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疑处有疑_荷花淀_教学案例片段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OUJINKETANG
2006年第7期(总第219期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要求除“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
观点和感情”及“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之外,特别强调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鉴于此,我在《荷花淀》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荷花淀》的情节设置进行质疑、分析,尝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对阅读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实录:
师:待人要在有疑处无疑,学习、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充分体会到了《荷花淀》
作为孙犁先生的代表作,它以散文化的结构,诗意化的描写和隽永淡雅的画面,把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人性之美都挖掘、发挥到了极致。自从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以来,《荷花淀》就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但是,《荷花淀》
中的情节设置,却有一处明显的失误,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
生:(疑惑,无语)
师:同学们一定都看过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吧
生:(异口同声)看过。
师:那么,同学们觉得那上面的敌人是狡猾大大的呢还是脑袋呆呆的呢?
生:(笑,七嘴八舌)狡猾大大的。
师:(笑)对了,敌人绝对是狡猾大大的,要不我们为什么说敌人像狐狸一样狡猾呢。
生:(插嘴)但是我们像猎人!
师:精辟!我们像猎人!但是,猎人要抓住狐狸,在挖陷阱的时候,是不是要格外精心、巧妙啊?
生:(异口同声)那当然,他们又不是弱智。师:在《荷花淀》这篇课文中,我们看到水生他们在哪里打“狐狸”
呢?生:(哄堂大笑)在荷花淀呗。
师:(笑)在荷花淀里,老师当然知道了。你以为我是弱智啊!
生:(窃笑)
师:那么,荷花淀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下。
生:(翻阅课文,七嘴八舌地回答)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师:对,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人在遇到困难,尤其是在危急时刻最容易心慌意乱,而危急当中,水生嫂她们却能马上想到“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看来,荷花淀里水浅、大船过不去,地球人都知道。
生:(哄堂大笑)
师:由此看来,敌人的大船是不是会路经荷花淀
呢?
生:(沉吟)应该不会。
师:对了,除非意外,敌人的大船是不会路经荷花淀的。由此看来,假如没有这几位青年妇女的误打误撞,敌人的大船是断然不能来到这“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的。那么,游击队员们在此设伏是否合适呢?除非他们早有布置,能够“诱敌深入”,否则这场伏击战只能无功而返。但是,小说中并没有这样的铺垫和照应。由此看来,“助夫杀敌”这处情节的设置,是否忽视了一个最起码的常识呢?———我们的战士是绝对不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荷花淀里设伏的。
于无疑处有疑
———《荷花淀》
教学案例片段反思●张永军
生:(若有所悟)嗯。
师:那么,可以怎样弥补这一缺误呢?
生1:可以安排诱敌深入。
生2:让水生出来诱敌深入。
生3:最好当几个青年妇女奋力“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时,正碰上了已经划船出来的水生。
生4:水生还应该很显眼地背着钢枪。
生5:水生还应该又着急又生气又心疼地指挥女人们:“快!荷花淀里去。”
“进去就往水里跳。”
师:同学们分析得太好了!只要我们善于分析和质疑,是不是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收获呢?看来,要想真正提高阅读与鉴赏水平,必须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你们说,对不对啊?
生:(沉默不语,但若有所悟)
师:哎哟,看来“沉默是金”了。我相信同学们都大有收获和启发。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也没有尽善尽美的文学作品。一些世界名著,上面照样有失误之处。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白玉微瑕,就否定了作者、作品的艺术成就。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培养起独立阅读、对阅读材料进行阐发和质疑的能力和意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爬上新的高度。
生:(继续沉默不语,但若有所悟)
师:(笑)看来同学们收获都不小,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机会——
—以《〈荷花淀〉指瑕》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求:有理有据,语言得体,把问题分析清楚。时间:15分钟。
生:(开始写作直到完成)
师:(巡视后)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把问题讲明白,看来我们平时的作文不是话说不好,而是脑筋没动好。
生:(笑)
师:不过,这次分析、质疑,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大半。
生:(笑)
师:同学们想不想独立完成一篇文章的质疑分析呢?
生:(异口同声)想!
师:我刚才说过,一些世界名著,上面照样有失误之处,我看有的同学不相信。其实,在我们刚学完的一篇课文里,就有条理混乱之嫌。
生:(七嘴八舌,将信将疑)哪篇?
师:《鸿门宴》。
生:(纷纷翻到《鸿门宴》)
师:同学们课下的作业就是找出条理混乱的这一段,并把它分析出来——
—以书面的形式,能做到吗?
生:(窃窃私语,将信将疑)争取吧。
师:争取?!
生:(笑)保证完成。
自我反思:
1.培养学生质疑应扣紧教材内容。只有从学生们最熟悉的阅读材料入手,才有助于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感知,从而循序渐进,培养其鉴赏、质疑的意识和能力。“于无疑处有疑”,要求学生去做的,教师首先要自己能够做到,争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带动学生。为此,教师必须精研教材,提出有创见的发现,有意识地和学交流、研讨。
2.培养学生质疑须贯穿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置疑不是仅仅体现在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要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思路来设计置疑活动,要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展开,有意识地结合更多的课文进行,让学生在质疑能力的训练中意识到自己的智力成长并进一步自觉追求这种成长,从而充分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愉悦和主动发现问题的快乐。为此,教师不妨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读老书,获新知”,利用教材搭建质疑的平台,引导学生探究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其获得质疑能力的持续性发展。
3.引导学生质疑要把握引导的“度”。在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由教师“牵引”,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把握好“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鉴于本案例是一种初步的尝试,教师的“牵引”偏多,在以后这类的教学中,可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的过程中更加“放开些”。
4.培养学生质疑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质疑要紧扣教材,但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当有意识地利用各种素材,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如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一则广告设计的优劣、一部影视剧作品的得失等等,引导学生在多视角的文化观照中积极主动地展开质疑,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张永军:山东省无棣一中,25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