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景观生态格局与过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景观生态格局与过程分析

张少莹

(成都文理学院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位于成都市双流县境内,地处温带常绿阔叶林带。这里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虽为人工景观,却营造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校园景观生态格局以及过程,可以了解校园的景观生态情况,从而评价校园景观生态环境,对校园景观的管理以及未来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江安校区;景观生态学;

生态格局;

过程分析【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

2018-07-23[作者简介]张少莹(1986 ),女,硕士,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居住景观、生态景观研究。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是环境生态化、景观园林化、校园信息化的新型大学校园,位于成都市西南角双流航空港经济开发区的白家镇和文星镇之间,

用地规模约200ha ,与4条成都市城市干道相通,

交通十分便利。校区总体设计的主要特色是打破了以往校园轴线对称结构的模式,实行功能分区,

将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管理类建筑集中在一条全长2.2km 、宽24m 的环道以内,成为校区的腹地。教学区的东西两侧设有学生生活区。

校区水面积约30ha ,占校园面积15%左右。其中,岷江的支流江安河横穿校园,

与波光粼粼的明远湖,共同构成了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另有三条以著名校友命名的人工支渠:德水、沫溪、巴渠,穿流于建筑楼群之间,形成一个

“川”字;渠水汇入明远湖、江安河,流入长江,汇入大海,与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相呼应。校区绿化设计以生态绿色为

主题,

绿化面积占校区总面积的52%,绿色走廊贯穿校园的景观步行道,渗透到四周的建筑群。使建筑镶嵌在景观之中,

又将景观向建筑的内部空间延伸,实现环境生态化,景观园林化的总体效果。

1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是研究在一个相对大尺

度的区域内,

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景的空间结构、

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它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

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

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景观生态学在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

生态学过程中相互作,

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配合。景观格局是一种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状各

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

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构成并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

2校园景观生态格局与过程

2.1

校园景观格局分析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其空间格局,即大小和形状各异的

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比如不同类型的斑块可在空间上呈随机型、均匀型或聚集型分布。它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要分析校园的景观格局,就要从“基质———斑块———廊道”这个模式来探讨学校景观要素的构成,从而分析景观格局。

2.1.1基质分析

基质是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形式。景观是由若干景观要素组成,其中基质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在江安校区中,人工打造的硬质铺地(包括运动场地)以及建筑构成的硬质界面是占主导地位的肌底,也是校园景观中的基质。校园硬质部分分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运动场以及连接这些区域的广场道路等。另外一个主要硬质区与是位于学校中部的教学活动区,这里有教学楼以及图书馆,

体育场(馆),还有成都高校最长的桥———长桥,以及庆祝建校110周年庆典的景观水道。

2.1.2斑块分析

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斑块的丰富程度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分析斑块的构成以及相对位置可以得出校园大致的景观布局。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的斑块大致分为建筑区、植被区、水域、硬质铺装区。在这些斑块中,位于校园中心的水域区以及植被区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个区域的水域为江安河以及明远湖,

还有位于校园中心偏北的不高山植被区,这个区域被称为“绿色中心”。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态效益良好。校园整体绿化结构是以生态

“绿色中心”·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通过数条绿化走廊向四周渗透与延伸,形成网络状绿化体系,成为整个校园生态景观系统中心基质,“绿色中心”中生态岛、苗圃、植物园、滨河绿化的环境设计追求自然状态的景观效果。

位于“绿色中心”周围的是学生生活区域以及教学区域。其东侧为教学区,由南向北为公共实验区、公共教学区、院系教学区,均成带状布局,公共实验区西端、校园主入口处,设行政管理中心;核心区东北侧为首期学生生活区,西侧为二期学生生活区。在学生生活区与生态核心区、教学区之间通过绿化、体育运动场与生活休闲设施的结合设计形成一条半环状生活体育休闲带,强化三者之间的联系,并成为学生日常主要的休闲生活空间。

校园内斑块间的衔接采用穿插的形式,软化了斑块与斑块间因为元素的不同而造成的边界,同时很好的融合了不同的材质。各建筑群以斑块状嵌入绿化斑块,教学建筑之间强化规整的密林种植与草坪、硬地相结合,以人工化的环境与核心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在斑块的布局上,采用了“绿色中心”在校园核心位置,建筑等硬质斑块以群体连接的几何形态围绕核心景观。在“绿色中心”周围布置有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和学院楼、工程训练中心等。教学区采用带状布局结构,周围的绿化也采用带状布置,带状组团状的建筑布局使之相对集中、整合,进而通过广场、院落、步行街、连廊、平台等空间建筑元素,使其彼此之间取得紧密的联系,丰富建筑的空间形态,并强化其内外空间的连续性、层次感和场所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提供空间支持,增强建筑内外环境的活力。学生生活区域采用组团形式,绿化也采用大面积的片区绿化形式。这些区域环状围绕核心景观,与周围的绿带层层围绕,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2.1.3廊道分析

校园的廊道主要是由道路组成。除了道路之外,长桥以及长桥北面的景观水道构成了校园的特色廊道。校园东西南北贯穿两条由街道、广场、长廊组成的景观性公共性生活走廊由西向东将学生生活区、“绿色中心”与教学区连接,整个校园由一曲线型环路将各功能区连成一体。

校园设一环状曲线型主干道,红线宽度24m,连接各功能区。各功能区内车行道路为6m。校园分设6个出入口,主入口设在川大路北侧,以一系列广场空间延伸至校园中心。东入口也是较为主要的入口,以气势恢宏的景观水道强化其在数条东西向通道中的主导地位。贯穿校园东西南北设置景观性步行道并使之向各建筑组群中延伸,形成覆盖整个校园的步行网络。沿主干道,串联若干停车广场,(可根据需要,逐步建设),以适应机动车的长远发展需求。

校园的廊道起到的主要作用有两方面,一是连接各个斑块,成为信息能量以及物质流动的载体,二是成为校园特异性景观,成为校园标志,展现校园特色以及文化。

2.2校园景观生态能量流动过程

景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可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过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用,共同完成景观中的生态学过程。以下分别从物质流,能量流以及信息流三个方面探讨该景观。2.2.1能量流

校园能量流有自然和人工两类。自然能量有太阳能、风能、热能等、人工能量有天然气、电能等。

太阳能和风能在校园景观中的作用比较明显,太阳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校园绿色植物生长所需能量。太阳能照射绿色植物以及湖水引起水分蒸发,维持了校区内温度的稳定。自然风能使校区内空气流动加快,带走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积累。

天然气和电能维持了校园的基本功能,同时也有部分转化为热能等进入校园自然环境循环系统。

2.2.2物质流

校园物质流动分为人为影响造成的物质流动以及自然环境的物质流动。

人为影响的物质流动主要以生活为主,包括日用品、餐饮社会产品,主要由校园南门进入校园,学生和教职员工也会携带进入校园。除此之外还有教学中的文具书籍等用品,均来自于校外的印刷厂等。除此之外,校园的明远湖承包鱼塘也会有食用鱼类被捕捞运出校园。

自然景观生态中的物质流动主要是依靠风能传播的粉尘、种子、噪音等,依靠地表径流传播的水资源、种子、养分等。还有植物的落叶进入土壤循环重新被吸收,动物传播花粉种子等行为。

2.2.3信息流

依据生态学信息流动原理,在该景观中的信息流动包括物理信息流(光,声音、辐射等)、化学信息流(有害物质等)、生物信息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动植物之间的交流等)。

校园的信息流主要是依靠能量流或物质流来传递,同时,校园信息流也是履行校园职能的主要能流。老师授课,学生获得知识都是通过信息流动完成的,校园的自然环境也依赖着各种信息流。

3校园景观生态小结

通过对校园景观生态的格局和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校园景观的生态的静态与动态情况。根据校园格局与能流的稳定与否来判断校园景观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满足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存。

校园是人群较为集中,停留时间较长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不仅要注重校园功能,更要注重校园环境。在这个人为打造的空间中,营造和谐稳定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校园建设要遵守层次分明、协调共生、生态平衡的原则,合理规划校园内部格局、协调好内部功能分区,才能使校园的布局设计满足学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建新.景观生态学实践与评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苏伟忠,杨英宝.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下转第2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