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本土文化,洞察淳朴乡情[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本土文化,洞察淳朴乡情
摘要:谭登坤,山东聊城人,他有着一双朴实的发现劳作之美的眼睛,更有着一颗回归自然之境的心灵,他创作的《马颊河十二月》是鲁西平原一带叙述详尽的农事诗,是人们捧在手心感受四季变化,看情景交幻的静默电影。文本的背后饱含的是纯正的鲁西聊城的文化积淀,是一个平凡却又超群的朴实农村文人对于农耕文化,对于聊城地域文化的深层阐释。本文通过对《马颊河十二月》的细读来领略文本的独特魅力和鲁西作家的语言特色,进而得以精神和创作启发。
关键词:农村聊城文化文本语言
谭登坤,聊城人,典型的山东耕作农民,土生土长在鲁西这块黄土地上。他有着丰富的童年经验,更有着一双艺术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能够将乡村的点滴景象和劳作的辛苦体验幻化成一首又一首沁人心脾的农事诗,让同样有着农村经验的读者如数家珍,回忆着似曾相识过往的情节,更让乡村经验为零,整日穿梭在城市中的人们眼前一亮,发觉喧哗之外的宁静美,感受谭登坤笔下美的劳作体验和别样的乡村生活。《马颊河十二月》是一部叙述详尽且清淡自然的散文集,是谭登坤的生命体验,也是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这部散文集承载着农民的辛苦和勤劳,也蕴含着浓浓的聊城地域文化风情,他是河畔的絮语,也是儒家文化,农耕文明的传承,本文主要通过对文本的咀嚼发掘聊城特有的地域文化,进而分析生长在鲁西土地上的作家创作特色,语言风格和审美倾向等等。
一、承袭千年农耕文化
聊城是一座历史十分悠久的城市,秦代置县,后时有迁徙。宋淳化三年迁于今址,熙宁三年筑土城,元设东昌路,治聊城。明处改为东昌府,且设东昌卫于此,保存至今的是城中心的光岳楼,为四重十字脊楼阁,通体全为木质结构,俗称鼓楼,这是聊城本地人一贯的叫法。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全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全市气候资源比较丰富,且可由黄河水灌溉弥补,所以本市气候对多种农作物有较好的适应性,因此,种植业历史悠久,成为华北主要作物集中种植区,也是农耕文明的繁衍生存的理想之地。
谭登坤《马颊河十二月》是一部丰厚的情感盛宴,有着对鸟树虫鱼的欣喜和敬畏,有着对农事体验的辛苦和甘甜,有着对亲情的眷顾和留恋,更有着对自我心灵的对白和书畅,而所有的这一切“都与大地有关”,这一切都与孕育我们成长的华北平原黄土地息息相连。“当我发现的时候,我是感动的,当我呈现的时候,我是明亮的。我深知,发现和呈现皆非我所长,但我相信我的感性以及泥土养育的质朴,这使我稍稍找回一点浅薄的自信。——一切都与大地有关。”[1]
《马颊河十二月》这部书籍有着传统农耕文化的积淀,知道“刨”“埋”“藏”“锄”“砸”“耩”“耙”是什么吗?谭老师怀着一份原始生态的心把发生在农家日常的工作情况用涓涓细笔勾勒出来,完全想象不到合适的工具,恰当的劳作守法以及合适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来说是如此重要。《藏》中把勾芡到地里的麦子想象成一个又
一个调皮的小精灵。“他们有的半隐半藏,一半的身子钻进土里去,有的大施法术,整个儿的麦粒都钻进土里去了……”而恰逢年纪倔强和气焰旺盛的孩子来说怎受得了这等无获结局,“这一场的麦粒子,让我心事重重”,所以第二天迫不及待的“我”便开始了解救麦粒,带他们回家的行动。
不管是《黄豆之黄》中的麦田牛羊,《正月》到《十二月》的月份咏歌还是和亲人一起忙碌的家园纪事,都和这个大自然,这片始于农耕文明发生发展的土地有关。济宁曲阜距离聊城颇近,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鲁西地带传播的儒家文化,所以深处文化中心地带辐射的聊城自是深受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重礼孝仁,儒家传统中有着极其强烈的家、族、国观念,而土地粮食则是维系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保证,所以一儒家思想为中心的农耕文化在山东甚至在整个中国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谭登坤的整部散文集取材广泛,但若纵向观测也大都是劳动与文学美的结合,由此可见,儒家文化重视耕读的思想已经鲁西聊城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二、鲁西的文体语言
好的文学作品必定得益于令人称赞的文体语言风格,《马颊河十二月》是一整部满含深情絮语似的农事诗,没有雍容华贵的语言,朴实的叙述和表达却满含深情,正如大地的品格。
《马颊河十二月》中农事以及其中景和物的篇章语言俏皮,描写细致,文字之间似乎在奏着跳跃式的乐章,将情景,人物依着自然的表现赋予其生命的意义。如《一颗兀自生长的甜瓜》,作者写出
了如发现金子般发现兀自顽强生长的喜悦,还俏皮地写出与鼹鼠的角逐和搏斗。“鼹鼠这个可恶的东西。我惆怅地四望,当然看不到鼹鼠的影子。这一刻,这个可恶的家伙,它不知道躲在哪一丛野草里,望着我失魂落魄的样子,偷着乐呢”,真是可爱的孩童,这也是都市的孩子所感受不到的。谭登坤是地道的聊城人士,作品中也参杂着鲁西方言,让人听之亲切,感受之憨实忠厚。《锄》“赤脚走在渲乎乎的黄土里”,渲乎乎就是软的意思,“地冻得梆梆硬”“父亲拉着排子车,在头里走……能想跟上地里就不错了”,其中的“邦邦硬”“头里走”,还有“毛驴子”“咂摸”都是典型的口语方言。不管是哪个地域的作家,方言的运用都会增加文本的独特地域文化气息,谭登坤用参杂着朴实的鲁西方言的文字完成了一篇又一篇优美的“诗篇”。
《马颊河十二月》最后两辑是关于人物的描写和回忆,同样具有着质朴纯真的感情,感受踏实朴实的山东农民的情感和眷恋,这些人物生长在鲁西这片土地上,辛勤的劳动者,最淳朴的人情美。谭登坤的《马颊河十二月》获得泰山文学奖自是得到众多评委和读者的赏识,他的文章需要细细品味,最好设身处地有着同样的农事体验,不然只能凭空想象着那份耕作情感和农村日常生活和文化。所以我们说,最原始最纯真的生活体验才会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谭老师是鲁西平原文学领域的骄傲,他也启迪带动我们用质朴纯真的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去感悟自然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谭登坤:《马颊河十二月》.济南:黄河出版社,2010年11月.
[2]魏聊:《运河与聊城》.聊城:聊城文化部落,网络.
[3]陈文东:《一往情深的农事诗》.山东文学,2012年.
[4]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9月. 作者简介:“董爱红(1987.10-),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文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