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黑斑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选用无病种薯 3.培育无病壮苗 4.安全贮藏 5.选用抗病品种 6.加强栽培管理
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
五、防治方法
2.选用无病种薯:
( 1 )无病留种田:要求秧苗、土壤、粪肥不带菌,并注意 防止农事操作传入病菌。因此必须作到:
①采用高剪苗,结合药剂浸苗,或在春薯蔓上剪蔓插植夏薯 。
图4-1 甘薯黑斑病菌
1.分生孢子; 2厚垣孢子; 3.子囊和子囊孢子; 4子囊壳
生物学特性: 病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温度范围为9-36℃,适温 25-30℃。 三种孢子的形成对温度要求不同。分生孢子在 较低的温度下(10℃,30天)形成,厚垣孢子在较 高的温度下(15℃;8天)形成,子囊孢子的形成要 求更高的温度(15℃,15天;20℃,4.5天)。致死 温度为51~53℃。生长最适pH6.6。 三种孢子在薯汁、薯苗茎枝、1%蔗糖溶液中或 薯块伤口处易萌发,但在水中萌发率很低。
五、防治方法
2.选用无病种薯:
(2)精选种薯:种薯出窖后,育苗前要严格剔除有病、有 伤口、受冻害的薯块。 (3)种薯消毒: ①温 汤浸种 :薯 块在 40~50 ℃ 温 水中 预浸 1 ~ 2 min 后, 移入 50~54℃温水中浸种10min,水温和处理时间要严格掌握,注意 上下水温应一致,对新品种处理后应进行发芽试验。浸种后要 立即上床排种,且苗床温度不能低于20℃。 ②药剂浸种:可采用45%代森铵水剂、50%多菌灵WP、70%甲基硫 菌灵WP、88%乙蒜素EC(402抗菌剂)等对种薯进行药剂处理。
3.培育无病壮苗
尽量用新苗床育苗。用旧苗床时应将旧土全部清除,并 喷药消毒。施用无菌肥料。 育苗初期,可用高温处理种薯,促进愈伤组织木栓化的 形成,阻止病菌从伤口侵入。高温处理是在种薯上床育苗 后,保持温床34~38℃,以后降至30℃左右,出芽后降至 25~28℃。 间歇高温(顿水顿火)育苗法,即种薯上床前,一次浇 足水。种薯上床后,将温度迅速上升到34~38℃,保持4天, 以后炕温保持28~30℃。拔苗前,降温至20~22℃。以后 每拔一次苗浇足一次水,并将温度升到28~30℃。
甘薯黑斑病 Sweet Potato Black Rot
甘薯

Sweet Potato红薯为旋花科甘薯属中能形成 块根的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质蔓性 藤本植物,红薯在植物学上的正式名字叫 甘薯。红薯味道甜美,营养丰富,又易于 消化,可供大量热能,所以非洲和亚洲的 部分国家以甘薯为主食。

但长了黑斑之后呢???
来自百度文库
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甘薯黑斑病中毒
甘薯染黑斑病后,甘薯霉烂变质, 产生甘薯酮、甘薯醇、甘薯宁和羟甘 薯宁等毒素,人或牲畜吞食了这些霉 烂的甘薯,即可发生中毒。甘薯黑斑 病的病原性真菌除长喙壳菌外,又有茄 病镰刀菌、爪哇镰刀菌以及甘薯软腐 病、甘薯象皮虫病等也可致病。
症状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24小时。主要表现为 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肌肉颤抖及痉挛、瞳孔散大、嗜睡、昏 迷,3至4天体温升高,最后死亡。轻者 仅有吐、泻、腹痛。
寄生范围:薯黑斑病菌为同宗结合真菌,易 产生有性态。种内包括很多株系,形态相 似但有高度寄生专化性。在自然情况下, 主要侵染甘薯,人工接种能侵染月光花、 牵牛花、绿豆、红豆、四季豆、大豆、橡 胶树、椰子、可可、菠萝、李子、扁桃等 植物。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子囊孢子、厚垣孢子和菌丝体在薯块或土壤中病残体上 越冬。在田间7-9cm深处的土壤内,病菌能存活2年以上。带菌 种薯和秧苗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带有病残组织的土壤 和肥料。
一、症状(主要危害薯苗、薯块,不危害绿色部分)

苗期症状:茎基白色部 分产生凹陷的圆形或梭 形小黑斑,后逐渐扩大, 环绕苗基部形成黑脚状。 地上部苗衰弱,重病苗 死亡。湿度大时,病部 可产生灰色霉状物,后 期病斑丛生黑色刺毛状 物及粉状物。
生长期症状:多在薯块上的伤口处产生黑色斑块,圆形或不规则 形,中央稍凹陷,病部组织坚硬,病斑下层组织墨绿色,病薯变 苦,病部生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贮藏期症状: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逐渐 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膏药状病斑,稍凹陷。病斑上 可产生灰色霉状物或散生黑色刺状物,顶端常附有黄白色蜡状 小点。
病 害


二、病原
分类地位: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属子囊菌门长喙壳属真菌。
病原形态:菌丝体初无色透明,老熟后深褐色或黑褐色,无性繁
殖产生内生分生孢子和内生厚垣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壳。 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圆筒形或棍棒形。孢子可随时萌发出芽管, 芽管顶端再串生次生内孢子,然后生成菌丝。 厚垣孢子暗褐色,球形或椭圆形,具厚壁。大量产生于病薯皮下, 有较强的抵抗逆境的能力,需经过一段时间休眠后才可萌发。 子囊壳呈长颈烧瓶状,基部球形,颈部极长,称壳喙。子囊梨形 或卵圆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排出孔口,聚集成黄白色蜡 状物。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钢盔形。
②留种地要选3年未栽种甘薯的生地。
③留种地收获的种薯,要单收、单运、单藏,收获运输工具 及贮藏窖物应不带菌,必要时可用药剂消毒。
④注意粪肥不要带菌。
小常识:高剪苗
从苗床拔苗有很多弊端。原因是在产区种薯常常 携带黑斑病及根腐病菌及线虫,薯块萌芽后薯块 中携带的病原物也缓慢向薯芽顶部移动,拔苗容 易将薯肉及薯芽基部的病原物带入田间,造成病 害加剧。高剪苗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薯苗携带病 菌,原因是病原物的移动速度低于薯芽的生长速 度,病原物大部分滞留在基部附近,上部薯苗带 病的可能性比较小。剪苗时保留一寸以上的基部 ,更不要连根拔起。同时这样做还有利于在种薯 或薯苗不足时,利用留下的蔸繁苗。

甘薯黑斑病的侵染
四、发病条件
1.品种的抗病性:甘薯品种之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 薯块质地、含水量多少、伤口木栓层形成快慢等特性有关 。薯块易发生裂口的或薯皮较薄易破裂、伤口愈合速度较 慢的品种发病较重。 植株不同部位感病差异明显。秧苗地下部的白色部分组 织幼嫩,利于病原菌侵入,因此,较地上部的绿色部位感 病。
四、发病条件
3.伤口:伤口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径。 薯块裂口多或虫鼠危害重,有伤口的薯块, 病害也相应加重。在收获、运输和贮藏过 程中造成大量伤口,附着在薯块表面的病 菌乘机侵入,加之此时薯块呼吸强度大, 散发水分多,病害蔓延较快。
五、防治方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防治策略应采取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 壮苗为中心,安全贮藏为保证,药剂防治为辅助 的综合防治措施。

侵入途径:黑斑病菌寄生性不强,主要由伤口侵染。甘薯收刨、 装卸、运输、挤压及虫兽伤害造成的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要途 径,也可从根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其它自然裂口侵入。 传播: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田间主要靠种薯、种苗、土壤、 肥料和人畜携带传播;收获、贮藏期,病菌可藉人、昆虫、田 鼠和农具等媒介传播。
Sweet Potato Black Rot
甘薯黑斑病 Sweet Potato Black Rot
甘薯黑斑病又称甘薯黑疤病,世界各甘薯产区均有发
生。1890年首先发现于美国,1905年传入日本,1937年由 日本鹿儿岛传入我国辽宁省盖县。随后,该病逐渐由北向 南蔓延危害,已成为我国甘薯产区危害普遍而严重的病害 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由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 5%~10%。此外,病薯中可产生甘薯黑疱霉酮等物质,家畜 食用后,可引起中毒,严重者死亡。用病薯块作发酵原料 时,能毒害酵母菌和糖化酶菌,延缓发酵过程,降低酒精 产量和质量。
四、发病条件
2.温度和湿度:黑斑病的发病温度与病菌的发育温 度一致。土温在 15 ~ 30 ℃之间均能发病,最适温度为 25℃。低于8℃或高于35℃病害即停止发展。甘薯贮藏 期间,15℃以上利于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 23~27℃, 10~14℃较轻,35℃抑制发病。 田间发病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在适温范围内, 土壤含水量在14%~60%时,病害随湿度的增高而加重, 超过60%,又随湿度的增加而递减。
在无菌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对薯种苗进 行扩繁
五、防治方法
4.安全贮藏 留种薯块应适时收获、严防冻伤,精选入窖,
避免损伤。种薯入窖后进行高温处理,35~37℃ 4昼夜, 相对湿度保持90%,以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病菌感染。 5.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有:济薯7号、南京92、华东51、
夹沟大紫、烟薯6号 6.加强栽培管理 实行轮作换茬,增施不带病残体的有机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