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美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审美
宜人环境的视觉特征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被现在称为环境审美。环境审美指通常探讨的是
环境中的美感及其视觉特征。公众在体验城市景观时,会产生与审美相关的情感反应,有时环境令人激动,有时令人愉悦,但有时令人反感。由于设计人员与公众对景观和建筑的认知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设计中,
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中,必须提倡公众参与。美国法院已经裁定,建筑美观应作为由公众控制的、
单独的基本要求(Pearlman,1988,引自林玉莲、胡正凡,2000)。
1. 环境美感的评价流派
我们大致可以将环境美感的评价分为三种,即以专家评价为主的,认为美既存于景观之中的形式美学
模式,和以检测公众的知觉与认知为主,应用社会科学方法的喜爱度模式(徐磊青、杨公侠,2002),以
及经验主义的美学模式。专家评价工作都由少数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完成,通过对评价对象的线条、形体、色彩和肌理等,来强调诸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空间或环境的形式美原则。另外,专家评价还
常常把生态学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标准。
在环境美质的量化评价中,由于无法用物理定义的品质,主要用问卷来检测公众的知觉与认知的喜爱
度模式,测试人们对环境的喜爱程度,以判定环境的美感。常用的量化方法有配对比较、分类、排序和等
级测量等。这些方法依赖语意,但是我们也可以用态度量表测量。目前喜爱度模式主要包括心理物理法和
认知学派。
1)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方法的景观评价模型实际上分两个部分:一是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也即景观美景度;另一部分是对构成景观的各成份的测量,而这种测量是客观的。审美态度的测量方法有多种(俞孔坚1986)。
通过实验、案例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等,心理物理法的美学评价有了很大的发展。譬如,Schroedor 和Daniel(1981)测量森林景观,他们发现大树、大面积的地被植物及灌木、小量乔木与小树的组合,有较高的美感。Buhyff和Wellman(1980)甚至从照片测量景观特征,并发展出如下的预测模式:景观喜爱度=
10.83 (突出的山形)
-0.59 (突出的山形)2
1.57 (远处的森林)
-8.60 (中景中闹虫害的树木)
0.97 (平坦的地形)
这些数字指的是这些项目对景观喜爱度的贡献程度。虽然突出的山形、远处的森林与景观喜爱是正相关,突出的山形有近11倍的值,是相当重要的预测因子。但在这个回归方程中,突出的山形与景观喜爱呈倒U 形的关系。也就是说对突出山形的喜爱上升到某一点以后,如果照片上有太多的突出山形(方程式中的2次因子),则反而它就降低了环境中的美感。
一般来说,自然景观中的树木、天空和水体等自然要素的面积、类型与位置(中心与边缘、附近与远处等)对于环境的喜爱度都有强烈影响,而且在不考虑个体差异的情况下,这些实质要素能够解释美感方面的差异。
关于环境美感的实验研究已经说明下面几点在审美中的重要作用:1)景色中不同元素的比例;2)距离;3)景色中这些元素的位置。
2)认知学派
认知学派把景观作为人的生存空间来评价。强调景观对人的认识及情感反应上的意义;试图用人的进化过程及功能需要去解释人对风景的审美过程(俞孔坚1988)。
Kaplan和Kaplan(1982)认为人们喜欢某些风景和建筑景观是因为“这些地方提供了参与和存在意
义的保证”。环境喜爱是由两个认知过程调和的:理解和探索。理解指的是在环境中寻求和领悟意义,探
索指的是环境使人兴奋,人们被额外的信息源吸引,这两个过程都作用于喜爱度。见下表。
一致性的景观使观察者能立即组织景观中的各个元素,是直接能理解的景观。复杂的景观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来维持观察者对环境的兴趣,这种直接环境的丰富与变化导致观察者的直接参与。清晰的景观可以使观察者在环境中不会迷失或迷向,它保证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会理解环境的。神秘的景观告诉观察者如果能进一步深入环境就能得到更多的东西,它保证了这种参与在将来可能会得到惊喜。
表3b-1 一种环境美学的假说
这个理论能部分地解释熟悉在喜爱度上的作用。一旦成功地理解了一个场景,我们便熟悉它,高度的熟悉感有时降低了参与的意识,于是理解和参与有时候导致环境喜爱趋于相反的方向。如果环境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环境喜爱度依赖于我们对环境的理解,但这时参与是低水平的。然后存在一个中心点,我们对环境的理解相当丰富,使得我们可以参与进来。最后我们对环境意义的理解足够丰富了,我们不再保持高水平的喜爱度了。
在多数情况下随着熟悉程度的提高,人们在环境中的价值将依附于环境中的特定意象,而有的环境,可能只占少数,我们对它的好奇心会越来越强烈,参与将永远持续下去,我们对环境的喜爱也不会减弱。
R Kaplan.还就复杂性、一致性及神秘性各维度进行了研究,发现神秘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景观质量,而这种神秘性往往表现出:“向人们预示着无穷的新的信息",如河流的曲折,深远等往往能加强神秘性(Kaplan, R.1975,1977)。而Cimblett等则将Kaplan模型中的"神秘性" 专门拿出来研究,发现,在森林景观中,有5个因素决定着风景的神秘性,即:障景、视距、空间限定性、可及性和林中光线(Cimblett等1985)。近年来,Kaplan的景观审美理论模型,经Brown和Itami等人的加工,转化为反映具体地形地貌特征的实用模型(如Brown等1986)
表3b-2 地形地貌的美学模型
这里的地形是指自然本身的风景(景观),而地物则表现为人文风景(景观)。这一实用模型是和Kaplan 的理论模型相对应的,而这些反应风景空间特性的信息,大多可以直接从地图上得到,从而实现了心理学意义上(认知意义上)的变量,向具客观意义的物理量转化。
3)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则几乎把人在审美上的作用提到了绝对高度,把人对景观审美评判看作是人的个性及其
文化、历史背景,志向与情趣的表现。所以,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一般是考证文学艺术家们的关于风景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