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用塑料包装生产许可审查通则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二〇〇六年七月
一、适用范围
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适用于包装、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塑料制品和塑料复合制品;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
使用过程中直接接触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塑料容器、用具、餐具等制品。
根据产品的形式分为4类:包装类、容器类、工具类、其他类。
其中包装类包括非复
合膜袋、复合膜袋、片材、编织袋;容器类包括桶、瓶、罐、杯、瓶坯;工具类包括筷、刀、叉、匙、夹、料擦(厨房用)、盒、碗、碟、盘、杯等餐具;其他类包括不能归入以上三类中的其他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
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不包括食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接触食品的机械、管道、
传送带。
第一批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产品包括3类39个产品(详见表1),增补品种时将另行公布产品目录。
根据生产工艺
相同或相近的产品划分成一个产品单元的原则,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共分为6个产品单元:包装类包括4个产品单元:非复合膜袋、复合膜袋、片材、编织袋。
容器类包括1个产品单元:容器。
工具类包括1个产品单元:食品用工具。
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包括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企业生产许可实地核查办法和6个产品单元的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企业生产许可实地核查办法和每个产品单元的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构成了对该产品单元的生产许可企业审查办法。
表1 第一批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目录
产品
分类
产品单元产品品种产品标准备注
包装类1.非复合
膜袋
1.聚乙烯自粘保鲜膜GB 10457-1989
2.商品零售包装袋(仅对食品用塑料包装袋)GB/T 18893-2002
3.液体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QB 1231-1991
4.食品包装用聚偏二氯乙烯(PVDC)片状肠衣
膜
GB/T 17030-1997
5.双向拉伸聚丙烯珠光薄膜BB/T 0002-1994 *
6.高密度聚乙烯吹塑薄膜GB/T 12025-1989
7.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GB/T 4456-1996
8.包装用双向拉伸聚酯薄膜GB/T 16958-1997
9.单向拉伸高密度聚乙烯薄膜QB/T 1128-1991
10.聚丙烯吹塑薄膜QB/T 1956-1994
11.热封型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GB/T 12026-2000
12.未拉伸聚乙烯、聚丙烯薄膜QB 1125-2000 *
13.夹链自封袋BB/T 0014-1999 *
14.包装用镀铝膜BB/T 0030-2004 *
2.复合膜袋15.耐蒸煮复合膜、袋GB/T 10004-1998
16.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低密度聚乙烯
(LDPE)复合膜、袋
GB/T 10005-1998
17.双向拉伸尼龙(BOPA)/低密度聚乙烯
(LDPE)复合膜、袋
QB/T 1871-1993
18.榨菜包装用复合膜、袋QB 2197-1996
19.液体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GB 19741-2005
20.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纸基复合材料GB 18192-2000
21.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复合袋GB 18454-2001
22.液体食品保鲜包装用纸基复合材料(屋顶
包)
GB 18706-2002
23.多层复合食品包装膜、袋
GB/T 5009.60-2003
已备案的企业标准
*
3.片材2
4.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硬片、膜GB/T 15267-1994
25.双向拉伸聚苯乙烯(BOPS)片材GB/T 16719-1996
26.聚丙烯(PP)挤出片材QB/T 2471-2000
4.编织袋27.塑料编织袋GB/T 8946-1998
28.复合塑料编织袋GB/T 8947-1998
容
器类5.容器
29.聚乙烯吹塑桶GB/T 13508-1992
3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碳酸饮料瓶QB/T 1868-2004
31.聚酯(PET)无汽饮料瓶QB 2357-1998
32.聚碳酸酯(PC)饮用水罐QB 2460-1999
33.热罐装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QB/T 2665-2004
34.软塑折叠包装容器BB/T 0013-1999
35.包装容器塑料防盗瓶盖GB/T 17876-1999
36.塑料奶瓶、塑料饮水杯(壶)、塑料瓶坯GB14942 -1994
GB13113 -1991
GB17327 -1998
经备案的企业标准
*
工具类6.食品用
工具
37.密胺塑料餐具QB 1999-1994
38.塑料菜板QB/T 1870-1993
39.一次性塑料餐饮具
GB 9688-1988
GB 9689-1988
经备案的企业标准
注:上表中带“*”为适用于包装、盛放食品的制品。
(一)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企业实地核查办法使用说明
1 本办法适用于对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许可实地核查。
2本办法分为:质量安全管理职责、企业环境与场所要求、生产资源提供、采购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生产安全防护7个部分,共7章25条55个核查内容。
分否决项目和非否决项目。
2.1非否决项结论为“合格”、“一般不合格”、“严重不合格”三种。
其中“一般不合格”是指企业出现的不合格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是性质一般的问题;“严重不合格”是指企业出现了区域性的或系统性的不合格,或是性质严重的不合格。
2.2否决项目结论分“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在55个核查内容中, 生产设施( 2.
3.1,2.3.2)、设备工装( 3.1.1)、原、辅材料采购(
4.1.2,4.1.4)、工艺管理(
5.1.2)、包装标识( 5.4)、安全生产(7.1.2)8项为否决项,在表中加“*”表示。
3 本办法确定核查结论依据以下原则:
3.1合格(具备以下两种情况之一为合格):
3.1.1 一般不合格项不多于8项,无严重不合格项,无否决项;
3.1.2 严重不合格项不多于1项且一般不合格项不多于6项,无否决项。
3.2不合格(具备以下三种情况之一为不合格):
3.2.1严重不合格项为2项及以上;
3.2.2一般不合格项为9项及以上;
3.2.3否决项为1项及以上。
1 质量安全管理职责
序号核查
项目
核查内容核查要点注释文件与记录
1.1 组织
领导
1 企业领导中应有人负责
质量安全工作。
2 企业领导应当对可能影
响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紧
急情况及事故制定应急措
施。
1 是否指定领导中一人负责
质量安全工作。
2 其职责和权利是否明确。
3企业领导是否制定了对可
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
紧急情况和事故的应急措施。
要求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的领导层如厂长、副厂长或总工程
师中,应有一个人全面负责企业的质量工作,以确保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对生产许
可证产品实物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应对负责质量工作的企业领导的职责与权限进行
明确的规定;定期向最高管理层报告企业质量管理状况。
对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
潜在紧急情况和事故如错用工业级原料,超范围使用助剂或安全性能未加评价等情况,
企业领导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
组织机构图
紧急情况和事故应急
管理制度
《应急处理报告》
1.2 管理
职责
1 企业应制定质量安全管
理制度,规定各有关部门、
人员的质量职责、权限和相
互关系,特别是检验部门和
人员的职责权限。
1是否制定了质量安全管理
制度。
2是否规定了产品质量有关
的部门、人员的质量职责、权
限和相互关系。
3是否规定了检验部门和人
员的职责权限。
要求明确包括最高领导层在内的与取证产品相关的所有部门和人员的质量职责、权限
以及相互关系,以保证企业内部的各项质量活动能够按照有关规定,正常有序地进行,
从而实现原辅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过程、产品质量检验、成品包装、贮存等生产过程
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控制
质量管理制度中必须明确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人员的职能。
管理人员、执行人员、
验证人员是指对质量进行监控或提出证据的有关人员,如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审查员、
原辅材料进厂的验证人员、半成品和成品的检验人员、计量器具的检定人员
“与质量相关的各管理部门的全体人员”包括以下人员:
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审查人员、原辅材料进厂的验证人员、成品的检验人员、计
量器具管理检定人员,主管质量、技术、工艺、生产、供应、设备、人员培训等部门
的人员,生产加工、库存管理等方面的人员
主要是查阅文件,辅之以座谈了解,询问有关部门、人员是否知道自己的质量职
责和权限以及相互关系
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岗位职责与权限
1.3 有效
实施
1在企业制定的规章管理
制度中应有相应的考核办
法并严格实施。
1是否规定了质量考核办法。
2是否已开展有效实施。
应制定质量管理考核办法,办法应明确规定考核的组织部门、考核的频次、考核
的内容、考核的工作程序、考核结果的评价等。
应具备有关实施情况的记录。
考核记
录应记录详细,保存完整。
各部门有关人员应充分了解并有效行使所赋予的职权
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考核时,应把全部质量管理活动的综合情况与结果联系起来
对照分析,对各项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质量经济责任相联
系
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几种或分散的形式,可采用适宜的定期考核方式。
无论采用
质量考核办法
《质量考核记录》
序号核查
项目
核查内容核查要点注释文件与记录
何种考核方式,均应该能证实考核效果,并应建立和保留考核记录
2 企业环境与场所要求
序号核查
项目
核查内容核查要点注释
2.1 环境
要求
1.1保持厂区内外环境整
洁,厂区的地面、路面及运
输等不应对产品的生产造
成污染。
1.2生产、行政、生活辅助
区的总体布局应合理,不得
互相妨碍。
1.3应与有毒有害源保持
一定距离。
1 厂区是否有整洁的生
产环境,地面、路面及
运输等是否未对产品的
生产造成污染。
2 生产、行政、生活和
辅助区的总体布局是否
合理,且互相不妨碍。
3 是否与有毒有害源保
持一定距离。
由于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直接接触食品,其生产环境必须保持清洁,
因此,其生产环境应便于进行清洁工作,不应存在卫生死角。
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要求
类似,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的生产区域也应与厕所、厨房等设施保持距离,
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消除安全隐患
企业厂房的建设是否考虑使用时便于清洁工作。
厕所、厨房是否与生产区域隔离
2.1厂房应按生产工艺流
程及需求进行合理布局。
2.2同一厂房内以及相邻
厂房间的生产操作不得相
互妨碍。
1 厂房是否按生产工艺
流程及需求进行了合理
布置。
2 同一厂房内以及相邻
厂房间的生产是否相互
妨碍。
①保持厂区内外环境整洁,厂区的地面、路面及运输等不应对产品的生产造成污染
②生产、行政、生活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合理,不得互相妨碍
③应与有毒有害源保持一定距离
3 在设计和建设厂房时,应
考虑使用时便于进行清洁
工作。
厕所、厨房应与生产
区域隔离。
1 企业厂房的建设是否
考虑使用时便于进行清
洁工作。
2 厕所、厨房是否与生
产区域隔离。
2.2 车间
要求
1.1生产车间应清洁安全
并建立有关清洁生产的制
度。
1.2 生产车间墙壁、地面、
天花板表面平整光滑,并能
耐受清理和消毒,以减少灰
尘积聚和便于清洁。
1.3车间内应有与所生产
的产品相适应的防尘设施。
1.4 有防止昆虫和其他动
物进入的设施。
1 生产车间是否清洁安
全并建立清洁生产制
度。
2 生产车间墙壁、地面、
天花板表面是否平整光
滑,并能耐受清理和消
毒,以减少灰尘积聚和
便于清洁。
3 车间内是否有与生产
相适应的防尘设施。
4 是否有防止昆虫和其
他动物进入的设施。
要求企业生产车间:
1.应当清洁卫生;
2.应有防蝇、防鼠、防虫等措施;
3.应有洗手、更衣等设施;
4.应有与产品生产相适应的防尘设施
5.对于生产无菌包装的企业还应具有相应的消毒杀菌措施。
6.厂区内垃圾应做到“日产日清”,保持排污沟渠的畅通。
无各种杂物堆放,消除昆虫和动
物隐匿、生存场所
清洁生产制度
《清洁生产检查记录》
2 生产区和储存区应有与
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
空间。
1 生产区和储存区是否
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
面积和空间用以安置设
备、物料,便于生产操
作,存放物料、中间产
品、待验品和成品。
生产区和储存区应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用以安置设备、物料,便于生产操
作,存放物料、中间产品、待验品和成品应分区存放
生产区和储存区是否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用以安置设备及存放物料、中间
产品、待验品和成品
3 生产区内的公共设施避
免出现不易清洁的部位。
生
产区域内的更衣室和洗手
设施等公共设施不应给生
产带来污染。
1 公共设施是否有不易
清洁的部位。
2 生产区域内的更衣室
和洗手设施等公共设施
是否给生产带来污染。
生产区内的公共设施在设计和建造时,即应考虑到便于清洁
①公共设施是否有不易清洁的部位
②生产区域内的更衣室和洗手间等公共设施是否给生产带来污染
4 生产区应根据需求提供
足够的照明,对照明度有特
殊要求的生产部门可设置
局部照明。
厂房应有应急照
明设施。
1 是否根据生产需求提
供足够的照明。
2 是否有应急照明设
施。
生产区应根据需求提供足够的照明,保持光线充足,其光线强度应做到保证工人能够正常
工作。
对照明度有特殊要求的生产部门可设置局部照明。
厂房内应有应急照明设施
5 对有特殊生产要求如无
菌包装等产品,对其生产区的空气质量,应监测其生产区的空气质量,并将结果记录存档。
1是否对特殊需要的产
品监测生产区的空气质
量并将结果记录存档。
审查时,可观察该类企业是否有相应的装置可监测生产区空气质量,并观察是否有相应的
结果记录
《车间环境监控记录》
6 对生产区的温度、湿度有要求的产品的生产应有能
满足生产安全工艺要求的
相应设施。
1 生产区的温度和相对
湿度是否能满足生产安
全工艺要求。
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所生产的部分产品,对生产区温度和相对湿度有要求,在此情况下,生产区应配备温度表和湿度表,以随时监控生产区内的温度
和湿度,应配备相应的温控、湿控设施,如安装空调,安装加湿器或去湿机、风扇等相应
的调控设施,保证将生产区内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生产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否能满足生产安全工艺的要求
7 生产区内安装的水池、地漏不得对生产造成污染。
1 生产区内安装的水
池、地漏是否对生产造
成污染。
2 是否采取了相应措施
对可能的污染进行控
制。
生产区内安装的水池、地漏如控制不当会对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的生产造成污染,
应采取措施避免这种污染,并保持水池、地漏等处于洁净状态。
水池、地漏的设置应尽量
远离生产线,并定期对其进行清洁,保证水池、地漏等经常处于清洁状态,以免对产品的
质量安全造成影响
8 车间应分别建立人员进
出和物流的通道,人员进入应有消毒、除尘或风淋(浴)等装置,工作人员必须穿着工作服进入车间,工作服应保持洁净。
1 是否建立了人员进出
和物流的通道。
2 是否有消毒、除尘或
风淋(浴)等装置。
3 工作人员是否穿着工
作服进入车间。
4 工作服是否保持洁
净。
分别建立人员进出和物流通道,工作人员进入车间必须着装洁净的工作服。
以免带进灰尘、杂质等影响产品的卫生安全性能。
生产企业可根据生产要求和经济能力配备相应
的消毒、除尘等设施,如可使用除尘辊等装置进行除尘,也可采取风淋(浴)等其他有消
毒除尘效果的相应措施
2.2.8补充以下内容:
(1)生产非复合膜袋、复合膜袋、一次性塑料餐饮具、片材、容器等的企业消毒设施要求为:洗手设施应为感应式或脚踏式,避免交叉污染;消毒应做到酒精等消毒。
缓
冲区应定期消毒,如紫外线照射等。
工作服应包括帽子、手套(如不方便使用手套工作,应在工作中定时对双手消毒),全身工作服、换鞋或戴脚套,并且应进行封闭生
产,同时具备与封闭生产相适应的通风防尘设施。
其中非复合膜袋、复合膜袋、一次性塑料餐饮具等产品生产企业应使用风淋浴,片材、容器等产品生产企业可使用风幕;(2)生产密胺餐具、塑料菜板、编织袋等产品的企业,应至少使用洗手液洗手,并应至少具备如除尘辊等除尘设施。
应具备更衣室并穿着洁净的工作服,也应具备与生产
相适应的防尘通风设施;
(3)生产设施不包括生产设备,主要指生产设备之外且与生产正常进行直接相关的设施如搬运设施、通风设施、物料输送等设施。
工作场所指满足生产需要的空间和面积;(4)生产过程中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冷却水等应为符合卫生标准的洁净自来水。
*2.3 生产
设施
1企业必须具备满足生产
需要的工作场所和生产设
施,且维护完好。
2应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
应的清洗、消毒、防尘、防
腐、通风、污物处理等设施,
并维护完好。
1 是否具备满足生产需
要的工作场所和生产设
施,且维护完好。
2是否有与所生产产品
相适应的清洗、消毒、
防尘、防腐、通风、污
物处理等设施,并维护
完好。
生产设施要求也有所不同,但应不少于细则中规定的必备设备。
企业的生产工作场所
和设施应与规定的生产能力相适应,避免因生产加工场地的紧张,致使加工工艺流程不合
理,工序之间相互干扰,从而造成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和安全事故的隐患
该条款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用于与
食品直接接触,其质量是否安全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以上直接影响到产品
质量安全的辅助设施均应重点考察
2.4 库房
要求
1.1 企业的库房整洁卫生、
通风良好、地面平滑。
1.2 有防漏、防潮、防尘、
防止昆虫及其他动物进入
的设施。
1 企业的库房是否整洁
卫生,通风良好,地面
平滑。
2是否有防漏、防潮、防
尘、防止昆虫及其他动
物等进入的设施。
企业的库房整洁卫生、通风良好、地面平滑无裂缝,有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
虫、防鸟等设施。
库房内的湿度应符合原辅材料、成品的存放要求,因此应查看库房内是
否有监控湿度的装置,并有相应的防潮设施,如通风或去湿机等。
对于防鼠设施,可查看
是否有防鼠板,排水道处是否有防鼠网等;对于防虫,防鸟,可查看库房是否安装了纱窗、
纱网等设施。
应检查有无相应的防火设施等等
仓库管理制度
2.1 库房内存放的物品应
保存良好,一般应离地、离
墙存放。
2.2 原辅材料、成品(半成
品)及包装材料分别存放并
明确标识。
2.3 有毒、有害物品必须另
行单独存放,并明确标识。
1库房内存放的物品是
否保存良好,并离地、
离墙存放。
2 原辅材料、成品(半
成品)及包装材料是否
分别存放并明确标识。
3 有毒、有害物品是否
另行单独存放,是否明
确标识。
①企业库房内存放的物品通常要求离地10cm,离墙10 cm,离顶50cm,但可根据具体情
况作出处理
②要求企业按照出入库原则:先进先出,防止原辅材料、成品(半成品)存放时间过长,影响
生产和使用
③有毒、有害物品必须另行单独存放,并明确标识,以保证成品(半成品)及原材料免受污染,
保障质量安全
④对产品进行标识是为了易于识别、防止混淆和非预期使用,并可实现对产品质量的追溯,
也是为了保证下一工序产品的使用者或直接消费者清楚辨别材料的用途及安全使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