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欧洲意识_的培育_与近代欧洲_民族意识_形成之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2期

2010年4月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J OURNAL O F SHANGR AO NOR MAL UNIVERSITY

Vol 30,No 2

Apr 2010

收稿日期:2010-01-16

作者简介:张文伟(1966-),男,浙江杭州人,上饶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史学硕士,主要从事世界历史和史学理论研究。

论 欧洲意识 的培育

!!!与近代欧洲 民族意识 形成之比较

张文伟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摘 要: 欧洲意识 的培育是欧洲联合进一步深化的关键。 欧洲意识 与 民族意识 都是人们对地域性共同体归属和忠诚的一种情感。正如 民族意识 是维系近现代民族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情感基础, 欧洲意识 也是将欧洲民众集合在一个超国家新共同体内的必要的精神支柱。促使当代欧洲走向联合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与决定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相似的,近代 民族意识 形成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在 欧洲意识 培育过程中可以借鉴的。

关键词:民族;欧洲;民族意识;欧洲意识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37(2010)02-0083-05DOI:10.3969/j.issn.1004-2237.2010.02.016

二战 后欧洲联合 从本质上看,它应该是欧洲

民族融合的一种尝试 [1],是欧洲继近代创立民族国家体制后的又一次制度创新。民族国家是建立在民族主义观念基础上的,其核心是 民族意识 。 民族意识 是一定地域内的人们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文化的相互认同感,是维系近现代民族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础。当代欧洲联合的目标是创立一个超国家的新共同体,该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一种能凝聚欧洲民众的新认同感,即 欧洲意识 。

欧洲联合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建立一种超国家的新共同体。原欧共体执委会首任主席哈尔斯坦就曾强调欧洲联合 政治的目的与经济的目的处于同等优先的地位 [2](P120)。目前,欧洲经济一体化已经十

分成熟,而政治一体化则明显滞后[3](P287),这已经严重制约着欧洲联合的深化。

欧洲联合从一开始就包括了谋求建设一个政治共同体。1953年斯巴克委员会提交的∀欧洲共同体宪章#就设计了国家模式的欧洲政治共同体的体制结构[4](P 140),但一直没有实际动作。20世纪70年代初,欧共体再度探索政治联合,但仅限于谋求成员国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协调立场,采取共同行动。1987年生效的∀单一欧洲法令#再次明确了包括政治一体化在内的 单一欧洲 建设目标,但实施过程仍很艰难。1991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马约)标志着欧共体从一个经济性组织开始向经济、政治、外交、防务实体的转变,但丹麦全民公决的否决和英国推迟批准马约曾一度使欧盟建设陷入困境,人们开始意识到欧洲联合在普通民众中认同度并不高。2004年欧盟成员国领导人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试图

将欧盟建成具备国家形态的 超级国家,但2005年在法国和荷兰全民公投中被否决,引发了欧盟宪法危机。2007年欧盟各国首脑发表的∀柏林宣言#中,提出要结束欧盟制宪危机,但又不得不承认 欧盟今后要继续维护各成员国的独立性和多样性的传统[5]。为扭转危局,欧盟对∀欧盟宪法条约#进行了修改,2007年10月签署了∀里斯本条约#,历经曲折,直到2009年11月才被所有成员国批准。所以今天欧洲联合在政治领域采取的仍是政府间合作的方式,欧盟一时还无法摆脱 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

欧洲政治联合进程印证了超越民族国家主权的艰难性。欧洲联合能发展到今天是建立在成员国主权让渡基础上的,在不长的时间内参与欧洲联合的国家让渡了大部分经济主权已实属不易。但涉及政治主权让渡还是超出了一些成员国尤其是各国普通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在民族国家运行体制下所接受的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仍根深蒂固,每当认为民族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一些欧洲民众常用自己的否决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应该说,欧洲联合的不断发展也在改变着欧洲民众的心理,在大部分欧洲民众心中, 欧洲意识与 民族意识是共存的,只是目前 民族意识仍然是第一位的, 欧洲意识或欧洲认同是脆弱的[6](P9-10)。造成今天欧洲联合尤其是政治联合不彻底的根本原因,是一些欧洲民众心中传统的 民族意识和主权观念,而缺少一种深厚的情感或者文化上的联结,还没有归属于一个欧洲大家庭的强烈感觉[7](P152)。这种情况早已经引起了欧洲政治、知识精英们和一体化领导机构的重视。法国前总统齐斯卡尔∃德斯坦在回顾和总结欧洲一体化50年发展历程时,就指出下一个50年关键是要培养 欧洲意识[8]。

欧洲联合深化呼唤构建培育 欧洲意识。 民族意识和 欧洲意识认同的对象是有差别的,但它们都是一种对地域性共同体归属和忠诚的情感,都必须建立在对共同利益和共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 民族意识是近代民族化发展的情感基础,而 欧洲意识是当代欧洲联合发展的必须。

人类的群体性、社会性特征决定了每个成员 似乎始终自然而然地给一个特殊集团吸引了去,对之表现一种显著的忠顺心理[9](P1)。所以历史上就存在着各种的人们共同体形态,它们与其成员之间构成一种保护和效忠的关系,当今主宰世界的共同体形态是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是近代欧洲历史发展的特殊产物。中世纪欧洲人往往拥有多重身份,既是世俗帝国(如神圣罗马帝国)的臣民,又是罗马天主教的信徒,也是封建领主的附庸或农奴。到中世纪晚期,统一君主国家的建立,击碎了欧洲 大一统的帝国和宗教联盟。民众精神和心理的归属对象也逐渐由对领主的依附转为对君主的忠顺,由对天主教的归属转为对国家宗教的信仰,实际上这就是 民族意识的萌芽。

首先是分界线,然后才是感情[10](P24),生活在固定疆域内的人们因日益频繁而又密切的交往,自然生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和认同的感情。为扫清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政治障碍,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资产阶级又开始谋求夺取政治权力。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各国资产阶级先后建立起自己的统治。而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步构建了一种民众新的忠诚对象以取代对王权的忠顺,这就是以 民族意识为情感基础的民族国家。 民族之所以存在,并非由于人口、地理和种族等原因,而是由于其他民族的存在[11](P9),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在发展和扩张中的激烈竞争和冲突,促使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升华为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尤其是19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给欧洲其他国家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在抵抗拿破仑侵略中,保卫祖国成为各国民众的共同信念,民众所迸发的爱国情感逐步凝练和升华为 民族意识,走民族化道路成为欧洲国家的必然选择。所以法国大革命 标志着君主专制时代的结束,以%民族国家&为本位,而不是以王朝为本位的时代的来临[12](P89)。19世纪开始,欧洲狂热的带有浓厚排他色彩的民族竞争刺激了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加剧了国家间的对立乃至仇视,强化了民众基于地缘、语言、风俗习惯等文化层面的 民族意识。这导致了民众新的忠诚对象即 想象的共同体[13](P7)!!!民族的最终形成。近代公民社会的建立更强化了 民族意识。 一个国家的合法性,∋∋它需要公民自由而主动的认同。[14](P57)18世纪启蒙运动传播的自由、平等的 天赋权利观念和人民主权学说动摇了民众对君王的忠诚。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制国家和它管辖下的民众的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变革,民众获得了法律形式上的个人解放和自由平等权力,成为国家的公民。民众通过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而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和骄傲,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国家责任和义务的认同, 民族意识的情感也由 一种模糊的情绪发展成为一种真正的信仰[15](P340)。民族及民族国家成为了民众归属和忠诚的对象。

84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0(第30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