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一、工程概况

xx集团拟在xx煤矿工业广场区域新建一座50万吨/年的甲醇厂,拟建厂址利用xx煤矿的工业广场留设煤柱没有开采的有利条件,尽可能把新建甲醇厂的重要建(构)筑物布置在工业广场留设的煤柱之上(xx煤矿工业广场建筑物平面图见图1-1所示),其他建(构)筑物布置在工业广场周围的采空区之上。拟建厂址东西长约1200m,南北宽约760m,占地面积900余亩;西为邹唐公路,北与西侧为xx煤矿铁路专用线。交通十分便利,基础设施齐全,地形较为平坦开阔。

拟建工程建(构)筑物总平面布置见图1-2所示。主要建、构筑物名称及要素见表1-1所示。大型重要设备尺寸见表1-2。荷重最大的设备为甲醇合成塔、甲醇洗涤塔、气化炉、澄清槽等。建构筑物最高的为煤筒仓(高度43.5m)和气化框架(高度39m)。大部分设备基础采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精密设备、超长轴设备如大型压缩机、泵,基本都是联合平台,联合基础,不允许局部沉降。大部分设备对下沉都比较敏感,特别是大型压缩机有轴位移和轴震动非常精密的检测报警设备,位移和振幅一般要求小于0.5mm。

表1-2 大型重要设备尺寸

2欢迎下载

。 3欢迎下载

4欢迎下载

二、地质采矿条件

xx煤矿是xx矿区开发最早的矿井,位于xx市南xx镇和xx镇境内,井口北距xx市约11km。xx煤矿于1960年开始建设,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t/年,1978年改扩建至45万t/年,1990年后矿井进入衰老期,1991年底注销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之后回收部分煤柱,至2002年回收完毕,然后闭坑。

1、地层

x州煤田位于鲁西隆起区西南缘的x州向斜内,属石炭二迭系含煤地层。井田内地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第四系,厚15.92~58.50m,由棕黄色砂质粘土及粘土质砂砾组成,含3层含水砂或砂砾层。

上侏罗系,厚0~266.59m,以紫红色厚层状中、细砂岩为主,泥质胶结,夹薄层砾岩、砂砾岩和泥岩。下部含绿灰岩、粉砂岩互层。底部为一层不稳定的砾岩。

石炭系太原群,井田内沉积厚度一般为151.48m,由薄层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和灰~绿灰色砂岩组成,中夹灰岩8层、薄煤层15层,是本区主要含煤层段,可

采煤层为第16

上、17、18

层煤。16

煤层厚0.99m,17煤层厚1.01m,16

和17

煤层为主采煤层,全区可采,18

层煤为局部可采煤层。

石炭系本溪群,一般厚49.67m,本组为浅海及过渡相沉积。

奥陶系中、下统,厚450~750m。

图2-1为唐1钻孔柱状图,该钻孔位于拟建区域内,第四系厚18m,其下有细

砂岩、粘土岩、细、粗、粉砂岩及石灰岩等组成,煤16

层深139.58m,煤17层深144.39m,整个煤层上覆岩层岩性属中硬型。

位于拟建区域南部的唐2钻孔(图2-2),第四系厚20.3m,煤16

深109.64m,煤17深125.54m。

2、构造

xx井田位于x州向斜的南翼浅部东端,地层走向近东西、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3°~9°,平均6°。在峄山断层和一号井东断层之间地堑区以及一号井东断层西侧,局部倾角达20°。井田西部为浅状起伏和宽缓褶曲,地层产状平缓。在东

部峄山支二断层和一号井东断层之间地堑区及一号井东断层西侧400~800m 范围内属褶曲发育区。

本井田内断层分二组:一是北东东向的逆断层组;二是近南北的正断层组。逆断层组主要分布发育在南部和西部边缘,位于拟建区域南侧的xx 断层是该区域唯一大断层,为逆断层,走向北60°~75°东,倾向NW ,倾角30°~45°,落差30~50m ,延展长度达4000m 。

拟建区域除xx 断层外没其它大型构造,条件简单。

3、开采情况

本区域仅开采了16上煤层和17煤层,16上煤层平均厚0.99m ,结构简单;17煤层平均厚1.01m ,结构简单;16上煤层距17煤层13.25m 。

图2-3、2-4分别为拟建区域16上、17煤层开采情况平面图,大部分为1968~1973年左右开采的,附近区域最早也有1959年开采的,最晚也有1990年开采的。采用走向长壁开采方式,全陷法管理顶板。拟建区域范围内最小采深105m (位于场地南部),最大采深160m (位于场地北部)。

1 如图3-1的“移动稳定”后,实际上地表还有少量残余下沉量,这个残余下沉量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与开采深度、覆岩性质、顶板管理方法等有关。在老采空区上方新建

建(构)筑物时,应根据开采结束时间,估计残余下沉的影响。

2、地表移动与变形对建(构)筑物的影响

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对座落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一般是由地表通过建(构)筑物的基础传到建(构)筑物上部结构的。在不同的地表变形及大小作用下,对建(构)筑物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

(1)地表下沉和水平移动对建(构)筑物的影响

地表大面积、平缓、均匀的下沉和水平移动,一般对建(构)筑物影响很小,不致引起建(构)筑物破坏,故不作为衡量建(构)筑物破坏的指标。如建(构)筑物位于盆地的平底部分,最终将呈现出整体移动,建(构)筑物各部件不产生附加应力,仍可保持原来的形态。但当下沉值很大时,有时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在地下水位很高的情况下,地表沉陷后盆地积水,使建(构)筑物淹没在水中,即使其不受损害也无法使用。非均匀的下沉和水平移动,对工农业和交通线路等有不利影响。

(2)地表倾斜对建(构)筑物的影响

移动盆地内非均匀下沉引起的地表倾斜,会使位于其范围内的建(构)筑物歪斜,特别是对底面积很小而高度很大的建(构)筑物,如水塔、烟囱、高压线铁塔等,影响较严重。

倾斜会使公路、铁路、管道、地面上下水系统等的坡度遭到破坏,从而影响它们的正常工作状态。倾斜变形还使设备偏斜,磨损加大或不能正常运转。

(3)地表曲率变形对建(构)筑物的影响

曲率变形表示地表倾斜的变化程度。建(构)筑物位于正曲率(地表上凸)和负曲率(地表下凹)的不同部位,其受力状态和破坏特征也不相同。前者是建(构)筑物中间受力大,两端受力小,甚至处于悬空状态,产生破坏时,其裂缝形状为倒八字,后者是中间部位受力小,两端处于支撑状态,其破坏特征为正八字形裂缝。

曲率变形引起的建(构)筑物上附加应力的大小,与地表曲率半径、土壤物理力学性质和建(构)筑物特征有关。一般是随曲率半径的增大,作用在建(构)筑物上的附加应力减小;随建(构)筑物长度的增大、底面积增大,建(构)筑物产生的破坏也加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