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基本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巉口镇概况
第一节:行政区划
一、区域
1.历史由来:巉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来商贾云集、贸易繁荣。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它是西汉时设臵官颁标准器和国家屯粮之所,宋元时期在这里设安西城,明清两代在这里设巡检司,北宋时期有“巉口关”之称,流传至今,得名巉口,属安定区管辖。
2.地理位置:巉口镇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北部,东经104°32`,北纬35°43`,东距省城兰州79公里,南距定西城区19公里,东临葛家岔镇大营村,南接凤翔镇响河村,西与榆中县甘草乡接壤,北与鲁家沟镇将台村毗邻。
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巉口镇巉口村南街社,东距陇海线500米,北距世纪大道300米处,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
府址座东向西,与市区新城区遥遥相望,镇区总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达2.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8450 人,人口密度 650人/平方公里。
巉口镇人口平均密度91人/平方公里,其中巉口村为人口密集区,平均密度为588人/平方公里,新坪村人口密度最小,平均密度为52人/平方公里。
二、区划
1.行政建置:从1983年开始,始由巉口人民公社改设为巉口乡人民政府,2004年9月份之前,原巉口乡共设有:巉口、赵家铺、三十里铺、康家庄、冯家岔、剡家川、松川、大柏林、张家曲、花
林、小柏林、盐沟、北川、东川、甘林、石家岔、学房共17个村民委员会,94个村民小组,4121户,18550人。
2.历史沿革:2004年9月份,将原巉口乡与原景家泉乡进行整合,并将原景家泉乡所辖的常川、席滩、上岘、西坪、联星、金滩、张湾、龙滩、胜利、新坪、官兴,阳山共12个村民委员会,66个村民小组,2585户,10440人,与原巉口乡的17个村民委员会进行合并,共设臵:巉口、赵家铺、三十里铺、康家庄、冯家岔、石家岔、松川、大柏林、小柏林、盐沟、官兴、常川、联星、胜利、新坪、龙滩、学房18个村民委员会,共计122 个村民小组,6706户,28990人。
2010年人口普查结束时,巉口镇共计7904户2783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46人,总人口比2000年人口普查结束时减少1153人。
目前,镇党委下设党(总)支部33个,其中总支部3个,支部30个(临时支部1个),有党员1155名,其中农民党员1058人。
第二节:自然环境
一、地质、地貌
巉口镇境内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高度1700—2570米之间,其相对高度在150米以下,地势稍平缓。
耕地多在山的中下部缓坡地带,属半干早山区,适宜于发展农业。
镇区所在地海拔为1800米,位于关川河、称钩河沿岸,多为冲积平川,地势平坦,地形起伏在10米以下,河谷宽度为2500米至5000米,水利条件较好,人口相对稠密,文化、交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二、土壤、植被
土壤以黄土为主,在三十里铺、巉口、康家庄、赵家铺四个川
区村分布有较肥沃的黑土。
适宜种植马铃薯、玉米、胡麻、小麦、谷、糜、荞麦、豌豆、扁豆等。
全镇植被主要以乔木、灌木为主,植物大面积为柠条。
三、水文:境内无大河,仅有祖厉河一级支流关川河穿境而过,流域面积40多平方公里,正常流量不足0.2立方米/秒。
汛期为夏秋两季,主要在6、7、8、9四个月,水位较高,流量较大。
秋末、春初为旱季,河流基本处于干涸状态。
关川河主流长34.2公里,流域面积281.74平方公里(包括境外45.88平方公里)。
四、气候:常年阳光较充足,太阳能利用条件好,98%以上的家庭都在利用太阳灶烧水、做饭。
正常年降水量平均380毫米左右。
2010年降水量为:539.9毫米。
降水多集中在秋季,蒸发量高达1500多毫米,巉口镇气候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温冬冷夏热,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41.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2500.1小时。
年均气温6.3℃,极端最高温34.3℃,极端最低温零下27.1℃。
无霜期141天。
霜期较长,一般在10月中旬至次年3月,都有放霜现象存在。
常年有风,主要以春季为主,最大时,风速可达10km/秒。
第三节:自然资源
一、土地:
1.总面积:巉口镇总流域面积318.20平方公里,地形为狭长型,长23公里,宽13.8公里,周边长73.6公里。
现有耕地13.67万亩,其中梯田地12万多亩,非耕地面积120万亩;旱地面积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为3亩;近年来几乎没有有效灌溉面积;山地,川地,
林地,草地所占比例为6:1:5:8。
陇海铁路、宝兰铁路二线及国道310、312、定兰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区位独特、交通便利。
2.农作物:全镇农作物品种比较丰富,盛产小麦、豆类、玉米、马铃薯、糜谷、胡麻等作物,亦种植马铃薯、胡麻、豆类、荞麦、扁豆等,全镇每年总共种植1万亩;油料作物主要为:胡麻,全镇平均每年种植有8000亩左右。
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
3.2万亩,粮食作物面积12.8万亩,其中夏粮面积7103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5.5%,马铃薯种植面积9.2万亩,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71.9%,玉米2.7万亩,占21.1%,经济作物2875亩,占2.2%,其他作物1076亩,占0.84%。
2009年粮食总产量2.3万吨,人均产粮1720斤,其中马铃薯总产量6.7万吨,人均2.5吨,玉米总产量9007吨,人均680斤。
3.梯田:退耕还林情况:全镇共修建梯田8万亩,达到了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
全镇共有集体林地9.2万亩。
其中:有林地5884亩,灌木林地78054亩,未成林林地6140亩,宜林地1298亩,镇集体林地1200亩;落实以家庭承包方式8.7万亩,到户率93.5%。
4.退耕还林:累计完成退耕还林 6.57万亩,占总流域面积的2.06%,占总耕地面积的48%。
多年生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到4.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5%,每年粮款补助1248万元,人均达480元以上。
在退耕还林及草畜转化产业中,巉口镇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从2000年开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
相继建成了朱家山、复兴、金盆山、凤凰山、龙滩等精品流域示范点,为全区乃至全市退耕还林工程树立了样板。
退耕后,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大,饲草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后续产业的一项战略举措,因此,镇上积极引导动员全镇农民按照“山上退耕种草保植被、山下舍饲养殖建沼气,沼液沼渣肥田壮畜调结构”思路,改圈舍,搞养殖、建沼气,大力发展以肉羊、獭兔等为主的养殖业,使全镇畜草产业取得了明显效果。
2009年,林权制度改革,全镇共纳入林改面积92578亩,其中有林地5884亩,灌木林地79756亩,宜林地1298亩,未成林地6140亩,已有86559亩林地承包到户,林地到户率93.5%,涉及农户6012户,村集体统一经营5819亩(全部为村集体林场)和镇喇嘛山林场1200亩。
其中赵家铺山退耕还林示范点:位于巉口镇以北6公里处,巉郭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从2003年开始,按照整山系、整流域推进的原则,一次性完成退耕还林5000亩,荒山工程造林5000亩,栽植侧柏4.9万株,杏树3.9万株,柠条600亩,扦插红柳31万株,臭椿5.27万株。
完成总投资55万元,栽植侧柏11万株,山毛桃25万株,臭椿6万株,柠条55万穴,扦插红柳79万株,种植紫花苜蓿3500亩,建成了全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精品示范工程。
5.车道岭林场:位于巉口镇西面12公里处,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有工作人员15名。
多年来,林场引进培育了侧柏、油松等树种,发展了以梨、苹果,核桃等为主的经济林,还大量种植柠条、祀柳、沙棘等灌木林,是巉口境内保护较完整的人工林。
二、矿藏:巉口境内金属矿藏稀少。
河沙、石子是巉口镇唯一出产的建筑材料,以红粘土、次生黄土烧制的砖瓦,亦为重要的建筑材料。
三、动物:
1.饲养动物:牛,主要有黄牛、青川牛;驴,主要有土种驴、
关中驴、改良驴;马,主要有土种马、河曲马、改良马;骡,主要有马骡、驴骡;猪,主要有土种猪、长白猪、瘦肉型猪、杜洛克猪;羊,主要有土种羊、新疆细绵羊、小尾寒羊、改良羊;兔,主要有长毛兔、獭兔;狗,主要有土种狗、狼狗、狮娃狗(哈巴狗);鸡,白洛克鸡、土种鸡、改良鸡、肉鸡等优良畜禽品种。
2.昆虫类
①卫生害虫:蚊、蝇、虱、臭虫等。
②畜禽害虫:虱、牛虻、羊冰草等。
③仓储害虫:日本蛛甲、豌豆象、麦蛾等。
④农作物害虫:土蝗、大豆实心虫、小麦金花虫、大豆卷叶蛾等。
⑤林业害虫:柏蚜、白杨条蚜、柠条种子蜂、青杨天牛等。
⑥害虫天敌及益虫:多异瓢虫、七星瓢虫、中华广肩步行甲、蜻蜓、螳螂等。
3.野生动物:
①兽类:高原兔、崖獭、獾猪(土名“窜猪”)、穴虎子(土名“臊虎子”)、蝙蝠、家鼠、沙土鼠(土名“黄老鼠”)、金花鼠(松鼠)、鼬鼠(黄鼠狼)、五趾跳鼠(土名“跳兔子”)等。
②鸟类:麻雀、白脸山雀(土名“燕麦鸟”)、土白灵(土名“地地窝”)、山鸡(土名“旮旯鸡”)、燕子、喜鹊、红嘴鸦、布谷鸟、啄木鸟、石鹰(土名“石老哇”)、鹌鹑、野鸡、猫头鹰、鹞鹰、鸡豹子(土名“花卯”)等。
③爬虫及节足类:蛇、蜥蜴、壁虎(土名“七寸子”)、伊威(土名“麻鞋底”)、蚕、蜘蛛、蚯蚓、蚂蚁等。
④水生及两栖类:蜗牛、青蛙、癞蛤蟆等。
四、植物:
1.农作物:春小麦、大麦、玉米、荞麦、扁豆、胡麻、洋麦、筱麦、荞麦、燕麦、豌豆、蚕豆、谷子、糜子。
2.林木:巉口镇降雨稀少,气候干旱,是发展柠条产业的理想区域,柠条保存面积4万亩,正在开发市场,寻求项目合作。
其他有:白杨树、榆树、松树、柏树、杏树、梨树、苹果树、桃树、山毛桃、文冠果等。
3.花卉:芍药、郁金香、牡丹、百合、菊花、杜鹃花、吊兰、君子兰。
4.药物:巉口镇气候复杂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地产药材有柴胡、党归、党生、黄氏、板兰根等,开发药材精深加工,建立了定西扶正制药厂和和金羚生化集团公司。
5.野生植物:牵牛花、狗尾草、马蹄莲、苔癣、蘑菇。
五、水:
1.地表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全镇共建成水窖15668眼,户均
2.3眼。
2.地下水:水位低,盐碱度高,不能做灌溉生活之用,利用率小,主要为工业用水。
3.人畜饮水:巉口镇地处西北地区东部,长期处于干旱的困扰之下,政府组织实施的“121集雨节流工程”以及“141集雨节流工程”,极大地缓解了当地人畜饮水的困境。
六、旅游资源
1.自然资源:巉口镇地处西北要塞,形状呈几何三叉形,四面环山:东靠丁家山,东南为喇嘛山,西南临朱家山,北望莲花山,巉口镇区坐于四山中心,且被四山分割成三条峡谷延伸地带,南去定西,西北向门户兰州,区位优势明显。
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留下了新莽权衡、汉墓群等一大批古文物资源;加上近年来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一系列治理工程,完成了许多整流域亮点精品工程,主要有:墩岭山、喇嘛山、赵家铺山、朱家山、丁家山、石家岔流域、唐家岔流域、复兴流域、九华沟流域、常川流域
2、地文景观:
(1)山峰:
①墩岭山(又名莲花山):距镇西北两里许。
其山顶尚遗存明代狼烟墩(烽火台)一座,故名墩岭山。
海拔2000米,绿化面积271公顷,其山势“巍峨而丰腴,森削而俊丽”。
青烟古刹坐落于此,为定西八景之一。
欲观日出,东方未晓登攀,盘旋山顶,跃上烽台,举目四望,豁然开阔,大好河山尽收眼底。
群山环抱,河水蜿蜒,烟霭飘渺,山风徐徐。
此时,遥望东方,看佛光日出,心旷神怡,遐想联翩。
②喇嘛山(又名周麻山):位于巉口镇东面,距离巉口镇镇区8公里处,山上植被生长良好,树木主要以松树、柏树为主。
自改革开放以来,喇嘛山就是巉口镇的主要封山禁牧示范区之一,一直保护得力,树木植被生长旺盛,现有覆盖面积8平方多公里。
山上草木繁多,是游玩娱乐的好场所,也是野生动物歇息的好去处。
山
上野山鸡,兔子、黄鼠狼等随处可见。
夏天山上植被一片葱绿,景色迷人。
冬天,松柏葱绿,是巉口镇的一片亮丽的风景线。
朱家山:位于巉口镇以南4公里处,共涉及三十里铺、大柏林2个村、4社860人,总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
在实施中组织地方群众和民兵11000多人次,积极投入到整地、栽树、修路等工作中。
共完成军民共建双拥林6000亩,其中荒山整地造林3000亩,栽植侧柏25万株,沙棘7万株,四翅冰藜10万株,新修、改造道路10公里,栽植行道树4000余株,通过“双拥”生态林的建设,进一步加深了军民鱼水之情,至今该流域生态植被生长良好,保护得力,治理效果明显,其山顶有中国农业银行为朱家山生态万亩林精品工程修建的观望亭一座,总造价20余万元,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分层设计,美观大方有厅有碑有走廊,犹如世外桃源,美轮美奂,精品示范片带尽收眼底,是游玩、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好场所。
3 .重要流域:
(1)九华沟流域:位于定西市安定区西北部,巉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总面积83平方公里,辖巉口镇、称钩镇两镇的5个村35个社,1476户6899人。
1997年,九华沟流域被列为全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示范项目。
通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开发,目前全流域共有耕地4.77万亩,人均6.9亩,梯田4.5万亩,造林留床4.5万亩,多年种草留床4.8万亩,退耕16487亩,新修主干道路149公里,治沟骨干工程7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44.9%提高到86.3%,土地利用率由63%提高到81.7%,
林草覆盖率由24%提高到57.1%,年土壤侵蚀亩数由5400t/km2降低到915 t/km2,是一片值得借鉴的精品流域工程。
(2)唐家岔流域:唐家岔流域位于安定区西北部,辖新坪、胜利、联星、龙滩4村6个社,193户829人,总流域面积9.8平方公里。
近年来,流域内兴修梯田5300亩,实现了全区第一个梯田化示范点。
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草1560亩,人均达到2亩,实施荒山造林2600亩,流域治理程度达到70%。
建成梁峁、坡面、沟道、村庄道路四个防护区,形成了完整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和综合治理、预防监督、开发利用与发展地方支柱产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体系,取得了显著治理效益。
流域内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常川流域:位于巉口镇西北面,流域面积5公里,西面为大嘴山,海拔高度2000m。
东靠九华沟流域。
北面为阳屲山,山高1900m,方圆3公里。
4.庙宇寺院:
巉口青烟寺:位于巉口镇以西三公里处,占地总面积30余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
座落在巉柳高速公路沿线,莲花山麓。
因每日早晨,青烟缭绕,久久不散,得名“巉口青烟”,为定西八景之一。
寺内出土的陶质器皿等,据考证属汉代器物。
由此可见,远在汉代这里就建有禅林寺院。
后又出土的铜质佛灯,经鉴定,是宋代产物。
由此推断,青烟寺建于汉代,兴盛于宋朝。
青烟寺几经兴衰,屡建屡毁。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平凉崆峒山莲花寺系,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于1993年开始,多方呼吁,募捐募资,积极争取,重新规划,精心设计,购运砖木,动土重建。
现在,青烟寺依山走势,院内殿宇布臵对称。
北、西、南三面各两进,建筑物之间走廊贯通,连为一体。
前殿为护法殿,供:释迦牟尼坐像(铜质镏金,高1.50米)、地藏王菩萨及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皆为缅甸玉,高1.70米,重1000公斤)、护法韦陀天尊、伽蓝圣众两菩萨(皆属铜制,立像)。
后殿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匾额四字,出自赵朴初先生手笔。
殿内有释迦牟尼及西方三圣四尊玉制坐像(像高、重与前殿诸像相同),殿内玉佛系缅甸华侨傅凤英居士及归国华侨袁志凌先生鼎力资助,于1993年—1998年分前后两次接回定西。
护法殿右端设念佛堂一处,造型严谨,质朴典雅,顶端悬挂匾额一块,“念佛堂”三字亦出自赵朴初之手,字形稳健,笔力雄厚,堂内供奉小佛象十多尊,是常住尼僧念佛诵经之所。
左端有藏经楼一个,楼内藏书两万余册,皆为佛学经典,寺院每年集到全国各地结缘经书三千余册,为了弘扬佛法,宣传佛学,寺院每年对外免费赠阅发放经书两千余册。
藏经楼右侧设祖师堂一所,是纪念出家已故、对该寺作出一定贡献的先师纪念堂。
居士林活动场所,三面皆为仿古两层建筑,里边设大型念佛堂一处,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一个。
念佛堂内供2005年6月从浙江请回铜质渡金西方三圣坐像(高1.50米),造形端庄,慈目善良,供四方挂单出家人及各地正信居士早晚诵经之所,可容百人集聚念佛。
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布臵有条有规,庄严肃穆。
内供从三黄五帝,孔子启始,共设11970个姓氏牌位,是超度纪念先祖亡灵之处,可容百人进行瞻仰纪念。
院内还设报恩堂、功德堂、吉祥堂、西归堂及正信居士安养院等宏伟建筑。
这些仿古建筑群,前檐挑角,格扇雕刻,飞阁流丹,状极宏伟。
居士林定在农历每月初一、
十五两日,安排集中进行佛事活动。
绕居士林进入后院,其建筑庄严整洁,错落有致,院内有大小僧房77间,斋堂大小两个,可容纳百人一次性进膳。
居士已发展到800余人,主要分布在兰州、白银、平凉、天水、定西各个地区。
除寺院长住10余名尼僧外,前来寺内挂单的有北京、内蒙、山西、陕西、兰州等地出家人及各方正信居士,在这里坐禅修行,习经悟道。
海会塔座落在居士林左前方,高约27米,塔身7层,造型巍峨,风雅优美,塔内供养大小玉佛三十六尊,塔外勒碑撰文,追记悟冒法师、灵峰上人等几位法师功德及叙述建寺年代。
寺院北端半山处,屹立一尊汉白玉精雕露天观音站像,面朝东方,慈目远瞩,身高5米,底坐3米,重约6吨,分五块组成,2002年从河北迎请于定西。
寺外建修一所法物流通处,长住两人,进行法物结缘。
门楼两侧设大小两所客室,接待南来北往香客小憩。
寺内悬挂各地赠送匾额数十面,主要有:北京众居士赠、法闻大师题“善为福本”,平凉佛协、崆峒山佛教住持妙林法师赠题“续佛慧命”,兰州众居士赠送“慈航普渡”,定西西岩寺佛管会赠“利乐众生”,赵朴初先生的“大雄宝殿”、“念佛堂”等,这些匾额题字,用笔圆润,苍劲有力。
5.文化:
全镇有村级文化室18所,藏书共计达到3万册以上,影像资料5千多份。
其中以“陇中人家”、康家庄村农家书屋及巉口镇文化中心等为主要代表。
(1)“陇中人家”:位于康家庄新农村中心,总投资32万元,建筑面积680平方米,是由镇文化站牵头,动员组织能人,依托康家庄新农村建设的集文化娱乐、古具展览、计生宣传及“农家书屋”
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
在“陇中人家”的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巉口古文化、农情民俗文化。
古文化就是新莽权衡、古安西城遗址等;农情民俗文化就是征集陈列陇中人民生产生活用具,充分展示陇中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同时形成了青少年教育基地。
“农家书屋”是“陇中人家”建设的一部分,目前藏有各类图书杂志共计2100多册,其中文学类280册,小说类720册,科技类650册,外国文学类180册,社会学科类270册。
同时,进一步创新载体、强化服务,组织引导本村退休教师、干部职工及知识青年,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组建了读书协会,有会员28名。
目前,借阅图书的农民群众累计达1900多人(次),借阅图书累计达1900余册,使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得以丰富充实的同时,接受教育,提升建设新农村的能力,为丰富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康家庄村农家书屋:康家庄村位于安定区巉口镇以北1公里处,西靠青烟寺公园,东接巉口中学。
全村现辖9个村民小组,544户,2189人,总流域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68亩。
2005年12月份,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给康家庄村赠送图书400余册,并配套赠送了书架、桌椅等设备,镇文化站配套赠送各类书籍200余册,建办起了巉口镇第一所“农家书屋”,在现藏的2100多册图书杂志中,文学类280册,小说类720册,科技类650册,外国文学类180册,社会学科类270册。
(3)巉口镇文化中心:巉口文化中心始建于一九八零年十月一
日,相继在九七年六月,二OO九年七月经两次改建,形成了集活动室、多功能室、阅览室、展览室、广播电视室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楼一栋,建筑面积为570多平方米,有露天剧场一个,工作人员6名,下设村级文化室四个,业余剧团四个,秧歌社火对20家,业余书画家27人,文学创作者5人,摄影师11人,剪纸、刺绣等民间爱好者170多人。
每年开展的活动有:举办美术、摄影、音乐、书画培训班,配合农技部门举办科技讲座,组织全镇范围内篮球、武术、象棋竞赛,举办书画、剪纸、民间刺绣等展览,组织安排春节期间秧歌、社火、业余剧团、老艺人说书、清唱等调演活动。
该中心一九九七年被评为全省镇级示范文化中心。
6.巉口文物古迹:
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以来,巉口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就一直是重要的交通要塞,西汉时设臵官颁标准器和国家屯粮之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在横贯甘肃东西商路的交通重镇上留下了众多古迹遗物,以及典故传说。
至今,巉口境内出土了诸如“新莽权衡”、“泥封”、“卜骨”、“玉蝉”等一批珍贵的汉代文物,留下了宋元时期设臵的古安西城、朱家庄北遗址等一系列古迹。
(1)“新莽权衡”:于1925年在巉口村上堡子社出土,共八件:一衡、一丈、一钩、五权。
现在,一衡、二权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丈、一钩、三权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盼望它们能够早日“团聚”。
“新莽权衡”为王莽改制时新颁度量衡的珍贵实物鉴证,大权和衡丈上有小篆文诏书81字,并有“始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的纪年铭文。
权为环状、铜质,实际就是现在的天平砝码。
《汉书〃律历志》载:“圆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复始”。
新
莽权衡之面世,目前全国仅此一例,因而弥足珍贵,属国家一级文物。
(2)珍贵文物:近年来,在巉口陆续出土了“泥封”、“卜骨”、“玉蝉”等一批珍贵的汉代文物,其中2000年出土于汉代遗址内的“阴颖丞印”泥封和“星占卜骨”相当完整,十分珍贵,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一级资料文物,现收藏于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
据考证,“阴颖”在今河南省境内,说明巉口在当时是重要的中转公文书信的驿站。
“星占卜骨”主要是当时人们用来根据天象占卜人间吉凶的卜具。
在汉代,占卜十分流行,虽有迷信色彩,但也包含了一些朴素的科学思想和探求精神,说明当时的巉口不仅有繁荣的商贸,而且有比较发达的文化。
(3)古安西城遗址:1096年(宋哲宗绍圣三年),筑安西(今巉口镇三十里铺古城)。
古城遗址如今犹存,甚为古老壮观,附近有大量的古墓遗迹,如今保存完整,有很好的考古价值。
(4)汉墓群遗址:现以巉口为中心的南北不到15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上百座汉墓群,其中省文物保护单位两处。
近年来,省、地、县文物部门在巉口发掘的汉墓达20余座,出土文物上百件,特别是1999年配合巉柳高速公路巉口立交桥建设工程而发掘的两座西汉积炭木椁墓价值最大。
该墓规格较高,出土文物珍贵,按汉代丧葬制度,此种规格只有官宦或贵族阶层才能享用。
说明在当时的巉口,必有名门望族存在,也必定设有一定级别的官署。
除此之外,在巉口还先后出土“五铢”、“货泉”、“货布”、“大泉直一”等品类繁多的汉新钱币。
另外在巉口汉代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铁器、铁渣和牛、羊、马等畜类的骨骼,说明当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