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系
王永刚
课程内容
• • • • • •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第4章 地震波速度 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第6章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 第六节
• 排列的类型(二维):
– 纵排列(extended spread)
• 端点放炮排列
d o
1 2 3 n
• 中间放炮排列
– 非纵排列(broadside) – 交叉排列(cross spread)
x
L
二维纵排列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O1 O2
O1 O2 O3 O4
O1’
O2’
O3’
O4’
中间放炮排列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4)构造精查细测阶段-地质任务:在含油气圈闭 工作的基础上,搞清油气藏的具体地质特征,为油 藏描述提供基础资料。测网布设要求:此阶段通常 以三维地震勘探为主,二维地震测网的线距一般为 几百米~1公里。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 的相互位置关系。
端点放炮排列 非 纵 排 列 交叉排列 T型
L型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B A
O1 O’ O2
O3
O4
O5
O6
上: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法 左:一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B
A
O1 O’ O2
O3
O4
O5
O6
假设水平界面,地面上有一个障碍物,若保证对界面的 一次连续观测,排列与炮点位置应如何布置?
不同震源类型的共炮点记录
(a)可控震源
(b)爆炸索震源
(c)炸药震源 (d)海上大功率脉冲
(e)空气枪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2)共接收点记录-从接收点出发的-450斜线代表地 面同一接收点位置,此线上不同炮点的所有道都是同 一地面点接收,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接收点记录。 (3)共炮检距记录-与炮点线平行的水平线表示等炮 检距情况,各接收点的炮检距都相等,由此形成的记 录称为共炮检距记录。
1、一次覆盖的简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观测系统(layout)可用综合平面法来表示,即在平 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以及观测 到的地下界面段。综合平面法适用于各种复杂情况 下的观测系统图示,目前二维地震勘探的生产中大 多采用它。
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排列的概念及其类型
• 排列的概念:震源与检波器组中点位置(中心道) 之间的关系(同一工区此关系应不变)。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2、多次覆盖的观测系 统及其图示 一次覆盖或多次覆 盖(multiple coverage) 指对被追踪的界面所 观测的次数,例如对 同一界面追踪了两次, 称为2次覆盖。
野外施工中,每放一 次炮,排列和炮点向 前移动的道间距数d为:
d N S 2n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O4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2)面积普查阶段-地质任务:在具有含油气远景区, 寻找可能的油气储集带,研究地层分布规律,查明较 大的局部构造。测网布设要求:此阶段测网布置较稀 疏,通常以二维地震勘探的方式将测线布设为“丰” 字形。具体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测线间距以 不漏掉局部构造为原则,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轴 的一半。在构造顶部或断裂带部位,应适当加密测线, 并要做一定数量的联络测线,联络测线一般垂直于主 测线,与主测线组成具有一定面积范围的测网。
CSP-Common Source Point CRP-Common Reception Point
CRP-Common Reflection Point
CDP-Common Depth Point CMP-Common Mid-Point
A
B
CO-Common Offset
O1 O’ O2 O3 O4 O5 O6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3)面积详查阶段-本阶段的任务:在已知构造单 元上查明其构造特点,如分布范围、空间形态、目 的层厚度、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高点位置、闭合 度、与相邻构造的关系、断层的大小及其分布等, 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圈闭,为钻探提供井位。要求: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二维地震勘探的测网线距为 2~3公里,也可根据需要直接进行三维地震勘探。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1、基本要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震测线的布设必须考虑地质任务、干扰波与有效 波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等诸多因素。 具体有两个基本要求:①测线应为直线,保证所反 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②测线应该垂直构造走向, 其目的是更加真实的反映构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 提供方便。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2、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 (1)区域概查阶段-一般在勘探程度低,未做过地震工 作的地区进行,其地质任务是: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 分布情况,确定含油气远景区或含油气盆地。布置测 线的依据是从地质测量或重磁电物探资料中,了解到 区域构造的初步资料,如构造线的方向,区域构造单 元的预测范围等。布置测线的要求:在垂直区域地质 构造走向的原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 线尽量为直线,也可根据地表条件测线沿道路、河流 布设。线距大小根据工区内区域地质构造规模的大小 而定,一般在几十公里或近百公里左右。
野外工作概述 野外观测系统 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低(降)速带测定和静校正 地震组合法 共反射点叠加法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1、基本要求 2、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设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1、一次覆盖简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2、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3、四种道集记录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O3
O2
O1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界面水平时为真正的共反射 点或共深度点,而界面倾斜 时发生反射点分散,此时为 共中心点。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3、四种道集记录(gather records)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可以构成4个不 同方向的线,得到相应的4种记录。 (1)共炮点记录-从炮点出发的450斜线代表一个排列, 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属于同一炮点 的各道记录称为共炮点记录。
B
A
O1 O’ O2
O3
O4
O5
O6
(4)共中心点记录-垂直于共炮 检距线的垂线表示共中心点 (界面水平时为共反射点或共 深度点)的位置,此线上各点 接收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 反射,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 反射点记录。
B
A
O1 O’ O2
O3
O4
O5
O6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四种记录的应用
4种记录在地震勘探中被广泛使用,例如:①共炮点 和共接收点记录用于求取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 ②在野外作业中,通过显示共炮点记录实行记录质量 的监控;③在资料处理中,需要对共炮点记录进行抽 道集,得到大量的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然后进行速度 分析、动校正、水平叠加或偏移归位等处理,最终得 到用于资料解释的成果数据;④在速度分析或某些偏 移处理时,为了增加数据量或提高处理质量,需要抽 取共炮检距记录,用于特殊分析和处理。
地球物理系
王永刚
课程内容
• • • • • •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第4章 地震波速度 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第6章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 第六节
• 排列的类型(二维):
– 纵排列(extended spread)
• 端点放炮排列
d o
1 2 3 n
• 中间放炮排列
– 非纵排列(broadside) – 交叉排列(cross spread)
x
L
二维纵排列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O1 O2
O1 O2 O3 O4
O1’
O2’
O3’
O4’
中间放炮排列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4)构造精查细测阶段-地质任务:在含油气圈闭 工作的基础上,搞清油气藏的具体地质特征,为油 藏描述提供基础资料。测网布设要求:此阶段通常 以三维地震勘探为主,二维地震测网的线距一般为 几百米~1公里。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 的相互位置关系。
端点放炮排列 非 纵 排 列 交叉排列 T型
L型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B A
O1 O’ O2
O3
O4
O5
O6
上: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法 左:一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B
A
O1 O’ O2
O3
O4
O5
O6
假设水平界面,地面上有一个障碍物,若保证对界面的 一次连续观测,排列与炮点位置应如何布置?
不同震源类型的共炮点记录
(a)可控震源
(b)爆炸索震源
(c)炸药震源 (d)海上大功率脉冲
(e)空气枪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2)共接收点记录-从接收点出发的-450斜线代表地 面同一接收点位置,此线上不同炮点的所有道都是同 一地面点接收,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接收点记录。 (3)共炮检距记录-与炮点线平行的水平线表示等炮 检距情况,各接收点的炮检距都相等,由此形成的记 录称为共炮检距记录。
1、一次覆盖的简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观测系统(layout)可用综合平面法来表示,即在平 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以及观测 到的地下界面段。综合平面法适用于各种复杂情况 下的观测系统图示,目前二维地震勘探的生产中大 多采用它。
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排列的概念及其类型
• 排列的概念:震源与检波器组中点位置(中心道) 之间的关系(同一工区此关系应不变)。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2、多次覆盖的观测系 统及其图示 一次覆盖或多次覆 盖(multiple coverage) 指对被追踪的界面所 观测的次数,例如对 同一界面追踪了两次, 称为2次覆盖。
野外施工中,每放一 次炮,排列和炮点向 前移动的道间距数d为:
d N S 2n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O4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2)面积普查阶段-地质任务:在具有含油气远景区, 寻找可能的油气储集带,研究地层分布规律,查明较 大的局部构造。测网布设要求:此阶段测网布置较稀 疏,通常以二维地震勘探的方式将测线布设为“丰” 字形。具体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测线间距以 不漏掉局部构造为原则,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轴 的一半。在构造顶部或断裂带部位,应适当加密测线, 并要做一定数量的联络测线,联络测线一般垂直于主 测线,与主测线组成具有一定面积范围的测网。
CSP-Common Source Point CRP-Common Reception Point
CRP-Common Reflection Point
CDP-Common Depth Point CMP-Common Mid-Point
A
B
CO-Common Offset
O1 O’ O2 O3 O4 O5 O6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3)面积详查阶段-本阶段的任务:在已知构造单 元上查明其构造特点,如分布范围、空间形态、目 的层厚度、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高点位置、闭合 度、与相邻构造的关系、断层的大小及其分布等, 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圈闭,为钻探提供井位。要求: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二维地震勘探的测网线距为 2~3公里,也可根据需要直接进行三维地震勘探。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1、基本要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震测线的布设必须考虑地质任务、干扰波与有效 波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等诸多因素。 具体有两个基本要求:①测线应为直线,保证所反 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②测线应该垂直构造走向, 其目的是更加真实的反映构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 提供方便。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2、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 (1)区域概查阶段-一般在勘探程度低,未做过地震工 作的地区进行,其地质任务是: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 分布情况,确定含油气远景区或含油气盆地。布置测 线的依据是从地质测量或重磁电物探资料中,了解到 区域构造的初步资料,如构造线的方向,区域构造单 元的预测范围等。布置测线的要求:在垂直区域地质 构造走向的原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 线尽量为直线,也可根据地表条件测线沿道路、河流 布设。线距大小根据工区内区域地质构造规模的大小 而定,一般在几十公里或近百公里左右。
野外工作概述 野外观测系统 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低(降)速带测定和静校正 地震组合法 共反射点叠加法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1、基本要求 2、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设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1、一次覆盖简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2、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3、四种道集记录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O3
O2
O1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界面水平时为真正的共反射 点或共深度点,而界面倾斜 时发生反射点分散,此时为 共中心点。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3、四种道集记录(gather records)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可以构成4个不 同方向的线,得到相应的4种记录。 (1)共炮点记录-从炮点出发的450斜线代表一个排列, 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属于同一炮点 的各道记录称为共炮点记录。
B
A
O1 O’ O2
O3
O4
O5
O6
(4)共中心点记录-垂直于共炮 检距线的垂线表示共中心点 (界面水平时为共反射点或共 深度点)的位置,此线上各点 接收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 反射,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 反射点记录。
B
A
O1 O’ O2
O3
O4
O5
O6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四种记录的应用
4种记录在地震勘探中被广泛使用,例如:①共炮点 和共接收点记录用于求取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 ②在野外作业中,通过显示共炮点记录实行记录质量 的监控;③在资料处理中,需要对共炮点记录进行抽 道集,得到大量的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然后进行速度 分析、动校正、水平叠加或偏移归位等处理,最终得 到用于资料解释的成果数据;④在速度分析或某些偏 移处理时,为了增加数据量或提高处理质量,需要抽 取共炮检距记录,用于特殊分析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