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堂导学案设计: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复习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自主预习】
社会矛盾
日益激化
阶级矛盾激化:原因:、、、,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表现:反抗不断发生。
民族矛盾激化:原因: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表现: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
实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
积贫积弱
局面的形成
原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集中军权:
①设不同机构管辖军队,调兵的没有,统兵的没有,互相牵制;
②经常换防各地,以达到的
目的,防止武将专权;
(2)集中行政权:设几位宰相和,相互牵制,分割相权。
(2)集中财政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大权。
结果:空前强化皇帝专权的负面影响
(1)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局面。
为了强化专制集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集军权、更戍法,使得军队
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出现积弱局面。
(2)、、,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局面。
奠定基础——“庆历新政”
背景:社会矛盾激化,严重。
目的:缓和,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
措施:①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办法,考核,淘汰等
不称职和在任犯罪者;
②严格制度;③改革制;
④慎选;⑤减轻、重视。
中心措施:整顿。
结果:,原因:。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背景
王
安
法
前提:启用王安石(原因,标志)
今天不为学习买单,未来就为贫穷买单。
·14·
【我的疑问】 王安石变法 主要内容 富国之法 目的:为改变 的局面,调整 。
内容:①青苗法:每年 两季青黄不接时,按自愿原则,由 向 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归还钱粮。
使农民免受 。
②农田水利法:鼓励 和 。
③免役法:又称 。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 收免役钱,雇人服役。
、 也不例外。
④市易法:设 ,出钱收购 , 时卖出。
⑤方田均税法:政府核实 数量,按土地的 和 收税。
⑥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 的原则。
强兵之法 目的:为改变 的局面,巩固 ,加强 的措施。
内容:①保甲法:政府把 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 战时 ; ②保马法:官马由 保养。
③将兵法:设“ ”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④设军器监:监督 , ,提高 质量。
取士之法 目的: 和 人才,为变法造舆论。
内容:①改革科举制度:废 诸科,进士科专考 和 ,设明法科。
②整顿太学:重新编纂 ,内容为 。
设置 、 、 等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③惟才用人:重用 的官员,打破 的成规。
结局:失败。
失败原因: ①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及商人、高利贷者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如: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如: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④根本原因:变法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历史作用 积贫局面的改变 积弱局面的改变 成效 ①促进 发展。
②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一定程度上减轻了 负担,有助于缓和 矛盾。
③增加政府 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
局限 ①强制 借贷; 偏高, 负担依然沉重(青苗法) ②对 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 家破人亡(免役法) ①增强 , 局面有所改观。
②加强了 秩序,维护了 。
③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 的战斗力。
目的:缓和 矛盾、改变北宋 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根本目的:维护 统治。
性质:
是 阶级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 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合作探究】
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资治通鉴长篇》
材料三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综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
材料二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
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
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
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
——《日知录·宋世风俗》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⑵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⑶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今天不为学习买单,未来就为贫穷买单。
·14·
⑷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探究3: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探究4:“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试结合变法的内容分析这一思想
1.哪些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2.哪些措施有利于节约政府的开支?
3.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
探究1:(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十分严重。
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2)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3)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探究2:
(1)冗兵、冗官、冗费。
(2)积贫: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积弱: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械监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4)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
看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探究3: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探究4:
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开源
均输法节省了货款和转运费用——节流
农田水利法——发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