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旧城道路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不按 功能分类;中心区的聚集效应是交通拥挤的主要 原因。
提出应该以人的尺度来视角来进行城市规划。
五、邻里单位、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
1。“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 30年代提出 理论的提出原因 理论的内容 2。小区的概念 3。”社区“的提出
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 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广场为中心的思想反映了古希腊的市民民 主文化。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象与数 之间的和谐与秩序。 这种模式在米列都城得到完美的体 现。。。。
2。古罗马的规划模式
古罗马在征服周围地区的时候,在被征服区修建了大量 的营寨城,平面呈方型或矩形,十字型街道,交叉点附 近为露天剧场或角斗场。 这种模式旨在军事目的和使被占领区的市民心中确立罗 马的统治地位。
六、有机疏散理论
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弊病,伊利尔.沙里宁 在1934年提出了“有机疏散”的思想;
思想聚焦:
城市发展与生命体有相似之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 城市的变化。通过有机的疏散转化城市的弊病。 贫民窟与“瘤” 道路与血管的相似性
七、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1960年至1970年的西方城市规划指导理论可以用三 个词概括:系统、理性、控制论。
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new Harmony)
3。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傅立叶的“法朗吉” (Phalange)
总结:
这些理论和设想中,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和经济 的范畴,而且认为城市应该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显然比那些把城市和建筑停留在造型艺术上的观 点全面,深刻。他们的理论也成为以后的许多规 划理论的渊源。
特点:
城市规划的对象主要集中于物质方面,规划程序步 步相扣,从现状调查、数据收集统计、方案提出与 比较评价,各个工程系统的规划编制在理论上达到 了完美的严密逻辑。
问题:大堆的数理模型及繁文缛节让规划师失去方 向。
十、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 的规划思想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简介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探索
散见于《周礼》,《管子》,《墨子》等政治、伦理及经 史书中。
2。城市规划的实践
黄金期-----战国时期;
3。中国古代对于城市规划的思想 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法,等级明确,对称布局; 道家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古希腊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 模式
三、规划目标 ①选择的机会和自由:规划目标是创建一个具有相当大 灵活性、可根据经济发展变化进行调整的城市,因而所需要 的不是终极式的蓝图规划,而是一种结构型的和策略型的、 能为各种机会和自由选择留有充分余地的规划。 ②便利的交通。 ③平衡和多样性:平衡和多样性包括物质和社会两个方 面。新城范围内居住地区和就业地区相互配套的耦合式分散 布局,使人们可以便捷地进入工作区,达到交通组织的平衡。 在实现社会平衡和多样化方面,通过混合居住,消除社会隔 离来达到目标。 ④有吸引力的城市。 ⑤公众参与。 ⑥有效利用资源。
法国人勒.柯布西埃在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 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带入了城市规划。
观点: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 度过大;现有道路系统不能适应机动车的发展; 城市绿地少,日照通风等居住环境恶化。
措施:主张提高市中心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 增加人口密度。幻灯片 28
2。《雅典宪章》
二、田园城市(Garden)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zer 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 的理论。 1。理论内容:
城市无限制的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原因。 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 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所致,如果 将这些磁性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人口就不会盲目膨胀; 土地统一控制,消除土地投机。 强调永远要为城市保留一定的绿地的原则; 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在城市附近另建相同的城市。
十一、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
第三节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
2。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数 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 点。 3。城市型的居民点,按照其行政区划的意义,可以有直 辖市、市、镇等。目前是以一定的规模、国民经济产值 并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而加以区分的。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转变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 基础设施的完备化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 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 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建立在二、 三产业的发展基础之上,也建立在农业现 代化的结果。
2。田园城市图例
3。理论的评价
霍华德的理论比欧文、傅立叶的空想进了一步,他将城市作 为整体研究,联系城乡关系,提出了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理 论。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绿化等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见解, 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的区别。
以田园限制城市的扩张。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城市的形成 “城市”的涵义:“城”与“市” “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 “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
《易经》所提“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 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二、城市的定义
以不同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则有不同的答案。 1。城市的三个主要因素:
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 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为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3.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集中在局部地段的改造,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16~17世纪,巴黎的建设;凡尔赛的总平面图采用 了轴线对称放射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影响至今存 在。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
《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 1。”新建筑运动“对学院派的挑战 柯布西埃的“空间集中”规划理论。 赖特的“空间分散”理论; 尽管二者的理论截然相反,但他们都将“有 大量绿化空间”做为理想城市的内容之一, 都已开始考虑电话和汽车对于城市产生的影 响。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变化,创造了前所未 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矛盾。这些矛盾 不仅危害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妨碍了资产阶级自身 的利益。
一些资本主义早期的空想主义者、各种社会改良主义 者和学者提出了种种设想……..
1。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 尔16世纪) 2。资本主义初期
欧洲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工业革命后)
(一)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二)城市布局的变化
圈层式的扩张;仓储用地的出现;新型的商业区和公用建筑; 交通工具的发展;
(三)城市与环境 (四)科学技术发展带动城市的聚集效应以 及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
三、二战后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人口增加,约有50%
(二)城市发展出现分散趋势的理论与实践
(三)交通方式的发展使城市结构布局改变 高速公路,航空业的发展、船体的大型化、集装箱化等 (四)城市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出现城市群,城市 带
(五)新型科技对城市的结构开始影响
第三节
城 市 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简单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 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方面:
人口职业的转变
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人口约占14%; 1986年,26%
1999年,29.5%;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为36% 我国的城市化已经步入快车道,问题是这条道路该如何走?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 二、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的理论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新城建设的启示 但MK新城也存在与原规划设想相悖之处。其一是难以组 织高效的公交系统,这也是它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这是 由于全城范围内耦合式分散布局带来的。其二,MK虽有 完善的人车分流系统,但其设计初衷是以车为本,因而步 行系统只能在局部地段发挥作用,难于在大范围内组织。 其三是就业平衡问题,目前MK拥有2万个就业岗位,大约 l/3的就业人员需要到伦敦上班,1/3的就业人员从外地进入, 这与原来设想在城市内部达到居住就业平衡有所不同。但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平衡很难人为控制。最后,MK发 展为20万人口的规模也是在新城建设之初没有料到的。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建设都受到社会、 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 建设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受到 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和制约。 追溯城市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与防御要求 (二)城市的社会形态与布局 (三)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四)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巴比伦
三、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
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
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的总比例达到60%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基
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 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三、卫星城镇的规划理论与实践
背景: 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 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 第一代卫星城-------“卧城”
第二代卫星城-------半独立的卫星城
第三代卫星城-------独立的新城
密尔顿· 凯恩斯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1970年总体规划 1944年大伦敦规划提出在伦敦周围地区建立8个卫星城镇,以 接纳从伦敦地区疏散出来的过剩人口和工业。至1974年,英国先 后设立了32个新城。这些新城建设的目的各有不同:在伦敦地区 新城建设的目的是疏解人口,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英国中部 地区主要是解决工业衰败问题;其他地区则是为了解决当地的特 殊问题,如增加就业等。同时,新城的建设也经历了从第一代到 第三代的理论更新和目标转移。 位于伦敦附近的密尔顿· 凯恩斯(Milton Keynes,以下简称 MK)新城是20世纪规模最大的新城开发项目之一,也是英国最后 一批第3代新城。MK于1967年进行规划编制,1971年开始进行建 设。它是在3个小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有人口4万,现在为 20万,总建成区面积88.8平方公里。
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的发展
国家类别 农业(%)
1960 33 个 低 收 入国家 63 个 中 等 收入国家 19 个 发 达 国家 50 24 6 1980 36 15 4
工业(%)
1960 18 30 40 1980 35 40 34
第三产业( %)
1960 32 46 54 1980 29 45 62
新城建设的启示 较之1970年代以前的新城,第3代新城已不再是中心 城市的郊区住宅,而是向功能配套完善化发展。类似MK 的第3代新城可以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 适合大规模的住宅区建设,同样也适于工商业发展。这些 新城建立了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更重要的是“大型新城”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如MK与伦 敦、伯明翰的功能互补关系,从而也使自身得到发展。第 3代新城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预留了大量土地,这为城市产 业结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空间保障。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召开,会上推出了一 个《城市规划大纲》,后称《雅典宪章》
《大纲》指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 作为一个 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 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 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大纲》的主要内容:
居住:人居环境差,受外界因素影响大。 工作: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与居住 区过远。 游憩:大城市缺乏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