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十三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 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根据蔡元培和李石曾的提议, 依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作 为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地方试行大学区,以 此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的 教育行政制度。 l 1927年10月,中华民国大学院成立 ,蔡元培为首任大

理解掌握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难点:理解掌握陶行知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讲授
使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与政策
一、党化教育l 1927年5月,蒋介石提出的施行“党化教育” l “党化教育”,按照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通过 的“国民政府教育方针”的阐述,就是“在国民党指 导之下,把教育变成革命化和民主化”。就是教育方 针的提出应以不违背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为前提。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与实施原则l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由“党化教育”蜕变而来, 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并由南 京国民政府正式公布。 l 具体内容: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 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 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 促进世界大同。 “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原则 为了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年6月,在南 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 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同 年9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 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分别对初等教育、中 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 育、华侨教育、派遣留学生等八个方面,规定了具体 的实施“目标”和“纲要”(包括课程、训育、设备三 个细目)。 1931年11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1929年与 教育宗旨配套公布的实施方针进行修订,并再次公 布“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三民主义”教育宗 旨及其实施原则与方针至此完备。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政策使国家实施 教育变得有法可依,有序可循,对民国教育在相当一 段时期里的稳定发展确有指导作用。但“三民主
学院长。大学院设大学委员会,下设高等教育、普通 教育、社会教育、文化事业及若干委员会和直属国立 学术机构。 l 全国各地按教育、经济、交通等状况分为若干大学 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 学术事业。 二、教育管理制度 1、督导制 教育行政机关为了了解基层教育情况,加强教育指导 和管理而采用的一项措施,包括设置教育督导机构和 专职视导人员。 2、毕业会考制 1932年起教育部开始整顿全国教育,重点在中等教 育,中学毕业会考是整顿的重要措施与内容之一。中 学实行毕业会考后,国民政府继续将这种做法向其他 教育领域推广,实行师范学生的毕业会考制度和大专 学生的毕业总考制度。 国民政府建立统一的会考制度,客观上会对整齐各地 各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南京 国民政府,通过会考,使之成为对学生和学校的严格 管理、有效控制的手段,使之成为学生的羁绊而令其 无暇无力旁顾,使之成为政府对学生求职就业的操纵 和控制,才是其最主要的目的。 三、“戊辰学制”的颁行 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1922年 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 统案》,即“戊辰学制”。“戊辰学制”分组织和系 统两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七项原则:根据本国国 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育效率;提高学科标准; 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地方伸缩之可能 等。第二部分为学校系统,戊辰学制与壬戌学制在结 构体系上基本相同,只是在中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 有一定的改动。
d.办学方式的社会化——充分依靠教育界、职业界的 各种力量,尤其是校长要擅长联络、发挥社会各方面 力量。 ②科学化。科学化是黄炎培办职业教育所坚持的另一 条方针。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 问题。”无论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编、教学 训练原则的确定、实习设施的配置等,还是教育管理 的组织、机构自身的建设等,都采用科学化的方法和 理念。 (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并总结以往教育的经验, 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 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主张,作为开展职业教 育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5)职业道德教育 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 群”四个字。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 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热爱所业,尽职 所业,有为所从事职业和全社会作出贡献的追求。所 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 精神。”即有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有“利居众 后,责在人先”的服务乃至奉献精神。 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黄炎培及其职业 教育思想不仅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其 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特征,也丰富了中 国的教育理论,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改革 产生了巨大影响。

2、了解识记国民政府的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的发展

3、理解掌握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

4、理解掌握陶行知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5、理解掌握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6、理解掌握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重点:理解掌握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

理解掌握陶行知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理解掌握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解放小孩子的空间 解放小孩子的时间
第五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职业教育思想 (1)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①职业教育的作用:从理论价值而言,“谋个性之发 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 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就其教育和社会影响而 言,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养,使学校培养之材 无不可用;就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而言,有助于 解决中国最大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 ②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 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职业教育应贯穿于 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建立起职业陶冶—— 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体 系。 (2)职业教育的目的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无业者有 业,使有业者乐业”。所谓“使无业者有业”,是指 通过职业教育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造就使用人才, 同时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使人才不至浪费,使生计得 以保障。所谓“使有业者乐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 形成人的道德智能,使之能胜任所职、热爱所职进而 创造发明,造福于人类社会。 (3)职业教育的方针 黄炎培在数十年实践中,形成了社会化、科学化的职 业教育办学方针。 ①社会化。黄炎培所谓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内涵包括: a.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 目的; b.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适合 社会生产和社会合作的各行业人才; c.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学校的专业、程度、年限、 课时、教学安排均需根据社会需要和学员的志愿与实 际条件;
第三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
一、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实验区 二、晓庄师范和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实验
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四、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 五、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民众教育实验
第四节 陶行知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他的生活教育包括三个论点,即生活即教育,生活是 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受什么 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 社会即学校,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社会是大众唯一的 学校,教学做合一。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一 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在做 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三、儿童教育思想 (一)论儿童教育的作用 1、儿童考试的重要作用: 首先,他认为儿童教育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 其次,他认为儿童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一个国家今 后发展的根本。 再次,他把儿童教育提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 主、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是否民主的高度来认识。 2、儿童教育的弊病: 首先,认为中国社会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方法上存在 弊病,父严母宽 其次,他批评以往对待儿童的不正确态度以及对儿童 的种种束缚。 再次,现存幼稚园有三大病:外国病、 花钱病、富贵病 办成: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二)开发儿童创造力 “六个解放” 解放小孩子的头脑 解放小孩子的眼睛 解放小孩子的双手 解放小孩子的嘴
第六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 者,他一生致力于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引进西方 教育思想和方法,建设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 育。他倡导“活教育”,为改革传统教育提出了极有 价值的思路。 1.“活教育”的目的论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 人,做现代中国人”。其中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 义的目的。做中国人意味着要爱护这块生养自己的土 地,爱自己国家长期延续的光荣历史,爱与自己共命 运的同胞。对于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则赋予它五方 面的要求:①“要有健全的身体”;②“要有建设的 能力”;③“要有创造的能力”;④“要能够合 作”;⑤“要服务”。 2.“活教育”的课程论 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为“大自然、 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陈鹤琴所谓“活教材”,是指 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 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 知识。 “活教育”的课程打破惯常按学科组织的体系,采取 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即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 性和联贯性的“五指活动”(“五组活动”)形式, 即:儿童健康活动(包括卫生、体育、营养等),儿童 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时事等),儿童科学活动 (包括生、数、理、化、地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 音、美、工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读、写、说、译 等)。 3.“活教育”的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 方法的基本原则。 陈鹤琴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自己的教 育经验,提出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 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 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 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 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 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 境,利用环境;分组学习,共同研究;教学游戏化; 教学故事化;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精密观察。 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 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四个步骤是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与政策

2、国民政府的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的发展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 4、陶行知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内5来自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容
6、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1、了解识记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与政策
备注
义”教育本质上又是蒋介石的“一个政党、一个主 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统治在教育领域里的具体 体现。在推行过程中,“三民主义”教育事实上成为 维护和粉饰专制统治的工具。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与应急措施l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了“战时 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仍以维持正 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 领》,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 方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遵循战时教育方针,国民政府为保存教育实力,采取 了以下措施: (1)高校迁移,将一批重点大学迁西南西北,调整重 组。 (2)学校国立,保障部分学校正常办学。 (3)建立战地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安置、培训 流亡失学失业青年。 (4)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实施战区教育。 由于这些措施,使国家的教育事业未因残酷的战争而 中辍,反而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 国民政府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 策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它建立在对战争持久性的 抗战形势估计的基础上,坚持“抗战与建国兼顾”的 原则,没有因抗战而放弃正常的教育,顾及到了国家 民族的长远利益。这一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 性,为今后的国家建设培养、储备了一定的人才。当 然,这一政策也成为国民党控制教育、抑制民主思想 发展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