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的语言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清照词的语言艺术特色
刘永彬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被称为抒情之圣手,婉约之宗主。
其词艺术成就绝高, 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风格主张,她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抒发情感,独具一格,称为“易安体”。
她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她善于运用浅白的语言述人物、言真情,清新自然而不显“词语尘下”;在叠字、口语入词和白描等的运用方面,创造出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彰显了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词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
她多才多艺,在各方面均有建树,不过最能体现她创作成就的,当属她的词。
在她的词中,倾诉真挚情,熔炼家常语,善用白描法,讲求韵律美,使她的词自成一家。
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1、倾述真挚情
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之交。
靖康之难后,随夫南奔,不久又遭丧夫之痛。
社会的动荡,家庭的变故,经历的不同,苦难的现实取代原先的优裕,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词也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然而,不管是她的前期词,还是后期词,在语言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然流畅,富于表现力,绝无刻意雕饰的痕迹。
正是这种语言把词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准确地反映出来,使李清照词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完整的统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具体表现在:
(一)善于摄取富于特征性的语言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1、利用人物的对话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中采取对话的方式,抓住了一问一答,一问极有情,而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一片关爱之情,尽在一问一答之中。
尤其“知否?”两句,虽是这首词格律上的要求,但词人写来却十分自然,贴切地表现了女主人婉惜而微愠的心情,承上启下,浑然天成。
2、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蝶恋花》下片:“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词中先由初试春装写起。
着装而不卸妆,放浪形态的慵懒动作,将似喜实忧的心情,含蓄地通过试装而不卸装这一动作表现出来。
尤其结拍两句写独处无眠,痴弄灯花,看似清闲,实则寄情深沉,将无形的情感通过有形的形态动作加以表现,一句“夜
阑犹剪灯花弄”,将无限忧思与无奈,尽付于不言之中。
3、通过神情描摹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
如《一剪梅》结拍处写愁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对词中人刹那间脸部表情变化的描写,将内心无形的和无法抑制的绵绵情思,传神地表达出来,心头眉头,此消彼长,犹如飘零的流水,割舍不断。
(二)善于运用创造性的语言塑造生动的外部形象来揭示人物蕴藏的内心世界.李清照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塑造的“人比黄花瘦”这一形象。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先以“销魂”二字点出神伤,再以“西风”二字描写凄景,最后落笔在一个“瘦”字上。
以清瘦的菊花之瘦比喻人之瘦,本已新颖传神,再用人比菊花还瘦的夸张笔法,更是出人意表。
这样写,先经过内部心理的透视和外部环境的渲染,再用“人比黄花瘦”写外貌特征就显得水到渠成,一个身体消瘦、面带愁容的思妇形象就生动具体地浮现出来。
尤其第三句“人比黄花瘦”是全词的精髓所在,而“瘦”字则是词眼所在,画龙点睛,堪称传神之笔,如此妥贴精巧的比喻,不仅前人未曾有过,就是后人也难企及。
所有离恨别愁,无限的思念都在这一“瘦”字上倾泻出来。
(三)善于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写景抒情
李清照词在写景抒情时,不管是写景,还是借景抒情,都注重修辞手法的变化,总是选择最恰当的修辞方式来写景,来抒情,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下面列举几例:
1、拟人。
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中的“山光湖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句。
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情于物,充分发挥抒情诗的长处,发挥了景物图画所不能具有的抒情作用。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句。
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恬静的姿态表现出了秋天景色的幽雅,颇为传神。
再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以梅喻人,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梅花娇美之态写的淋漓尽致。
2、反衬。
李清照善于用反衬手法写情与景的不协调。
如《永遇乐》,开头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真是夕阳无限美好,而词人却想到了自己孑然一身,流落他乡,因而发出了“人在何处”的悲叹,景与情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里“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本身也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句。
3、对比。
如《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词。
全词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将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赞美了菊花的体性柔和,色淡香留,是名花中的第一流。
4、双关。
如《南歌子》中“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罗衣的花纹不仅写的细致精巧,而且与秋色、心境融洽无间。
“莲”与“怜”谐音,“藕”与“偶”谐音,以此表达词人睹物思人的感触,寄托了对丈夫的深深眷念。
再如《永遇乐》(落日熔金)中“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梅”字语意双关。
既指梅花,亦指《梅花落》曲。
5、借喻。
《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借用《阳关三叠》这首古人常用的送行曲,此处借其意而用之。
6、顶真。
“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头一句用了顶真手法,承上蝉联而出,旧愁未消,又要添一段新愁。
词尽而意难尽,离愁绵绵,无休无尽。
其他诸如对偶、夸张等不再一一举例。
总之,李清照写景抒情,手法灵活多变,善用恰当的方式、手法去描写特定的景物和抒发特定的情感,使景更具体生动,情与景浑然一体,情景交融。
(四)善于把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李清照词写愁。
她笔下之愁有长度:“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猊)];有形体:“柔肠一寸抽千缕”,[《点绛唇》(寂寞深闺)],“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暧雨晴风初破冻)];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有速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很少有人在自己词中把一个“愁”字写的如此具体形象,由于李清照将愁作了如此生动的描绘,不仅使人百读不厌,也使只可意会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了,使抽象无形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
二、熔炼家常语
李清照常以口语入词,奇妙而谐律,出神入化。
可以说,她把淡雅这种词风发展到了极致。
就其词作内容而言,抒写自身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就其语言特色来讲,则是朴素平淡、奇特新颖、不落俗套。
李清照既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又能化俗为雅,描绘工巧而又细致的画面,笔触委婉细腻而又意境深远。
她用极其寻常的词语抒写典型的形象、描绘绝妙的细节、表现深刻的内心情感,读来明白如话,令人一读就懂,看似寻常,而又百读不厌,实际颇具功力,大巧若拙。
她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词句,用的都是很平常的词语,如“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行香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等词作,通篇几乎全是口语,信手拈来,全无雕琢痕迹,但是读者品味起来,却又意境深远,景外有情,犹如鬼斧神工,行文既生动浅近,又自然淡雅。
再如“肥”、“瘦”二字,本来极为普通,简直没有文学色彩可言,但一经李清照之笔运用到《如梦令》一词中,就大不一样了。
她把“肥”、“瘦”两个形容词巧妙地动词化,又让“绿”、“红”两个形容词名词化,这样他们由叶的颜色、花的颜色直接代替叶和花,不但形象地描绘出一番风雨过后绿叶茂盛、红花凋残的景象,也生动传神地表达了寂寞深闺中少妇怜春、惜春的细腻情感与内心波动。
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用日暮、溪亭、藕花等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荷塘日暮图,语言明白晓畅,笔调轻快活泼。
又用“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词组,渲染一种动荡的愉悦氛围,把景、物、人、情四者融为一体,发动读者的联想,从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整首词运用的都是简单易懂的日常用语,却表现得清新隽永、自然天成,令人感到非常舒适。
人称语言的最高境界是返朴归真,李清照的语言无疑达到了这个境界。
而更让人推崇的是,李清照既剔除了民众口语中俚语鄙词之类,又抛弃了当时词坛流行的艳词丽语,独树一帜,仿佛雨后莲花,清新自然,不落俗套,真正做到了化俗为雅。
可见,李清照善于从平常口语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进行创作。
这样能够使她的作品在平易中彰显其高深的艺术造诣,在浅近中展现精美的词学文采。
万树《词律》:“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李清照对语言的音韵美虽刻意为之,但又似信手拈来,不露斧凿痕迹,这正显示了她语言锤炼的功力。
三、善用白描法
李清照创作时,经常选择那些形象化的语言,对事物做具体描绘,把事物的性质、形状和色彩等,具体而又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以《怨王孙》为例,“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起句开门见山,以亲切清新的笔触,写出暮秋湖上湖光山色的优美迷人,通俗自然,读起来通晓如话。
紧接着“水光山色与人亲”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体会,自然贴切。
“说不尽、无穷好。
”是脱口而出的赞语,直抒胸臆。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
”换头,写湖上景物,荷叶已老,莲子成熟,花草被露水洗得晶莹剔透。
结尾“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同样采用拟人手法,把留恋山水的感情迁至水鸟身上,使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切感情婉转真挚地表达出来。
再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上片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现了少女荡完秋千后疲劳的娇美神情,语言简洁直白,而又展现了当时少女的风采。
下片则笔锋一转,细腻地刻画了少女腼腆害羞不愿见人的心态,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浓。
在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为例,“寒”和“暖”本是一种身体的感觉,“难”则是一种内心感觉,作者将二者结合在一个语言结构里,使人有一种非“暖”非“寒”的别扭感,其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必然是别扭的,人处于那种有望又无望,看似闲适实又空虚的环境里,反倒觉得“将息”一下都不能如人愿。
其中没有潜心经营和雕琢渲染,没有浓词丽句和繁复的修饰性词语,而用两个具体可感的“暖”和“寒”,不加任何修饰、烘托,却准确地表现了词人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
可以说,李清照以独特的语言艺术特色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就可以体会、感受到其词作语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与感染力。
那就是,既善于用新颖的、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而且不雕琢、不堆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四、讲求韵律美
如果说大量借鉴提炼民间口语让李清照词风清新,那么在遣词造句时匠心独运,以其兰质慧心所创造出来的清丽奇绝、绝无仅有的词句却长留词史,并成为不朽经典之作。
一是叠字出奇。
叠字的运用,能使作品更接近口语,更宜于以朴素直白的语言,婉转曲折地表达情意,从而增强作品的音乐感。
如《念奴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简单几句,既写出绵长的春雨景象,更展现了雨中思妇复杂的心理状态。
随后以“种种”修饰“恼人天气”,不仅指风和雨,而且也包括“宠柳娇花”的明媚时光。
“种种”二字本身无褒贬感情色彩,可用在这首词中,却交代了这种“恼人天气”的多而长久,同时也映射出思妇的痛苦多而沉重,并且难以消解。
《声声慢》中叠字的运用,可谓达到了卓绝的境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两个字一个停顿,一个节拍,先重后轻,先扬后抑,读起来短促轻细,琅琅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
字句之间没有排列的痕迹,没有情感与形式的隔离,两者密切地融合为一体,从而打破了词以险丽为工的传统模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把词人那种如有所思、若有所待,之后又茫然若失,不知所措的心境细腻地描绘出来。
“凄凄惨惨戚戚”六字纯粹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凄”、“惨”、“戚”三字自身的涵义本来就很
贴近,再加上运用叠字形式构成一句,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极力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凄清、沉痛与心酸,从而加强了词句自身的抒情性。
下片“到黄昏、点点滴滴”又用二组双声叠字,与开篇十四字遥相呼应。
环境的凄、冷、清,内心的凄、惨、戚,种种心理情绪交织一起,自始至终,虽用浅近的文字,却给人一种匀称舒适、操纵自如之感。
此外,《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事事”本来也没有什么感情色彩而言,然而它们与“休”字搭配运用就表现出一种百感交集、万念俱灰的沉痛心情,也包含了主人公无限的感慨。
二是“词句创新”。
《词苑丛谈》记载: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
明诚自愧勿如。
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
”正易安作也。
这个小故事恰恰说明了李清照遣词造句的新奇之处,她把怀思的少妇和秋节黄花相比已是新的了,又用一个“瘦”字让比的内容更新更奇,比秋风里淡淡黄菊更瘦的女子形象一下子深深打动了读者心灵,无怪乎陆德夫从赵明诚那么多篇的《醉花阴》中只单挑了这三句出来,且后世这“人比黄花”也成了思妇最好的代言。
她写落花是“拥红堆雪”,写牛郞织女相逢是“星桥鹊驾”,写深秋是“红稀香少”,写花枊是“宠枊娇花”,都有不同前人的用语和意趣。
《蝶恋花》中写初春“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一个“眼”一个“腮”字,把柳叶的形,梅花的色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没有超凡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这样的新奇词句及联觉的修辞手法是创造不出来的。
可以说,李清照以独特的语言艺术特色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就可以体会、感受到其词作语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与感染力。
那就是以自然素洁的语言,谐美流转的音韵,抒发深挚情感,塑造了性鲜明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深蕴的美质。
清思细腻执著,意象轻灵疏淡,意境密丽婉曲,风致委婉清雅,构成了漱玉词特有的阴柔之美。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李词虽留传不多,但绝大部分是艺术珍品,她的词历来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成就突出。
尤其运用语言的技巧,更是享誉古今,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李清照志》[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2]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
[3]黄瑞云,词苑英华,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4]《宋词名篇赏析》臧维熙著,安徽文艺出版社,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