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的发现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 2、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 在原子核里. 3、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三. 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2. 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解释
α 粒子穿过原子时, 电子对α粒子运动的 影响很小,影响α粒 子运动的主要是带正 电的原子核。
阴极射线 Cathode ray
赫兹 H.Rudolf Hertz 1857 ~ 1894 德国 J.J 汤姆孙 J.J Thomson 1857 ~ 1940 英国
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波 ”
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
重走科学探索路……
实验验证
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自1890年起开始研究,对阴极射 线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流。
. . . . . .
. . . . . .
. . . . . B .
在平行板区域加一磁场且磁场方向必须垂直纸面向外,
当满足条件qv0 B qE时,则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则:
E v0 B
问题2:阴极射线中带电粒子的比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荷的数值是相同的。这说明,这种粒子是构成各种物 质的共有成分。
②汤姆孙直接测到了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证明它的大小 与氢离子大致相同,根据它与氢离子的比荷推知,该粒子的 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 ③电子发现的意义: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
传统观念,使人们意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二. α粒子散射实验
2.实验结果 1、绝大多数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 原来方向前进.
2、少数α 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 4、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 °.
3.实验分析
卢瑟福对于上述实验的结果感到十分惊奇,他说: “这是我一生中从未有的最难以置信的事,它好 比你对一张纸发射炮弹,结果被反弹回来而打到 自己身上。。。。。”
二. 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放射源——放射性元素钋 (Po)放出α粒子,α粒子 是氦核,带2e正电荷,质 量是氢原子的4倍,具有较 大的动能。 金箔——作为靶子,厚度 1μm, 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 金原子。 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 发出闪光。 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 察闪光,且可360°转动观 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 况
问题1:阴极射线带电吗?
1. 当金属板D1、D2之间未加电场时,射线不偏转,射在 屏上P1点。施加电场E之后,射线发生偏转并射到屏上 P2处。由此可以推断阴极射线带有什么性质的电荷?
带负电
思考: 为使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在平行极板区域应
采取什么措施?
. . . . . .
. . . . . .
. . . . . .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一、汤姆孙的பைடு நூலகம்子模型
汤姆孙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 匀分布在整个球内,而电子都象布丁中的葡萄 干那样镶嵌在内。 “枣糕模型” 正电荷 电子
“枣糕模型”能够定性解释原子光谱。
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汤姆孙的模型是很成功的。 解释原子是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是怎样分布的,解 释原子为什么会发光,能估计出原子的大小约为一亿分 之一厘米。 以汤姆孙为首的英国剑桥学派,在原子物理学上所 取得的这些惊人成就,使欧洲大陆上的物理学家都拜倒 在他们的脚下。他的学生卢瑟福也接受了汤姆孙的原子 模型,1909年卢瑟福建议其学生兼助手盖革和马斯顿用 α粒子轰击金箔去验证汤姆孙原子模型。
统计类型 绝大多数 穿透金箔后粒子的行为 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 进 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核式结构模型
1.在原子的中心 有一个很小的核, 叫做原子核. 少数 2.原子的全部正 电荷和几乎全部 质量都集中在原 极少数 偏转角超过90° 子核里. 3.带负电的电子 个别的甚至 被反弹回来(原路返回) 在核外空间绕着 核旋转.
. . . . . .
. . . . . .
B
带电粒子的电荷量与其质量之比——比荷q/m, 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根据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 受力的情况,可以得出组成阴极射线的微粒的比荷。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模型
--------- E
d O V
+++++++++
L D
qE
y
Y
(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偏转模型
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波 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带负电,且电荷量与质子相同
我看到的是:
”
它在电场中不偏转,因此不带电 它能穿透薄铝片
速度远小于电磁波传播速度 带负电,且电荷量与质子相同
速度远小于电磁波传播速度
” 我用实验证明了:
粒子是做不到的 但波可以! 1/2000 质量是最轻的原子 左右 1/2000 左右 质量是最轻的原子
粒子散射实验 1、绝大多数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 2、少数α 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 4、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 °.
第一条现象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第二、三现象可看出,α 粒子受到较大的库仑力作用; 第四条现象可看出,α粒子在原子中碰到了比他质量大 的多的东西
以由多个相同的原子组成。 宏观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分 子则由原子构 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分再分的最小颗粒
原子真的不可再分了吗?
2、电子的发现 早在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利用低压气 体放电管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
8
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研究后命名为阴极 射线
阴极射线是什么呢?
L
D
萤 幕
v0
θ
θ
P2
阴极射线打在屏上的P2点,只要测出粒子打到屏 上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由图可知:
R L cos
mv L qB cos
q E cos m B2L
实验结论
1897年,汤姆孙得出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负电的 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说明:①汤姆孙发现,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
(4)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认为物体是由不可分割 的最小单元——“端”构成
(5)1661年,玻意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元素
论,认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才 是元素,各种元素存在着不同的原子。 (6)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7) 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指出分子可
而绝大多数的α粒子 穿过原子时离核较远, 受到的库仑斥力很小, 运动方向几乎没有改 变,只有极少数α粒 子可能与核十分接近, 受到较大的库仑斥力, 才会发生大角度的偏 转。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内部是 十分“空旷”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体育场 原子
原子核
原子核的组成
1919年,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得到了质 子,进而猜想原子核内存在不带电的中子,这一 猜想10年后被他的学生查德威克用实验证实,并 得到公认.
卢瑟福根据他的导师汤姆孙模型计算的结果:
电子质量很小,对α粒子的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影响; 由于正电荷均匀分布,α粒子所受库仑力也很小,散射角 不超过零点几度,发生大角度偏转的几率几乎是零.
实验结果却是有八千分之一的粒子发生了大 角度偏转 !!!
实验结果与之前预测完全不一致, 所以原子结构模型必须重新构思!
电子的发现与原子的 核式结构模型
1、物质结构的早期探究
大千世界(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
(1)我国西周时期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
(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 空气4种“元素”,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3)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宇宙间存在一种或多种微小 的实体,这个实体叫做“原子”,原子密不可分,这些原子在虚 空中运动,并可按照不同的方式重新结合或分散。
密立根 (美国) Robert A.Millikan 1868年~1953年
e 1.60217733 (49) 10 C
19
正离子的轰击
阴极射线
金属受热
紫外线照射 放射性物质
热离子流
光电流 β射线
电子
阴极射线 Cathode ray
赫兹 H.Rudolf Hertz 1857 ~ 1894 德国 J.J 汤姆孙 J.J Thomson 1857 ~ 1940 英国
课堂小结:
质子 中子 质子数 电荷数
核子
电荷数 Z =质子数=原子序数 质量数 A =核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元素符号表示: A
Z
1 1
H
X
2 1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 的原子,叫同位素。其原子的 核外电子都相同,因而化学性 质相同,但物理性质不同。
H
3 1
H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及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根据汤姆孙模型的计算 : α粒子穿过金箔后偏离原 来方向的角度是很小的, 因为电子的质量不到α粒 子的1/7300,α粒子碰到 它,就像飞行着的子弹碰 到一粒尘埃一样,运动方 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正电荷又是均匀分布的, α粒子穿过原子时,它受 到原子内部两侧正电荷的 斥力大部分相互抵消,α 粒子偏转的力就不会很大。 事实真的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