学和服务设施的邻里单位。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
提出背景:汽车
穿越道路危险 居住环境质量下降
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
• 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 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一般5000人 左右 • 中心建筑是小学校 • 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8 公里) •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卫星城市的建设实践:
卫星城镇:大伦敦规划
• 由阿博克隆比主持的大伦敦规划,采取在外围建立卫星城 镇的方式,计划将伦敦中心区人口减少60%.
• 特征: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 设施,而且还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及 日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就地解决.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论与实践
3.1.3邻里单位与居住区规划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论与实践
3.1.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柏拉图《理想国》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陶渊明《桃花源记》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论与实践
3.1.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有50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 间最远一天到达。城市不大,以免与乡村脱离。每户有 一半人在乡村工作,住满两年轮换。街道宽200英尺, 通风良好。住户门不上锁,以废弃财产私有的观念。生 产的东西放在公共仓库里,每户按需要领取,设公共食 堂、公共医院。

中央为商业区,有40万居民住在 24座60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 周围有大片的绿地。
• 周围的环形居住带,有60万居民 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
• 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 宅。
• 平面是现代化的几何构图。矩形 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 •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 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 绿地、阳光和空间。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论与实践
3.1.7大伦敦规划与英国新城建设 (1)巴罗报告 《皇家委员会关于工业人口分布的报告》 将区域经济问题与城市空间分布问题综合 考虑 高度集中型的大城市弊大于利
3.1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 论与实践
3.1.7大伦敦规划与英国新城建设 (2)大伦敦规划 阿伯克隆比1942~1944年编制(规划面积 6731km2,人口1250万人) 人口:疏散100余万 绿带:宽约5公里,阻止城市扩张 新城:建设8个新城 四个圈层:内圈、近郊圈、绿带、外圈
田园城市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城市周围永久性的农业用地防止城市无限扩大 限制单一城市的人口规模 实行土地公有制 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人的就近就业。
霍 华 德 构 思 的 田 园 城 市 组 群
(2)田园城市的实践 1903:莱契沃尔斯(Letchworth) 15年后人口达到了1万人,并拥有了50家工厂。 1920:韦林(Welwyn) 田园城郊——卧城的开端 1905:汉普斯特德田园城郊 1930:维森肖
• 半独立的卫星城:赫尔新基
• 沙里宁与荣格在赫尔新基新区提出了一个 17万人口的扩展方案 • 特征:除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 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 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他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 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 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 地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 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 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地的 地域上去。 他认为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城市的位置上, 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这些腾出来的大面积用地 应用以开辟绿地。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 “日常的活动”可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 然的活动”则作分散的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