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猪发展趋势及美国借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猪发展趋势及美国借鉴

.pigol.2010-7-19来源:顶点财经编辑:高悦

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地理集中度不高,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较低,大部分生猪是以农户散养为主。我国生猪散养户以及大量中小规模养殖户受规模的影响和资金和人员的限制,生产和管理还属于粗犷式经营,科学饲养的意识淡泊,精细化管理严重滞后。由于技术和管理的不科学,加上地理的分散,我国生猪养殖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疫情风险和市场风险。

以散养方式为主,缺乏规模生产,使大量生猪养殖者无法预计市场的变化,而只能根据经验管理来指导或决定现在的经济行为,这是造成我国生猪生产3~4年周期性波动的根源。除了1999~2003年较为稳定外,其余年份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在这一周期波动中,缺乏规模优势的养殖场将越来越难生存,被市场淘汰。

目前生猪养殖行业的区域性特点使得生猪屠宰加工行业亦呈现高度分散格局。2006年生猪出栏量达到6.8亿头,3家龙头企业的屠宰量占比不足5%。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技术的出现和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刺激了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养殖的出现。随着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的下降,大量的小生产者被市场淘汰,剩下的生产者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结果当时出现了生猪养殖场数量下降,而规模变大,地理分布趋向于集中的格局。

生猪屠宰加工业,其规模扩大的趋势也很明显。养殖企业与加工企业签订长期合同的方式很快就取代了原来的公开市场交易,到1999年,美国已有近60%的生猪是通过多年长期合同和纵向整合的方式进行生产的。市场合同和生产合同成为了美国生猪生产企业和猪肉加工企业的主要交易方式。

Smith field食品XX是世界最大的猪肉加工和生产企业,1987年,Smithfield公司开始实施纵向整合战略,进入生猪养殖领域,直到1999年,公司的整合战略开始显现成效,猪肉加工和生猪养殖产业的结合保障了公司高质量的原材料供应,也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盈利和现金流。从2005年以来,生猪养殖业已成为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贡献了公司经营利润的一半以上

从1999年后Smith field公司并购和新建的项目可看。出,规模化经营和纵向整合仍然是公司发展的方向。对生猪生产的纵向整合,使得公司一半左右的生猪供应得到了保障,这也确保了加工部门经营的持续、稳定和原材料的高质量。公司利润受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大大减小,从整体来看,公司经营更加稳定。

1966年,CME(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开始交易生猪期货,现在瘦肉猪合约在CME买卖最活跃的农产品合约中名列第2。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生猪养殖业和加工业开始扩大规模,采取纵向整合战略后,美国的生猪产量才趋进平稳,波动幅度进一步减小,而且使

生猪期货能更及时、准确地反映未来猪肉现货市场的变化。

我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和纵向整合将对生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生深远影响,在种猪选择、饲养技术、饲料、疫病防治、环保等方面都将得到积极发展和推进。我们看好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业进行整合的机遇,看好生猪养殖、猪肉加工和饲料业中具备整合实力的龙头企业。

中国生猪养殖、加工业的现状分析

地理集中度不高,以散养为主

中国的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XX、XX和XX,三省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5%,其中XX数量一直位居第1位,比重在10%左右,前10位的省份合计占全国的比重在66%左右。

除了前3位的省份比较集中外,从整体来看,生猪养殖的集中度并不高,除了3个直辖市和XX、XX、XX和XX外,其他省份都有一定的养殖规模,其中2005年就有19个省份的产量超过了100万吨。另外,散养模式长期占主导地位,规模化养殖水平较低,据农业部统计,2005年我国出栏数在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出栏生猪2.34亿头,仅占全国出栏生猪总数的37.9%。从省份看,仅XX和XX在规模化养殖方面有一定规模,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道路,发展肉类加工业,而养殖第一大省XX仍以散养方式为主,规模化和产业化都尚未形成。

规模不经济引起技术、管理落后

我国生猪散养户以及大量中小规模养殖户受规模的影响和资金和人员的限制,生产和管理还属于粗犷式经营,科学饲养的意识淡泊,精细化管理严重滞后,具体生产问题主要体现在:

1.品种退化严重、品种混杂,使得生产效率低下。

2.消毒意识淡薄,多数养猪场大门没有消毒设施,或虽有设施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3.饲料配比使用不科学,忽视了颗粒饲料报酬率高的优势,频繁更换饲料,对自配料的猪场,原料批量采购的能力差,质量控制不重视。

4.不作生产记录或记录不完整、不科学。

5.批量生产、批量出栏的能力弱,不知如何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6.防疫技术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致使疾病频发,给猪场造成巨大损失。

7.粪污的无害化处理落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严重。

8.缺乏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对订单养猪业认识不足,存在盲目生产。

面临疫情风险和市场风险

由于技术和管理的不科学,加上地理的分散,我国生猪养殖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疫情风险和市场风险。

2005年猪链球病和2006年猪蓝耳病直接导致许多原本薄利经营的养殖场/户严重亏损。对小生产者来说,由于技术落后、防疫条件简陋加上管理不善,生猪感染疫情的概率较大,一旦出现疫情,病毒传播快,防控难度很大,生猪因病死亡给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年的劳动血本无归。“养猪不如打零工”的这一局面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生产的积极性。

小生产者缺乏计划性和前瞻性,对市场供求的反应往往滞后,常常遭遇“产量增加而价格下滑”的尴尬局面。传统散养方式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使得饲养成本由于饲料价格的上涨而居高不下,此外,小生产者占据产业主导角色,造成产品规格不一,质量控制难度大,加上品种杂乱、饲养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的猪肉产品质量没有竞争优势,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以致同质低端市场的竞争激烈。因此,从2004年到2006年,伴随着猪肉产量的增加和玉米价格的大幅上涨,猪肉价格却不涨反跌,猪粮价格比很长时间低于5.5的盈亏平衡点,养猪对散户来说已几乎无利可图。

此外,生猪市场的价格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小生产者盲目生产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就是经济学中的“蛛网现象”,它的表现就是:市场上的某种商品,一个时期内价格很高,交易量却很小,而在下一个时期,交易量剧增而价格暴跌,如此反复,周期性的波动。蛛网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某种商品从生产到上市都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而且生产规模一旦确定,中途不能改变,因此本期的产量取决于上一期的价格,本期的价格决定下一期的产量,所以导致周期性的变化。

可见,以散养方式为主,缺乏规模生产,大量生猪养殖者无法预计市场的变化,而只能根据经验管理来指导或决定现在的经济行为,这是造成我国生猪生产3~4年周期性波动的根源。近10年中,除了1999~2003年较为稳定外,其余年份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

近10多年来,我国生猪市场的发展已经历了3个完整的波动周期,目前正处在第4个周期的高价阶段:

第1次:1996年下半年开始到1999年上半年。这一个时期生猪市场的恢复性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需求旺盛、消费品价格上涨,猪价随之上涨,养猪盈利水平提高。但从1998年5月开始,因为养殖生猪盈利水平居高,存栏水平超过正常水平,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同时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生猪价格开始下降,直到谷底。

第2次:1998年5月到2003年上半年。由于生猪市场的供应和需求均较为平稳,基本维持在盈亏平衡线附近小幅震荡。养殖户除了1999年左右出现了一定的深度亏损外,长期处于“微利——微亏”的平稳态势,存栏维持在较合理水平。受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的影响,改变了生猪运销格局,省际间交通受阻,导致猪价深跌。在“非典”疫情期间,生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