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
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
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
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
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
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注重品味语言。
《春》一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
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济南的冬天》宜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散读等。
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
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
在学习此文时,应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古代诗歌四首》的阅读要按照诗词的特点进行,首先要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感知句意。
其次,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情感。
再次,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想象,体会诗词意境。
第1课春2课时
第2课济南的冬天2课时
第3课雨的四季1课时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2课时
写作1课时
第1课春
1.易错字
酝酿.(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涨.起来( zhǎng)宛.转(wǎn)戴着笠.(lì)抖擞.(sǒu)
2.多音字
涨
散
晕
薄
{(b ó)单薄 天冷时穿的衣服少而薄;(力量、意志等)薄弱,不充实;(身体)瘦弱。
(b áo )薄饼 一种烫面饼,很薄,两张相叠,烙熟后能揭开。
(b ò)薄荷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有清凉的香气,可入药,提炼出的芳香化合物可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和
3.形近字
{
嘹(li áo ) 嘹亮 声音响亮。
缭(li áo ) 眼花缭乱 缠绕。
燎(li áo ) 燎原 (大火)延烧原野。
潦(li áo ) 潦倒 颓丧,失意。
瞭(li ào ) 瞭望 登高远望。
{蓑(su ō) 蓑衣 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衰(shu āi ) 衰败 事物发展转向微弱。
{眨(zh ǎ) 眨眼 眼睛一闭一开。
贬(bi ǎn ) 贬低 指出缺点,给予较低的评价。
{
笼(l ǒng ) 笼罩 笼罩。
茏(l óng ) 葱茏 草木青翠茂盛。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安静
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含有“静得安宁”的意味,侧重表
示没有喧哗,不混乱,多用于口语。
“静得安宁”用“安静”;
“静得舒适”用“恬静”。
恬静
褒义词,形容环境或生活安静。
含有“静得舒适”的意味,侧重表
示没有声音,显得舒适,多用于书
面语。
5.词语释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
:文中指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花枝招展: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
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其散文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文题解说】
“春”是季节名称,是四季之首。
“春”是作者描写的对象,独字为题,简明平实,概括宽泛,富有美感和韵味,给人以清新、简约、明丽之感。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
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因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做田园牧歌式的抒情,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春》以清新优美的诗歌笔调,描绘了作者故乡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色。
文章结构细腻,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
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
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
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语句深入体会。
本课为2课时。
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3.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画面的特点。
4.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点】
1.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2.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图画的特点。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难点】
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第课时
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4.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导入一:关联型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古诗,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此情境下引出课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诗人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
现在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导入二:意境型
[设计意图]用一段抒情性的文字,流露出对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为学习本文创设情境。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束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梦想和追求……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憧憬和欣喜,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
导入三:趣味型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
“考考你”——谜语1: 等得三日人方归,二人有缘终相会。
谜语2:一日来三人,只有一个大。
——(打一个两字名词)
这两个词语的谜底都是春天。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无数文人墨客都写下了赞美春天的诗句。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进他的散文《春》。
在享受诗情画意的同时,探访他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的。
一、掌握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者信息,为顺读课文做铺垫、打基础。
1.字音辨读。
蓑.衣( ) 斗笠.( ) 应和.( )
2.字形辨识。
yùn niàng() 黄yùn() 抖sǒu ( )
3.词语解释。
(1)欣欣然:
(2) :明朗润泽。
(3)酝酿:
(4)卖弄:
(5) :比喻姿态优美。
〔明确〕 1.suōlìhè
2.酝酿晕擞
3.(1)欢欢喜喜的样子。
(2)朗润(3)文中指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炫耀。
(5)花枝招展
【以上1~3题教师出示课件,由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互相检查,矫正巩固,加深印象。
】
4.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教师补充作者相关信息,生构建对作者的完整的知识链条。
】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散文家、诗人。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他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作;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感知课文,对文本有一个初步印象,同时检验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
【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准字音,同时思考如下问题,建立对本文的整体感知。
】
1.文中细致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
〔明确〕草、花、风、雨、人。
2.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喜爱、赞美。
3.哪些段落直接抒发了这种感情?
〔明确〕第八、九、十自然段。
【学生找出后全班有感情地齐读,注意:读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4.你能找出文中盼春的句子吗?
【女生齐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急切和喜悦之情。
】
三、朗读训练,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梳理文章思路,能够让学生建立本文的架构图,对文章有一个整体认识。
1.朗读训练。
(1)指导朗读要求:基本语调该是轻柔、缓慢的,语句清晰、自然、质朴,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
(2)听读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边听边体味美感。
(3)学生试读。
(4)学生朗读比赛,师生点评。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怎样划分?
(3)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思想?
【学生回答,明确以上问题。
】
〔明确〕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
把景物和感受相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
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文中具体描绘了五幅春景图: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第七自然段
3.根据以上归纳,我们看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的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体验,读出自我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学生的朗读自我体验,鼓励学生敢于动脑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我审美体验。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标画出认为是“美句”的语句,自己反复诵读;并体会其“优美”之处,然后将美句推荐给其他同学,并说明理由,教师点拨。
】
美句示例:
1.我推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叠用“盼望”足见急切,借“东风报讯”表满怀喜悦。
读的时候要用活泼清新的语调。
2.我推荐:山朗润
..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三个动词排比,写春在山头,春在水边,春阳温暖。
三个动词要重读。
3.我推荐:第三自然段,写出了春草的新、力、柔的特点;尤其是“钻”字和几个叠词用得妙。
要读得轻、柔,仿佛陶醉其中。
4.我推荐:描写春花的那一自然段。
写出了春花争艳的热闹场面。
还用了不少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特别喜欢“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花的光泽,仿佛看到它那轻盈的姿态。
要读得稍快点,让人产生遐想。
5.我推荐:描写春风的那段。
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煦清新的特点,要读得慢而柔,仿佛在感受春风一般。
6.我推荐:描写春雨的一段。
这一段先写春雨的特征,用几个比喻写出了雨的多、密、细、柔;再写了雨中的景色,让人感觉很温馨,要读出喜爱之情。
7.我推荐: 第七自然段。
这段由对景的描写转到了对人的描写,写男女老少在春天的活动,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爽。
要读得有激情,读出力量来。
8.我推荐:最后三句。
作者用三个比喻,诠释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读的时候要读出赞美之情。
【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
学生发言。
】
示例:
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
我觉得《春》像一幅山水画。
我觉得《春》像一阕田园牧歌式的词。
我觉得《春》像一首节奏明快的歌。
【师小结。
】
我觉得《春》像一杯蕴含了绵长而清冽的韵味与芳香的醇酒。
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真人格的追求。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1.从修辞来看,本文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找出文中的这些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2.仿照下面的句子,以“春风”开头,写一个结构相似、语意连贯的句子。
鼓声如惊雷滚地,似银瓶乍裂,若飞瀑泻来,敲醉了山,敲酥了水……
春风
春
第课时
1.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画面的特点。
2.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4.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5.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难点】
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3.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前情回顾⇒精段赏读⇒自主探究⇒赏读提升
[设计意图]回顾前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梳理对文本的基本认识。
1.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总—分—总。
2.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春天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用一个词回答。
】
〔明确〕美丽、绚烂、柔情、迷人……
一、精段赏读,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赏读主要的文段,指导学生赏读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有助于学生美读能力的提升。
(一)赏读第一自然段。
【通过自主朗读指导,结合问题引领,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赏析、联想。
】
1.课文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盼望着”?
〔明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期盼春天心情的急切。
朗读时语调要上扬。
2.“近”和“盼”有什么关系?
〔明确〕“近”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了“盼”字。
3.体会两个“着”、两个“了”的作用。
〔明确〕两个“着”字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字又充满了喜悦之情。
(二)赏读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二自然段是总写春景,宏观勾勒;第三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是分写,微观描绘。
2.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明确〕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落笔分写,由面到点。
4.体会“刚”字的作用。
〔明确〕“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
“近”是说靠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5.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
〔明确〕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时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泱泱的样子;太阳“睡醒”的情态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6.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
〔明确〕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7.说明本段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
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觉到春日的可爱。
(三)赏读“春草图”。
1.第三自然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觉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
2.体会“钻”所表现的内容,弄清“偷偷地”在文中的意思。
〔明确〕“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这里的“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的意思。
【可启发学生联系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会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
3.体会“嫩嫩的”“绿绿的”和“嫩的”“绿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嫩嫩的”比“嫩的”更嫩,“绿绿的”比“绿的”更绿,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
4.体会“一大片一大片”给人的感觉。
〔明确〕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受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5.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游戏?这和写春草有什么关系?
〔明确〕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了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二、自主探究,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自主赏析探究剩余的几幅图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用上一环节学习的赏读美文的方法,自主探究“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四幅图画。
赏析时,结合问题提示,从修辞的使用及表达效果,从用词的准确性和精练性,从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从作者观察景物的多种角度等方面来赏析每一幅图画。
】
(一)自主赏析“春花图”。
【侧重理解词语的运用、描写的角度。
】
1.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描写春花的。
2.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些句子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非常形象,把花写活了。
如果不写这些句子,就显得平淡、呆板,缺少生气。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
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
4.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5.“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
因为“闹”字中不仅表现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6.写“花下”,则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7.“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8.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
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
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
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二)自主赏析“春风图”。
【注重赏析写景的角度,比喻修辞的运用。
】
1.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补充:五种感觉。
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
】
2.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
“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3.体会“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比喻给人的感觉。
〔明确〕温暖和柔情。
4.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三)自主赏析“春雨图”。
【侧重赏析春雨的特点,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
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2.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情状。
3.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4.为什么要先写“傍晚时分”的景象?为什么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
〔明确〕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一直贯串到末句;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文的“绿”“青”正相接连。
5.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我们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师概括“情景交融”的特点。
】
前面的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
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四)自主赏析“迎春图”。
1.体会“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现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明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现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现年龄之全。
2.“也赶趟儿似的”中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
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全篇用叠字十多处。
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